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詩眼看世界」加關注,趙剛問好!
田園變澤國 村莊成孤島
——童年記憶中的「六三」大洪水
張志祥
獻縣本齋鄉沙窪村,子牙河穿其村而過,並被子牙河南北大堤夾在間,由於所處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獻縣四八村」一樣,歷史上屢屢遭受洪水災害,僅解放後就遭受「五六」和「六三」兩次特大洪災,儘管房子蓋在三四米高的土臺子上也難逃洪水劫難。沙窪村「六三」大洪水時我剛記事,在我的童年留下深刻記憶。我記得到村北高臺向北望去一片汪洋,到處是洪水,樹木只看樹尖,老鼠、蛇等野生動物都紛紛爬到樹上逃生,洪水裡漂浮著柴草等,街上都能行船,部分房屋倒塌。村民們都跑到最高處躲避。田園變澤國、村莊成弧島。青壯年都到北大堤上晝夜堅守,防止大堤決口。當時傳著「開了北大堤,淹到北京城」的俗語。可想而知,保衛北大堤的重要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解決村民吃飯問題,據說當時天津市大小飯店都停業,專門為災民烙大餅、炒麥粒,用面袋包裝好後用飛機運到我村空投。有人拿著小紅旗搖晃,在紅旗搖晃處空投大餅和熟麥粒。然後分給被洪水圍困在孤島上的災民,被投下的大餅還熱呢。等洪水退卻後,村民們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因為洪水把田園全部淹沒,莊稼絕產絕收。儘管黨和政府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救災,分發部分救濟糧,從東北調運出了糖的甜瘩疙絲和木術乾等,但仍然解決了吃飯問題。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村民們把洪水浸泡後變味變質的山芋、玉米和挖野萊進行充飢,村民們可以說過著少吃沒喝、吃糠咽菜、吃了上頓沒下頓、度日如年的貧困生活,有的村民把錢錢穀、向日蔡梗子磨用碾子碾成面吃,有的夜裡餓得睡不著覺到院裡仰望天空數星星盼天明。當時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上頓飽飯。在那災荒之年,一些村民因缺少營養渾身浮腫,也無錢治病,眼睜睜看著因病死去。有些村民餓得頭暉腦脹,感到天旋地轉,肚子裡的暢餓得咕咕直叫,再加愁吃愁喝的呻吟唉嘆聲演奏了一曲《命運交響曲》。那年,我村部分村民被逼得舉家四處訖討,有部分青壯年乘船沿孑牙河順水而下去天津或闖關東謀生。在全國各地的支援下,幫助村民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共度難關。為從根從上徹底治理洪災,根據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國家動員千軍萬馬挖河築堤,建成了海河水利工程,在子牙河上遊建修建了獻縣水利樞紐工程,從此,我村不再遭受洪澇災害。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的沙窪村民感謝毛主席的英明決策,修建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海河水利工程,村民們才敢在高臺下建房屋,自此村民們安居樂業,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這正是:張志祥:男,1959年12月26日出生,獻縣本齋回族鄉沙窪村。1975年12月高中畢業後,考入獻縣五七大學機電三班學習機電專業。1977年1月參軍入伍,先後在解放軍某野戰軍、解放軍某學院警衛連服兵役,在部隊服役期間一直從事文秘、宣傳工作。到地方後先後在本齋回族鄉政府、獻縣財政局、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從事文秘、財會工作。因工作需要回村曾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職務。多年來堅持文學創作,所創作的散文、散文詩、詩歌、報告文學、雜文、文學隨筆等文學體裁的作品先後在《青春》、《作家之門》、《新聞寫作園地》、《滄州日報》、《滄州晚報》等報刊雜誌和《豐寧事兒》、《今日獻縣》、《網信獻縣》、《詩眼看世界》、《今日頭條》、百家號等發表、創作的上千首詩歌、打油詩,並收錄於《大地情歌》詩集。現為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硬筆書法作品榮獲「二零零八河北省硬筆書法大匯展」優秀獎。現在某企業任財務主管。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採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採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國學守望者問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國學守望者 (手機同號)
如果喜歡,就請「稀罕」或「喜歡」一下,然後轉發與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