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弄賣菜30年 一對杭州夫妻經歷的菜場浮沉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2019-05-06 09:48 | 浙江24小時客戶端

今年59歲的強哥,從外表看不出他的實際年紀,他做事情雷厲風行,風風火火的。

凌晨1點半,強哥奔去了距離杭州市中心20多公裡外的勾莊農副產品交易中心。

大概3個小時後,強嫂也跟著起床,她要在清晨5點多趕到杭州東山弄農貿市場理菜,包菜、西紅柿、蒜苗、青椒,一樣樣擺好。

7點多,強嫂開始盯著商鋪盯上的攝像頭,接電話揀菜,當天的第一個網絡訂單要來了。

網紅、流量、手機接單、直播賣菜……這些都是1991年的強嫂怎麼也不會想到的事情。

當年,她和強哥一起用自行車從三裡亭馱回一袋豌豆開始在東山弄做馬路攤販,本來只想著靠賣菜能養活兒女,沒想到這一賣就是近30年。

智慧型手機賣菜。馮賀 攝

從馬路攤販到進玻璃頂棚搭起來的流動菜場再到如今超市般的網紅菜場,從自行車、三輪車人力進貨到汽車更新換代,從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到有車有存款兒孫滿堂……千千萬萬類似強哥強嫂這樣的普通賣菜人,用青春奮鬥出了越來越有滋味的生活。

凌晨1點半奔忙在勾莊進貨

記者一路小跑才跟上強哥步伐

我們搭上強哥的小麵包,是在前幾天的凌晨1點。

凌晨時分的杭城,晚睡的人可能還沒入眠,強哥的生物鐘已經進入早起模式。

1點半,我們到達杭州勾莊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彼時,市場裡已經一派熱火朝天。

路面車位幾乎停得滿滿當當,強哥挪開一輛電動車才把車停好,「停車是個問題,來晚點就沒地方停,有時候找車位都得找好一會。」

這裡的凌晨忙如白晝,順帶著周邊的商鋪也都拉長了作息表。停車點有家麵店,店門掛著的牌子上寫著「24小時營業」,裡邊還有幾位食客,簡簡單單一碗麵,已經不知道是晚飯還是夜宵抑或早餐。麵店旁的火鍋店,也還有另一副面孔,紅底的招牌上寫著的是早點。

市場裡,運送蔬菜的電動三輪車呼嘯而來,但凡有點空間都能左拐右轉,靈活快速通過。

強哥說,這會兒還不是最忙的時候,等到三點鐘,人多車多,那場面才叫震撼。

因為都是生鮮蔬菜,市場裡有水漬還有摘掉的不太新鮮的菜葉,堆積得深的地方,甚至能沒過腳踝。記者跟著強哥轉,不一會鞋裡就進了水,襪子溼透了。

菜商們忙碌個不停,摘菜、挑菜、稱重、收錢,手法乾淨利落。市場入口處的小商店,堆積如山的功能性飲料格外顯眼,紅色的飲料箱堆出了三米多高,給奔波忙碌的大家提提神。

這也是強哥的戰場。

「進貨必須要眼明手快,這樣才能挑到最好最時鮮的菜品。」強哥腳程果然快,手機核對好當天要進貨的品種後,熟門熟路地奔向禽蛋區。

瞌充懵懂的記者,差點就跟丟了。

「來,記一下,禽蛋一筐、榨菜一箱、花生米十斤。車子停在蘭州拉麵門口。」不需要報車牌號,熟悉的商家會直接打包好食物送到強哥的車上。

接著去水果區,買上火龍果、香蕉、橙子十斤,這些水果6點前必須送到強哥配送的飯店。

生菜10斤、小南瓜一筐、海帶結5袋、仔鴨6隻……強哥隨身帶一塑料帶的本子,記錄著每天訂單的銷貨清單,每一個月一家訂貨單位至少要寫光幾本銷貨清單。

周六不少單位休息,強哥只需配送四家食堂,採購800—1000斤的食材,食材品種也從工作日的100種降到60多種。

買好配送的量後,強哥開始給自己攤位進蔬菜。

這匆忙的1個小時,已經把強哥的麵包車裝得滿滿當當。跟著跑批發市場的記者氣喘籲籲,毫不誇張地跑出了汗,手機上的計步數到了1萬兩千步。

「速度要快,停留市場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半小時,凌晨3點就要回去。」強哥說,回去還要將菜分揀,在早高峰到來前,得先把菜配送到四家單位,「絞肉是單位食堂包餛飩的,要6點前送到。配送的早餐是夜裡值班人員早上要吃的,也不能遲了。」

從凌晨12點半起床出門,買菜進貨配送到早上7點,半夜到清晨都腳步匆匆,這是強哥過去這幾十年的日常。

強哥一年中唯一不起早的日子,只有大年初一。

最早進貨去三裡亭,菜品種很少

賣不完的一兩百斤菜人力背回家

強哥強嫂是富陽人。30多年前的村裡經濟條件很不好,路也沒修。

1988年,強哥夫妻帶著不滿兩歲的兒子來杭州闖蕩。

「改革開放了,我們也想找點事情做做。」

他們從富陽先走了一段,然後用幾天的飯錢買了8塊錢的車票,一口之家整整經過了3個小時的顛簸才到。

強哥強嫂在離東山弄不遠的出租農民房裡草草安了家。

那個時候的東山弄,除了國營的蔬菜副食品公司,沒有菜場,都是走街串巷的流動攤販。

強嫂就是在買菜的過程中熟識了一些攤販。

1991年,強嫂把工廠女工的活辭了,下決心賣菜。

第一筆生意,是強哥騎著自行車,晚上12點半從批發市場馱來的一蛇皮袋50斤豌豆。

「街上鋪一個蛇皮袋,擺上去就開賣了。」強嫂說,馬路菜場一定要起早去,佔個好位子生意就會好很多。她記得,第一袋子豌豆的流水是150元。

「那時候進貨是去三裡亭的,蔬菜品種就那麼幾種,茭白、冬瓜、木耳、青菜、包心菜,不像現在有大棚,一年四季各種品種蔬菜都不斷的。來買菜的人也不像現在,講究搭配,也講究新鮮,每次買都是一小把,多買幾個品種。」

做馬路攤販的日子,就算是苦出身的強嫂也記憶深刻。

「從小女兒出生前一年開始到東山農貿市場成立結束,時間剛好12年。」強嫂說,當年帶著小女兒一起賣菜,大清早就把幾個月大的女兒從被窩裡挖出來,放在竹籃裡。「露天賣菜,下雨了,生意來了,怎麼辦,只能讓孩子淋在雨裡。」

天亮就起,天黑就走。

「天黑回出租房的路上沒有路燈,賣不完的菜也沒地方放,要全部扛回去。背上背著菜,手裡抱著娃,有時候生意不好菜賣不掉,一兩百斤重也得背回去。」

1994年大雪封路,強哥去進貨,愣是從三裡亭到東山弄,推著三輪車走了一晚上,最後菜是進來了,但是車子壓壞了:「回到東山弄太陽也出來了,菜還賣不掉……」

最崩潰的還有一次,一天辛辛苦苦賺來的50元,被小偷偷了。

從自行車、三輪車再到麵包車

智慧型手機視頻賣菜成新模式

馬路攤販做了兩個月左右,強哥找到了另一條生意經,給附近的飯館、食堂當採購,去進貨的時候順便幫他們採購,自行車顯然不夠用了。

但是三輪車買不起。

「後來還是我做木工的弟弟送了我們一輛三輪車。」1991年富陽往來杭州的路還沒整修,全是坑窪的土路。

強嫂和弟弟兩個人輪流踩,清晨6點出發,一直到下午5點才把三輪車騎到杭州。

日子終究是越過越好了。

1999年,強哥強嫂花了6萬多塊錢,買下了人生中第一輛小汽車,昌河麵包車。

2003年,東山農貿市場正式成立。強哥強嫂成了第一批入駐農貿市場的經營戶,告別了馬路攤販的露天賣菜模式。

2006年東山農貿市場第一次改造,改成半超市,引進品牌店。強哥強嫂的買菜生意越做越紅火。

2012年、2013年菜場第二次改造提升,開始電子化管理,信息公開。

2018年至今,第三次改造提升開始,安裝空調,引進視頻賣菜App,開啟智慧農貿模式,強嫂賣菜搭上了流量的快車。強哥進貨的車也已經是第三輛,升級成7座的小麵包。

強哥最近用的是七座麵包車

早上10點多的東山弄菜場迎來一波高峰。

除了線下接待老客,強嫂的手機也不時響起。

來訂單了!

「是要青椒對嗎?要長的還是圓的?這樣的兩個夠不夠,好的。番茄四個,胡蘿蔔兩個這樣的可以嗎?一共16塊4,4毛不要了,大姐再送你一塊姜、一個蒜,一點小米椒和一把小蔥,下次再來訂哦。」

對著攝像頭,強嫂氣定神閒地和手機那頭的客戶交流。

掛完電話,強嫂開始把稱好的蔬菜打包。

「訂單小票可以在手機裡看。」強嫂邊跟我們解釋,邊核對訂單。

3分鐘後,整理好的一單菜已遞給一旁的外送小哥。

記者和強嫂一起賣菜 馮賀 攝

強嫂說,手機上裝的是一款賣菜APP。她是市場第一批裝的。「去年10月裝的,一開始也是不會弄,後來學幾下就學會了,不難的。一般選擇APP下單買菜的年輕人多,周末多下雨天下雪天也多。」

我們問強嫂,一單16元的生意送出那麼多小蔥生薑大蒜,會不會虧?

強嫂呵呵一笑,賣菜是薄利。「來我這裡下單的也是我的粉絲,給粉絲送點小東西,應該的。」

強嫂用的手機是小米,兒子送她的。她用手機賣菜賣出去的第一單,和當年用蛇皮袋賣出去的第一單一樣,都讓她印象深刻。

「一對剛結婚的小夫妻家在菜場兩公裡外,也不知道炒菜要幾根黃瓜,他們視頻挑菜,問我一盤黃瓜要兩根還是三根,我說兩根足夠啦。還問黃瓜新鮮嗎,我就把黃瓜伸到攝像頭底下給他們看,最後她們很滿意。」

那天是個下雨天,原本下雨天來菜場買菜的人少,但那天靠著手機買菜,強嫂比平時多出了500元的流水。

這是強嫂第一次感受到網絡賣菜的神奇。

她喜歡這樣的賣菜模式,她說人就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我們這裡外國人都經常來的,靠近西湖邊,和旅遊景點也差不多。」強嫂說,現在賣菜環境越來越好,兒女工作也穩定,她的孫子都三歲了。

「一天下來手機訂單加上線下賣的,大概營業額有個1000多元。其實現在,賺多少錢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緊迫了,中午空的時候跳跳廣場舞,也是享受生活了。」

下午1點半,東山弄農貿市場廣場舞時間。強嫂跟著節奏,加入到隊伍中,一轉身看到我們的鏡頭,笑了。

廣場舞時間

她記憶中的杭州菜場

講述人:楊憶華

當年關於菜籃子

有個「兩頭叫 中間笑」的故事,聽說過嗎

上世紀90年代初,杭州市中心品種最多、檔次最高的綜合性農貿市場應該是龍翔橋吧,當時的名字叫龍翔橋農副產品市場。

我跑菜場是1991年。

那是錢江晚報創刊的第五個年頭,大家的生活水平遠不如現在,花在吃上的費用比例比較大,恩格爾係數比較高,我記得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收入也就兩百元左右,但鯽魚的價格和現在差不了多少,要賣到10塊一斤左右。

種植業養殖業物流什麼都不發達,菜價受天氣影響就很大。有一年黃梅天,青菜都賣到5元多一斤,在那個月收入才兩百左右的時候,這個菜價真的是天價了。還有如果家裡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你去問他們帶魚,他們都會習慣性地說「帶魚鯗」。這也是很有年代感的詞,因為老底子的海鮮從海邊運到杭州,基本上都是醃製過的,成鯗了。

在城市裡,菜場是一個最具煙火氣的所在,也是了解民生一個很好的切口。怎麼把時鮮菜的門道、黑心商販的伎倆,以及生活化服務性的信息提供給讀者,我們就想著能不能開個專欄。

「菜籃子」的專欄就是這麼開起來的。

在接下來的四五年裡,儘管在家裡不做飯,但為了工作,我會經常去菜場逛逛,每周寫一篇「菜籃子」專欄。菜價高了還是低了,菜籃子好不好拎,這陣子又有什麼新品種上市,都在專欄裡和讀者一一道來。

幾年跑下來,和管菜籃子的工商部門也熟悉了。

那幾年關於「菜籃子」有種說法「兩頭叫,中間笑」,指的是種菜的「菜園子」因賺錢不多要叫,買菜的「菜籃子」因蔬菜價高更要叫,唯有中間環節的「菜攤子」因獲利豐厚而笑。

1995年早春,正值蔬菜淡季。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買到既新鮮又便宜的好菜?報社領導說,菜籃子最關係幸福感,你要把「菜籃子」這篇大文章做好。

於是我和上城區工商局以及龍翔橋農副產品市場工商所商量,能不能一起推出讓利活動,活動名字就叫「大眾菜賣大眾價」,目的是反對流通領域的暴利,讓「兩頭都笑,中間得利」,實實在在減輕「菜籃子」的分量。

工商部門在龍翔橋闢出專門的場所,免費給菜農當直銷點,菜農少了中間商的環節,菜價會下來,另一方面,直銷點的加入,也給其他攤位帶來衝擊,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1995年2月23日,第一次活動開始。番茄、西芹、冬瓜、圓椒、黃瓜、菠菜等六種大眾菜率先實行同行議價,零售價平均降幅為24.1%。番茄賣1.8元一斤、西芹1.5元、圓椒2.8元、黃瓜2元、大菠菜0.95元。

這其實是蔬菜直銷的開始。兩個月後,「大眾菜賣大眾價」在全省鋪開,好幾個地方的菜價明顯下降。僅當時的湖州,全市菜農直銷攤位就達1774個,佔總攤位數的61.5%。

活動火爆程度真的超出想像。無論是政府還是讀者,都給了錢江晚報這個活動一個大大的贊。

那個場面,至今記憶猶新。用現在的話說,是抓住了大家當時的痛點。

那也是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作為記者的幸運,能夠用自己的職業為大家做點事情,能夠用媒體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原標題《凌晨2點的這個「戰場」你見過嗎?東山弄賣菜30年,一對杭州夫妻經歷的菜場浮沉》,記者 章然 楊一凡 葛曉娟 通訊員 吳綺霞,編輯 李如)

相關焦點

  • 富陽的強哥夫婦在杭州東山弄賣菜30年 記者親歷夫妻倆的賣菜生活
    大概3個小時後,強嫂也起床了,她要在清晨5點多趕到杭州東山弄農貿市場。包菜、西紅柿、蒜苗、青椒,一樣樣理完擺好。  7點多,強嫂開始盯著商鋪的攝像頭,接電話揀菜,當天的第一個網絡訂單要來了。  網紅、流量、手機接單、直播賣菜……這些都是1991年的強嫂怎麼也不會想到的事情。
  • 在蘇州橫街菜場、新莊菜場等地「賣慘」的夫妻涉嫌詐騙被行拘
    去年年底,葑門菜場集市上突然出現了一對年輕的外地夫妻。二人跪地不起,邊上擺著易拉寶海報和醫院證明,滿臉悲痛,乞求過路市民解囊捐助。每每收到捐款,夫妻二人都會哽咽道謝,場面著實讓人動容。不過市民金先生仔細地看了易拉寶上的內容,總覺得有些誇大其詞,在捐款前,向夫妻二人提出想看看他們的證件。夫妻二人聽聞,迅速收起悲痛表情,緊張地找藉口回絕金先生。金先生察覺到異樣,立即報警求助。
  • 揣著300塊,我在杭州最好吃的馬路菜場「大馬弄」吃成了球!
    杭州的菜場千千萬,但大馬弄最特別。這個片區,一半是生活氣,一半是文藝感,從菜市場逛到咖啡館,感覺自己被幸福感餵飽了。今年的新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多數人可能都要「原地過年」了。對於留在杭州過年的朋友,我想來跟大家推薦一條比較特別的馬路:大馬弄。
  • 攤位調整致暫時休市,東山菜場今日有望重新開業
    6月26日上午,貴陽市東山片區的一些居民前去東山菜場買菜時,發現該菜場24日起就關門了。一位菜場工作人員透露,因租攤合同到期,市場方面在重新調整攤位時受阻,於是決定休市關門,待協調好以後,再重新開門。當日17時許,記者趕到東山菜場看到,菜場(現名為「貴州黔東昇農貿市場」)大門緊閉,門上貼有一張「休市」的通知:因租攤合同到期,抓鬮調整攤位安置受阻,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現業主方決定收回市場休市關門。期間,不斷有市民前來詢問菜場為何關門和何時開門。
  • 杭州隱秘地圖之:東山別墅
    「虎城囚室」磚刻  驚現東山別墅  老劉說,他的家,原先在孩兒巷高義泰老闆家的花園裡。筆者知道,此地便是高誦芬女士《山居雜憶》中孩兒巷布店弄的高家大院,高家在此居住繁衍了兩三百年,自高士楨始,屋宇擴建,庭院延伸,花木生長,最終成了杭州城裡屈指可數的大家族,號稱「高半城」。
  • 【四力四全蹲點】村支書賣菜記——從開貨車進菜場到320畝韭黃...
    【四力四全蹲點】村支書賣菜記——從開貨車進菜場到320畝韭黃「經紀人」 2020-12-14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班主題教案:上菜場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小班主題教案:上菜場   活動目標:1.知道菜場是買菜和賣菜的地方   2.了解菜場中物品擺放和人際交往的特點
  • 杭州94家祐康提貨點都正常營業
    昨天上午,杭州市民楊先生打通熱線後,電話那端的他語氣顯得有點著急。「我之前提貨的東山弄菜場附近的門店,昨天下班過去竟然關門了。」  楊先生說,他們一家都是祐康食品的「粉絲」,尤其是豬肉餡的速凍餃子,隔三差五就會去超市買兩包回家煮著吃。3年前,在祐康食品搞促銷活動時,他一下買了好幾千元的提貨券。
  • 在這17個地方 你能找到最好吃的杭州
    什麼值得買:西湖魚市、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  東山弄農貿市場是我本次菜場行的第一站,有兩個大IP:西湖魚市和菜場旁邊的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早幾年我們就報導過,西湖里的魚不能隨便抓也不能隨便賣,正宗的就只有西湖漁亭,最早開在南山路,2011年由樓外樓接手,成為「西湖魚市專賣店」,就落戶在東山弄農貿市場。  這些魚都是哪裡來的呢?為了淨化水質,每年都會往西湖里放養一批魚苗,這就是一個相對天然的生長環境了,起碼要三年以後,魚苗才能長大,才能捕撈。
  • 阿里造最聰明菜場:「土豆西施」直播賣全國,小攤小販有了新生意
    最近,杭州駱家莊菜場發生了稀奇的一幕:二樓直播間,每天都有兩位美女主播在直播賣菜。這些菜除了供應周邊居民,還銷往全國。除了直播以外,菜場裡還有一系列的黑科技:比如顯示大家最喜歡買什麼菜的5G數據大屏,比如自動分類還能語音播報的垃圾桶……原來,駱家莊菜場是杭州首個「智慧菜場」。
  • 那些生意紅火的菜場商戶,都有什麼「免死金牌」?
    ▲ 下午四點的杭州採荷農貿市場 然而做菜場生意重在熟客資源,老市場來新商戶,老商戶到新市場,都會在熟客資源上顯現弱勢,更別說新市場的新商戶了
  • 大姐網上賣菜年入百萬 「蔬菜外賣」成重慶消費新趨勢
    以前,她偶爾會在網上買買衣服鞋子,從沒想過還可以在網上賣菜。4年前,她把自己3平方米大的菜攤「搬」到了網上,如今,這個菜攤的年營收超過了200萬,店裡8成以上收入都來自外賣。如今,她成了市場裡的紅人,帶著更多菜攤商戶「觸網」,為忙碌的都市人帶去一份便利與新鮮。
  • 杭州一對聽障夫妻在無聲中創業:這裡的咖啡館靜悄悄
    進門時,不會聽到慣常的「歡迎光臨」;點單時,聽不到熱情的「想喝什麼」,取而代之的,是紙筆和手勢的交流——這或許是全杭州最安靜的一家咖啡館。「手語咖啡」,位於杭州城西的星洲街上,離地鐵2號線文新站C出口不遠處,店主是一對聽障夫妻。
  • 「網際網路+菜場」新模式 傳統菜場與智慧微菜場有益互補
    按照《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發展規劃(2013-2020年)》,申城將用5-7年的時間,規劃建設1500個標準化菜場。然而,部分區域不具備和暫不具備設置菜場的客觀條件,成為了目前申城菜場布局的盲點;即使有的大型居住社區人口導入量大,也面臨著菜場落地難的問題。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指出,社區智慧微菜場將成為標準化菜場的一種補充和補位。
  • 菜場革命 豐富了百姓「菜籃子」
    她說,上班路上順便到菜場買點菜,帶份熱騰騰的早餐。位於建鄴區河西CBD旁的飛茂菜場,附近高樓大廈林立、高檔小區較多,跟老城區相比似乎少了些「煙火氣」。3個多月前,飛茂菜場進行環境改造,設置小吃攤點。眼下菜場裡傳統小吃攤點回歸,讓市民們又吃到「小時候的味道」。
  • 杭州這個老牌菜場回來了 在這裡包了32年水餃的大媽包出了人情味
    家門口30多年的市場換了模樣。前兩天,已經有不少人來逛市場了。市場還是原來的市場,只是換了新的模樣。在這裡打拼了30多年的商戶們沒變,常常來逛市場的也還是那些人。走進市場,很難不注意光頭滷鴨,店門口兩邊擺起了「大麥」的花籃,早早地就有人排起了長隊。杭州的很多農貿市場裡都有賣光頭滷鴨,採荷農貿市場的這家,是這個牌子起步的第一家。
  • 長興縣機關幼兒園:我是菜場「小管家」
    在孩子、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菜場」開進了幼兒園,孩子們深入體驗賣菜「小管家」和買菜「小主人」的社會生活實踐。賣菜「小管家」如果我是賣菜「小管家」,我想賣什麼菜?看,孩子們分組設計區域海報、商量制定價目表、準備商品,還主動邀請家長們共同布置菜場。一切準備就緒後,「機幼小菜場」就正式開張了, 「小管家」熱情、嘹亮地叫賣著,「顧客們」紛紛來到「菜場」進行挑選,向「小管家」詢價還價、付錢購買商品,「菜場」裡人聲鼎沸,人聲陣陣。在賣菜實踐中,孩子們與同伴溝通協商,制定計劃、價目表,分類、數數等數學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同時更體會到了完成任務後的成功與喜悅。
  • 開辦10年服務30萬人 杭州這家老年食堂為何越辦越火
    近日,響亮的生日歌迴蕩在杭州西湖區靈隱街道東山弄社區的夕陽紅路上,一群鶴髮童顏的老人圍坐一堂,不為自己祝壽,而是共同慶祝社區「夕陽紅膳廳」開辦10周年。作為杭州最早開辦的老年食堂之一,夕陽紅膳廳裡發生的暖心事不勝枚舉,食堂牆面上的十多面錦旗最能說明群眾的心聲:「服務熱情」「愛老暖心」「來到這裡,如同回家」……開辦10年來,這家老年食堂共服務居民30多萬人次,上門送餐10萬餘次。葷菜6元、素菜3元、米飯1元的價格,6年以來未曾上漲。70歲以上老人就餐可打8折,80歲以上老人享受7.5折。
  • 時尚賣菜郎(民間故事)
    趙波上班的第一天,新明菜場好像炸開了鍋,沸沸揚揚的。菜販們樂了:「新來的菜販,是個大學生呢!」「菜頭」王大力見了趙波,有些不悅,因為趙波的母親王嬸以前是騎三輪車賣菜的,菜價便宜,搶去了王大力不少生意,現在,她和兒子一起來菜場賣,不是明擺著跟他搶生意嗎?於是王大力聯合其他菜販,暗地裡把菜價調低一毛錢,他寧可少賺點,也要把那對母子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