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戶,陽光酒在地板上,也溫暖了我的被子。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多很多的房同,一個房間有最快的網路,一個房同有很多的吉他,一個房同有我漂亮的衣服,一個房間住著朋友和他的愛人.......」
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過上自由自在的慢生活,到一處風景絕美的地方,坐在房子的露臺上,曬著太陽,喝著咖啡,任由時間靜靜流去,任腦筋裡纏著的弦漸漸鬆弛......
有人看到商機,開了民宿,經營起版賣情體的生,也許你就是那位到商機的文藝青年,正計劃回鄉讓自己的情懷落地生根,卻不知從何切入。
為此,我們特地採訪了全國各地的民宿主人和相關從業人員,收穫了滿滿的行業乾貨,也傾聽了民宿經營背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開民宿前,你不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對民宿行業的見解,避開他們踩過的那些坑,也許你會更加從容。
因為這份情懷,他們開了一家溫暖的民宿
莫幹山民宿第一人、民宿行業服務平臺「借宿」CEO夏雨清曾說,民宿更多的是被情懷驅動的行業,我們在訪談中發現確實如此。每一家民宿,都或多或少搭載著民宿主人的理想情懷,吸引著頻率相同的客人前來感知。
聽完這些故事,也許你會感受到和你相同或相似的情懷。開民宿的人,某種意義上講,都是藝術家。遊人青睞住民宿,其實就是住在民宿主人們深深淺淺的情懷裡。
雲之藍
自小我就嚮往雲南秘境般的邊疆地域和蒼山洱海的美好故事,對白族這個熱情淳樸、能歌善舞並極具文化特色的民族頗有好感。
多年緊張的打拼和日復一日的職業生涯,讓我越來越厭倦城市生活。我曾經短暫遊歷過多個國家和地區,領略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但走得越遠,看得越多,我越是有種找不到根的感覺。
機緣巧合下,我遇到了大理白族原生古村裡一片門前有溼地、情人樹,背靠蒼山面向洱海的土地。於是,開一間「小而美」的民宿,種花種草種春風,融入當地生活,用分享體驗的方式,找到更多相同頻率的人,滋養彼此,便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願。
松贊
將自己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白瑪多吉剛開始只是想搭建一個供人們認識藏文化的橋梁。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做到了被別人需要,很滿足。
白瑪多吉說:「我希望在精神層面對別人有所幫助。我是給客人做家,松贊就是很多客人遠方的家。」
慕吉·雲溪山居
2014年,是鏡風從設計師轉行創立慕吉民宿的第一年。七年的房地產項目設計生涯,讓他對設計工作漸失興趣,開始思索一些更自然、更人文的建築表達,希望在不違背設計初衷的同時,能更好地體現休閒而舒適的人性關懷。起心動念後,鏡風探尋的腳步從來沒有間斷,廣州、深圳周邊,他篩選了二十幾個古村落,卻總覺得缺了點東西。
偶然之間,他到一位朋友位於廣州增城白水寨附近的私人茶室參觀發現了古村最深處的廬江堂,理想鄉村生活的場景,在這裡都一有跡可循。古樸低調的客家老房子,仿佛與山、樹、溪流一起成長,毫無突兀之感,讓人深受觸動。鏡風萌生出要在此地打造一個私家民宿群落的想法,恰逢此時廬江堂原主人準備移民美國,將廬江堂託付給了鏡風,於是便有了慕吉·雲溪山居。
肯派靜姐家
這家民宿原本是靜姐與其丈夫龍哥的家和工作室,院子裡種滿果樹花草,每年一到春天,朋友們就盼著院子裡的櫻桃花和櫻桃。
2016年的一次上海之行,靜姐在朋友家感受到民宿的美好,喜歡上了這種與陌生人之間的期待和相遇。於是,靜姐開始將自己的別墅改造成民宿,把她從世界各地淘來的藏品也拿了出來。
這家最具民國範的「網紅民宿」很快就收到了資本伸出的橄欖枝,然而,靜姐仍舊只願和龍哥帶著幾個工人,慢工細活,做自己的作品。
——《民宿養成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