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國幼兒園的教育,一定會有STEM教育的一席之地,早在2016年歐巴馬就明確了STEM是幼兒園教學重點,在此之後STEM教育就火遍了美國。
不過,不要以為STEM教育與中國孩子就沒關係了,2017年1月出臺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就明確了中國版的STEM教育。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STEM」具體的意義:
「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首字母縮寫。
針對STEM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具體做了怎麼樣的調整呢?
從課標的改變中就能看出,教育方面對於科學、技術與工程方面更加重視,也正在探索STEM教育方式。
那麼從STEM課程中,孩子能獲得什麼好處呢?
1、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直以來美國教育都有——「快樂教育」的稱號,還有不少美國孩子在幼兒園就是玩的說法。
但實際上,美國幼兒園每周都會有專門的科學課,並且由老師根據相關的主題設計教學內容,所以「快不快樂」不知道,但一定不是在「傻玩」。
而且,課堂上並非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更多的時候是採用:老師提問、孩子們思考、討論的互動式教學,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識是由孩子們自己思考出來的。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美國孩子獨立思考能力會更強,在完成跨學科知識的運用、團隊協作等挑戰時會更遊刃有餘一些。
2、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
STEM教育結合了4種學科的內容,所以對孩子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是個不小的挑戰。
比如科學中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分析、需要技術來實踐,而工程又需要數學、技術與科學作為理論支撐。
而在STEM課程的一些小實驗、團隊協作時,孩子的這種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將會在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不斷進化。
3、在現實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這次對於STEM教育的探索,從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課標要求越來越偏向於實踐。以前的孩子只要記住沸水是100℃就可以了,但現在孩子需要親自試驗、親自測量,並且將結論運用在生活中。
這方面,美國的STEM教育就做的很好,像學到「化石」的時候,老師會帶著孩子們用試驗做出簡易版的「化石」。
利用沙土、石膏和一些恐龍玩具、貝殼之類的東西,親手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化石」。
在這樣的小實驗中,孩子不僅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理,更能鍛鍊動手能力、學會有關拓印的知識,並且激發出了對化石的興趣。
其實,想要讓孩子掌握這3種核心能力並不難,我之前分享過的一套《第一次遇見科學》就是基於STEM教育理念設計的科學啟蒙書。
在《第一次遇見科學》中,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科學知識,而是會通過真實的圖片、簡單的語言引導和一些小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探索、自己思考出答案。
比如這個「海洋深處」的課題,就是以潛水員的視角,向孩子分享了在海底的所見。
向孩子介紹了海底的珊瑚礁和各種魚類。
最後再通過一些小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看到的內容,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一次遇見科學》全書一共12冊,分為3輯,內容包括地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在內的96個主題。
孩子可以從中了解諸如:海星有幾個「腳」(腕)、浣熊臉上的毛色可以幫助它躲藏在樹上的洞洞裡、火山爆發後噴出的熔巖會變成巖石,巖石會變成土壤等包羅萬象的科學知識。
《第一次遇見科學》就是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中心結合了美國的科學啟蒙方法,設計了適合中國孩子的科學教學系統,由與美國國家地理學習中心達成了圖片版權的合作,專門打造的適合中國孩子的科學啟蒙書。
除了書中的內容之外,這套書還有豐富的配套資源,包括一系列的線下課程和視頻課,我去年正好有時間帶孩子去參加了一期線下課,和很多家長、孩子一起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互動、做實驗、玩遊戲,感受到了濃鬱的科學學習氛圍,孩子回來之後一直說還想再去一次。
沒有機會感受線下氛圍的孩子也可以觀看視頻課,裡面的老師主要是起到一個引導思考的作用,啟發孩子的思維。
我第一次拿到這套《第一次遇見科學》的時候,也真的從書中感受到了滿滿的用心與濃濃的誠意,首先從最直觀的紙質和印刷上說,紙質真的很厚實,因為內頁都是真實高清的圖片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沒有色差、細節豐富,印刷上沒的說。
這套書原價是360元,現價是324元,其實12冊的書,平均下來一冊也就不到30塊錢,也就相當於定了一次外賣而已,但是孩子喜歡而且能從中學到知識,所以真的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