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國購物中心遍地開花,並迅速下沉三四線城市,呈現一片蓬勃發展之勢。這兩年,購物中心開業量更是高位運行,開業量逐年上升。不過接下來2018年擬開業購物中心數量、體量均呈現小幅下滑趨勢,超大體量商業項目大幅減少。
據贏商網統計,2018年全國擬開業大型商業項目約920個,商業體量高達8300多萬平方米。數量、體量比2017年預計開業項目分別下降約5%、15%。(2017年擬開業數量970個,商業體量9800多萬平方米),但不少項目僅僅是未能趕2018年內開業,作為未開業的商業存量仍然非常龐大。
(說明:統計對象為商業面積≥3萬平方米的集中型零售物業,包括購物中心、商業街等,不含專業市場、文旅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2018擬開業項目中,近百項目是原計劃2017年開業延期而至,延期開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據贏商網預測,2017年實際開業率約為原計劃的50%,約500個項目。
區域分布:四大區擬開業量下降 三地區增長
從全國七大區域看,2018年擬開業量對比2017年擬開業量,四區下降,三區增長。其中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四大區擬開業數量同比出現下降,東北、華中地區降幅最大。另外西南、西北、華南三區域增長,西部兩區增幅度大。顯而易見,接下來西部地區商業地產增長將領銜其它地區,集中爆發的開業量,將吸引更多品牌進入,而中部、北部市場表現乏力。
各區域具體表現如下:
華東357個項目遙遙領先,其在大區中的第一地位是無人能撼的。不過擬開業量對比2017年數量仍減少43個,下降約10%。
西南地區排第二,商業活躍度持續高漲,190個項目,同比數量增長38個,增幅約25%。
華南地區排第三,跟去年排位一致,不過擬開業量比上年度增長13個,同比增幅約12%。
西北地區排第四,但增長強勁,同比增長24個項目,增幅30.77%。
華中、華北、東北依次排在後面,且同為擬開業量下滑的區域,華中地區減量54個,降幅43.2%;華北減量4個,降幅6.45%;東北減量24個,降幅53.33%。
城市分布:一線城市增長放緩
一線城市商業增量有限,增速持續放緩,並向郊區外拓。2018年,北上廣深四大城市擬開業量合計83個,比217年減少10個,商業總體量則減少近100萬平方米。
上海、北京數量、體量均下降,上海減少25個,降幅44.64%,北京依然是個位數,從去年的9個減少為6個。廣州擬開業量是去年的3倍多,深圳數量增長4個,體量卻下降近30萬平方米。不約而同,廣深大部分項目位於城市新區或甚至郊區地帶。
隨著城市外拓,郊區社區型商業成為一線城市商業發展的大趨勢。從四個一線城市看,上海、深圳相對更有活力,潛力更讓人看好。
新一線城市:擬開業數量、體量均下滑
15個新一線城市,對比2017年開業數量、商業體量均呈現下降,數量合計259個,佔全國總數量的28.15%,比上一年減少22個,體量合計2427萬平方米,佔全國總體量的29.24%,比上一年減少近300萬平方米。
15個城市中,重慶、西安、長沙、無錫、武漢,大連、青島、瀋陽等8城市數量下降,重慶、杭州、長沙、瀋陽、武漢、青島、大連等7城市商業體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連2018年無新開業項目。單從商業體量看,重慶、武漢降幅最大,寧波、南京、天津增長明顯。
西部商業崛起
從2018年擬開業項目數量TOP20城市看,未來全國商業重心再次清晰呈現,重點是西部和長三角市場。西部重慶、西安是排頭兵,昆明進入前十,超越成都,與廣州、佛山並列,貴陽也進入前20,跟合肥並肩。長三角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優勢,8個城市商業特別活躍,華南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華中乏力,東北無上榜城市。
體量分析:5~10萬方體量是主流、20萬以上大體量項目減少
2018年擬開業項目體量區間與2017年基本一致,5~10萬方體量是主流,這個區間的體量,比小型社區商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規劃更多更豐富的業態,在體驗當道的當下,購物中心也需要更多空間打造場景,提升消費者體驗感。而比起10萬以上的大型項目,輻射範圍較小,定位可以更有針對性,招商品牌相對要少,操盤難度相對較低。
20萬平方米以上項目大幅下降近5成,約去年的一半。這些項目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及華東地區的縣級市。重慶、雲南、貴州、西安蘭州等地域廣袤的西部城市最為集中。這主要與城市土地供應及商業規劃有關,在一、二線城市成熟商圈,大部分已經是商業存量高企,從規劃上開始出現調整,城市綜合體純商業體量佔比縮減。
產品線:新品牌擴張速度超越大品牌
從擴張速度較為快速的產品線看,除了依舊佔據榜首的萬達廣場之外,另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新品牌擴張速度遠遠超越大品牌。尤其是這兩年發力的新城吾悅廣場和紅星商業的愛琴海購物公園,每年新開業購物中心在10個以上,相比萬象城、大悅城、龍湖天街這些知名品牌,速度是其幾倍。萬科社區商業產品線力度不小,這兩年主要推萬科廣場和萬科裡品牌。
七大區域簡析
華東區:作為最大的區域,囊括全國七個省份在內,共集中了357個項目,佔全國項目總量的38.8%,總體量3088萬平方米,佔全國的37.2%,其中江蘇109個、浙江85個是華東區開業量最大的城市。一線城市上海31個項目,比上一年度的56個大幅收縮近5成。其餘安徽、福建、山東、江西四省擬開業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上海明年擬開業項目中,值得期待的大型購物中心有LuOne凱德晶萃廣場、上海大寧久光、陸家嘴中心L+ Mall、上海夢中心等。
西南區:排名第二,項目總量190個,總體量1841萬平方米。四川佔近4成,商業下沉縣級市加速,重慶擬開業項目對比上年度大幅下降40%,商業放緩趨勢明顯,雲南、貴州對比去年數量也有小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外來知名房企紛紛攜產品線,以輕資產模式進入雲貴地區,包括大悅城、愛琴海。港企恒隆地產在昆明開發的恒隆廣場明年也將亮相。知名產品線的進入,有望為區域注入全新的商業活力。
華南區: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共121個項目,商業總體量1016萬平方米。其中廣東103個,佔全區的85.12%。廣東7成項目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廣州2018擬開業量是上一年度的3倍多,主要是白雲區、花都區商業發力,新增多個10萬平方米以上大型項目,深耕白雲商圈13年的百信廣場,2018年將帶來百信廣場西區項目開業,體量達12萬平方米。廣州主城區天河區將迎來K11購物藝術中心的開業,深圳則將迎來第二個萬象城開業。
西北地區102個項目緊追華南區,陝西西安作為西北市場的大門,無疑是區域內的商業重心。陝西55個項目,41個在西安。外來房企加速布局,如SKP新光天地、大悅城、大融城、新城吾悅廣場等知名產品線/項目均已進入,並將於2018年開出。
華中區這兩年商業開發活躍度有明顯下滑跡象,2018年擬開業量71個,排西部城市之後,對比2017年更是大幅下滑,僅2017年(125個)的56.80%。湖北、湖南、河南三省擬開業項目量均衡分布,但都集中在省府城市,武漢9個,長沙12個,鄭州10個。九龍倉打造的長沙IFS或許會成為2018年華中開業購物中心最亮眼的項目。
華北地區商業發展速度較其他地區相對緩慢,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新開業商業量連續下降,2017年擬開業量9個,2018年減少為4個,包括1個2017年已經試業的王府中環。2018年要開業的房山龍湖天街、芳圓裡ID MALL都是體量10萬方級別的大型購物中心。河北擬開業量較大,但近年河北商業發展面臨重重問題,傳統商業存量大,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等問題突出,導致新項目發展受困。
東北地區是商業活躍度最低的區域,雖然東三省幅員遼闊,但商業發展滯後,傳統商業升級換代還需時間。遼寧瀋陽、大連是東北商業最活躍的城市,恒隆廣場已經在這兩座城市先後布局3個項目。2018年瀋陽將有6個項目開業,包括瀋陽K11購物藝術中心。大連2018年暫無大型購物中心開業。
(備註:以上項目開業數據主要來自贏商網大數據中心、企業方提供、媒體公開報導,如有錯漏歡迎糾正。本文為贏商網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贏商網授權,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