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也像人一樣保持社交距離?科學家發現怪象,它們會「害羞」

2020-12-13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審核-小文

眾所周知,人都會有害羞的時候,當我們覺得害羞時,可能會微微低頭,臉蛋可能也會微微泛紅。與此同時,心理上可能表現為不安、難為情等。說到這,筆者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害羞是人類專屬的嗎?其他動植物會不會害羞?

說到會害羞的植物,部分朋友或許想到了含羞草。含羞草為雙子葉植物,其葉子對熱量以及光照的敏感性較高,因此,當感受到外力時,它的葉子會快速閉合。

生活中我們如果用手觸摸它,會發現其葉子閉合得很快,它好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那麼,除了含羞草,還有其他會害羞的植物嗎?

哪些植物會害羞?

據西班牙《理智報》7月20日報導,樹木也會「害羞」。樹木怎麼會「害羞」呢?它們看起來就像雄壯的漢子,按理說應是大方磊落、不拘小節,怎麼像小姑娘一樣會害羞呢?

研究人員提到一個非常細微且有趣的現象,漫步森林時,我們總是覺得周圍的樹木是連成一片的,因此才有遮天蔽日的效果,即便是在盛夏時節,身處森林之中也能感受到清涼與舒適。

但是,上述現象及感受只能說明樹木排列較緊密或者枝葉之間的間隔並不遠,並不代表森林裡的樹木是相互交織的,也不代表樹蔭是連續而沒有邊界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陽光並不是從樹葉的縫隙中擠進來的,而是通過樹木之間的縫隙來到森林裡。

所以,陽光經過的區域就是樹枝間的分隔地帶,因為「害羞」和「膽怯」,樹木通常不會佔領其他樹木的地盤,它們看似緊密相連,實則錯落有致。

植物為什麼會「害羞」?

植物既然會「害羞」,那麼下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便是:植物為什麼會「害羞」?研究人員表示,人與人在交談時會根據對象與話題的不同而靈活改變相互之間的距離,有趣的是植物之間也存在這一現象,站在地面抬頭看樹木的樹冠層,便會發現樹木們出於「害羞」而留出的縫隙。

對此,研究人員解釋到,以人類為例,人類是群居動物,可即便如此人們也不能總是黏在一起,還是需要留給對方時間與空間,畢竟每個人都有許多經歷或者感受是無法共享的。

樹木之間可能也是如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慮,不同樹木緊密相連明顯是不合適的,這明顯會影響到樹木對光的吸收。另外,過於親密的關係或許也會影響樹木接收外部信息的能力以及應對外部狀況的能力。

植物為什麼能做到主動保持距離?

大概了解保持距離的原因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植物如何做到,它們既沒有大腦又沒有思維,如何懂得保持距離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假設,當有葉片靠近時,相關信息便會通過低頻電磁輻射傳遞給周圍的葉子,這些輻射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紅外線。當周圍的樹木接收到這一信號時,其生長方向可能會做出相應調整。這一想法並非毫無根據,植物的生長方向會受到其捕捉太陽光照能力的影響。

此外,研究人員還想到了另一種更簡單的可能。根據表面現象可以發現,當樹木的樹冠部分不斷生長時,它們的樹枝總會有接觸的時候。而風是森林裡的常客,當風的強度達到一定值時,樹枝便會掉落,而掉落的數量則與樹木的品類、彎曲程度等有關。

若是如此,它們「害羞」,它們要保持距離,也是出於生長需要,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解釋並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相信研究人員遲早能找到有力證據來解釋這個有趣現象。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研究發現樹木也會「害羞」》

相關焦點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三刺魚, 人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答案是肯定的。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它們是重要的傳粉者和害蟲控制者。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 ,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   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真菌與樹木也會溝通,它們為樹木提供網絡,讓樹木長得更好
    ,而對於該項研究,科學家則是將其發表在了《生態學雜誌》上。而在我們的科學家的研究當中,則是發現出現真菌群越多的地方,當地的樹木生長得也就越好。而對於這樣的發現,科學家則是將其歸類為森林自身的管理以及森林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所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防範。當然在此之前,科學家所研究的方向,則是對於真菌是如何傳遞養分以及水,來滋養還沒有成熟的樹木。
  • 認知偏差:為什麼一些人拒絕保持社交距離?
    在疫情擴散期的危險時期,世界範圍內仍有不少人會選擇放棄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外出聚會,嚴重影響了那些遵循安全社交距離的人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針對該問題,本文從認知偏差的角度切入,探討了5個邏輯思維上的常見錯誤,並認為這些外出聚集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相關的認知偏差,才導致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 連植物也有的社交恐懼,害怕與人打交道多難啊
    社交恐懼症的人,十分怕生,對人多的場合會感到害怕,同時伴有臉紅、出汗、顫慄、噁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症狀,並主動採取迴避行為,社交焦慮個體特別害怕外界對自身的負性評價。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常發病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機率均等。
  • 舒服的社交狀態應該是,保持聯繫,保持距離
    最新一期《脫口秀大會》的主題,是保持聯繫,保持距離,說的是一種社交狀態,在現在這樣的快的生活節奏裡,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一種讓我們覺得舒服的社交狀態?相信經過了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認識。
  • 害羞是一種社交焦慮症,跟著津巴多克服害羞,讓你更自信從容
    作者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沉迷於遊戲世界中,不願走出去面對現實社會,在作者看來,害羞問題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焦慮,是人對社會適應力不足的表現。一句話就是,得治!(像是英國)害羞現象是非常普遍的,讓人謹慎自省維護個人的隱私。也能夠給予人們只有孤獨才能帶來的快樂。有些人因為害羞而積極探求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孤獨中享受自我探索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所以,不能完全否認害羞。
  • 人與人要保持距離,貓狗也要控制間隔,它們更自律,做得更認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多國政府呼籲民眾應儘量留在家中,在外出購物時也要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社交感染的機會。除了人類要保持距離外,沒想到動物們也有這個想法,它們都自律地保持距離,甚至執行起來比人類還要認真呢!在進行居家防疫的同事,外出購買日用品時,也應與其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 與老闆相處的哲學:像刺蝟取暖一樣彼此靠近,卻又保持距離!
    在下學期時,師弟覺得自己與部長的關係那麼要好,自己當上部長的事志在必得,就開始有些散漫,工作拖沓進度緩慢,而且宣傳自己會是下一任部長。由於朋友與師弟關係較好,半年的接觸下來像兄弟一般,師弟犯了錯說他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如果朋友間的交流師弟卻以為是玩笑話過耳就忘。如果是上司與下屬的交流,朋友實在難開口不斷的暗示,師弟也無動於衷。
  • 越是高層次的人,與人交往,越懂得保持「距離」,值得學
    其實人類也是一樣的,如今有一種說法叫做「社交安全距離」,越是高層次的人,與人交往,越懂得保持這兩個「距離」,有一套,值得學。一、界限是人際關係中的最重要的分寸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這句話不僅僅是放在戀人之間,在一般的朋友之間也是合適的。
  •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害羞?揭秘害羞性格背後的秘密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害羞呢?一想到聚會你是否會後背起雞皮疙瘩?或者當你想到面對滿屋的聽眾進行演講,會覺得全身不舒服?如果你是一個天生害羞的人,請不要自卑,事實上你並不孤單。阿金德勒·麥可(Akindele Michael)是一個害羞的孩子,他在奈及利亞長大,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父母家中,順便說一下,他的父母並不是害羞靦腆的人。
  • 科學家發現,水熊蟲又進化了可抵抗致命紫外線,它們更像地球主人
    ,然後在把它們放到常溫下,補充水分又會恢復胖胖的身軀,生龍活虎。除了以上的能耐以外,水熊蟲還能扛住致人類死亡輻射劑量的數百倍,科學家估計像是原子彈、車諾比這樣的核輻射,對它是沒有危害的。這樣的生物簡直就是一個奇葩,所以科學家為了加大難度,甚至將水熊蟲帶到了外太空這樣真空、低溫、高輻射地方,暴露了十天,不出所料,十天後依然成功復甦了。
  • 疫情下的雪梨:保持社交距離
    【來源:中新網】當地時間4月8日,雪梨國際會展中心的廣告牌出現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隨著澳大利亞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呼籲市民在即將到來的復活節長周末待在家並繼續保持社交距離至關重要。
  • 疫情期間,加國居民開始這樣保持社交距離
    皇家騎警聲明還稱,一般來說,檢查僅限於那些在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HAC)通過電話、簡訊或電子郵件進行初步核實後,發現可能需要警方進行親自上門檢查的人。但執法的重點將放在教育和鼓勵上,皇家騎警官員也將在對個人進行上門檢查的同時,注意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 如果把狼當寵物養 它們會像狗一樣忠於主人嗎?
    我們知道現在的狗仍然保持著他們祖先的許多行為習慣,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在現代的狼同樣也保留著和狗類似的習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工飼養的幼狼會對他們的主人產生依賴,這種依賴和對主人的親密感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狗。
  • 日本鬼屋人與「鬼」需保持社交距離 設計師:會讓人更害怕
    海外網6月8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8日報導,日本大阪市內的主題公園——日本環球影城當天重新開放,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鬼屋內扮演鬼的工作人員將與遊客保持社交距離,設計師表示鬼屋內空曠的氛圍會讓遊客「更加絕望和無助」。
  • 《不再害羞》:想不再恐懼社交?就從克服害羞的三個步驟開始
    可以說,父母和老師是讓孩子害怕社交的「幕後推手」。正是他們的某些行為,才導致了孩子的害羞,那麼,父母和老師是如何對一個害羞的人產生影響的呢?根據津巴多的研究發現,受家庭環境影響導致害羞的原因,分別是如下4個因素:①害羞孩子的自我評價過低害羞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實在是太差了。
  • 這些星座社交能力很強,但在愛的人面前卻非常害羞!
    社交能力強的人,按理說應該是不會害羞的,性格是屬於外向的呀,也是事實就是會跟人們想的不一樣,社交能力強的人,用嘴巴就可以闖蕩天下的人,在面對自己喜歡人的時候就往後退了,會害羞的星座,一起來看下吧。,所以也就成功的比較快,如此能把臉面不當回事的獅子,卻在喜歡的人面前非常的害羞,也就是只有愛的人能製得住獅子了,在喜歡的人面前就是個很聽話的貓一樣,甚是可愛。
  • 印尼海底發現奇怪新魚 眼睛像人一樣長在額頭上
    清道夫魚的一種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潛水愛好者近日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附近海灣發現一種長相奇特的魚,它的眼睛像人類一樣長在額頭前方,科學家表示,這很可能是清道夫魚的一種新類型這個奇怪的生物看起來有點像清道夫魚,但又有些不同。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魚的眼睛都是長在兩邊,而它的眼睛卻像人類一樣長在前面,這或許意味著它也具備著和人類一樣向前看目測距離的能力。它的身體扁扁的,帶有棕褐和桃色的條紋,皮膚的褶皺一層層泛著漣漪以至於看不清哪兒是它的鰭。約有人的拳頭那般大小,它的身體看起來很柔軟,軟得能夠鑽進很窄的珊瑚礁縫隙中去。這或許正是以前從來沒人看到過它的原因。
  • 《樹木》:探索與發現樹木的手繪百科
    所以孩子需要走入自然去尋找動植物,了解動植物的原生狀態,還有它們之間的關係。走入自然,最簡單的方法是樓下花園遛彎,再者就是去公園,社區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等等。作為父母,給孩子創造足夠多的自然時間非常必要。如果孩子喜歡螞蟻,我們可以蹲下,陪孩子看會兒螞蟻;如果孩子喜歡大樹,我們可以陪孩子尋找發現不同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