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指胡蘿蔔連藤賣的沈大姐是倉前永樂村「賣菜代理人」
沈大姐動作更麻利,拽著藤,整把胡蘿蔔一下子就被她提出來:「喜歡哪個自己掰下來,隨便選。」 一位買菜的大叔說,橙紅色的小胡蘿蔔,家裡小朋友看了就說好玩,很願意嘗嘗。而且味道香香甜甜,小朋友一吃就喜歡上了。 沈大姐也不「謙虛」:「那這幾天要趕緊吃哦,再等個把星期,這些胡蘿蔔就要下市了。而且這個本地小胡蘿蔔,早上摘了就拿來賣,絕對新鮮。」
-
賣菜大姐說漏嘴,以後不被坑!
賣菜大姐說漏嘴,以後不被坑!黃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蔬菜,它不僅可以作為水果,也可以作為蔬菜,但是因為黃瓜作為水果沒有太多的味道,所以更多的人都選擇把黃瓜炒著吃。這樣黃瓜既有水果的鮮,又有蔬菜的香。但是選擇黃瓜的時候,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不知道到底是該選有刺的黃瓜,還是沒有刺到黃瓜,畢竟黃瓜的質量不同所帶來的口感也是非常不同的。
-
賣菜VS賣豬肉,誰更賺錢?
都說現在菜市場裡面賣菜和賣豬肉的都發了。我們就比較一下賣豬肉掙的多還是賣菜的掙的多?賣菜張大姐賣菜有10個年頭了,對菜價可以說是了如指掌。讓張大姐給我們分析一下賣菜的利潤。張大姐算了一筆帳,一天的毛收入在1500元左右,利潤算40%,一天賺600塊,一個月賺1.8萬元左右,一年賺20多萬元沒問題。看到沒有一年20W看到沒有,這還是存款的哦。比一般的白領收入高多了。賣豬肉了解到豬肉行業的暴利,來看看有多暴利。
-
賣菜大媽手繪「菜單」走紅 價格功效一目了然
5月19日下午,蘭州市西固區西部市場一家賣菜商鋪前聚滿了前來買菜的市民,正在買菜的甘大姐告訴記者,整個市場,沒有人不知道胡二玲這個名字的。甘大姐所說的胡二玲,正是最近以手繪「菜單」走紅網絡的一位西固賣菜老闆。
-
大姐網上賣菜年入百萬 「蔬菜外賣」成重慶消費新趨勢
石大姐的菜攤正在為客戶準備配送的菜品。記者 周曉雪 攝石大姐在重慶南坪正揚大市場賣了20多年的菜。以前,她偶爾會在網上買買衣服鞋子,從沒想過還可以在網上賣菜。石大姐今年50歲了,但不論是心態還是體力,都像個二十幾歲的人。「2015年,我們這個菜攤就放到網上賣菜了。最開始時3平米大的菜攤只賣3種蔬菜,做起外賣後,已經拓展到了600多個品類,包括蔬菜、生鮮、調料等。」起初,石大姐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想方便自己的老客戶,不用他們再來回跑。結果「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超過她的想像,她成為市場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
山東聊城:88歲老太太推腳蹬三輪賣菜,市民專程開車買菜不讓找零
近日,山東聊城某網友發了段視頻稱:這個老奶奶88歲了,還在用杆子稱賣菜,我們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自己的工作,為這位老奶奶點讚。有網友看到後跟帖留言說:現在好多年輕人幾塊錢看不到眼裡,卻不知道有的人每天就指望著這幾塊錢過日子。老人的身影,很快吸引了幾個市民過來買菜。
-
網際網路賣菜和實體店賣菜你看好誰?將來網際網路賣菜能取代實體店嗎
前言在我看來網際網路賣菜就算不能吧小菜販擠垮,也會對這些菜販有一定的衝擊,畢竟網際網路賣菜確實有一定的優勢,這也和現在年輕人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將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網際網路和小菜販的區別網際網路賣菜的優點網際網路最大的優勢就是方便快捷,而是一目了然,一眼就可以看見所有菜品,而是所有的菜品不會有任何水分,更沒有不新鮮的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便宜。
-
怎麼做賣菜的軟體商城?
如今電商已經發展到可以實現在網上買菜的地步了,許多商家也瞄準了這一發展機會開始在網上搭建賣菜平臺發展賣菜業務。不過搭建平臺還需要一款專業的系統軟體,那麼對於商家來說做個賣菜的軟體具體要怎麼弄呢?一、做個賣菜的軟體要怎麼弄對於商家來說做個賣菜的軟體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可以是購買現成的系統軟體,也可以是尋找開發公司進行軟體的定製,如果自己有開發能力還可以自己研發賣菜軟體。1、購買現成的系統軟體一般是大多數企業會選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最快捷的。
-
菜市場賣菜的利潤有多大?
有朋友問:菜市場賣菜的利潤有多大?在菜市場賣蔬菜的利潤大約是40~50%,數字看上去像點樣,但是損耗大,也非常非常的辛苦。工作時間不分寒暑,不分颳風下雪,一年到頭,只有過年的時候休息幾天,其餘的時間都在擺攤賣菜。
-
城管驅趕菜攤搶桿秤 賣菜老太無名指被扯斷(圖)
昨天中午,記者在高淳縣人民醫院見到了邢老太,她此時躺在病床上,正在掛水,面色異常蒼白,一旁的女兒雙眼通紅,不住地撫摸母親的手臂。「真是太過分了,他們能這樣對待一名老人嗎?」女兒哭著告訴記者,那少了的一節手指就是被城管隊員硬生生扯斷的。 原來,老太太邢春生住在鄉下,房前屋後種了不少蔬菜,這青菜多了吃不完,邢老太便尋思拉到街上賣幾個錢。
-
東山弄賣菜30年 一對杭州夫妻經歷的菜場浮沉
網紅、流量、手機接單、直播賣菜……這些都是1991年的強嫂怎麼也不會想到的事情。當年,她和強哥一起用自行車從三裡亭馱回一袋豌豆開始在東山弄做馬路攤販,本來只想著靠賣菜能養活兒女,沒想到這一賣就是近30年。智慧型手機賣菜。
-
幼兒園「家長會」,家長嫌棄離開:「記住,別跟那賣菜的一起玩」
比如,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消息,說家幼兒園開完家長會之後,有的家長想帶孩子轉學,原因是園裡很多孩子的家長是賣菜的小商販……前段時間甚至有的新聞裡報導,有的家長會直接一臉嫌棄地和孩子說:「記住,別跟那賣菜的一起玩!」因為工作關係,我看過很多這樣的事例,但是在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心中還是五味雜陳。
-
幼兒園「家長會」,家長嫌棄離開:「記住,別跟那賣菜的一起玩」
比如,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消息,說家幼兒園開完家長會之後,有的家長想帶孩子轉學,原因是園裡很多孩子的家長是賣菜的小商販……前段時間甚至有的新聞裡報導,有的家長會直接一臉嫌棄地和孩子說:「記住,別跟那賣菜的一起玩!」
-
線上賣菜,真是一本萬利嗎
不管怎樣,線上賣菜與消費者的一部分需求相匹配,需求決定了發展與未來。為什麼仍到線下買菜對許多消費者來說,線上賣菜固然方便無比,但線下買菜同樣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少有消費者,表示一直把線上當成唯一的或者重要的蔬菜購買場所。
-
為什麼賣菜的店會賣水果,而賣水果的店不賣菜?
來源 | 鳥哥筆記(ID:niaoge8)文 | 江流看到個網友轉發了個圖,問題是:賣菜的店通常有賣水果,水果店通常不賣菜,為什麼?沃爾瑪為代表的超市屬於賣菜的店還是賣水果的店,沃爾瑪既賣菜也賣水果,面積相當。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屬於賣菜的店還是賣水果的店,盒馬鮮生既賣菜也賣水果,水果攤位面積更大。百果園之類的水果專賣店確實沒有賣蔬菜。城中村附近的生活超市面積兩百平左右或更大,賣蔬菜也賣水果。城中村附近的非連鎖的水果店只賣水果。
-
時尚賣菜郎(民間故事)
王大力走後,趙波靜下心來想:王大力賣菜的位置好,就在大門口,地方大,要打敗他困難重重。這時,菜販老鄭瞅了個空,走過來跟趙波說:「大傢伙商量過了,大忙我們幫不上你,但小忙能幫上。從此以後,我們不再跟著王大力降價了,菜價跟你們的一樣。」趙波感激地看著老鄭,老鄭嘆口氣說:「其實,你們走了,我們沒沾多少光,但王大力走了,大傢伙兒也能輕鬆。
-
「第九街市」的網上賣菜經
創業者:趙仕碩 創立時間:2010年 創業地點:廣州 融資紀錄:無 經營業績:已收支平衡 這家公司的業務很簡單———網上賣菜網上賣菜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廣州的第一批賣菜網站如好幫手、廣州買菜網等興起於2008年,但真正能堅持到今天的卻寥寥無幾。那麼,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網上的菜賣給白領?錯 今年33歲的趙仕碩,創業前在一家IT公司做財經軟體開發,收入相當不錯。
-
農村集市賣菜一年掙20萬?聽聽這位賣菜大伯怎麼說!
另外我常聽別人說在集市上賣菜一年能掙20多萬元呢,就來聽聽這位賣菜大伯怎麼說。守攤賣菜的這位大伯,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還沒開口說話就笑個不停,你面前堆的青梗菜,也不好好整理下,胡亂地綑紮著,一點賣相都沒有,他坐的小凳子估計是新做的,看起來倒是挺新。「這是啥菜?」
-
合肥一本科畢業生直播賣菜:月收入2萬元,曾做過小學老師
合肥晚報 圖「大姐,平包菜1.5元一個,2塊5毛拿兩個唄。」「菜一共7塊3毛錢,阿姨,就收你7塊錢了啊!」……在人聲鼎沸的十裡廟菜市場,劉鵬扯著嗓門,招呼著來來往往的顧客們。每天嘴巴像個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還搞個什麼直播。」一個熟客站在菜攤前,一邊挑著菜,一邊嗔怪道。劉鵬只是咧著嘴笑,「今天直播不行了,網絡沒連上。」他有些無奈地望望穿過半個菜市場才接過來的網線,「怎麼網線就不通了呢?是不是有人嫉妒我?」「是呀是呀,他們都嫉妒你,就嫉妒你脖子上的大金鍊子了。」手指了指劉鵬脖子上網線般粗細的金鍊子,顧客哈哈大笑道。
-
賣菜網「七件事」開門記
為創建這個「華中地區第一家賣菜網」忙活了半年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張堯齊和他的4個好友劉富生、劉大偉、李成、宋曉東,看著網絡運行良好,終於喘了口氣。張堯齊說,「七件事」網於5月8日面市,頭20天是網絡測試階段,以後不願頂著烈日出門擠菜市場的江城市民,只需坐在家裡點點滑鼠,第二天就可以收到「七件事」送貨員上門送去的蔬菜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