陳寅恪著作的標點符號

2020-12-15 騰訊網

陳寅恪在家中為學生授課。

胡文輝先生近作《陳寅恪與胡適五題》(載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20年6月5日)之三《新式標點問題》提到,胡適1929年曾寫信給陳寅恪,討論陳寄去的論文《大乘義章書後》,順便提了個意見:

鄙意吾兄作述學考據之文,印刷時不可不加標點符號;書名、人名、引書起訖、刪節之處,若加標點符號,可省讀者精力不少,又可免讀者誤會誤解之危險。此非我的偏見,實治學經濟之一法,甚望採納。(《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下冊761-762頁)

又引胡適日記的吐槽:

讀陳寅恪先生的論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實在寫的不高明,標點尤賴[懶],不足為法。(《胡適日記全編》,第六冊第657頁)

文輝先生認為:

可惜,陳寅恪似未接受胡的意見。觀其論著格式,最基本的標點雖不能不用,「引書起訖、刪節之處」則採取另起段並退格的處理方式(不用省略號),但「書名、人名」仍無標識,終不免「標點尤懶」之譏。……論者多舉出陳氏1965年致出版社的信為據。陳在信裡有一句:「標點符號請照原稿。」可見在使用標點方面,他還頗有文化自信呢。

文輝先生的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是因為我長期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其前身古典文學出版社和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下簡稱「中華上編」)在陳寅恪先生生前身後出版過他的著作,涉及其著作標點符號的處理問題。陳寅恪先生給出版社寫信可以不加標點符號(參見拙輯《陳寅恪先生致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書信輯注》,《拙齋書話》,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以下引自該文的書信不再出注);但他的著作為了適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還是加了標點符號的。

手寫清稿尚存天壤

陳寅恪先生是如何使用標點符號的,可以從其《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一窺究竟。《唐代政治史略稿》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同書異名,後者為1943年5月由時在重慶的商務印書館出版時所改。陳寅恪先生曾對蔣天樞言:

此書之出版,系經邵循正用不完整之最初草稿拼湊成書,交商務出版。原在香港手寫清稿,則寄滬遺失矣。(蔣天樞《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序》)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內文頁。

陳寅恪先生的手稿留存的不多,極為珍貴,但想不到這份手寫清稿尚存天壤。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寅恪文集》後,當時保管這份手稿的企業家王兼士先生將此手稿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蔣天樞先生細讀手稿後認為:

清寫稿系定稿,其中仍有改筆,有紅色校筆,即雙行注與括弧之增減,亦細密斟酌;其他,一字之去留,一筆畫之改錯,一語之補充,及行款形式之改正,無不精心酌度,悉予訂正。由此具見先生思細如髮之精神與忠誠負責之生活態度。先生嘗稱溫公讀書之精密,師既已效法之,而更闡發昔賢所未及見到之種種問題,斯先生之所以卓絕於今世也。(同上)

這份手稿,使讀者得以清晰地了解陳寅恪先生的行文習慣和如何使用標點符號的。陳先生為文堅持直行(豎排)繁體,標點符號用了常見的冒號(:)、逗號(,)、句號(。)、嘆號(!)、引號(「」)、問號(?)、圓括號[()]七種,還用了專名線(___)和書名線(﹏﹏)。將手稿本與三聯書店1956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據此本「出版者說明」稱,這次重印根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上海版作了校正)對勘,可以發現兩本除了文字有一些差異外,標點符號更有不少相異處,手稿本中的個別長句排印本中間加了逗號,方便了閱讀;但手稿本中用的專名線和書名線,排印本中不知何故卻被刪了,則是不方便讀者之舉。(編者註:1937年陳寅恪右眼視網膜脫離,因為當時北平已淪陷,陳寅恪不欲在淪陷區教書,所以放棄手術。內遷後,左眼視力也日漸減退,至1944年底《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出版前後急劇下降,不久視網膜也脫離,中經手術,效果不理想,1945年8月又在倫敦手術失敗,雙眼均告失明。《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寫定於1941年,書稿寄上海託付給王兼士,大概是因為沒有收到王兼士的回信,陳寅恪以為此寫定稿已丟失,故請邵循正「用不完整之最初草稿拼湊成書」,交重慶商務印書館在1943年5月出版。初稿的標點,未必像寫定稿那樣細緻。)圖書從作者手稿到正式排印出版會經過編輯之手,其間作者會有更改,編輯根據相關出版規範及個人的學養喜好,也會對標點符號作更改。不知道這些更改是出於作者還是編輯之手。為此,我查看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存陳寅恪著作的書稿檔案,包括來往書信和責任編輯的審稿記錄等,力圖找到答案。

「尊處校對精審」

陳寅恪先生的著作在他生前正式出版的有三種,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其中前兩種,系1943、1944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初版,陳寅恪先生是如何審定校樣的,編輯又是如何更改文字和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見到相關書稿檔案,無法述評,但從上引蔣天樞序中陳寅恪對他所談《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商務印書館重慶版之語看,他對該書的編校不是很滿意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再版《元白詩箋證稿》時,校樣由陳寅恪先生審定,編輯對書稿的處理得到了陳先生的認可,我們可以這本書為例,考察一下陳寅恪先生和編輯是如何處理標點符號的。

《元白詩箋證稿》1950年11月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室出版線裝本,1955年9月由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陳寅恪先生對後者排印質量不滿意,1957年合同期滿後請其弟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守實與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聯繫。陳守實先生是陳寅恪先生的忠實弟子,對書稿的文字格式、出版時間乃至稿費都有具體入微的要求,半年之內給古典文學社寫的信就有十來封之多。古典文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對陳寅恪先生非常尊重,幾乎答應了作者關於出版方面的所有要求。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12月25日[古社(57)字第1384號]致陳守實信中說:

陳(寅恪)先生所開列的排書規格,我們付印時,是完全照辦的。將來最後一次的校樣,當寄請陳先生校閱。封面設計後即寄請陳先生題籤,如何規格亦當按照陳先生的指示辦理。

1958年2月5日,古典文學出版社給陳寅恪先生寄上《元白詩箋證稿》原稿及校樣,請他審閱,隨信[編務(58)字第160號]中說:

本書排式均照來示說明,惟說明全書標點符號只有八種,但查原稿第五章法曲一節(頁136,行11)「其器有鐃鈸、鍾、磬、……」此處所用、符號已不在八種之內,是否需要改正,並請決定。

陳寅恪的回信中未見答覆,編輯遂將頓號(、)俱改為逗號(,)。這本書的發排單上註明排式(排版格式)字體均嚴格按照作者附來規定,即「印元白詩箋證稿一書應注意各點」。由於這一規定當時發給出版科、校對科工作用,未存檔,不知具體內容。我翻閱了《元白詩箋證稿》,發現該書標點符號確實只有八種,即冒號(:)、逗號(,)、句號(。)、嘆號(!)、引號(「」)、問號(?)、圓括號 [()]、六角符號(〔〕),與信中所說相合,說明編輯確實完全照辦了作者的意見。這本書的負責編輯是王勉(1916—2014),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對古代文學尤其是明清文學有深入研究,晚年用筆名鯤西發表了不少論著。

書出版後,其編校質量得到了陳寅恪先生的肯定,也為陳先生與出版社的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礎。陳先生1962年5月14日在致中華上編的信中說:「尊處校對精審。」1958年,《元白詩箋證稿》甫出版,中華上編就約請陳先生將有關古典文學的論著編集出版,得到了陳先生的同意。陳先生擬名為《金明館叢稿初編》,並於1963年交稿。陳先生1962年5月26日在致中華上編的信中說:

來函(62華滬二字第1654號)並約稿合同四份均收悉。披閱之下,似覺空泛。鄙人前函所堅持之意見,如:

1.原稿交付尊處當即付印,不願由 尊處修改增刪。

2.稿中所用人名地名、前後參錯互用,不能統一,以增文學之美感。

3.引用書未能一一註明版本頁數。

又兩稿皆系文言故不欲用簡體字。標點符號,自可照元白詩籤證稿之例。

尊處此次來函,皆未具體規定、明白同意。將來恐多爭論。總之,拙稿尚未完成,俟完成後寄交尊處。如以為可用,即付刊印,再定合同。如以為不可用,請即刻退還。此時不必籤署約稿合同,轉嫌蛇足也。茲將約稿合同四份寄還。請查收。尚希鑑諒是幸。此致敬禮!

信中「箋」誤作「籤」。陳先生1965年11月20日在致中華上編的信中又強調:

(一)標點符號請照原稿。

(二)請不要用簡體字。

從信中可見陳先生對《元白詩箋證稿》標點符號的處理是滿意的。

校訂工作並非輕易為之

《金明館叢稿初編》交稿後未能及時出版,陳寅恪先生也於1969年去世。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不久,陳寅恪先生的弟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先生通過老友、原中華上編編輯呂貞白轉來陳寅恪論文集《金明館叢稿》目錄,建議出版陳寅恪先生的遺文稿,得到出版社和上海市出版局的同意,上海市出版局遂與中山大學聯繫,得到了中山大學的支持,將陳先生在中山大學的一些稿子移交給1978年1月更名成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立即重印了《元白詩箋證稿》,並啟動《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

《金明館叢稿初編》排印注意事項。

《陳寅恪文集》凡七種:一、《寒柳堂集》;二、《金明館叢稿初編》;三、《金明館叢稿二編》;四、《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五、《唐代政治史論述稿》;六、《元白詩箋證稿》;七、《柳如是別傳》。其中前三種為陳先生的論文集。後四種是學術專著,其中《柳如是別傳》與前三種論文集都於1980年首次出版;《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依中華書局版紙型印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依三聯書店版紙型重印,新一版均刊行於1982年2月;《元白詩箋證稿》1978年1月新一版,1982年2月第二次印刷。至此,《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始告完成。

《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是在蔣天樞先生的指導下進行的。蔣先生承擔了文集的整理校勘,編輯只做了一些文字標點校訂工作,對文字包括引文乃至標點符號都不輕易改動。書稿檔案中保存了一紙《金明館叢稿初編排印時請注意各點》,從筆跡看似出於蔣先生之手:

一、請用老五號字(萬莫用新五號)。行間距離稍闊,不可太密。

二、要直行。

三、不要用簡體字。

四、句逗符號均照原稿。

五、原稿中書名專名之符號,一概取消。

六、段落開頭一律頂格,引文一律低兩格。

七、正文另頁排,不與全書總目連接。以後每篇均另頁不連排。

八、版面大小尺寸,形式,仍照「元白詩箋證稿」。請儘可能用較好紙張。

作為陳寅恪先生的忠實弟子,蔣先生的這八條應該是體現了陳寅恪先生的意願,其中多條內容可見於陳先生給出版社的信;至於「原稿中書名專名之符號,一概取消」這條,應該是基於陳先生生前出版的三種著作都不用書名專名之符號的緣故吧,但是也有漏刪之處,如《金明館叢稿二編》中《讀通志柳元景沈悠之傳書後》「蒙自」旁專名線未刪,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該書插頁正好有這篇文章原稿的書影,原稿也是加專名線和書名線的。

遵照蔣先生的指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在《陳寅恪文集》編輯工作時雖然只做了一些文字標點校訂工作,但這些校訂工作並非輕易為之。四種學術專著的標點符號可以照原稿處理。其中《元白詩箋證稿》的編輯情況已見上述。《柳如是別傳》據原稿編輯,標點符號一仍其舊,所用的標點符號沒有超出《元白詩箋證稿》所用的八種。《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書,原出版社編輯已對標點符號作了處理,除了《元白詩箋證稿》已用的八種標點符號外,還用了頓號(、)。但三種論文集的情況比較複雜,因各篇文章撰寫、發表的時間和原抄寫、原刊發時處理不同,標點符號使用不統一,無法皆按原稿,又不能輕易更動,給編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惑。

《金明館叢稿二編》責任編輯沈善鈞(1928-2014),畢業於浙江農學院,曾從事園藝工作。1978年11月調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他是一個審稿很認真的編輯,對書稿中的引文幾乎每一條都要核對原文。他記錄了該書稿的一些校核情況:

一、本稿引文,凡是我社有書可供參校的,基本上都作了全面校核。校對時一般都用幾個本子互校,如互校本中有一條和本稿相同,為尊重作者意見,原則上即不予更動。

二、關於《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辨證》中有時錄同一引文三處而文字稍有出入者,因作者所引文字,系從各不同書中轉引而來。例如《祭韋相執誼文》,作者先後徵引《李衛公別集》《雲溪友議》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書,而此三書引文原來即有不同,並非作者徵引錯誤。類如這種情況,現在也概不改動。

三、在標符方面,本稿因非同時期作品,因此各篇使用出入很大,較難統一,這裡作了一些調整,使其保持大體一致。

陳寅恪先生引書版本,隨所引書而定,不僅同一書所據版本不一;而且引書時為簡要說明問題,或節引,或合數條材料為一,這本不足怪,但因為不加引號,往往使讀者無法判斷原文起訖,不免有誤會誤解之危險。所以《金明館叢稿二編》在《元白詩箋證稿》已用的八種標點符號外,還用了頓號(、)和省略號(……)。如《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辨證》一文中引義山《搖落》詩:「人閒始遙夜,地迥更清砧。……灘激黃牛暮,雲屯白帝陰。」因為這四句為節引,中間省略了四句,不加省略號排在一行就會連在一起。這當是編輯所為。

《寒柳堂集》的責任編輯鄧韶玉(1930—2015)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曾在上海港灣學校任教。1978年4月調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擔任編輯工作。他在審稿後專門寫了讀後感,記錄了審稿的一些情況。他抱怨,原稿「或一逗到底,或句號連篇。加上刻寫油印錯訛模糊,校對粗疏,都造成標點混亂」。他感嘆:「本來,標點混亂,照通常用法,糾正過來就是。問題又不這麼簡單。」原因是「蔣天樞老師在標點上定出許多規矩,要以《元白詩箋證稿》為楷模,不許越雷池一步」。這就使他和沈善鈞、王海根(《金明館叢稿初編》責任編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裹足不前,顧慮會改錯,就儘量照原稿,沒有確鑿的理由不作改動,但儘可能做到同一篇文章中保持一致。例如,《韋莊秦婦吟校箋》一文,原詩與作者校箋部分引文標點不同時,編輯就擇善而從,予以統一。「同樣,凡大量徵引新、舊唐書的標點同中華書局新刊本有矛盾又不及新刊本用法妥帖時,只好以新本為準。」檢《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在《元白詩箋證稿》已用的八種標點符號外,也用了頓號(、),還用了分號(;)。

綜上所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輩在處理陳寅恪先生著作的標點符號時,儘量尊重陳先生的習慣,保持原貌;同時根據確鑿的理由,在不損害原意的情況下,對其著作中個別使用標點符號不當處加以改正,並儘可能地在同一篇文章中保持一致。

高克勤

相關焦點

  • 出版著作|這些標點符號使用方法,出書前來看看
    出版專業著作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如果因為標點符號使用不當,則會為著作的整體水準減分不少。因此,在出版著作時,以下標點符號使用方法,出書前各位作者一定要看看,查漏補缺,避免貽笑大方。12.標點符號排在一行末尾時,若為全形字符則應佔半角字符的寬度(即半個字位置),以使視覺效果更美觀。二、豎排文稿標點符號的位置和書寫形式 1.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均置於相應文字之下偏右。
  • 對新刊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的疑問
    陳先生的著作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這是不爭的事實,也絕不是繁體改為簡體就能拉近和讀者的距離的。 某出版社正在宣傳該社新刊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相關策劃和編輯也接受了採訪,回應讀書界關於此書的一些關切或疑問。讀後有不能已於言者。 據云,這套簡體字版的編輯工作經歷了三年多的時間,從2020年起次第發行。
  • 簡體橫排《陳寅恪合集》出版紛爭:曲高和寡,還是擁抱大眾?
    據悉,1960年代初,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欲刊行陳先生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和《錢柳因緣詩釋證》兩部著作,陳先生1962年在與編輯的通信中有言:「又兩稿皆系文言,故不欲用簡體字。」1965年的另一封信裡再度強調兩點:「(一)標點符號請照原稿;(二)請不要用簡體字」。
  • 標點符號?
    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連皇帝批閱奏章這麼「嚴肅」的事也都沒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書面語符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說「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麼?  孟昭連指出,語言學家告訴人們「古代文言是沒有標點的」,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誤解。
  • 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古籍上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過去學子讀書,需要訓練斷句基本功。漢代用「、」和「,」表示較小的停頓,用「。」表示較大的停頓。宋刻本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 新式標點借鑑於西洋書籍,晚清時期開始小範圍使用。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使用外國標點的中文著作。
  • 關於文章標題中標點符號的用法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要求簡潔明了、新穎別致、醒目奪人。近日在閱讀時,我發現一些著作和報刊雜誌上文章的標題大量使用標點符號,便生疑竇。究竟文章標題中能不能用標點?有沒有一個使用的標準呢?為此,我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及《編寫教材常用的標點符號的用法》相關資料,結果都未找到科學的依據和標準。我又在教材、課本、作品、教輔等資料中去尋求規律,結果各種不同著作中的文章標題形式也不一樣。
  • 漢語標點符號小史
    圈點近似於今天的點號,其功用是,使「讀者易於領會」,不至於「上字下讀,下字上讀」。標記近似於今天的標號,如年號、國號、地名、官名,「非加標記,則披閱者忙於檢點,不能一目了然」。  標點符號規範化和國際化的過程  漢語舊式標點符號儘管歷經三千多年時間一路走來,逐步由零散的主觀性個體走向了系統化,但總體面貌仍顯得稚嫩和粗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也說漢語標點符號
    漢語標點符號,通常分為舊式標點符號和新式標點符號兩類。與兩大符號類型相對應,漢語標點符號的歷史大致概括為兩大過程。歷代政府都忽視甚至輕視標點符號的作用和價值,因而,三千多年來,沒有頒布過一個標點符號方案,標點符號系統因而從未上升到政府層次,從未上升到全民周遍使用層次。  二是性質上,舊式標點符號主要是因實用性評點、校讎和講學而生,所以,它是一個句讀符號、鑑賞符號、校勘符號糅合在一起的混沌未分的符號系統,帶有濃厚的原始學科系統的特徵。
  • 精講——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二、發展成熟階段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點符號,源頭在歐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紀以前,只用句號。8世紀以後,慢慢出現了冒號、分號等,但使用都比較隨意,沒有嚴格的使用規則。直到15世紀末,威尼斯印刷師阿爾德·曼努齊在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又創製了部分新的標點符號,並規定了所有的標點符號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才系統化、規範化。
  • 常用標點符號
    微課程信息微課名稱常用標點符號選題意圖利用專項知識的講解,梳理常用的標點符號的用法,學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同的句子要用不能的標點符號。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試著運用標點符號。2.通過學習,初步了解標點符號在句子中有表達情感的作用,知道句子必須有標點符號才完整。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
  • 《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疑難用法診斷21例;標點符號的正確書寫格式
    (夏衍《包身工》)表示注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注釋語和被注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一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破折號的後面不用標點符號。
  • 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隨著漢語言的發展,作用單一、種類缺乏的標點符號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此後又出現了幾種點狀符號以及方狀符號。學者管錫華考據,先秦文獻共見到八種標點符號,至於兩漢時期,又發展出了十三種新的標點符號。對此,許慎《說文解字》也有部分記載,如:丶,所有絕止而識之也。
  • 讀不讀陳寅恪,比讀橫排還是豎排重要太多了
    最近,出版文化圈最大的新聞應該就是橫排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的出版了。 2020年陳寅恪逝世已過50周年,其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終止,進入了公版領域。長期以來,陳寅恪先生的著作都是以繁體豎排示人,譯林出版社此次出版的橫排簡體字版尚屬首次。
  • 關於文章標題中標點符號的用法,你真的都知道?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要求簡潔明了、新穎別致、醒目奪人。近日在閱讀時,我發現一些著作和報刊雜誌上文章的標題大量使用標點符號,便生疑竇。究竟文章標題中能不能用標點?有沒有一個使用的標準呢?為此,我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及《編寫教材常用的標點符號的用法》相關資料,結果都未找到科學的依據和標準。我又在教材、課本、作品、教輔等資料中去尋求規律,結果各種不同著作中的文章標題形式也不一樣。
  • 標點符號一一標點符號的種類及作用
    (劇本中的臺詞)這三個句子用詞相同,但由於用了不同的標點符號,句子結構上的不同和意思上的不同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漢語中的句子一般來說可分為以下幾種:①陳述句:用來說明事實的句子。②祈使句:用來要求聽話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③疑問句:用來提出問題的句子。④感嘆句:用來抒發某種強烈感情的句子。⑤複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聯繫的小句子組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大句子。這樣的大句子叫複句,複句中的每個小句子叫分句。
  • 標點符號很重要,給大家推薦標點符號歌!
    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低年級孩子對標點符號掌握得不好,分不清在什麼時候用什麼符號,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幾首小兒歌,一邊讀兒歌,一邊幫孩子區分使用標點符號吧!
  • 標點符號總出錯?一張表幫你搞定標點符號!
    (夏衍《包身工》)表示注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注釋語和被注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一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如果省略號的前面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點號。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 陳寅恪熱潮捲土重來?
    近幾年來,有關陳寅恪的研究著作又掀起了一個出版小高潮。那麼,這是一場上世紀90年代的陳寅恪熱的延續,還是一次有著不同內涵和關注熱點的新熱潮?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陳寅恪,我們是談論得過多,還是理解得太少?陳寅恪對當下的意義如何?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周質平、廈門大學教授謝泳等,他們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 英語的標點符號
    這些年來,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對每一班的學生,特別是有寫作內容的課程,都要求學生遵守英文的標點規範。但是,到了學期末,仍然有不少同學不能完全掌握。做英語學位論文時,標點符號的問題更突顯。究其原因,其一,同學們對英文標點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意識還有待加強;其二,電腦輸入時,因為技術問題,也因為自己的「偷懶」,不能自覺轉換英漢兩種語言標點符號的使用。
  • 小學標點符號專項練習,附有答案,提高孩子的標點符號運用能力
    在語文中,有許多的標點符號,需要同學們正確地使用它們。在運用標點符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這些標點符號的用法。有很多低年級的學生對標點符號的運用是一頭霧水,不太明白標點符號的用法,不知道該用在哪裡。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標點符號有: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問號、嘆號、引號、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圓括號、方括號等,這些都是要同學們掌握的基礎知識。學會正確地運用標點符號,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份小學標點符號專項練習,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大家可以收藏給孩子學習,很實用的一份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