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30秒簡便自助預約,不用排隊等候,更方便、更實惠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傾向於在行為上表現出易衝動且不穩定的特質,同時也在依戀關係的建立上困境重重。有一類人,他們無視一切法律法規和社會規範,無視任何親情、友情和愛情,無視一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也無法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和快樂等等一切情緒,但對暴力、破壞等等卻情有獨鍾。
元旦期間,一部《拆彈專家2》掀起了小高潮。當人們感慨潘乘風、董卓文等拆彈專家血雨腥風的職業生涯的同時,不禁又將關注點聚焦在安置炸彈的「亡命之徒」身上。
這些人難道不怕死嗎?他們為什麼視人命為草菅?為什麼他們在死的時候臉上還帶著微笑?為何他們總是和全世界「過不去」?……今天要帶大家認識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是人格障礙中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起病於18歲之前,與童年的生長經歷很有關聯。具有這類人格者最典型的特徵: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無視他人的安全和權利,欺騙和操縱他人,並具有社會適應不良的表現,易於被激惹,變得焦慮而激憤,有時表現為爆發式的暴力犯罪。「反社會」一詞從側面突出反映了這類人對社會的危害,他們中的不少人可稱為犯罪分子,在監獄和勞教機構佔相當大比率。DSM-V對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F60.2)
A. 一種漠視或侵犯他人權利的普遍模式,始於15歲,表現為下列3項(或更多)症狀:
1.不能遵守與合法行為有關的社會規範,表現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動。
2.欺詐,表現出為了個人利益或樂趣而多次說謊,使用假名或詐騙他人。
3.衝動性或事先不制訂計劃。
4.易激惹和攻擊性,表現為重複性地鬥毆或攻擊。
5.魯莽且不顧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6.一貫不負責任,表現為重複性地不堅持工作或不履行經濟義務。
7.缺乏懊悔之心,表現為做出傷害、虐待或偷竊他人的行為後顯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B. 個體至少18歲。
C. 有證據表明品行障礙出現於15歲之前。
D. 反社會行為並非僅僅出現於精神分裂症或雙相障礙的病程之中。
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是沒有良知的,這就意味著,他們不會為自己行為而造成的後果產生責任感和愧疚感。他們無法愛人,也無法接收到別人對他的積極感情。並不是所有壞人都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事實上,羅伯特·黑爾和其他研究囚犯的研究人員發現,美國監獄中囚犯只有20%是反社會人格者,但這20%的人口犯下了50%以上的最嚴重罪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傾向於在行為上表現出易衝動且不穩定的特質,同時也在依戀關係的建立上困境重重。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通常他們很難與「普通人」建立和諧而親密的關係,但一些反社會者在跟志趣相投的組織和個人交往時也能形成依戀關係,比如影片中復生會的成立。同時,這樣的聚集往往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前面我們提到,此類人格障礙者起病於18歲之前,疾病的形成與童年的生長經歷很有關聯。心理學家發現:反社會者的童年往往經歷過不同程度親情缺失,比如父母教養方式不佳、長時間和親人分離、父母離世、被拋棄、被虐待、親人存在精神問題等。幼年親情的缺失,讓他們成年後不懂得怎樣去愛其他人,如何建立有益的親密關係。如何辨認反社會性人格
這類人很難防備,只有遇見才知道,但是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不對勁就要注意、注意、注意,遠離、遠離、遠離!!!當然,如果情況比較嚴重者,建議選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進行治療,在他們的幫助下走出困擾。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反社會人格障礙
請識別下圖二維碼,
我們的精神心理科醫生在線免費解答您所有疑惑:
↓↓↓↓↓↓↓↓↓↓↓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音樂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本文來源:網絡
☉在線預約,來院就診免排隊;
☉更能夠預約名醫團親自看病更精準,更有效,更方便,更實惠;
☉能夠免費諮詢專業醫師;
☉可以得到專業名醫的幫助,並制定個人專屬的治療方案,有利於快速康復。
☉點擊閱讀原文預約,到院測試更優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