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網上賣菜年入百萬 「蔬菜外賣」成重慶消費新趨勢

2020-12-19 騰訊大渝網

石大姐的菜攤正在為客戶準備配送的菜品。記者 周曉雪 攝

石大姐在重慶南坪正揚大市場賣了20多年的菜。以前,她偶爾會在網上買買衣服鞋子,從沒想過還可以在網上賣菜。

4年前,她把自己3平方米大的菜攤「搬」到了網上,如今,這個菜攤的年營收超過了200萬,店裡8成以上收入都來自外賣。如今,她成了市場裡的紅人,帶著更多菜攤商戶「觸網」,為忙碌的都市人帶去一份便利與新鮮。

菜攤「觸網」 7平米小攤年營收超百萬

早上10點過,石大姐的手機來了筆外賣訂單提示,南坪南國佳園的一位業主點了清油菜心、帶皮小土豆、本地萵筍、豌豆尖四樣菜,總共16元。石大姐立馬忙著稱貨、包裝,讓外賣員為客戶送去,整個過程只花了2分鐘左右。

石大姐今年50歲了,但不論是心態還是體力,都像個二十幾歲的人。「2015年,我們這個菜攤就放到網上賣菜了。最開始時3平米大的菜攤只賣3種蔬菜,做起外賣後,已經拓展到了600多個品類,包括蔬菜、生鮮、調料等。」起初,石大姐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想方便自己的老客戶,不用他們再來回跑。結果「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超過她的想像,她成為市場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現在,石大姐的菜攤年營收超過200萬,店裡8成以上的收入都來自外賣平臺,每個月訂單量超過3000單。在她的攤位上,除了菜場常規的生鮮外,還專門立了陳列櫃放一些乾貨,店鋪兼有「前置倉」屬性。

生意漸漸紅火,菜攤也從「夫妻店」慢慢擴大規模,請了兩個親戚來幫忙。在7平方米大的攤子上,4個人從早到晚不停地忙活著,兩個人負責接單、對單,兩個人負責選購蔬菜。有時候,顧客點了自己菜攤上暫時沒有的菜品,石大姐就會跑去別的菜攤幫忙買。

除了菜品鮮、服務好,石大姐還有另一個「秘密武器」。外賣平臺積累的銷售大數據,可以幫石大姐更清晰地看到哪些菜品受歡迎、銷售量大概是多少,這樣可以幫助石大姐更精準的預估進貨量。

「菜場外賣」成重慶消費新趨勢 有人一單花了750元

市場裡的商戶看石大姐「觸網」嘗到了甜頭,也紛紛接入了外賣平臺,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石大姐請教。目前,正揚大市場裡已經有近20家商戶接入了外賣平臺。

正揚大市場只是重慶「菜場外賣」發展的一個縮影。近一年來,重慶菜市場正加速上線,據餓了麼「重慶菜場熱力圖」顯示,正揚大市場、天星市場、嘉禾市場、五裡店市場、洋河市場的訂單量在重慶排名前五,近一年訂單量分別增長7倍、268倍、25倍、10倍、2倍。

「菜場外賣」同時也已經成為市民新的消費方式,據餓了麼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整體外賣訂單量相比2017年增長了近6倍,訂單筆單價為40元。

其中,最貴的一筆菜場訂單為750元,點了8隻大閘蟹、6隻肉蟹、1斤大花螺、一斤活蝦、2斤板慄、2條鯽魚、2斤花甲和荷蘭豆、西蘭花、毛豆角等蔬菜。沙坪垻區渝碚路街道的一位用戶買菜最多,一年下了129單,買最多的菜是河水豆花、本地萵筍、散花菜、藤藤菜和蒜苗。

與全國消費情況相比,重慶人最喜歡買蔬菜,過去一年的蔬菜豆品訂單佔比高達90%,最喜歡的是菜品是土豆。

相關焦點

  • 大媽靠外賣蔬菜年入百萬 巨頭目光鎖定「菜市場」
    餓了麼蜂鳥配送員到菜市場裡面取貨菜場大媽靠外賣年入百萬巨頭對菜市場的爭奪,無疑給菜市場裡的攤主們更多的機遇。石宗容說,2015年她便開始接觸外賣平臺,在網上賣菜,成為這個菜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做起外賣後,由於單量越來越多,石宗容從僅銷售幾個品類,到如今拓展到600多個品類,包括蔬菜、生鮮、調料等。除了菜場常規的生鮮外,她還在攤位上屯了一些乾貨,此外還有冷鮮櫃、冷凍櫃等。而對於顧客需要而自己菜攤上暫時沒有的菜品,她還會到市場上別的菜攤採購。
  • 賣菜大姐:女兒絕不嫁給賣菜的
    賣菜大姐:女兒絕不嫁給賣菜的 2018年04月12日 15:35  來源:視界網/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上海一位賣菜的大姐,每天忙得連軸轉:晚上9點出門去拉菜—— 晚上10點到達批發蔬菜的地方——清理蔬菜到凌晨三點半——第二天早上7點將蔬菜送到客戶那裡——再回到自己的攤位賣菜(老公回家睡覺,大姐一個人守攤)——下午5點,大姐回家燒飯、洗衣、做家務(大姐的老公來接班)——晚上9點半,大姐去拉菜
  • 網上賣菜有發財的有歇菜的 平臺選擇至關重要
    藉助平臺   網上賣菜讓她年入百萬   「姜波啊,俺家今年種了二畝蘿蔔,還有一個棚的大姜,你給記著在網上發個信息公布下呀。」這位被稱為姜波的是即墨市移風店鎮黃戈莊的一位女村民,40多歲的姜波如今在移風店鎮十村八疃相當有名。
  • 美團外賣發布國慶數據:重慶酒店外賣增幅西南第一
    疫情之後,首個「十一黃金周」的背景下,10月7日,美團外賣發布《美團外賣國慶消費大數據》。訂餐場景和訂單品類帶有明顯的節假日特點,重慶熱門景區、酒店的外賣訂單量暴增,地方特色菜備受青睞。數據顯示,10月1日至10月5日期間,熱門景區外賣單量同比去年增長200%。受疫情影響,歇業長達數月的導遊群體,表現出對外賣的強需求。調研顯示,熱門景區外賣訂單近3成來自導遊,他們偏愛川菜、湘菜,訂單平均單價超60元。來自酒店的外賣訂單比節前暴增150%,其中超過5成訂單為地方特色菜。
  • 美團外賣大數據顯示復工消費旺盛 火鍋外賣更受青睞
    三成商家外賣單量超疫前另據《報告》顯示,全國有三成商家外賣單量超過疫前。目前,各地餐飲商家受防控歇業的影響,堂食元氣尚未恢復,外賣業務挑起了餐飲經濟大梁,商家通過外賣平臺擴量增收,抗擊疫情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各主要城市餐飲商家外賣單量和營收都出現了迅猛的發展。
  • 全新的經營理念 「網上賣菜」叫好難叫座
    ◆核心提示  近兩年,「賣菜網」這一新名詞逐漸進入百姓生活,只要打開網頁輕點滑鼠,新鮮的蔬菜就會被送上門來。如今,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賣菜網」已經非常普及,青島目前也有「青島生活客」和「幸福老家」兩家農貿食品銷售網站開始嘗試網上賣菜。
  • 菜市場攤位費連年上漲如何應對,90後菜農擺攤年入百萬
    一般的蔬菜一斤也就賺幾塊錢,如果菜場的人流不夠,該如何經營呢?小梅和丈夫在杭州一家菜場賣菜,年銷售已經過了百萬,這是怎麼做到的呢?丈夫小李半夜就要去批發市場進貨,一直到天亮才能回來。小梅早上5點就把菜在攤位上細心擺好,這時第一單生意已經到了。一位老顧客昨天已經預定單子,要求6點前把菜送到。
  • 「雙節」前五日 重慶酒店外賣訂單量增幅西南第一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 向菊梅)10月7日,美團發布數據顯示,「雙節」前五日,全國熱門景區、酒店的外賣訂單量暴增。其中,重慶酒店外賣訂單量增幅西南第一。在重慶,「雙節」前五日,來自酒店的外賣訂單量環比國慶假期前增長24%,增幅位於西南各主要城市第一位。同時,受旅遊復甦強勁影響,「雙節」前五日的酒店外賣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國慶假期前5天,外賣需求前五區縣為渝北區、沙坪垻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受歡迎的外賣菜品前五為:融合菜、漢堡、燒烤、小面、川菜。
  • 手指胡蘿蔔連藤賣的沈大姐是倉前永樂村「賣菜代理人」
    沈大姐動作更麻利,拽著藤,整把胡蘿蔔一下子就被她提出來:「喜歡哪個自己掰下來,隨便選。」  一位買菜的大叔說,橙紅色的小胡蘿蔔,家裡小朋友看了就說好玩,很願意嘗嘗。而且味道香香甜甜,小朋友一吃就喜歡上了。 沈大姐也不「謙虛」:「那這幾天要趕緊吃哦,再等個把星期,這些胡蘿蔔就要下市了。而且這個本地小胡蘿蔔,早上摘了就拿來賣,絕對新鮮。」
  • 成都上線外賣小哥買菜業務,有人下單買1000元蔬菜,菜販月入10萬
    如今的菜市場,按當地菜販的話說,賣菜的比買菜的多,許多檔口立起了能把人臉擋住的方形二維碼,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外賣小哥成了與菜販交談最多的對象。2017年,新零售旋風吹向各行各業,所到之處枯葉凋零,嫩芽生長,帶來的是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
  • 三個大學生當上網上「賣菜郎」
    南昌市某機關的公務員陳建輝這兩天上網閒逛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賣菜的網站。這讓陳建輝很新奇:如今在網上購物早已不是新鮮事,可賣菜的網站他還是第一次見到。至今還單身的陳建輝每天下班回家,最希望能吃上一頓熱乎飯,可在政府機關每天都要按部就班,「每次下班之後再去菜市場買菜,基本上都買不到什麼新鮮菜了」。
  • 「第九街市」的網上賣菜經
    融資紀錄:無  經營業績:已收支平衡  這家公司的業務很簡單———網上賣菜。網上賣菜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廣州的第一批賣菜網站如好幫手、廣州買菜網等興起於2008年,但真正能堅持到今天的卻寥寥無幾。那麼,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網上的菜賣給白領?錯  今年33歲的趙仕碩,創業前在一家IT公司做財經軟體開發,收入相當不錯。
  • 美團外賣聯手家樂福再啟周末大促,打造商超零售線上新趨勢
    數據顯示,活動期間,家樂福的總銷售額比平時翻了一倍多,肉類、蔬菜和乳製品的銷售額飆升。北京,上海和成都的居民對消費感到興奮,並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購物」城市。 據悉,7月20日至26日,雙方在全國51個城市的218家門店開展了網上和線下促銷活動,銷售額下降,實現了全面爆銷。消費者可以打開美團/美團外賣應用程式,搜索「家樂福」找到下單的活動商店。
  • 賣菜大姐說漏嘴,以後不被坑!
    賣菜大姐說漏嘴,以後不被坑!黃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蔬菜,它不僅可以作為水果,也可以作為蔬菜,但是因為黃瓜作為水果沒有太多的味道,所以更多的人都選擇把黃瓜炒著吃。這樣黃瓜既有水果的鮮,又有蔬菜的香。但是選擇黃瓜的時候,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不知道到底是該選有刺的黃瓜,還是沒有刺到黃瓜,畢竟黃瓜的質量不同所帶來的口感也是非常不同的。
  • 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賣菜,大戰之下3類人被無情碾壓,菜販:咋活?
    社區團購早在2016年就已展開,當時巨頭們紛紛試水,但並沒有成功。不過因2020年年初的「特殊衛生事件」,團購徹底火了起來,那些生鮮電商將果蔬等送到家門口,解決了大家的飲食問題。 很多人從這些生鮮電商中嘗到了足不出戶就能吃到新鮮蔬菜的甜頭,讓網際網路巨頭看到了前景,紛紛進入社區團購中。
  • 「悅己型消費」成網購新趨勢 低價不再是萬能的
    品質取代價格成為今年年貨消費首選因素,呈現出更注重「悅己」體驗的升級特徵消費升級,「悅己型消費」悄然興起家住重慶南山植物園旁的劉彤,剛過而立之年,已是重慶一家知名民營公司的品牌總監。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提升,「悅己」漸成另一道風景。身處知識不斷進化與消費快速升級大潮的最前沿,他們願意在最大消費能力範圍內取悅自我,「悅己經濟」市場可謂商機暗湧。
  • 賣菜大媽手繪「菜單」走紅 價格功效一目了然
    5月19日下午,蘭州市西固區西部市場一家賣菜商鋪前聚滿了前來買菜的市民,正在買菜的甘大姐告訴記者,整個市場,沒有人不知道胡二玲這個名字的。甘大姐所說的胡二玲,正是最近以手繪「菜單」走紅網絡的一位西固賣菜老闆。
  • 傳奇人物,靠「賣菜」打造電商獨角獸,估值500億,趕緊回家賣菜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電商,淘寶,京東,幾乎每個人都有接觸過,活多或少都在網上買過東西。比如外賣,這個就應該更熟悉了,點外賣成為了年輕人的潮流,一個電話就不用出門了。再比如共享平臺等。因此很多新興獨角獸企業開始誕生。從2003年阿里巴巴成立的淘寶,到如今電商發展迅速,後來的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 民生 白天網上買菜 下班電子菜箱取貨 網上賣菜在安陽悄然興起
    昨日(3月29日),在市朝陽路與富泉街交叉口一小區,市民張先生說起他的「買菜經」頭頭是道,因為家裡有老人,但最近老人身體不適,上下樓不方便,張先生便開始搜索有沒有網上賣菜的平臺。巧合的是,近幾天一群年輕人在小區內擺攤賣起生鮮食品,買菜方式就是在網上下單,然後送貨到家。這讓張先生十分興奮。張先生給記者展示了這個買菜平臺。
  • 「網上賣菜」實惠多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自從上了網際網路,我家的蔬菜好賣多了,不用東奔西跑,還能賣出好價錢。」山東省膠州市膠西鎮農民任太春說起上網賣菜,很是自豪。  據介紹,任太春所在的春滿園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今年收穫了50噸土豆。前幾天,他像往常一樣瀏覽山東農業信息網上的信息,看到了一條蔬菜供求信息:一位外地客商急需土豆,願意出高價收購。他馬上與這位客商取得聯繫,輕輕鬆鬆地將5噸土豆賣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