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距離蘇格蘭獨立公投只有不到5天時間,公投結果關係英國命運,牽動全球獨立運動參與者,甚至影響聯合國內部改革。澎湃新聞專訪了「蘇格蘭憲法改革中心」的5位英國學者,就此次公投的歷史淵源和可能結果做出分析。
澎湃新聞記者 方曉 實習生 劉文軒
澎湃新聞:蘇格蘭為什麼要公投?您認為是否有政黨紛爭裹挾民意、操縱民眾愛國情感的嫌疑?
Colin Flemin:蘇格蘭獨立公投將於9月18日舉行,目的是決定是否從英國獨立。
1707年通過的《聯合法案》自從籤署之後一直維持著蘇格蘭的和平與繁榮(除了1715與1745年雅各賓黨人領導的兩次起義)。20世紀70年代,致力於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興起,意味著蘇格蘭人開始將爭取民族獨立提上議程。然而,直至最近,《聯合法案》才開始遭到嚴重質疑。1997年,蘇格蘭民眾公投恢復了蘇格蘭議會,收回了健康、教育、治安、環境等方面的治理權。
蘇格蘭民族黨在2007年的議會換屆選舉中獲勝,不過只比第二名的蘇格蘭工黨多贏得一個席位。作為少數黨政府,蘇格蘭民族黨無法通過議會通過公投法案。在2011年的換屆選舉中,蘇格蘭民族黨成功贏得了多數票(儘管選舉制度本來的目的是不讓任何政黨獲得多數票)。蘇格蘭民主黨在政府中獲得成功後,便將舉行獨立公投視為自己的「使命」,而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在2012年籤署了《蘇格蘭獨立公投協議》。之後,蘇格蘭民主黨又通過了議會法案以便為公投鋪平道路。
蘇格蘭舉行公投的原因在於蘇格蘭民族黨一直以來主張民族獨立,不應認為這其中存在著政黨操縱民意支持或反對獨立的因素。事實上,民眾對此的參與度極高,在全國,不僅是政客,普通民眾也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
澎湃新聞:蘇格蘭公投成功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是民意、資金、英格蘭的態度還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
Colin Flemin:在某些方面,無論結果如何,公投已經獲得了成功。蘇格蘭的政治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政治討論也變得更加普遍。預計將有超過80%的選民參與公投,人們的參政熱情被點燃(自從二戰結束後,民眾政治參與度一直持續下降)。蘇格蘭政府能否成功並不取決於公眾如何參與,而是社會氛圍,以及政府如何採取措施平衡獨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後果。
澎湃新聞:公投如果成功了會對英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Robert Lineira:蘇格蘭的獨立公投對英國其他地區可能產生的影響尚不明確。某些地區的未來(特別是經濟前景)可能會受制於公投結果出來後蘇格蘭政府與英國政府之間的談判結果。儘管我們知道,蘇格蘭獨立之後,英國將會失去80%的石油儲備;然而還有一些舉足輕重的問題,例如國債的分割方案,以及貨幣政策(這對英國與蘇格蘭之間的貿易來說至關重要)在公投成功之後也無法立即知曉。然而,有些影響則是可以預料到的。
最直接的後果是,英國會變小。假如蘇格蘭獨立,英國的人口會減少8%,經濟總量縮小9%,失去接近三分之一的領土。日漸式微的國家形象會損害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同時,金磚五國也可能會將其視為歐洲力量衰退的體現,以此來推動聯合國內部的變革,特別是改變有權否決安理會決議的國家中歐洲國家比例太高的現狀。
公投結果同樣可能影響英國的軍事力量。蘇格蘭獨立運動做出的承諾之一便是成功獨立後或許將撤除英國部署在蘇格蘭的核武器(儘管具體行動取決於蘇格蘭與英國以及北約的談判結果)。假如公投成功,英國的核威懾政策或許會因此而改變。重新部署核彈頭可能會耗費巨大財力並引起不滿,從而引發關於這項長期以來備受爭議政策的全國大討論。
同樣可能改變的還有政治局勢。目前,英國各政黨支持率分布並不均衡:蘇格蘭是工黨的領地,因此有人猜測,失去了蘇格蘭的選票,工黨或許將無法在議會佔多數,從而使得保守黨佔據領先地位,政府也無法更替。然而,這一猜測未免有些誇大其詞。在過去,僅有兩屆工黨政府依靠蘇格蘭選票獲勝(分別是在1964年與1974年9月)。此外,工黨最近一次獲得多數席位是在2005的議會選舉中,當時,儘管工黨得到的票數少於保守黨,最後依然憑藉英國的票數獲勝。對工黨來說,更加現實的問題應當是選區的改變。
另外,英國的其他部分也可能會產生變化。一直以來,威爾斯獨立的民眾支意向一向很低(約10%),但假如蘇格蘭獲得了獨立,威爾斯或許會更認真思考獨立的可能性。北愛爾蘭的問題則會更嚴重。歷史上,愛爾蘭與蘇格蘭有著深厚的文化聯繫,因此,蘇格蘭的獨立或許會激勵愛爾蘭尋求統一。
不過,英國本身受到的影響將會是最嚴重的。蘇格蘭的獨立將會損傷英國的民族自豪感。政客將以此推進位度改革。目前,英國關於憲法的爭議尚不激烈,但民意調查顯示,對於當前的憲政制度,許多人依然存在擔憂。蘇格蘭的獨立或許將在英國引發範圍更廣的政治改革。
澎湃新聞: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蘇格蘭會在未來的道路上做出怎樣的選擇?是會減少與英格蘭或其他國家的聯繫,還是會進一步發展出符合蘇格蘭自身特點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
Craig McAngus:公投結果無疑將影響蘇格蘭外交政策。事實上,目前外交事務主要由英國掌握,蘇格蘭議會從未負責這一方面(儘管蘇格蘭政府在對外交往上有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宣傳本地的旅遊業等)。
2013年11月公布的蘇格蘭獨立藍圖《蘇格蘭未來》,以國際主義的視角為蘇格蘭構建了獨立後的外交事務規劃。作為獨立國家,蘇格蘭的人口相當少,軍事力量也難以與英國比肩。在這種情況下,蘇格蘭政府應將外交事務分為三個層次:不列顛諸島內(包括愛爾蘭共和國),大西歐及歐盟地區,以及聯合國和北約等更廣泛的範圍。
第一層次,蘇格蘭獨立後,英國依然會是蘇格蘭最大的出口市場,因此與其保持良好關係是非常必要的。《蘇格蘭未來》聲明,蘇格蘭獨立後將會支持英國維持其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地位。但維持關係的具體措施依舊要靠獨立後雙方的談判決定。
蘇格蘭在歐洲層面的外交政策應該會與英國當前的政策有所不同。自從20世紀80年代,蘇格蘭民族黨就設想獨立後的蘇格蘭將會是歐盟一員。《蘇格蘭未來》稱,蘇格蘭將會堅定支持歐盟的外交安全政策。從蘇格蘭的國土面積來看,這一舉措無疑是明智的。歐洲許多小國都選擇了聚集在一起來維護自身安全。另外,作為其成員,蘇格蘭還將致力於推進歐盟漁業政策改革。儘管有人擔憂蘇格蘭能否順利成為歐盟一員,大多數專家認為,問題在於蘇格蘭要經歷多久的談判才能加入歐盟,而非是否應該加入歐盟。
關於第三層次,在全球層面上,蘇格蘭將成為聯合國和北約的成員。由於蘇格蘭政府堅決反對保留核武器的立場,因此有人懷疑其能否獲得北約成員資格。美國和英國都會是蘇格蘭遺留核武器的既得利益者。鑑於蘇格蘭在北大西洋的地理位置,以及與北冰洋的相對位置,北約很難拒絕蘇格蘭。然而,蘇格蘭加入北約的條件或許要比想像中嚴苛得多。
澎湃新聞:英國國家認同感似乎降低了,問題出在哪裡?
Michael Keating:嚴格來說,大不列顛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北愛爾蘭的新教徒也被視為英國人。國家的不同地區對國家認同感差異相當大。蘇格蘭人認為自己有雙重身份:蘇格蘭人以及英國人(雖然有些人只認同自己是蘇格蘭人)。許多英國人都一直混淆了「英格蘭」和「英國」的區別,但現在他們也開始認識到其中的不同。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一直否認自己是英國人,自稱是愛爾蘭共和國的鬥士。
在英國國內,的確沒有什麼民族認同感。英國公民都有雙重民族身份,多數情況下這兩者並不衝突。如今的公投辯論中,自稱自己「只是蘇格蘭人」的投票者更可能贊同獨立,反之,認為自己只是英國人的則希望維持統一。不過這兩種人都只佔少數。認為自己既是蘇格蘭人也是英國人的贊同哪一種都有可能。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國家(Nation)是什麼?聯合王國(UK)是否代表國家?
Michael Keating:關於國家有許多種定義。有人認為國家是民族自我管理的共同體,還有人認為重點在於公民國家:國家是由機構組成的,民眾有著共同的歷史並且願意共同生活。國家有著特定的身份認同、歷史與傳統,然而這幾項並不需要完全相同。聯合王國通常被視作公民國家,而不是民族共同體。與其他國家不同,聯合王國承認自己由別的國家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這些國家自身一般被視為歷史上留下來的共同體,而非某個民族的集合。不列顛文化很容易接受國家中存在國家的事實。
歷史上,英國統治者承認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作為國家,但主要政黨卻不願賦予他們自治權,擔心這些國家會尋求完全的獨立。這三個國家都曾要求建立聯邦自治政府,如今這一問題對英國政壇來說已經是常年的議題了。只有北愛爾蘭在1922和1972年之間曾經獲得了有限的自主權(之前整個愛爾蘭要求自治最終失敗,英國失去了愛爾蘭大部分領土)。1999年後,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也曾享有過一定的自治權(或「權力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聯合王國不再是一個國家了。聯合王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家」這一稱謂既可以用於整體也可以用於每個部分。法國與西班牙則相反,他們堅持「國家」必須是整體。
澎湃新聞:身為蘇格蘭人,對蘇格蘭公投的前景總體持何種態度?身邊的人態度如何?
Emily St Denny:儘管許多人認為民眾對政治已經失去了熱情,但蘇格蘭公投辯論卻激起了公眾熱情的參與和討論。選民的熱情反映在前所未有的選民登記熱潮上:直至9月2日午夜登記截止時,當地議會收到了源源不斷的申請。人們的熱情也將反映在投票參與情況上。蘇格蘭首席部長亞歷克斯·薩爾蒙德預測,參與投票的選民比例將達到80%。作為對照,2011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只有二分之一的選民參與投票,同年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也只有33.5%。
這次公投的獨特之處在於,以往參與聯合王國的投票的人也可以進行公投投票。具體來說,投票的資格在於公民身份而非民族。這意味著在蘇格蘭居住工作的人可以和土生土長的蘇格蘭人或者英國人一起投票,不論屬於何種族裔。據最近調查顯示,目前蘇格蘭居民中有7%出生在外國。這些人與當地人一同為蘇格蘭的社會多樣性和經濟活力做出了貢獻,有權決定蘇格蘭的未來。
公投的另一特點是將投票年齡從18降到了16歲。這意味著在英國,16到17歲的少年將首次參與重要公眾投票。對許多人來說,這也是他們首次參與民主活動。在18日的公投中,年輕選民大概只佔3%,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對公投辯論充滿熱情。目前,有權投票的年輕人登記率已經超過80%,許多人還參與了兩大陣營的活動。對他們來說,參與公投意味著首次行使公民權利,在決定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重大事務上擁有話語權。
廣泛的公民參與和擴大投票權的措施,使得雙方陣營的活躍人士和宣傳團體紛紛活躍起來。一些團體將關注獨立後某些特定方面事務的人們集合起來,例如支持獨立的反核武器團體「核裁軍」組織;另外一些組織則聯合起特定地區年齡或種族的人們,例如「波蘭人支持蘇格蘭獨立」 (Polish for Yes)或者「年輕代表支持統一」( Better Together Youth Representatives),這些組織的成員都有著共同的利益與政見。總的說來,蘇格蘭有多少人,對公投的看法就有多少種。
「蘇格蘭憲法改革中心(The Scottish Centre on Constitutional Change )」是由阿伯丁大學、愛丁堡大學、斯特靈大學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以及倫敦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組成的學術機構,主要研究方向是蘇格蘭公投以及其可能對蘇格蘭和英國其他地區產生的廣泛影響。
受訪者為Michael Keating教授(阿伯丁大學和愛丁堡大學教授SCCC主任,民族性與民族認同感研究專家、《大世界中的小國》一書作者之一)、Colin Fleming博士、SCCC研究員(國防安全研究專家)、Robert Lineira博士、SCCC研究員(選舉和投票意向研究專家)、Craig McAngus博士、SCCC研究員(政黨、分權和憲法改革研究專家)、Emily St Denny女士、SCCC研究員(憲政改革、政策制定意向研究專家)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為報導提供幫助)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澎湃新聞APP,享受更佳閱讀體驗
→回復關鍵詞鄧小平、習近平、周永康,獲取更多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