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英語閱讀不但能夠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還有助於其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
處於起步一段的小學低年段學生年齡在6-8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圖文並茂的繪本是培養他們閱讀入門的選擇之一。
這個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讓低年段的繪本閱讀教學跟平時的閱讀教學有所不同,它並不以獲取信息為主要目的,閱讀過程中閱讀策略的培養也不顯性和刻意,而是注重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和積極閱讀體驗的形成,以促進他們英語閱讀素養的整體發展。
本文將結合Have You Seen My Cat?這一教學實例,對低年段的英語繪本閱讀教學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Have You Seen My Cat? 是Eric Carle 的繪本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到處去尋找丟失小貓的故事。貫穿整個故事的只有幾句話:Have you seen my cat? This is not my cat! This is my cat!
閱讀前
連結學生生活經驗,在整體大語境背景下進入繪本閱讀
閱讀前的幾分鐘非常關鍵,它起到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等作用。除此以外,它還決定了課堂的基調並創設了一個大語境背景。
在 Have You Seen My Cat? 繪本閱讀前,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上課前先通過《安妮花磨耳朵》的一首歌曲進行課堂預熱,並初步感知繪本故事中Have you seen…?這一句式,為後面繪本的朗讀作了語言鋪墊。接著進行低段繪本閱讀教學環節:Phonics Time & Sight Words Time,特別強化了繪本故事中出現的have, seen, my, this 這幾個視覺詞的認讀。在正式進入繪本閱讀前,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書本封面,了解一些基本的文本信息。學生都注意到封面上的一隻貓,這時出現了一個小男孩的哭泣聲,教師讓學生猜測發生了什麼事情,在學生猜測小男孩可能因為弄丟了小貓而哭泣時,課件上展示了一張尋貓啟示,肯定了學生的猜測。這時教師問學生接下來該怎麼辦?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去尋找小貓!」於是教師順勢讓學生預測能否找到小貓?小男孩會去哪裡尋找小貓?他是怎麼個找法?學生都積極發言,也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了期待。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們了解到該繪本是一本有關「小男孩尋找小貓」的故事。了解了這一大語境背景後,接下來學生對故事細節的預測都將在這個大語境下進行,這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故事,構建完整圖示。這同樣也符合全語言教學主張,即語言是整體的,語言學習是先整體再局部的漸進過程。
閱讀中
關注圖文信息,以內容和情感為雙主線引導學生多層次內化繪本故事
「走心」的繪本閱讀課總會在學生和聽課教師心裡激起漣漪、引起共鳴,要達到這種效果,除了關注繪本顯性的內容主線外,對繪本隱性的情感主線的挖掘也很重要。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去閱讀,以主人公的身份去體驗故事,讓學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學生對閱讀才會更深刻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文本表層。
在學習《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中的10個分級閱讀教學案例時,本人再次感受到這些優秀課例在解讀本文過程中對繪本情感主線的深度挖掘,因為關注到人的情感,這些課例顯得格外「人性化」。
在本文教學Have You Seen My Cat? 教學案例中,教師也關注到了這一點,以內容和情感為雙主線設計了兩個層次的任務。
在第一輪的輸入與內化中,教師通過播放繪本中出現的8種動物的聲音,讓學生進行預測:它是小男孩要找的小貓嗎?然後展示動物圖片發現 This is not my cat! 從而繼續尋貓之旅。
學生對文本的認知過程能夠活躍大腦,提升思維品質。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不斷帶入自身的感受,積極與文本進行互動,學生便很快理解了整個故事。這是以內容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一個層次。
第二輪的輸入與內化中,教師以故事中各種動物知識和各地文化背景輸入來幫助學生內化故事,激發學生對各種文化的興趣。尋貓之旅從美國出發,經過墨西哥、秘魯、非洲、中東、波斯等地,最後又回到美國。
繪本圖片中穿著各地傳統服飾的人,他們所處的環境也是各地典型的地理環境,如墨西哥的大草帽、印第安的金剛鸚鵡、波斯的沙漠和駱駝等,還有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種動物,讓學生不僅僅是read the word, 更是read the world。第二層次的任務設計不但加深了對繪本內容的理解,也傳遞了繪本背後的文化知識,有利於學生多元文化視野的構建和文化品格的培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圖片在低年段繪本中的特殊作用,它跟一般圖畫書中的插圖不同,是文本的直觀呈現,它使文本內容從靜態走向動態,是與文字一起闡述書本內容的另一種「語言」(培利·諾德曼)。
充分利用圖片信息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視覺素養。在兩個層次的輸入與內化過程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關注圖文信息,充分發揮圖片在低年段繪本閱讀中的特殊作用。繪本中的圖片能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意義而非只是語言形式,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圖文的雙重關注,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兼顧圖文的閱讀習慣。
閱讀後
遷移運用,多種形式輸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後環節設計得當,可以升華整個閱讀過程。在低年段的繪本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水平進行多種形式的輸出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故事內容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Have You Seen My Cat? 閱讀後環節中,除了讓學生了解卡爾系列繪本的特點外,教師還設計了層層遞進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選做:
任務一:口頭概括故事梗要 (橫線處由學生自主補充)
今天我學習了繪本故事 Have You Seen My Cat? 它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尋找小貓的故事。小男孩通過 Have you seen my cat? 這個句子詢問別人,可是都發現不是它的小貓 This is not my cat! 可是小男孩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小貓 This is my cat! 我覺得小男孩能堅持到底,很有恆心……
任務二:帶著感情模仿朗讀繪本故事
任務三:片段表演
任務四:創編故事
學生對這些任務都非常感興趣,在任務一口頭概括故事梗概中,學生通過評價主人公的行為激發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任務二通過閱讀策略指導(增加充滿情緒感的語氣詞)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繪本故事。任務一和任務二都是基於語篇的的較低層次的輸出,有利於鞏固故事中的句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任務三片段表演和任務四創編故事是進行實際應用的更高層次的輸出,是對故事的拓展和遷移運用,學生在表演和創造故事的過程中既要運用到本課特定的語言結構,又要運用一些策略和技能(如小組合作、想像力、創造力等),這個用英語去完成任務的過程可以使學生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有利於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
小學低年段是英語閱讀的入門階段,繪本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把社會文化、思維認知和語言能力這三個目標融合在師生共讀繪本、合作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努力促進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整體發展,為後續英語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