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約西亞王在米吉多的戰役中陣亡後,猶大國就再也沒有出來好的王管理這個國家,這末後的四位王雖分別都是約西亞王的子嗣,其中約雅斤為孫子,卻全都沒有繼承約西亞王敬虔的信仰,這不能不說是令人非常惋惜的。同時,當我們透過事實表面去深究時,就會發現,他們對神的背信,乃是猶大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對這四位王一一做個簡單的了解。
南國猶大第十七任君王——約哈斯(又名沙龍)(主前609年登基) 為約西亞王第四子,在其父於米吉多戰役中陣亡後即位,時年23歲,作王僅三個月。他並不像其父那般敬虔、愛神,乃是一位悖逆神,放棄純正信仰的人,經上記著說,他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既是如此,這位王便落在神的震怒中,以致耶利米先知預言說:
……他必不得再回到這裡來,卻要死在被擄去的地方,必不得再見這地。(耶利米書22:11—12節)
果然,正如先知所言的,就在他登基後的第3個月,埃及法老攻陷耶路撒冷城,要求猶大賠款,並廢了他的王位,立他的兄弟約雅敬為王,而將其關鎖禁閉在哈馬地的利比拉,後被帶到埃及,並死在那裡(列王紀下23:33、34節)。
約哈斯這短暫的一生唯一使人記住他的,就是其悲慘的結局。本來,他既有幸生在帝王家,而且又有幸擁有一位那麼敬虔的父親,是完全可以有機會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的,但他卻任由裡面的私慾在支配他。也許,他對純正信仰的背棄有些是源於其父約西亞沒能夠抽出更多時間教導的緣故,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他自己錯誤的選擇也是佔很大的比重的。同樣的,約西亞的其他兒子包括他的孫子西底家在內也是如此。
南國猶大的第十八位君王——約雅敬(主前609年登基) 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原名為以利亞敬,法老在立他為王時,給他更名為約雅敬,以顯示其宗主地位(列王紀下23:34節)。
約雅敬表面上為猶大之君王,實乃只是埃及的傀儡罷了,在繼位之初,為了向埃及法老繳納大量金銀,便向國中百姓徵稅,這樣的徵稅本已讓民眾承擔了很大的經濟負擔了,他卻毫不掛心,竟以此為藉口,趁機搜刮民脂民膏供個人享用,並且也在任期內多行強暴的事,流無辜人的血,因而受到了先知的責備:
那行不義蓋房,行不公造樓,白白使用人的手工不給工價的,有禍了!他說:」我要為自己蓋廣大的房、寬敞的樓,為自己開窗戶。這樓房的護牆板是香柏木的,樓房是丹色油漆的。「難道你作王是在乎造香柏木樓房爭勝嗎?你的父親豈不是也吃、也喝,也施行公平和公義嗎?那時他得了福樂。他為困苦和窮乏人伸冤,那時就得了福樂。認識我不在乎此嗎?這是耶和華說的。唯有你的眼和你的心專顧貪婪,流無辜人的血,行欺壓和強暴。所以,耶和華論到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如此說:」人必不為他舉哀說:「哀哉!我的哥哥;或說:哀哉!我的姐姐;也不為他舉哀說:'哀哉!我主的榮華。『他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之外。(耶22:13—19節)
對外策略和第一次被擄巴比倫 從一開始,約雅敬一直臣服於埃及,直到主前605年埃及在迦基米施之役中被巴比倫軍隊打敗之後,弱小的猶大也遭到其重創,尼布甲尼撒來到猶大侵佔南地、劫掠聖殿部分器皿,還擄走國中數千青年精英人物(包括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內),猶大隨即成為巴比倫的藩屬國。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捲土重來攻打埃及,卻未能得勝;約雅敬在尼布甲尼撒班師回朝重整軍隊之時,趁機脫離巴比倫的軛,轉投埃及的懷抱,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決定卻是犯下了致命的錯誤(王下24:1——7節)。
約雅敬的死 當尼布甲尼撒王得知約雅敬背叛後,隨即於598年12月率領大軍攻打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直至三個月後即597年3月攻入耶路撒冷聖城。而約雅敬就在巴比倫王圍城之時去世(另一說法是,他死於被擄巴比倫途中),其子約雅斤作王。
猶大第十九位君王——約雅斤和第二次被擄其父約雅敬死後繼位,作王僅三個月,他任於國難當頭之時,不懂反省,奮發圖強,卻只知為惡,沒有絲毫的救國之能,照聖經所說,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以致更快地召來猶大第二次被擄的命運。他王位還沒有坐穩,巴比倫王就攻進了耶路撒冷,廢了他的位,擄走了聖殿和王宮裡剩下的許多寶物,也將他、皇室成員、軍事將領、高官、工藝巧匠等都擄到巴比倫。這位約雅斤王在被擄後37年,受到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的優待,出了監牢,常與王同席直到去世。
猶大第二十位君王也是末代君王——西底家(主前597—586年) 原名為瑪探雅,尼布甲尼撒立他為王時給他更名為西底家以顯示其宗主權,是約西亞王第三個成為猶大王的兒子。巴比倫王廢掉其侄子約雅斤之後,就立他為猶大王。在位11年,學著他兄弟約雅敬的樣式,行耶和華神眼中看為惡的事情,導致神的憤怒大大臨到猶大。
背棄盟約與第三次被擄 由於當時國中有一股強大的反抗巴比倫的親埃勢力,他們對西底家不斷施壓,懦弱的西底家也稍有為了要保全王位之故,便背棄與巴比倫的盟約關係,轉投在埃及的保護傘下,雖有耶利米先知奉神之命勸告他,他終是不聽。
儘管當巴比倫大軍首次前來討伐西底家時,因畏於埃及的軍隊而退去,但沒過多久,尼布甲尼撒便再次來攻,最終在圍困耶路撒冷城三年後,於主前586年被攻破,逃跑的西底家也被抓回,其眾子都被殺死在他眼前,他自己更被剜去雙眼,巴比倫人用銅鏈將他鎖著,帶到巴比倫,遭終身監禁,而國民大部分被擄,聖殿燒毀,金銀都被擄去,這一次的被擄,意味著擁有400多年歷史的以色列王國就此覆亡。
縱觀猶大國末後的這四位君王,他們都背離了他們祖宗的神,而這種信仰的背叛直接導致人性的敗壞,他們先失信於神,繼而失信於人,至終落入到神與人共棄的地步,終遭國破家亡之難。
誠信乃立身之本,這話是沒有錯的。當一國沒有了誠信,這國便很難存立下去;同樣,當一個人失去了誠信,他(她)也難逃眾叛親離之結局。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應該都或多或少地品嘗到了失信所帶來的各樣苦果,究竟能不能痛定思痛,真是有待我們做出深刻的反思。(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若是想要進一步了解猶大國三次被擄的情形,可以點擊筆者所寫的另一篇文章查閱談北國以色列餘民的情況以及南國猶大的三次被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