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嘉錫《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 :目錄學的「集成之作」

2021-02-25 商務印書館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

第34種

《目錄學發微》是餘嘉錫先生多年教授「目錄學」的集成之作,也是研究目錄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此書僅十餘萬字,從史的角度出發,闡明了目錄學的意義功用、目錄學的體制、目錄學的源流、目錄類例的沿革等,以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目錄學的產生、流變,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向,有所預期,對目錄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分歧問題,做了明確、中肯的結論。其中關於目錄學可獨立成學、目錄學即學術史、目錄書類是發展的論述,特別值得關注。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中國的古書浩如煙海,歷代各門各類的著作極其豐富。要知道這些豐富的遺產的內容、歷代學術的源流、書籍存亡的情況,除檢閱歷代史書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以外,還可以尋檢其他歷代的私人所著或公家所修的目錄書。這些目錄書可以豐富我們關於書籍的知識,我們可以根據目錄找書來讀,也可以從中初步了解書籍的時代、著者、性質、內容等等。由此可知目錄書對我們很有用。


不過,歷代的目錄書很多,各書的編排、分類和內容性質不盡相同,要利用這類書,不能不先理解這類書的性質、體制、作用和源流。這就是傳統的目錄學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換言之,要利用目錄書,應當先通曉目錄學。


以前專門講述目錄學的書籍不多。餘嘉錫先生這本《目錄學發微》是創作較早而又比較有系統的著作。其中對目錄書的體制、目錄學的源流、歷代目錄書類例的沿革闡述甚詳。著者於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八年間在北京各大學講授目錄學時,即以此印為講義,但始終沒有正式出版。後來學者輾轉援用,甚且付印,足見大家對這部書很重視。



餘嘉錫,生於1884年,字季豫,號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於河南商丘。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餘嘉錫中鄉試舉人,後至北京被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1911年辛亥革命後,於常德學堂任教。1920年館於趙爾巽家,教授其子弟,並輔佐審閱《清史稿》初稿。後在北京大學及其他大學為講師,主講目錄學。


1930年餘嘉錫開始撰寫《目錄學發微》,1948年基本完成,196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同年,亦開始撰寫《古書通例》,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31年出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1937年4月,撰成《小說家出於稗官說》。7月,排印《四庫提要辨證》的史部、子部未完稿十二卷,開始撰著《世說新語箋疏》,至1953年完成,1983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1942年又兼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撰成《殷芸小說輯記》。1943年2月,撰成《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1945年7月,撰成《楊家將故事考信錄》,完成《讀已見書齋隨筆》。1947年以《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新中國成立,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1952年撰成《元和姓纂提要辨證》。1953年9月,撰成《宋江三十六人考實》。1954年完成《四庫提要辨證》,並撰寫《四庫提要辨證序》,1958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55年除夕,不幸於寓所辭世。

目錄學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學界的看法仍不一致,還有人認為目錄學應當從屬於校讎學。目錄之名,起於劉向、劉歆校書之時。《漢書·敘傳》曰:「劉向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據《漢志·兵書略序》言,「武帝時,軍政楊僕招摭遺逸,紀奏《兵錄》」。這應是最早的校書之事,但因其書亡佚,相關記載簡略,未引起重視罷了。


漢成帝河平三年,劉向受詔校書,《漢書·藝文志》始有記載,據流傳下來的劉向撰《別錄》,可知其校書分編書、編目兩大步驟。漢以前書籍多是以竹簡、木牘為書寫材料的,其既笨重,所寫字數又少,故圖書多單篇別行。基於圖書這樣的流傳形式,校書必須先編書,第一廣集眾本; 第二審閱篇章,刪去重複,確定所存篇章; 第三通過校讎考訂訛誤。所謂「校讎」,即劉向所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其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讎。」然後「改易刊定」所發現的訛誤,可繕寫者即可上素、謄寫,再冠以確定的書名,這樣校書中編書之第一步驟即告成。編目就是由劉向「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最後由他的兒子劉歆根據這些書錄編撰成我國第一部綜合書目《七略》,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就是改編《七略》而成,對後世目錄學發展有重大影響。由於紙的發明和普遍使用,改變了圖書單篇別行的狀況,撰著群書目錄,不再需要編書,更不必校讎。


宋鄭樵撰《校讎略》,論圖書的搜求、整理、編目,實際上是研究目錄學理論的論著,遺憾的是,他以「校讎」定目錄之名,對後世造成深刻影響。清章學誠亦以《校讎通義》命名其論目錄學的專著,並稱「乃謂古人別有目錄之學,真屬詫聞」。


餘嘉錫先生從正名的角度,指出鄭、章諸人犯了以點蓋面的概念錯誤,稱「據《風俗通》引劉向《別錄》,釋校讎之義,言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則校讎正是審訂文字,漁仲、實齋著書論目錄之學,而目為校讎,命名已誤」。認為目錄學自可獨立成學。時至今日,仍有人堅持目錄不能自立為學的觀點,甚至將目錄、版本、校勘三學共統於校讎學之下。由此可知餘嘉錫先生正視學術的發展與專學的分野,指出鄭、章謬誤癥結之所在,有多麼重要,現在仍具有生命力。



餘先生明確指出目錄學「要以能敘學術源流者為正宗」。他區分了我國歷代書目不外三種類型,並說明了各類書目的特點。一是部類後有小序,書名下有解題,在論其指歸,辨其謬誤; 二是有小序而無解題,在窮源至委,竟其流別,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三是只有書名,在類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條理,並究其本末,以見學術之源流沿襲。大抵史志目錄都是如此,但不論哪種書目,它的宗旨皆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並強調它們不同於自名賞鑑之私家藏書目,也不同於僅便檢索的圖書館書目。這對我們了解我國古代書目的特點是有重要意義的。


為了深入說明這個問題,從目錄的篇目、敘錄、小序、板本序跋四方面闡述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宗旨。篇目及板本序跋考一書之源流,前者考其內容,後者考其流傳。著有篇目,即可知此書的篇數、順序,乃至簡明要旨,就能勾出此書的大致構架,這從《史記·太史公自敘》、《漢書·敘傳》皆開列篇目,得到印證。在圖書單篇別行的情況下,篇目著錄尤顯必要。圖書流傳經過載體,以及書寫、雕版的變化,其間紛紜複雜,餘先生條分縷析,釐清其始末。


值得注意的是,他關注目錄迻錄他人序跋,考證出此舉始自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而在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中,得到進一步發揮,其書除主採晁公武、陳振孫書外,時從文集及本書抄出序跋,間有書亡而序存者,亦為錄入。餘先生對此頗為稱道,曰「雖不完備,然其體制極善,於學者深為有益」。與其同時代的目錄學家莫伯驥撰《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即大量迻錄他人序跋,故五十萬卷樓藏書雖毀於抗日戰爭時期,但還能通過《初編》,對其有所了解,可謂是不幸中之大幸矣。同時也證明了餘先生贊同目錄迻錄他人序跋,是多麼有遠見。


本書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即與正文相得益彰的自注。自注所涉內容範圍廣泛,註明引文出處,解釋引文內容,考辨引文是非,提出引文訛誤,或是正文表述的延長,甚至還批評引文作者有掠人之美之嫌等等。如文中引鄭樵《校讎略》之《泛釋無義論》「今《崇文總目》出新意,每書之下必著說焉」,下有注曰:「案此乃向、歆、王儉、阮孝緒之成法,安得謂《崇文總目》始出新意。樵最推重《隋志》,又嘗引用《七錄》,不知何以於二書所敘源流略不一考。」又如文中引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一《書冊裝潢考》,有注曰:「島田氏此條,多本之汪繼培之《周代書冊制度考》,但稍詳耳。而文中無一言及於汪氏,未免意存掠美。」


以上數例抑或可以說明小注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正文,而且帶給我們更豐富的知識和有益的啟示,同時不影響正文的體例。餘先生對傳統的自注有所繼承和發展,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從《目錄學發微》中,既能學到系統、全面的目錄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察到老一輩學者嚴謹務實、開放的治學態度,這些都將令我們受益終生。《目錄學發微》的確是一部必讀的經典著述。

猜你喜歡:「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連結

相關焦點

  • 目錄學:讀書、治學的大學問!
    但是許多學人終其畢生奮鬥不息,竟然一無所成,原因在不明目錄學的緣故。著名目錄學家餘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總結了目錄學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種作用:一曰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偽;二曰用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四曰因目錄訪求闕疑;五曰以目錄考亡佚之書;六曰以目錄書所載姓名卷數考古書之真偽。
  • 目錄學研究參考書目
    目錄學《目錄學》倉石武四郎著 1973,1979•東京《中國目錄學》清水茂著 1991•東京
  • 資料 | 目錄學教學大綱
    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目錄學概論》編寫組編著,目錄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彭斐章等編,目錄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科爾舒諾夫主編,彭斐章等譯,目錄學普通教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羅伊·斯託克斯著,劉聖梅等譯,目錄學的功能,南京1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昌彼得、潘美月著,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 論中國古典目錄學
    追溯中國古典目錄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最簡單的記事方法,雖然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目錄,但被後來民間生活中的帳簿記事之類繼承了下來,並且高雅的學術殿堂也對此鍾情甚深,對目錄所具有的提要鉤玄本事愛不釋手。《詩》《書》之序,即是雛形。至劉向奉詔校書,「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述洪烈」,撰為《別錄》,目錄之名自此合二為一。此後,官私目錄,代有著述,也不乏專門之家。到宋代,始有目錄學之名。
  • 中國目錄學傳統的當今表現——目錄學去哪了?
    長期以來,《目錄學概論》是圖書館學、情報學的重要核心課程。但是,近十幾年的圖情學科專業教學改革,使得它逐漸邊緣化。如今,開設這門課程的圖書情報學專業已經不多了。正在開設的信息組織(分類主題)、信息描述(編目)和文獻學(古籍的流傳、類別與現狀)(目前,還並不是每一所高校都開設文獻學)等三門課程,已經涵蓋、能夠涵蓋《目錄學概論》課程的要旨了嗎?
  • 期刊|版本目錄學研究 第1輯
    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學是互通的。校勘學要匯集各種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學。版本學要辨別版本優劣,手段又離不開校勘學。統觀各種著作及眾多版本,揭示學術的淵源和發展,表明版本的繼承和改變,則綜合於目錄學。 歷代學者為了學術上的棄偽求真和理清脈絡由來,竭力探求古書的真貌與流變,無不要求兼通三項學問。在稱呼上,則歷代分別以版本之學、校讎之學、目錄之學,作為涵蓋三項的統稱。
  • 阿英在近代文學文獻學編寫目錄上,都貢獻了哪些成就?
    自劉向創立目錄學,開創「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體例以來,到後來章學誠在《校 讎通義》中將目錄學的最高要求歸納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再到清代紀昀的《四 庫全書總目》,中國的目錄學發展可謂日臻完善。除此之外,目錄學在對書籍進行微觀研究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餘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將目錄學的作用分為六種: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偽; 以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以目錄訪求闕佚; 以目錄考亡佚之書;以目錄所載姓名卷數,考古書之真偽。
  • 王子舟:目錄學的方向走錯了
    學院派的目錄學研究者,放棄了書目工具編制,而埋頭於目錄學理論、目錄學史兩個方向,在這方面出版了不少教材、論著。而書目工具編撰實踐,只有部分圖書館工作者還在做。目錄學本質上屬於經驗之學,其精髓全部來源於觀念與方法的創新,而且只有體現新觀念、新方法的書目工具被廣大讀者所喜愛,目錄學的價值才能彰顯出來。目錄學是工具之學,僅靠目錄學研究論著、目錄學史教材那是提振不起目錄學的。
  • 傳統目錄學仍是「學中要緊事」
    從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確立中國古代最早學科分類體系及其知識系統,到清乾隆時期四庫修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學科體系及其知識系統發展到頂峰,其間是中國傳統目錄學上千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學科體系下,中國的目錄學家對一代或一朝、對公家或私家所藏圖書的作者、學術傳承、學術價值、優劣好惡等論定,也把官方及個人的意志和學術傾向書寫其中。
  • 正則表達式在描述與分析古書文本通例中的應用——以《毛詩正義》篇題為例
    李林芳 / 北京大學中文系-摘 要: 古書中存在著大量的文本通例,它們對於閱讀古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一直備受關注。本文以《毛詩正義》的篇題為例,研究了正則表達式在描述和分析古書文本通例中的應用。
  • 戲曲藝術的目錄對戲曲批評學建構形態發展過程產生的關注和論爭
    本文系作者-最遙遠的朋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餘嘉錫曾把中國戲曲目錄歸為三類:「一曰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二曰有小序而無解題者,三曰小序解題並無,只著書名者」屬於第三類者,在類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條理,並究其本末,以見學術之源流沿襲…蓋吾國從來之目錄學,其意義皆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 辛德勇:我怎樣看待版本目錄學研究
    三是我覺得像版本目錄學這樣的學問,做的是實學。這也就意味著研究者用的是實在力氣,花的是實在功夫,解決的是實在的問題。這種學問,年輕的時候精力旺盛,更容易做得好,做得深,做得精;年齡一大,大多數人自然力不從心,或者是雖然尚可勉力為之而功成名遂者卻不想再做苦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一代代學人都是這麼走過來的。那麼,順其自然就是了。
  • 中醫典籍目錄學
    封面書籍(如上圖所示)從左到右依次是:《宋以前醫籍考》《醫籍考》《中國醫籍續考》《中國醫籍補考》《續修四庫全書書目提要—子部》《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家類匯考》《中國古醫籍書目提要》《現代版中醫古籍目錄1949-2012》都是目錄書,基本涵蓋了歷代中醫典籍,可以相互參照
  • 魏晉時期的目錄學源流,分門別類的發展階段
    這是近代目錄學發展的一個起點,此後,漢劉向《七略》當中的分類方法發生了轉變,形成了甲乙丙丁四個部類,是後世經史子集分類的前身。魏晉時期的目錄學發生了重要的演進變化,為隋唐時期開創的目錄學盛世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調。
  • 王賀︱目錄學向何處去?
    主要原因是政治運動頻仍,導致原書、原刊饑荒,專業研究者和普通讀者只能到部分資料室、圖書館查閱(詳參樊駿:《這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工作的總體考察》上篇),此間工作人員既有一定專業素養,同時出於工作的方便、要求(圖書館學的專業訓練和圖書館工作實踐中原本就有編制目錄索引一項)和對學術的熱忱,遂編輯完成了一種又一種的目錄索引;至於學者們積極參與的緣由,既有出於學術的良知
  • 古代文化常識之文史典籍+目錄辭書,趕緊收藏背誦
    【目錄學】研究書目的編制、利用並使其在科學文化事業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的學問。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錄學的作用,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就撰有《別錄》《七略》等書,以後歷代均有專著。南宋鄭樵有《通志·校讎略》,至清代,章學誠著成《校讎通義》,更總結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
  • 《文獻》2019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筆者認為所謂的「鬲鼎」,實乃鬲字之繁體, 字亦見於虢文公子作鬲、子碩父鬲及虢宮父鬲等器。在叔鼎銘中只不過因偏旁之間相隔較遠而被誤認作兩字。根據金文中自名者器皆為鬲,可知叔鼎器形亦當是鬲而非鼎。關鍵詞:鬲鼎 鼎鬲 叔鼎作者簡介:張樂,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文字與古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