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眾所周知,人都會有害羞的時候,當我們覺得害羞時,可能會微微低頭,臉蛋可能也會微微泛紅。與此同時,心理上可能表現為不安、難為情等。說到這,筆者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害羞是人類專屬的嗎?其他動植物會不會害羞?
說到會害羞的植物,部分朋友或許想到了含羞草。含羞草為雙子葉植物,其葉子對熱量以及光照的敏感性較高,因此,當感受到外力時,它的葉子會快速閉合。
生活中我們如果用手觸摸它,會發現其葉子閉合得很快,它好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那麼,除了含羞草,還有其他會害羞的植物嗎?
哪些植物會害羞?
據西班牙《理智報》7月20日報導,樹木也會「害羞」。樹木怎麼會「害羞」呢?它們看起來就像雄壯的漢子,按理說應是大方磊落、不拘小節,怎麼像小姑娘一樣會害羞呢?
研究人員提到一個非常細微且有趣的現象,漫步森林時,我們總是覺得周圍的樹木是連成一片的,因此才有遮天蔽日的效果,即便是在盛夏時節,身處森林之中也能感受到清涼與舒適。
但是,上述現象及感受只能說明樹木排列較緊密或者枝葉之間的間隔並不遠,並不代表森林裡的樹木是相互交織的,也不代表樹蔭是連續而沒有邊界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陽光並不是從樹葉的縫隙中擠進來的,而是通過樹木之間的縫隙來到森林裡。
所以,陽光經過的區域就是樹枝間的分隔地帶,因為「害羞」和「膽怯」,樹木通常不會佔領其他樹木的地盤,它們看似緊密相連,實則錯落有致。
植物為什麼會「害羞」?
植物既然會「害羞」,那麼下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便是:植物為什麼會「害羞」?研究人員表示,人與人在交談時會根據對象與話題的不同而靈活改變相互之間的距離,有趣的是植物之間也存在這一現象,站在地面抬頭看樹木的樹冠層,便會發現樹木們出於「害羞」而留出的縫隙。
對此,研究人員解釋到,以人類為例,人類是群居動物,可即便如此人們也不能總是黏在一起,還是需要留給對方時間與空間,畢竟每個人都有許多經歷或者感受是無法共享的。
樹木之間可能也是如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慮,不同樹木緊密相連明顯是不合適的,這明顯會影響到樹木對光的吸收。另外,過於親密的關係或許也會影響樹木接收外部信息的能力以及應對外部狀況的能力。
植物為什麼能做到主動保持距離?
大概了解保持距離的原因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植物如何做到,它們既沒有大腦又沒有思維,如何懂得保持距離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假設,當有葉片靠近時,相關信息便會通過低頻電磁輻射傳遞給周圍的葉子,這些輻射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紅外線。當周圍的樹木接收到這一信號時,其生長方向可能會做出相應調整。這一想法並非毫無根據,植物的生長方向會受到其捕捉太陽光照能力的影響。
此外,研究人員還想到了另一種更簡單的可能。根據表面現象可以發現,當樹木的樹冠部分不斷生長時,它們的樹枝總會有接觸的時候。而風是森林裡的常客,當風的強度達到一定值時,樹枝便會掉落,而掉落的數量則與樹木的品類、彎曲程度等有關。
若是如此,它們「害羞」,它們要保持距離,也是出於生長需要,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解釋並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相信研究人員遲早能找到有力證據來解釋這個有趣現象。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研究發現樹木也會「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