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裡有一個瑪拿西是約瑟的大兒子。因為雅各臨終祝福時給了約瑟雙份的祝福,所以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的後裔各是後來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當然,這只是摩西記載的傳說而已,很可能不是事實。在聖經後來的內容裡,以法蓮經常被提到,瑪拿西除了在分迦南的土地時分得最大的一份(約旦河東和河西各一大塊),平時可以說是默默無聞,聖經裡基本不提到這個支派。接下來聖經要提到的這個瑪拿西卻是猶大後裔大衛家族的國王,跟上一個瑪拿西絲毫沒有關係。
聖經說,希西家與列祖同睡後,他的兒子瑪拿西繼承他的王位。瑪拿西登基時才十二歲,不過他是以色列和猶大諸王中當王最間最長的國王,總共在耶路撒冷當王五十五年。他雖然當王時間那麼長,但卻是猶大裡的壞王。聖經說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毀壞的邱壇。他到處為巴力築壇和立亞舍拉像,連耶和華殿中都不能倖免,把耶和華氣到牙齒咬得咯咯響。他還獻子女給摩洛、並且觀兆、用法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他做的惡事太多,簡直罄竹難書。所以耶和華說,我雖曾經對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起誓,我必以耶路撒冷為家,耶路撒冷必立我的名,直到永遠,但是無奈他們的子孫瑪拿西太不肖,不僅自己犯下大錯,還使所有猶大人都陷在罪裡,所以我必降大禍給耶路撒冷和猶大,一切聽到我這話的人必後悔莫及,那些不知道自己會怎麼樣的人可以看看亞哈的子孫和撒瑪利亞的人的下場,你們到時就是跟他們一樣,所有剩餘的人都只有死亡、被擄和被趕出應許之地三條路。
我說老耶,你且別發這麼大的火。你冷靜下來想一想,首先,這事不是該怪你自己太善變嗎。當時你本來給希西家降大瘡讓他死,後來又隨便改變主意,延長了他十五年壽命,後來才生了瑪拿西,你若不改變主意,不就沒有瑪拿西這個惹你發大火的傢伙了嗎。第二,你號稱預言能力第一的高神,怎麼不能提前預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然後再利用你善變的本領將這種事避免掉呢。其實預言和大能之間的矛盾就在這裡,你想預言準,就不能想改就改,你要想改就改,你的預言到時就不會應驗。比如說,在希西家沒生病的時候,要讓神預言希西家之後是誰作猶大王呢,按聖經的意思,神就不能預測出瑪拿西作猶大王,因為按原計劃瑪拿西根本不會出生的,他是一個計劃外產物,來自神的一念之差。甚至我們可以說,就算瑪拿西當上猶大王,神也不能預測他是好是壞,因為按神理說,他如果預告知道瑪拿西不合自己的意,完全可以不讓他當王,或者當王后及時把他撤掉,但是顯然他都沒有那麼做,而且儘管他對瑪拿西咬牙切齒,還是沒辦法讓他當了足足五十五年的王。前面說了兩點神自己的責任,這裡還有第三點,在上一節,神啊,是你自己故意試探希西家,然後就生氣了(愛試探,愛生氣,從這是否可以猜出,耶和華的性別也許是女的,開開玩笑啊,絕不是性別歧視),給希西家降下了重罰,希西家的兒子以為你說話是算話的,就不敢求你,當然只有求別的神,最多你同樣的懲罰又給他降一次,還是跟原來一樣嘛。如果聖經以後還要修訂,我提醒那些修訂人員,同樣的懲罰不要老是在那裡預言,這件事預言一次,那件事又預言一次,不單不能說明神大能,反而說明神健忘。比如這個故事裡,如果說耶和華給希西家降的懲罰是一定要起作用的,那後面就不要再降一次給瑪拿西,也不要說他如何如何的壞,因為就算他如何如何的好,你之前降的懲罰還是不能收回,如果收回,前面的預言就又不準了。
希西家如果長大瘡的時候就死了,那就只有三十九歲,兒子可能不會太大,但是他後來是五十四歲死,如何會挑一個十二歲的小兒子繼承王位,裡面可能有些故事,比如大的兒子夭折了很多,或者大的兒子裡面分成兩派,雙方勢均力敵,都不想讓對方當王,所以乾脆支持選一個小的無害的可控的,具體有什麼故事,聖經沒有透露,別的文獻也沒有說,就已成了秘密,不過宮廷鬥爭的戲我們已經看過夠多,我們也不必對此秘密感興趣。
瑪拿西作為一個任期這麼長時間的王,列王紀裡並沒有記他親身經歷什麼慘事災禍,如果在他身上沒發生點什麼,按理說聖經是不會把他寫成一個壞王的,所以發生過一些不好的事是一定的,這些事在歷代志裡有提到一點。歷代志有一段話小標題叫做瑪拿西悔改,內容是說,瑪拿西幹了壞事,耶和華氣憤不過,就召引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亞述人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著他,把他帶到巴比倫去囚禁在那裡,然後瑪拿西就很後悔,他就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心一軟,就允準他的求告,使他回歸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這世上唯獨耶和華才是真神。於是他回來後,就築城牆,設軍長,除掉外邦人的神像,拆掉外邦神的壇,重修耶和華的祭壇,並在壇上給耶和華獻燔祭和平安祭。百姓雖然仍在以前的壇上獻祭,但是也只獻祭給耶和華。
估計瑪拿西的時候和希西家的時候差不多,猶大時而向亞述進貢,時而又中斷,亞述則有時來攻打和教訓他們,但是也不完全滅掉他們。不滅掉他們的原因可能是跟埃及有關,因為亞述不想跟埃及起直接衝突,需要猶大在那作緩衝區。具體瑪拿西有沒有被抓到巴比倫去,這個有些可疑,按道理亞述抓人去應該要抓到自己的都城尼尼微去,不會說抓到巴比倫去,並且此事列王紀裡一點都沒有提。當然,也有可能一段時間瑪拿西不大聽話,亞述派兵來教訓他一番,然後把他帶到各地去看,讓他見識一下亞述的地域多麼廣闊,實力多麼強大,然後再對他進行思想教育,讓他以後老實點,再放他回去當猶大王。
瑪拿西雖然當王時間長,不過可能沒什麼聖經作者選擇這個時間段編故事,所以他當王時沒有什麼故事流傳下來,很快,他就去跟列祖同睡,接下來他的兒子亞們繼位。亞們登基時二十二歲,只在耶路撒冷作王兩年,就給手下的臣僕幹掉,背叛亞們的那些人又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為王。約西亞登基時八歲,在耶路撒冷當王三十一年。聖經說,亞們行耶和華眼中為惡的事,跟他父親瑪拿西一樣,而約書亞卻行耶和華眼中為正的事,效法大衛所做的一切,不偏不倚。歷代志中說瑪拿西後來後悔了的那一段可能是後來插入的,不然的話說亞們行他父親瑪拿西所行的一切,亞們首先就得不學他父親後期的好,反學他父親以前的壞,到後來同樣後悔改好了,這才叫做學他父親所行的一切。不過不管亞們在位時是怎麼幹的,也不管他做了什麼事,他才幹了一兩年就被臣僕殺死,聖經的作者就不可能把他給編好了,特別是不可能把他的後期給編好了。
約西亞是列王紀裡最後一個好王,接下去因為猶大的內外部環境變差,猶大就沒有好王了。那麼約西亞這個好王做過些什麼好事呢。我們讀了那麼久的聖經,可想而知他做的好事就是廢黜百神、獨尊老耶唄。約西亞八歲登基,前些年的時候肯定是權臣幫忙執政了的,從他八歲到十六歲做過什麼事聖經都沒有記載,歷代志講,在他當王第八年的時候,仍然年幼,但開始想要去尋求他祖宗的神的幫助,只是耶和華還在生氣當中,一直沒有讓他找著。到他當王第十二年的時候,他忽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找他祖宗的神,先得做點事情討好他才行,所以他就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所有邱壇、木偶、雕刻或鑄造的神像統統都拆除銷毀、打碎成灰,並把這些灰都撒到那些曾經祭拜過它們的那些死人的墳上,還把外邦神的祭司的骸骨燒在他們的壇上(前面說已經拆除了他們的壇,後面又說把祭司的骸骨燒在他們的壇上,不知是作者把順序搞反了,還是寫錯了,應該寫燒在他們的壇的廢墟上。另外,又是祭拜過它們的死人,又是祭司的骸骨,是說活著的人不追究,還是說那些人都已被處死呢)。聖經說,他不僅在猶大這麼幹,還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他弗利等各城都這麼幹,把以色列各地的神像、木偶、邱壇全破壞了才回到耶路撒冷去。西緬的土地本身被猶大包圍著也就罷了,其它地方他怎麼去的呢,聖經前面可沒有寫猶大收復了瑪拿西、拿他弗利等以色列各地,那些地方可是由亞述管著呢。這件事有可能是作者吹牛,也有可能是猶大當時也算亞述的屬國(後面說約西亞晚年的時候,埃及要攻打亞述,約西亞出去抵抗埃及,可說明這點),而且猶大把亞述王的馬屁拍得比較好,所以猶大王在以色列可以有特權。
以前我們常說,在聖經裡,一會寫某個王敬拜耶和華,一下子寫某個王離棄耶和華、改侍奉巴力,如此反反覆覆,事實很可能並非如此,只是聖經作者把那些遭遇災禍的王定為侍奉巴力的,而把那些當政期間比較和平或強盛的王定為敬拜耶和華的。在列王時期的整個以色列和猶大地區,當時的信仰情況應該總體是以耶和華為主,其它信仰為輔,期間可能有些波動,但是不會變化太大。那麼這裡寫的約西亞廢黜百神、獨尊老耶是不是真的呢。我們在歷史書裡經常有見到,當一個國家內外交困,統治階層一般也會努力想辦法,看看是否能通過一些改革改變處境。約西亞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半殖民地差不多,開始只有亞述管他還稍微好一些,後來埃及又向他們伸手,猶大夾在兩大國之間,可以說生死存亡只在頃刻之間。所以約西亞想要通過強化一神信仰讓以色列人都團結起來,增強抵禦外侮的力量,並且儘量想辦法爭取民族獨立,那麼他發起一系列改革既是可以理解的,也在情理之中。只不過他的改革能不能救猶大呢,我只能說懸。主要是因為猶大太小了,就算加上以色列,他們整個民族都太小了,在西亞那個風起雲湧之地,他們能獨立存在幾百年已算運氣不錯,到時候被各強國統治和驅趕是難免的,耶和華對此都一點辦法也沒有。那些耶和華的信徒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發揮阿Q精神,每當外敵來打他們,他們就說這是我們祖先的神耶和華安排他們來的,到敵人又被別的敵人趕跑的時候,他們又說,我們的神耶和華看他們不慣,又把他們趕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