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闆相處的哲學:像刺蝟取暖一樣彼此靠近,卻又保持距離!

2020-12-25 墨雨先生

近段時間,經常在刷短視頻或看故事文章的時候,看到這樣一些情節,老闆跟下屬的關係非常之好,可以成天在一起談天說地、談笑風生,這樣的關係像自家的兄弟姐妹一般,可以情同手足、推心置腹,觀看率特別之高,可能「我有個大哥是老闆」是許多人想要的吧,老闆、上司與有這樣的關係真的好嗎?

大學時有一朋友是校學生會的部長,當時他大二與剛招進來的一名師弟相聊甚歡,而這名師弟當時的工作完成、活動出席、社交能力等都強於其他師弟師妹,所以朋友在大二上學期就想帶著他,讓這名師弟成為下一任部長。可能頻繁的接觸讓他們關係越加親密,慢慢的師弟的表現越來越讓朋友感到失望。

在下學期時,師弟覺得自己與部長的關係那麼要好,自己當上部長的事志在必得,就開始有些散漫,工作拖沓進度緩慢,而且宣傳自己會是下一任部長。由於朋友與師弟關係較好,半年的接觸下來像兄弟一般,師弟犯了錯說他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如果朋友間的交流師弟卻以為是玩笑話過耳就忘。如果是上司與下屬的交流,朋友實在難開口不斷的暗示,師弟也無動於衷。最後的結果就是下學期的工作進度一拖再拖,各類活動的策劃也是悲劇收場。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資,當時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一家健康產品公司,可能是讀書時的衝勁還在,所以異常的勤快。與上司的溝通機會也比較多,漸漸的上司與我就熟絡了起來,上下班接送一起吃飯一起談天說地,成為了朋友。

後來我發現上司的為人並非表面那麼光鮮,暗地裡會說其他同事的是非,或是跟老闆打小報告,然後把這個當成笑話來跟我講。而且嗜賭如命,常常向朋友或同事借錢,當然我也不例外。這讓我想跟他保持一定距離,但他身為我的上司遠離不開,身為朋友我的勸阻他也不聽,最後一拍兩散,我只好辭去工作另尋出路。

工作中如果「過度親密」容易導致「刺蝟效應」的出現。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效應的理論可應用於多種領域。在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係,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在教育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1、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通過對刺蝟法則的研究,管理心理學專家認為:領導者應該與下屬保持密切的關係,但這是指"親密有間"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領導者與下屬親密無間地相處,容易導致彼此不分、稱兄道弟,在工作中喪失原則。因此,領導者應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既要表現出親和力,也要給人敬畏感。

2、巧用"空間侵犯"。美學上有句名言:距離產生美。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如果想保持和諧相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一般來說,陌生人之間會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間距離,這樣才會讓彼此感覺好一點。靠得太近,容易給彼此造成威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空間侵犯"。

3、把握恰當的時間距離。刺蝟效應告訴我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既互相取暖,又不至於刺傷對方。這裡的距離當然也包括時間距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你無端佔用別人的時間,影響別人正常生活,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還會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比如,在對下屬運用空間侵犯的時候,如果侵犯的時間太長,會使下屬產生厭煩心理。因為總有一個人在身邊會影響下屬正常工作,這顯然對提高工作效率不利。

人總是複雜的

故事只是故事

相關焦點

  • 管理定律之「刺蝟法則」:與下屬保持適當距離,切不可無原則親近
    為了研究刺蝟在天氣寒冷的冬季的生活習性,一位生物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兩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兩隻刺蝟因為寒冷而擠在一起,卻互相刺得對方不舒服;離得太遠,又因為太冷而受不了。就這樣,翻來覆去地嘗試了很多次後,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取暖,又不會被刺。做生意當老闆,和下屬打交道的道理也是如此,與下屬要保持適當距離,切不可無原則親近。
  • 墨菲定律——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產生美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把十幾隻刺蝟放在戶外,為了相互取暖,這些刺蝟開始聚集到一起,但是彼此身上的刺又會刺的對方疼痛難忍,就這樣他們不斷的相聚又分開,直到它們找到了一個角度——保持一個忍受疼痛最輕而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刺蝟法則。人與人的生活實際交際中,我們都需要一定的距離才能產生美。
  • 了解《刺蝟效應》改善與人相處的問題
    在與人相處中你是否曾發現,太遠的距離給他人一種生疏感,但太近的距離又會造成他人的不自在?,兩隻刺蝟靠近彼此,想透過擁抱來取暖,卻因為彼此身上的刺,只要一相擁便會刺痛對方,只好分開。然而天氣實在太冷了,一旦分開了便又會想擁抱,反覆了幾次後,他們找到了適合彼此距離,既不會刺傷彼此,又能互相取暖「刺蝟效應」也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跟父母相處時,想法上常有出入,有時是父母過度的幹涉孩子的未來和想法,有時是因為孩子不懂父母的心意,脫口而出傷人的話,便出現了雙方都不願意妥協的情況
  • 刺蝟法則告訴家長:育兒也要保持距離感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在寒冬,睏倦的刺蝟會選擇抱團取暖。但是一旦靠的太近,兩隻刺蝟身上的刺就會紮上彼此,但一旦過遠,又難以抵抗寒冷。於是刺蝟們不斷試探,調整距離,終於找到了一個恰當的距離,既保證雙方的安全,又實現了相互取暖的目的。
  • 人際交往的重要法則:刺蝟理論
    刺蝟在幾經折騰後,找到了取暖的最佳距離,即:既能相互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於被扎。 人們在刺蝟的生存哲學中發現這一經驗,在人際交往上很合適。即:刺蝟理論。
  • 情侶間如何相處?掌握「刺蝟法則」,學會親密關係中的相處之道
    正文刺蝟法則出處: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兩隻小刺蝟為了取暖而抱在了一起睡覺,但是他們發現這樣的睡覺方式特別不舒服,自己和對方身上的刺經常刺痛彼此,兩人十分難過和焦急。2、 要求彼此間的距離不遠不近更進一步來看,刺蝟法則要求的距離是不遠不近的,也就是說你既不可以冷落你的伴侶,也不可以對你的伴侶時時刻刻不放手。
  • 墨菲定律的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的遠近是一個最大的學問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
  • 親密關係:心理學「刺蝟法則」,讓距離產生美
    幾經折騰,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保持一個忍受最輕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這就是刺蝟法則的來源。刺蝟法則就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當與愛人/伴侶相處時,需要把握適當的距離,就像互相取暖的刺蝟那樣,既互相關心,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01 懂得在親密關係中要有距離感這一點很重要有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在恆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薦讀┃最好的交往,是保持距離
    懂後與深知的兩個結果都一樣,都會埋汰過去。 交往的至高境界: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最褒有精彩的往來與有興趣的期待, 也只有保持若近若離的距離。
  • 為何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距離
    為何不是交往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呢?其實這種現象就像兩隻刺蝟一樣,它們在冬季想擁抱取暖,靠得太近會扎到彼此,靠得太遠又無法取暖。於是經過很多次這樣的折騰,才找到這麼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
  • 弘禾1分鐘:為什麼與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1、為什麼與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呢? 2、舉個例子,比如有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抱在一起。可又因為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離得太近又會扎傷彼此,於是他們便又離開了一段距離。但離開後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 3、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也就是既能獲得彼此的溫暖又不至於被彼此扎傷的距離。這也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如何保持恰當的距離?-刺蝟法則 | 每日精進
    【聯想點】我是在參加一次面試時,第一次聽到了這個「刺蝟取暖」的故事。當時是面對30幾位面試官,被問的問題是:「你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想到了什麼?」現在想來,自己當時的回答還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後來才知道,這個故事也曾經在公務員面試中被問到過。
  • 異性相處,女人這些表現,是在刻意保持距離
    不論是否單身,有一部分女人,在與異性相處時,都會條件反射地與異性保持距離。但這種保持距離,並不代表她們沒有動心,相反,有些人正是因為心中有所觸動,才會有這樣刻意的表現。生活中,如果你喜歡的人恰好有這些表現,先別急著以為她是對你沒感覺,說不定,她只是不擅長與異性的相處哦。
  • 保持距離,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我們知道,天地萬物,蟲鳥走獸,一切的一切,都有自己的距離,也有屬於自己的安全底線。所以,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愛也是。人與人之間,不遠不近,不疏不密,和而不同,是最好的距離,也是最好的相處方式。鄰裡之間,保持距離,才能不生疏,和睦相處。
  • 心理學「刺蝟效應」:再愛一個人,也要學會「保持距離」
    跟誰在一起,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是人際交往中,還是跟愛人相處的過程中,都要學會留給彼此空間。你需要的空間,對方同樣需要;你不希望被打擾的時候,對方同樣需要安靜的環境。天氣寒冷的時候,兩隻刺蝟貼得越緊,反而越是難受;但當兩隻刺蝟稍微保持一些距離,就能夠收穫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中常常提到的「刺蝟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在戀愛與婚姻中,同樣適用。
  • 異性朋友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是「保持距離」
    對比之後你會明白,異性之間想要長久相處下去,友情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非要打破友情的界限,用愛情的模式相處,彼此遲早都會回歸到陌生人的行列。心心相惜的人,不一定要成為戀人,用朋友的身份相處,一樣可以互相關懷。異性朋友之間,保證感情不越界、不變質,彼此才最有可能長久到老。
  • 不一樣的心理學:刺蝟效應,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4篇——刺蝟效應。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建立邊界感。弗洛伊德認為:家庭關係同樣需要保持距離,家人之間感情再親近,也需要通過一定距離來表達尊重。什麼是「刺蝟法則」生物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為了研究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活習性,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它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了。可天氣實在太冷,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
  • 親密有間,疏而不遠——人與人之間,什麼才是最適宜的距離?
    【二】答案在這裡上述現象就是著名的「刺蝟法則」,即:「刺蝟法則」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 張一山和楊紫:異性相處,最舒服的關係莫過於此,你怎麼看
    他們保持了距離,也保持了情誼。 還有網友認為:比朋友更近一步,但絕不是戀人,也不常聯繫,卻能是彼此的好朋友,僅限於此,也挺好的。 有句話叫做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男女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像他們一樣,友情多一點,比愛情少一點的關係。因為在精神上獨立、靈魂上平等,才能夠達成深刻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