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傷寒論》,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
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接上一篇:14.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條辯六十七至七十一
你呢因為發汗以後,像桂枝湯,你吃了桂枝湯以後,一發汗,腸子裡面的津液沒了,啊,那肚子脹,那可是他又沒有便秘啊,肚子脹,這時候排氣排得很多。那為什麼我說用得很多,用得很多,你如果病,這個病人,奇怪,我怎麼一天到晚放屁,你就可以用了,就已經可以用了,啊,怎麼屁那麼多,就可以用了。那虛脹跟實脹,最簡單的區分的方式就是問小便,哦你小便什麼顏色?小便淡白,虛脹;小便很黃,實脹。那你如果開錯處方了!他如果是實脹,應該我們要清大便,承氣湯把大便攻出來,結果你開了虛脹了,啊,那只是多放屁而已,沒有什麼影響,開錯也沒有關係,所以沒那麼壞。但是呢你如果是虛脹,你開的是承氣湯,不得了了,如果發生在你嶽母身上你就慘了,所以說,這個我們還是要鑑別一下。所以承氣湯證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問病人,你大便好不好。那有的時候呢這個便秘是因為下利,病人在下利啊,實際上是便秘引起的下利,你就要能夠區分出來,所以我們有時候除了脈診啊、望聞問切,我們還有去觸診他,摸摸病人的肚子。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如果這個人來找你,我下利,一天哦十幾二十次,排出來都是水,糟糕,你看,不曉得他是實還是虛。那肚臍在這邊對不對,你用手去按天樞,天樞的周圍,病人說不要不要不要按,不要按我很痛,拒按,是拒按,那這是承氣湯證,便秘引起的下利。老師怎麼會這樣子呢?這是剖面圖,我們看剖面的時候,這是大腸,你如果你的大便是堵在這邊,大便很硬吶,整個堵到,硬塊堵到了,只有旁邊一個小縫隙可以通過,所以腸子裡面的水排出來了,大便排不出來。結果造成一天到晚,一天呢上十幾二十次廁所,排出來都是水,這個下利呢是便秘引起的下利,這個你要,所以要區分出來。後面我們講承氣湯證的時候,會特別介紹這種情形。還有一種情形呢,是,也是大腸啊堵到啦,結果呢,他的大便是這樣子一圈一圈堵到硬硬的,快堵在旁邊,那只有旁邊排不過,只有中間一個小縫隙可以排過,所以這個人大便排出來像原子筆一樣或長,很長一條像蛇一樣長出來,那麼長一條,我們就知道這是便秘造成的,也是承氣湯證,諸如此類的。所以虛實很好辯證,你實在不會辯證,摸摸肚子,一壓,很痛,拒按就是實,那你就,要承氣湯。最怕就是虛脹,虛脹的時候,你如果不能確定,你壓他肚子,他不會難過啊,你越壓,少壓一點,壓太多他一直排氣,因為他排氣是因為你在壓他對不對,我不想排氣,本來就會排氣,那你在壓我就更排,那這種是虛證。那這個吃下去,排氣的現象就會減少,很快,會減少,減少的原因呢,你看厚樸,這個厚樸呢,它,實際上它能夠去溼,而實際上厚樸呢,對脾臟非常好。啊,脾臟呢可以把,它把脾臟裡面的溼呢移到腸子裡面去,為什麼我們會腹脹滿者,為什麼會腹脹滿者?因為你一發汗以後,腸胃的津液沒了,就幹掉了嘛。幹掉以後,裡面又沒有什麼東西在裡面,沒有什麼宿便,宿便在裡面,這個時候腸氣就會比較多,腸氣比較多。那我們希望它津液呢能夠補回到腸子中間,那就不會排氣了嘛,津液夠就好了。厚樸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此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厚樸。那生薑、半夏呢,這個是能夠止嘔逆,半夏止逆。這個甘草人參湯,人參呢,能夠滋潤津液,啊,這個半夏呢,諸位看這個半夏,人參呢,這個劑量你怎麼處方呢?厚樸呢一般我們用三,厚樸用(三錢),我們用比例來看,生薑呢三片,生薑三片,那半夏也是3錢,這人參呢一點,一錢就夠了,炙甘草兩錢,兩錢。這是這個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這個處方呢不單單是在這裡使用,一般來說排氣太多,肚子脹氣,脹脹的,都在,所以我剛剛說這用得非常的廣。有時候肚子很大很脹氣,怎麼搞的,我這氣排不出去,都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都是,這個用得非常好。七二:『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二條呢,如果說,傷寒,你如果是病人病在上,你除了開這個湯劑以外,比如說這個傷寒應該是我們要解表,要解表,對不對,要麻黃湯證,結果呢這個病人他在看你之前,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吃到壞的食物啊,吃到壞的食物,上吐下瀉。造成呢,胃,心下就胃的地方脹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我們簡單這個字,你不要去念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那麼,那麼長,就苓桂術甘湯就結束了。哦,那它這個什麼意思?這是我們的人體,我們在心下的地方,就在胃的這個地方,心下的地方,剛好跟我們的橫膈膜靠在一起的地方,平常呢,我們這個水從大腸裡面升上來,進入肺裡面,那如果說這個人是傷寒,傷於寒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發表,結果沒有發表,還來不及發表,病人已經吃壞食物了,上吐下瀉,你吐了下面又拉的時候,中間的津液也不夠了,津液虛了。到你手上了以後,你沒有注意到他吐瀉過啊,你給他處方,發汗的藥,也就是說他病人先傷到腸胃的津液以後,結果你吃了發汗的藥。一吃發汗的藥以後,上面,本來就傷到了腸胃的津液了,因為你吃壞肚子,再一發汗,肺裡面的津液不夠了。這個時候呢,這個水,整個上面的水跟下面的水,因為上面的水是麻黃湯,因為你開了發汗的藥,汗沒了,肺裡面的津液沒了,你上吐下瀉以後,腸胃裡面的津液沒了。這個時候呢,你這個水氣停在橫膈的地方沒有辦法運,沒有辦法動。我們這個簡單講是這樣子。我們人身上呢一個東西缺掉以後,一個東西一定會去補位,一定會去補位。那你,那你一上一吐,下一瀉以後,你傷寒受,本身就有傷寒,表面上的汗水堵在那邊,你汗就沒有辦法排掉。那你又吃壞肚子的時候,這個沒有辦法補位(指腸胃的水),因為你水氣不通嘛(指橫膈停水)。那你再開發表的藥,一開的時候,這個肺裡面的津液跑掉了,跑掉以後流汗流掉啦,結果傷寒的症狀沒了,惡寒頭痛啊、身痛啊、發燒症狀都沒了,結果呢,你的津,因為你那個麻黃湯呢把肺裡面的津液去掉,津液會停在這邊(橫膈),來不及補充,這是津液受到傷害的現象。那脈會變成沉緊,代表裡寒,沉就是裡寒,這個時候呢會晃動,會晃動。晃動的原因呢,是橫膈,在我們臨床上看的時候是橫膈,對,橫膈膜好像海綿一樣會吸水。那西醫的觀念裡面認為說人會頭昏,頭昏這個認為是中耳不平衡。這個暈眩,站起來頭昏眼花,他認為是中耳受傷,耳朵裡面有發炎,中間的地方發炎,然後造成失掉平衡。中醫的觀念裡面呢,認為這是一個好像一個天平一樣,天平下來中間一個底坐是在中焦的橫膈的地方,當你橫膈裡面有水,水飲在裡面沒有辦法排掉了以後,這個水,你人一動這水跟著動,一動的時候上面就會晃動,晃動的時候產生頭眩,昏眩。苓桂術甘湯呢,你看看這個茯苓跟白朮是去中焦,桂枝呢能夠降逆,所以苓桂術甘湯一下去以後,中焦的水會排出來,一排出來以後,頭昏現象就去掉了,頭昏的現象去掉。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二兩甘草二兩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你如果不要看前面的,很多人都會頭昏啊,很多人平常就會,就站起來就會頭暈,這個起則頭眩,他不起就不會頭眩,這個躺在那邊或者是坐在那邊都不會頭眩,站起來就會頭昏,就是苓桂術甘湯證。躺下去了,不動,你不用起來或躺下去的就會頭昏,不是苓桂術甘湯證,那我們還有別的處方。苓桂術甘湯就是起則頭眩,你動才會暈眩。那因為中焦這個橫膈水堵在這邊。原因很多,不單單是因為你傷寒,汗吐下以後,還有些我們常常有時候運動,運動完以後口很渴,很渴以後喝水喝很快堵在中膈,也會頭昏,原因很多,也會頭昏。那我們分兩種,一種是這個橫膈,那還有一種是我們後面會有真武湯,那真武湯還沒有講之前呢,我今天跟諸位講到在西醫就認為說中耳內耳不平衡,就在這邊就開始下手開始治療,給,給發炎啊,或者是怎麼樣,給消炎藥啊什麼之類的。中醫呢就分兩個,一個呢是起則頭眩,這個是苓桂術甘湯證。那苓桂術甘湯呢,是一種逆證,就是說我們處方的時候我們沒有注意到病人呢已經被吐下了,我們開了發汗的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那苓桂,茯苓用最高的劑量用到四兩,這四味藥裡面呢,你看四三二二,最重的劑量是茯苓。所以茯苓它利水的力量很強,利水的力量很強。那如果說病人起則頭眩。常常臨床上看到,不單單是這樣,臨床上看到還有噁心,所以我們在,我常常在苓桂術甘湯裡面呢加一點半夏在裡面,把水排掉,因為我們知道是水嘛,把水排掉就好了,哦。所以這個是一個,醫生我們沒有注意到,還有病人呢喝水喝太快,都會產生,這個苓桂術甘湯用得是很普遍,很普遍的一個處方。很普遍一個處方。所以這個水飲呢就停在中膈,諸位記得,這水飲是停在中膈。我們中藥裡面呢,在經方裡面很多治療水飲的處方。這是苓桂術甘湯是一個治療水飲的處方。七三: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七十三呢,諸位看這個處方呢,它說你如果病人你給他汗藥,發汗的藥,發了汗以後,病人的病沒有去掉,比如說不管病人是傷寒、或者是中風、或者是溫病,你給他發汗的藥以後,病人的病沒有解掉,病情還在那邊,反而呢怕冷。我吃了它全身怕冷,這你不要擔心他,這是他本身體虛的原因。並不是你開錯了,是因為病人本身體虛的原因。他用,張仲景呢是芍藥甘草附子湯,反正惡寒的呢,代表裡陽不夠了,陽不足了,這個芍藥甘草附子湯呢,諸位看,芍藥三錢、甘草炙甘草兩錢,你可以用三錢兩錢炮附子呢用得比較重,用個四錢五錢,劑量比較大,炮過去皮。那這個是一般芍藥甘草附子湯的劑量,芍藥甘草附子湯的劑量呢,炮附子用得比較重,炮附子用得比較重,因為它是補裡虛。補裡虛,那利用芍藥跟甘草,張仲景呢補裡虛的話都是用芍藥.甘草,那有裡寒的時候,張仲景就用一些炮附子。這裡需不需用到生附子?不需要,生附子的時候是四逆,手腳都冰冷的我們會用四逆,這個只是一點裡寒,一點寒,我們用炮附子就可以了。同樣一個處方,同樣這個處方,當你把甘草,芍藥.甘草的劑量加重,加重。如果呢平常這個處方,我們開芍藥甘草湯的時候,白芍兩錢,炙甘草兩錢,炮附子有時候四錢啊都可以了。這是芍藥甘草湯,同樣的芍藥甘草附子湯的時候,如果你把白芍開到一兩,這個炙甘草也開到一兩,那炮附子呢還是四錢或者是五錢都沒有關係,看他體格多大。當你在重用到白芍、重用到炙甘草的時候,劑量加上五倍六倍這樣上去的時候,病人的呈現的狀況不一樣。我們臨床上在做的時候,因為我們從桂枝湯我們知道,桂枝湯裡面的桂枝是行陽,白芍是補陰的,所以靜脈是白芍.芍藥在管,因為芍藥酸主收斂,芍藥的藥性呢酸味,它主的是收斂,當你用劑量比較輕的時候,它有滋陰的效果。劑量加重的時候,它收斂的力量很強,這個時候,所以我們才靜脈瘤的時候、靜脈曲張的時候,我們就用,重用白芍跟重用炙甘草。所以這兩個藥是等量,等量。那你如果說你在加量的時候,如果說一兩,一兩,病人還有靜脈瘤,沒有什麼改變的時候,你可以變成一兩半或二兩,但是炙甘草就不用那麼多了。代表,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主力是在白芍上面,那你如果說這兩個處方下去的時候,那病人的靜脈有收但是沒有效果很好的時候,就是你一直去加重白芍的量,那個因為我們主力是白芍在收靜脈的血。所以炙甘草呢只是旁邊的一個滋補的藥。滋補的藥。那,那個主力在白芍上面。所以你白芍呢輕用和重用它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那炮附子用的時候呢,一定問病人的情形,比如說這個病人呢,他腳是冷的,同時靜脈曲張很嚴重,你炮附子要重用;那如果說病人的腳是溫熱的,靜脈曲張,這個時候你炮附子可以減量。一定要用炮附子,為什麼要用炮附子,就我前面跟諸位講的,當你有熱在身上的時候,你處方下去的時候,靜脈的血會動。那靜脈血動的時候,裡面有淤血塊怎麼辦,對不對,淤血塊,你要小心預防淤血流回心臟啊,真的會引發心臟病,那炮附子你稍微加重一點,炮附子在裡面的時候會產生的熱,這個熱就可以把血溶化掉。所以我們一定要隨時注意到,病人如果腳是冷的,炮附子就要加重,對不對,就不會有發心臟病的現象。所以我們治療靜脈曲張的同時呢可以預防病人有發心臟病。那在經方裡面呢,這個芍藥甘草附子湯,又名去杖湯,去仗,就是這個人本來是要依靠拐杖來走路啊,那經過你這芍藥甘草附子湯以後呢,拐杖都不用了,拐杖都不用。七四: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六兩人參一兩附了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此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大家看七十四條,如果是發汗,發汗若下,我們用正常的經方的,處理這個病人,比如傷寒中風都沒有關係,汗下都沒有,病還沒有解,病人出現煩躁的時候,四逆的時候,這個時侯你就要處方了。有的時候汗下,病人陰陽合的時候,你就不用管他,慢慢就會恢復。那這種情形的時候,當出現你發汗了、攻下了以後呢,病人出現煩躁而且四逆,再強調一下四逆,四逆的時候病人會陳述給你聽,我的手腳冰冷呢,是從手指頭到手肘,腳指頭到膝關節,那個陰陵泉、陽陵泉的地方。那你,如果病人沒有跟你這樣講,你可以問他你腳冷到什麼程度。如果只有手掌腳掌冷,這個沒有什麼關係。到了四逆的時候就很危險了,手到肘、腳到膝蓋,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給四逆湯了。這個時候四逆湯呢諸位看:茯苓、人參、附子生用,這是附子生用,附子生用我們要救逆了,這個破八片,炙甘草、還有乾薑。那按照這個比例處方,那這個地方我們就要用生附,生附。那因為你發汗又攻下了,已經出現煩躁的時候,代表裡面津液一定不夠了,這時候我們補津液的時侯就要靠人參,人參來補他的津液。那病人有煩躁,除煩的時候就要靠茯苓,張仲景用茯苓用得很多。那關鍵是什麼?老師茯苓利水啊。你看張仲景很厲害在這邊,他除了補水以外,他同時利水。這就是張仲景那個時候他已經想通了什麼叫做新陳代謝,新的要去取代舊的,包括以後我們的那個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或桂附八味丸,我們經方家在處方的時候,我們不會開純補的藥在裡面,一定是補洩兼顧的藥,補洩兼顧,所以你要有補,要有攻下,這樣子的話新陳代謝才會回到正常,你不能老是只開補藥。連在救逆,在救逆在危險的時候,張仲景都還要開茯苓,茯苓除了滋補以外還會利水啊。那,那西方人不這樣子想啊,給你吃的藥通通是純補的,你知道,純補的,那個多種維他命,哪一個不是,都是純補的。這個,這個不好,太過。那以水五碗煮成三碗,這,這個一天吃三次。那你按照,你不用去開兩的話,茯苓六錢、人參一錢、有沒有,炮附子一枚,一枚大概三錢四錢左右,這用比例來看最好,比例。那這個茯苓四逆湯是很有名的一個救逆的一個處方,但是是一定出現煩躁,煩躁,手腳逆冷了。你如果沒有煩躁,不用茯苓四逆湯,就是一般的四逆湯就好了。那如果說,津液不夠,沒有煩躁,但是你看到發汗吐下,我們就用四逆湯加人參就可以了,就人參四逆湯。那如果說你沒有被汗被吐,手腳冰冷的時候,我們用直接使用四逆湯就可以。七五: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論》第七十五條,你看都是發汗以後的辯證,如果病人發汗以後呢,有裡寒了,本來正常人都發汗以後體溫就恢復啦就不會有,他是有惡寒的現象,這是虛,虛故也。如果你發汗以後,病人出了汗,他是惡寒,不會脈數的,因為什麼,因為你流汗了嘛,一流汗的話,脈不可能再那麼浮緊,一定會緩下來。所以發汗以後,病人有怕冷的現象,他只是裡虛,裡面比較虛。那你看看我剛剛才介紹過啊,你用,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就可以了。那如果病人呢沒有惡寒,但熱者,實證,當和胃氣。諸位記得,只要出現但熱不寒,就是陽明證,陽明證呢陽明無寒證,全部是熱證,不管是白虎湯、不管是承氣湯,通通是熱證,看不到寒證。所以病在陽明的時候,因為熱證很好治啊。白虎湯,白虎下去,石膏下去,還有承氣湯,承氣湯幾乎攻無不克,一定會攻出來的,所以陽明證是非常好治的一個階段,當然只要你辯證辯對了。那你看這個,如何知道他是陽明證呢,完全看不到寒證,全部是熱證。我在治療病人的時候,病人被西醫診斷是愛滋病,來問他,舌頭張開我看看,嘴巴張開看,嘴巴裡面,很好玩,嘴巴裡面一條一條的,就像白老虎身上的紋路啊,整個嘴巴,不單單是舌頭,連嘴巴裡面內,那個裡面的都是一條條白的。然後我就問他,口渴不渴,非常的渴;熱不熱,很熱,摸摸又沒有發燒,手腳呢,手腳都是熱證。純,一派的熱證,白虎湯一劑下,就開白虎湯,他大便很好。白虎湯下去,吃下去以後,病人回來說,他說我從來不知道當一個人可以感覺那麼好,人也沒有熱了。所以如果沒有吃西藥,沒有,過去,現在吃得比較,因為何大義他們在弄,過去他們我的病人看了,因為臨床在美國那麼多年,看到的時候他們吃ACT啊DDI這種藥,吃了以後,出現的都是白虎湯,就是不吃之前都是陽明證,陽明是無死證啊,但是吃了西藥以後就出現厥陰證,所以我們,我很肯定,病人是死在藥物上面,而不是死在HIV上面,那HIV跟那愛滋是兩回事。那這我們,這裡我們講傷寒論,不談這個。但是我就講,因為講了陽明篇,講到這個症狀。因為陽明篇就兩種藥嘛,白虎和承氣。因為大便堵到了,那白虎湯。現在看到都是白虎,如果沒有動過它就是白虎湯證。那這個呢,病人呢不惡寒但惡熱者,實,實也,調胃承氣,調胃承氣湯。那調胃承氣呢,就是沒有脹滿,就是只有腹,因為我們知道它是在胃的下方,十二指腸的地方,所以調胃承氣湯證很簡單辯證,就是在下脘.建裡這個地方,穴位下脘.建裡這邊有壓痛,就調胃承氣。那小承氣跟大承氣的辯證也不太一樣。所以這裡會有調胃承氣湯證的現象出現,就是因為我們吃了桂枝湯,把腸胃裡面的津液發散掉了,結果這個人食物,剛剛好吃完飯,飯後的時候食物堵在十二指腸裡面,結果你一用,這個時侯剛好用汗藥,發汗的藥一吃,就食物在裡面。這時候調胃承氣,那你如果說發汗的藥如果是堵在,剛好食物在小腸裡面,對不對,就你發汗的藥一吃下去,桂枝湯,麻黃湯不會,因為麻黃湯是宣肺的藥,肺裡面的津液宣掉,桂枝湯才會影響到腸,小腸的津液才會沒有,那就是小承氣了。七六: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水飲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芩散』主之。第七十六條,太陽病,發汗以後呢,大汗出,胃,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水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如果說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這個條辨呢,就是告訴諸位,當你用汗劑發完汗以後,汗劑發完汗以後,胃裡面是很乾燥的。你如果是很燥渴,大劑的水,喝水喝太快,所以我常常跟人家說你喝水要慢慢喝,那麼急幹嘛,我性子很急但是我喝水很慢。有的人呢是灌整個灌下去,那你一灌下去的時侯,胃裡面有一定,我們人身上有一定的容量,胃裡面的熱度是有一定的量,結果你冷水一下去了以後,胃受不了,沒有辦法當場幫你氣化掉,那你就會不好。就,那你呢,這裡呢張仲景說,飲水者,口渴嘛,你少少喝一點就好了,不要喝太快,等到胃氣和自然就好了。如果說,脈浮小便不利者,為熱,這就是你發汗、汗解太過,汗發太過了以後,結果呢病人還是脈浮,小便不利的,這個代表說這個桂枝湯下去的時候,病邪並沒有完全走掉,可能是另外一種,還有另外一種感冒或者怎麼樣子,那停在皮膚表面上。我們回頭看五苓散,五苓散這個藥呢是在經方裡面用得很廣,裡面沒有甘草,就是以桂枝為主,我們三個利尿,利小便的.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和桂枝,裡面不用甘草,這個藥是在我們治療溫疫的時候使用。過去呢,在歷代呢,我們如果說到外縣市去這個做生意,不管是在陸地上騎馬,或者是在河面上坐船,我們隨身佩帶五苓散,佩帶五苓散就是發現一旦得到溫疫什麼就吃五苓散,你就不要去辯證說那個傷寒啊、中風啊怎麼樣,五苓散呢,這邊看,你看若脈浮、代表病在表面上,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什麼叫消渴,就是你一直喝水,喝了半天還不能止渴,那就是消渴。那五苓散這個處方很特殊,這就是又有一個地方可以證明張仲景在想什麼,張仲景把這個五苓散這個經方,當然五苓散不是說我們說張仲景發明的,但是他把它列在這個地方,讓大家能夠了解就是,五苓散呢能夠把表水,我們有兩種治療方法,一種是汗法,吃下去以後流汗流掉,一種是五苓散下去把這個皮膚表面的病毒呢導到小便裡面把它排掉。所以五苓散的功能呢跟我們的汗解的功能完全是相反的,相反的一種路徑,相反的一種路徑,所以當遇到病人有需要利小便的時候,我們用五苓散。推薦學習:
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黃帝內經全集
倪海廈老師最新珍貴影視資料:仲景心法傳講五集全
需購買倪師書籍學習,點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