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精神瘟疫,美國亞裔要向「美白」說不

2021-01-12 騰訊網

我開始玩《瘟疫公司》(Plague Inc.)的時候,在我生活的美國,那會兒還是一片風平浪靜。在這款遊戲裡,你要用你設計的病原體將世人通通消滅。有意思的是,隨著病毒的傳播,這款遊戲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受歡迎。在遊戲界面的左上角,滾動新聞不停播報著玩家創造的這種病毒在世界各地的肆虐情況,從新的疫情中心在何處,到病毒成為了全球性災難與現實如出一轍。在我看來,這款遊戲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人類渴望控制一種自己並不了解的情況。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導中援引一位微博用戶的話,可謂深得我意: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直面恐懼

但另一個以瘟疫為主題的知名遊戲《瘟疫危機》(Pandemic),就沒有這樣人氣飆升的情況出現。在那款遊戲中,玩家扮演一組科學家,奮力將人類從一種致命的疾病中拯救出來。如果可以選擇,絕大多數玩家似乎都會選擇扮演死神,而非救命者。病毒之所以讓人感到恐懼,正因為我們對它缺乏了解,但《瘟疫公司》把病毒置於遊戲玩家的控制之下,這讓人感到心中有數。而人類,大家都知道,是很容易犯錯的。

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病的應對不力,以及由此引發的種族仇恨、社會敵意的大流行,已經痛苦地表明了這一點。尤其是在美國。

我從2月初開始玩《瘟疫公司》,當時美國僅通報了12例病例,對於這種病毒將把美國攪得天翻地覆,大家毫無知覺。誰又會想到,這個流行病的走勢會跟《瘟疫公司》裡的滾動新聞帶來的壞消息一樣,世界各國紛紛關閉邊境、挖亂葬崗呢?但在當時,另一種症狀已經在我們的城裡城外蔓延。

一天早上,我在經常坐車的公交站打了個噴嚏。站在一旁的白人女子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故意躲到公交站的玻璃擋板後面,離我遠遠的。我當時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但之後沒多久,就有報導稱,出於對病毒的恐懼以及由此造成的排外情緒,舊金山和奧克蘭唐人街的餐廳收入下降了五成。之後,我的一位亞洲朋友坐在自己的車裡,有人朝他身上吐口水;另一個朋友的房子遭到破壞。在此後的數月裡,美國各地的亞裔(其中許多並非華裔)遭到辱罵以及死亡威脅,有的還受到身體傷害。

在一些州宣布必須戴口罩之前,亞裔美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儘量別戴口罩,不然,很容易被人罵或者遭到人身攻擊。所有這些,都標誌著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再次持續蔓延,這何嘗不也是一種瘟疫。

當然,亞裔並非唯一的受害者。這次疫情當中,由於收入、就業和健康差距以及美國醫保體系長期存在的不平等,非裔和拉丁裔群體無論是在感染、死亡還是經濟損失方面,遭受的打擊尤為嚴重。在反亞裔襲擊出現後,針對非裔美國人的種族暴力和警察的暴力執法,在疫情期間震動了美國,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在全美引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反對種族不公的抗議浪潮。

我們的鬥爭很難與非裔美國人相比。但我認為,在疫情期間突然大量出現針對亞裔的歧視,正在促使亞裔美國人的種族話語發生方向性的轉變,數十年來,我們一直被視為與白種美國人關係密切的模範少數族裔,而且我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也接受了這種美白。但現在,我們變得更加勇於捍衛自己,以及捍衛其他少數族裔。

比如,在2016年,亞裔美國人因為涉嫌槍殺一名無辜黑人的紐約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遭輕判而舉行抗議;2020年,韓國流行音樂的粉絲(其中很多都是亞裔)奮起助陣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用韓國流行音樂視頻塞爆警方的舉報管道、衝擊#白人的命也是命主題標籤。許多亞洲的演藝界明星和亞裔倡導團體,也都加入進來,表達他們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支持。

縱觀歷史,一直有人企圖離間亞裔和非裔群體,這種策略慫恿我們相互攻擊,而不是推翻我們面臨的共同壓迫:白人至上的制度,明尼蘇達州的亞裔美國人聯盟(Coalition of Asian American Leaders)在一份聲明中說道。這些努力分散了我們對建立跨種族團結,以便根除種族壓迫的真正解決方案的注意力。

起初,美國之所以大量出現針對亞裔的攻擊,主要是因為對最早暴發的疫情不了解,加之美國官員把功夫流感(kung-flu)這樣的說法掛在嘴邊,以及媒體愛把戴口罩的亞洲人描繪成病毒的代言人,都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但隨著紛爭愈演愈烈,反亞裔情緒的基本邏輯變得愈加險惡與複雜,從早期的亞裔被人排斥遭人憎惡(因為他們似乎比其他族裔更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到眼下指責某國要對這個流行病的肆虐和由此造成的經濟崩潰、日常生活的暫停承擔責任。我幾乎每天都經歷的種族主義微冒犯(racist microaggression)已經從怒目而視、唯恐躲避不及,變成了毫不掩飾的侮辱。

這個問題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雖然人們總覺得保守的美國右翼要對此負責。魯迅在小說《藥》中,描繪了一戶絕望的人家給兒子吃人血饅頭治癆病,血來自一名遭處決的革命者。魯迅在日本學醫的時候,一次在課堂上看到一張幻燈片,描繪的是一個間諜遭日本兵砍頭的場面,一群神情麻木的國人在現場圍觀。看到同胞們的精神貧困,他決定棄醫從文。

在美國,我們也吃上了蘸著同胞鮮血的人血饅頭。精神貧困很早就來到美國,恐怕這種腦子裡的流行病會持續更長時間。

從某些方面看,2019年是亞裔美國人群體取得歷史性勝利的一年。在這一年,韓國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這是第一次一部非英語片拿下這個獎;總統參選人楊安澤超出預期,發起了一場極具魅力的競選活動,這是亞裔美國人參政的裡程碑事件。長期以來,大家對亞裔美國人有著努力工作、聽話的刻板印象,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而這些成就讓人覺得,現在終於打破了竹天花板,一改亞裔在政治、高層管理和媒體領域的沉默。這是多年來與種族不平等作鬥爭的結果從1882年的《排華法案》到好萊塢電影中漂白亞裔角色的悠久歷史。

令人擔憂的是,這一輪新的種族主義浪潮可能使我們倒退到黃禍時代,即亞洲移民是對西方人的職業安全和文明的威脅。歷史已經一再地告訴我們。如果回頭看一下穆斯林群體在911襲擊後遭受的種族主義衝擊,你會發現,美國恐穆言論,過了一二十年都未見收斂。

這兩種大流行病(身體上的以及種族、精神上的)的感染數量每天都在增加,而解藥又在哪裡?

在《瘟疫公司》的後半部分,遊戲從試圖消滅人類轉變為對抗國際上治癒疾病的努力。這是通過戳破地圖上出現的藍色小氣泡來實現的,它們代表的是研究實驗室。在我看來,遊戲的這個部分感覺最不真實:在對抗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最大障礙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們人類自己,一些領導人為了維護自身形象,在疫情早期淡化大流行的嚴重程度;現在(特別是在美國),儘管感染和死亡人數仍在激增,人們本應該自我隔離,卻跑去海灘,就連文身店這樣一些非必要的店鋪也已經恢復營業。

世界各國或許可以通過採取隔離措施並最終研發出疫苗來遏制新冠病毒。但精神瘟疫,更難找到解藥。

我的中國父母讓我相信,勤奮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但在美國的大多數州發布居家令之後,大部分美國人失業或在家工作。我發現許多千禧一代,尤其是大學生和有幸保住了工作的年輕專業人士,居家期間都遭遇了效率危機。在新冠肆虐的時候,我們本應該在家繼續工作或者參加在線課程,但不知何故,我們卻把時間花在一些讓人看了火大的段子上,比如莎士比亞在一次黑死病隔離期間創作了《李爾王》。人家寫出了世界名著,再看看我們自己,卻在混時間,在家玩《瘟疫公司》,每天散步時玩尋找泰迪熊的遊戲。一些亞裔擔心成為種族攻擊的目標,不敢去超市,甚至不敢倒垃圾,結果令這種混日子的狀態變得更為嚴重。

我大把的時間都花在了刷Twitter上,它變成了一種充滿罪惡的快感,上面有許多內容都提醒著我,在眼下這樣的困難時期,不要給自己壓力,呆在家裡就是為壓平曲線出力,就是英雄。什麼都不用做,我就是解藥。這些推文大部分來自跟我同齡的千禧一代,他們敦促我們這一代人放棄對忙碌文化的幻覺,在這種文化裡,晚期資本主義使我們相信,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儘管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在家工作的勞動成果換來的是疫情過後的裁員。鑑於我的華人教育背景,讀這些東西讓我感到叛逆和羞恥。

政治人物楊安澤甚至提出,治癒這種精神上的種族大流行病的方子,就在我們亞裔美國人的手裡如果我們更加努力地挺身而出,幫助我們的鄰居盡我們所能加速危機的終結,我們可以證明自己的美國性。自然,他的此番言論在亞裔社區一石激起千層浪,尤其是我這一代人。當亞裔在街頭被刺傷,遭到侮辱和毆打時,我們最不需要聽到的,就是制止這種種族主義的責任在我們這裡

不過,對於楊安澤提出這樣的建議,我並不意外。在我父母那一代,許多人是在八十年代以學生或者勞工身份來美國的,他們發現,通過努力工作,可以在這個社會裡紮下根來。但正如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的,通過勤勞獲得的這種安全,只會持續到下一次美國社會的一些人決定平白無故地針對我們之前。捐贈更多口罩和穿美國國旗紅白藍衣服正如楊安澤所建議的那樣,並不能證明我們夠美國,從而阻止這種循環的再次發生。

前不久,我告訴一個朋友,隔離期間我寫了很多東西,而不是整理數據那是我作為科學家的日常工作。這樣啊,我的朋友說。然後,他把莎士比亞在隔離期間寫出傑作的段子又說了一遍。那天剩下的時間裡,我沒有做任何真正的工作,而是一直在思索,為什麼這個段子讓我特別反感。最後,我想明白了。

很簡單。莎士比亞在寫作之前,可沒有接到朋友的電話,說自己剛在街頭被人吐口水。他在寫作的時候,不必擔心角色因為人種設置而導致作品不好賣隨著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越來越多,這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治癒這種精神疾病的第一步,是停止向自己兜售努力工作促發平等的幻覺

相反,如果我們想解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主義問題,那麼所有美國人都需要在這種偏見惡化之前,看清楚它的嚴重性。美國政府需要運用法律武器加強對仇恨犯罪的打擊,擴大宣傳,而且要停止使用諸如中國病毒這一類的字眼,加深大家的認識,即針對亞洲人的仇恨犯罪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些變化,不應該由亞裔美國人衝在前面來推進。

然而,亞裔美國人可以放棄美白的願望,轉而與美國的非裔和拉丁裔群體團結一致,有時我們也參與了對他們的壓迫。我們必須表明,我們是他們的盟友。

相關焦點

  • 國際述評:亞裔美國人頻遭歧視 誰在為疫情下的「精神瘟疫」推波助瀾?
    中新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亞裔美國人頻遭歧視誰在為疫情下的「精神瘟疫」推波助瀾?中新社記者 馬佳佳 刁海洋新冠肺炎在世界範圍內持續蔓延,在給各國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脅的同時,部分國家因疫情引發的種族歧視與仇恨又發展成另一種「精神瘟疫」。誰在為「精神瘟疫」推波助瀾?誰又該為疫情下的種族主義抬頭負責?
  • ...能夠獨立抗擊瘟疫為何無人敢說?治療不在於與病毒對抗,而是驅邪...
    如東漢後期一次瘟疫,就導致「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正是這次嚴峻的疫情促使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成為中國古代對抗傷寒瘟疫的經典著作。另外一次特別嚴重的瘟疫是在明末,因天災人禍交相作用導致瘟疫爆發,數百萬人死亡,民間暴動,後導致大明王朝的覆亡。也正是在這場瘟疫中,著名醫學家吳又可創作了《溫疫論》這部著作。
  • 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於自己身為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讓美國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
  • BBC: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將何去何從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於自己身為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
  • 美國亞裔名人挺身而出,反對疫情期間的種族歧視現象
    這位出生在菲律賓的演員說:「當這個疫情在武漢暴發時,我們都感覺,『好吧,我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導演朱浩偉(Jon M. Chu)說,他現在要比平常更加小心謹慎。他說:「當我在街區周圍散步的時候會有異樣的感覺,這非常令人難過。」
  • 圓桌︱美國歷史中的亞裔美國人
    我從讀者那裡接收到的反饋,更多的是一些有效的問題,並且是我很難在美國夠聽到的信息。比如,如何界定亞洲?它是指亞洲大陸?如何定義中東?接下來我要做的亞裔美國人研究基本都是建立在東方主義理論基礎之上。但是目前我還沒聽說有讀者質疑這本書的主題,也沒聽說將這一主題與國際關係混為一談。當我向同行或者其他人介紹時,我也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意思。但是我認為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只有中醫的古代,國人是怎麼對抗瘟疫的
    那麼,按照「中國古代沒有發生過人口死亡三分之一以上的瘟疫,除了中醫之外想不出別的理由」的邏輯,為何在中醫發展「黃金期」的明清兩代,反而發生瘟疫次數最多、疫情最為猛烈、死亡人口最多呢?很簡單,瘟疫越來越頻繁,疫情越來越猛烈,死亡人數越來越多的是中國人口不斷滋長、胡煥庸線以東人口密度不斷增高、商業不斷發展、人口流動增強、歷史文獻數量多且記錄詳實的結果。如果「中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人口死亡三分之一以上的瘟疫,除了中醫想不出其他結果」,那是不是可以說「在中醫發展黃金期的明清兩代,反而發生了歷史上最多的瘟疫,除了中醫想不出其他的結果呢?」
  • 勁爆:美國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明年亞裔錄取名額有望大漲
    美司法部判定耶魯歧視亞裔當地時間8月13日周四,美國司法部官網判定:耶魯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和白人申請人該發現是對美國亞裔團體針對耶魯行為進行的一項為期兩年調查的結果。對於絕大多數申請人來說,美國亞裔和白人在相當學術學歷背景下,只具有非裔申請者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錄取可能性。耶魯大學每年都會根據種族來拒絕數十名亞裔和白人申請者。
  • 亞裔的美國名校夢-《大學之路》
    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中很直白地說:亞裔考美國名校之所有難度,究其原因有三個,其一,亞裔不喜歡捐款。而捐款對於美國私立大學的發展非常重要,大部分美國大學每年接受各類人群的捐款額都很高。雖然他們會說錄取時不注重種族也與捐款無關,但捐款多的族裔在錄取時會被默默優待也是事實,畢竟大方的人更受歡迎。吳軍博士所在的約翰·霍普斯金大學亞裔學生就佔三成,但他們很少會捐款。原因無關富有和貧窮,有的非裔學生並不富有,但他們會50、100美元的捐獻,而亞裔中即使年薪10萬美元的工程師,也鮮有人捐款。在大學募捐會,甚至很少看到亞裔出現。
  • 十六歲美國亞裔:亞裔的優秀讓我好不自在
    十六歲美國亞裔:亞裔的優秀讓我好不自在 2019-03-06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向民眾派發防疫口罩
    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艾姆赫斯特作為紐約皇后區疫情的震中,復工第三階段不少當地民眾已然重返工作崗位。為提高復工人員的防疫意識,避免疫情反撲,皇后區區長辦公室、州眾議員奧伯瑞(Jeffrion Aubry)攜手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9日於艾姆赫斯特圖書館前向民眾派發口罩和免洗洗手液。華裔志願者幫助艾姆赫斯特華人耆老續裝免洗洗手液。
  • 美國人逐漸對亞裔改觀
    6月10日紐約報導:在美國,亞裔人士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與猜疑,然而根據「美國百人會」最近的調查結果,在過去的十年中,情況已經有所改善。百人會是一個非贏利性機構,旨在推進中美關係的發展。該調查名為「還是『外人』嗎:對美籍華人及亞裔美國人的政治態度」,其調查對象包括1427名受訪者,得出的結果表明,相較2001年,不少方面有了進展。只有9%的公眾還不能接受亞裔美國人當選總統,該數據遠低於2001年的23個百分點。 而且,僅有11%的被訪者不同意家人與亞裔通婚,低於2001年的24個百分點。
  • 正在「白化」的亞裔美國人
    表面上來看,這個案子是關於亞裔遭受歧視的。但從深層次來說,在最近的數次法律行動裡,某些亞裔美國人群體站在白人一邊,讓人對他們的地位產生了疑問。(一名哈佛大學的女發言人說「學生支持公平錄取」發布的研究所採用的錄取數據有限,其研究結果是初步且不完整的;哈佛大學委託的另一項研究沒有發現歧視的證據。
  • 陷種族歧視焦慮,亞裔美國人心理健康堪憂
    (美聯社資料圖片)王玉明說:「華裔美國人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安全,同時這個問題也在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從微信群裡大家的交流來看,最大的擔憂就是當他們去某個地方時,就會很擔心自己因為是亞裔或華裔而受到言語或肢體攻擊。」除了擔憂疫情發展,許多亞裔美國人對處理種族主義事件越來越焦慮,這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 讓美國亞裔學生們都叫苦不迭的逆向種族主義
    ▲圖片來自SFFA官方一年後,60多個亞裔組織聯名向美國教育部和司法部投訴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招生辦內部對亞裔申請人的評估方法造成了系統性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最近發起了對耶魯大學的訴訟(2016年,亞裔美國人教育聯盟就聯合眾多華人團體,向司法部和教育部投訴耶魯大學招生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現象。)。由於篇幅所限和雷同的情況,筆者選擇不在此進行對細節的討論。
  • 外媒解讀亞裔美國人的歷史沉浮:標籤不斷轉換
    然而到了冷戰期間,我們又被描述為「模範少數族裔」,以便穩定美國學術界精英的信心。這種標籤變換的隨意性,顯示出我們不可靠的社會地位是怎樣取決於我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功能:廉價勞工、反共鬥士、乃至令所有其他膚色的社區都相形見絀的超級優秀學生。
  • 美國亞裔細分:一場針對華人的「陰謀」?
    近年來,「亞裔細分」已成為困擾美國華人的最大問題之一。所謂亞裔細分,是指美國醫療、公共教育、社會福利等部門,在統計人口數據時不再將來自亞洲的美國人統稱為「亞裔」,而是細分為華裔、菲律賓裔、印度裔、越南裔、韓裔、日裔等族群選項,供各個族裔進行選擇。
  • 亞裔地位比黑人還低,為何不見美國亞裔反抗?
    這位模特說,因為美國的黑人同樣也歧視亞裔,所以,亞裔不應該參加這場反歧視遊行示威活動,並說,這樣做是愚蠢的。那麼問題來了,亞裔究竟該不該參與到這場遊行示威活動中去呢?如果說這場活動單純的是為了黑人獲得平等或者公平對待的話,那麼,亞裔人群根本就不必要進行任何參與,因為這樣做確實是愚蠢的。
  • 面對美國白人對亞裔的歧視,李小龍當年是怎麼做的?
    最近,美國掀起的反種族歧視遊行聲勢越來越浩大,不僅歐洲各國加入其中,連日韓等亞洲國家也紛紛響應。這讓人在感慨美國黑人遭受不公待遇的同時,也思考起亞裔群體的類似處境。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和亞裔微弱的存在感,亞裔歧視現象,從未引起過美國主流的關注——上一個為此不懈努力並產生強力影響的人物,還是李小龍。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好萊塢往事》中對李小龍的不當塑造,能夠掀起那麼大爭議的原因。
  • 美國亞裔演員的春天來了?
    《霹靂嬌娃》主演之一是美國華裔演員劉玉玲。愕然過後,曹開玩笑地回答:「不對,我是演《實習醫生格蕾》那個。」事實上,出演該劇的是加拿大韓裔演員吳珊卓。這可能只是個段子,但對多數美國觀眾來說,亞裔面孔確實「都長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