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快報逛菜場
記者 劉雲 文/攝
在萬壽亭農貿市場蔬菜區裡逛來逛去,到沈大姐的攤子邊眼前一亮:手指大小的胡蘿蔔,連著綠油油的藤,整把放在攤上。 幾個買菜的阿姨在胡蘿蔔裡挑挑揀揀。沈大姐動作更麻利,拽著藤,整把胡蘿蔔一下子就被她提出來:「喜歡哪個自己掰下來,隨便選。」
一位買菜的大叔說,橙紅色的小胡蘿蔔,家裡小朋友看了就說好玩,很願意嘗嘗。而且味道香香甜甜,小朋友一吃就喜歡上了。
沈大姐也不「謙虛」:「那這幾天要趕緊吃哦,再等個把星期,這些胡蘿蔔就要下市了。而且這個本地小胡蘿蔔,早上摘了就拿來賣,絕對新鮮。」
不僅是小胡蘿蔔,沈大姐對自己菜攤上每一樣菜的新鮮度都很有信心。因為她有倉前永樂村十幾家農戶做「供應商」,賣的都是本土貨。
沈大姐自己家也在倉前永樂村,和「供應商」們都是同村的鄰居。
以前,村裡種的大多是莊稼,特別是水稻;現在家家戶戶都種菜。沈大姐家以前自己也種菜,後來把地租了出去,2002年到萬壽亭農貿市場租了攤位開始賣菜。
起初賣菜,是去餘杭農貿市場批發,那時沈大姐會特意起早,去附近農民擺的攤子收「本土貨」。後來發現,好多村裡的鄰居,也是地裡收了菜,拿到餘杭農貿市場來賣。沈大姐就索性開始做他們的「賣菜代理人」。
也不是誰家的菜都「代理」,沈大姐在村裡一家家菜田看過去,有些村民雖然還種著地,但平時也要上班。沈大姐覺得,菜地要花心思花精力照顧,上班始終會分散精力,所以她只挑全職種地的「代理」。
陸陸續續積攢下來,現在沈大姐手上有村裡十幾戶「供應商」。沈大姐對他們提了三個要求:第一,種菜要選好品種;第二,不能打農藥;第三,收下來的菜要洗乾淨,「都是一個村的,知根知底,靠得牢。」
各位「供應商」和沈大姐每天電話聯繫。什麼菜要多少斤,提前一天電話聯繫好,「供應商」第二天地裡挖好、洗乾淨,沈大姐一早就運到了菜場。至於收菜的菜價,餘杭農貿市場裡什麼價,沈大姐就給什麼價,這麼些年,大家合作愉快。
村裡種菜的人,都是按照季節種菜,按照季節收菜。這兩天,沈大姐的菜攤上有菜心、春筍、土豆、萵筍、芹菜、大蒜苗、荸薺等,不過,因為都是自家種的,比不上批發,所以量都不是很多。
等到4月,四季豆、番茄、長瓜、黃瓜、毛豆就該熟了;天再熱熱,到了5月,就要吃絲瓜、長豇豆、玉米……沈大姐掰著手指算給我聽,我感覺自己就站在田間,看著各種蔬菜隨著季節一茬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