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經常在刷短視頻或看故事文章的時候,看到這樣一些情節,老闆跟下屬的關係非常之好,可以成天在一起談天說地、談笑風生,這樣的關係像自家的兄弟姐妹一般,可以情同手足、推心置腹,觀看率特別之高,可能「我有個大哥是老闆」是許多人想要的吧,老闆、上司與有這樣的關係真的好嗎?
大學時有一朋友是校學生會的部長,當時他大二與剛招進來的一名師弟相聊甚歡,而這名師弟當時的工作完成、活動出席、社交能力等都強於其他師弟師妹,所以朋友在大二上學期就想帶著他,讓這名師弟成為下一任部長。可能頻繁的接觸讓他們關係越加親密,慢慢的師弟的表現越來越讓朋友感到失望。
在下學期時,師弟覺得自己與部長的關係那麼要好,自己當上部長的事志在必得,就開始有些散漫,工作拖沓進度緩慢,而且宣傳自己會是下一任部長。由於朋友與師弟關係較好,半年的接觸下來像兄弟一般,師弟犯了錯說他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如果朋友間的交流師弟卻以為是玩笑話過耳就忘。如果是上司與下屬的交流,朋友實在難開口不斷的暗示,師弟也無動於衷。最後的結果就是下學期的工作進度一拖再拖,各類活動的策劃也是悲劇收場。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資,當時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一家健康產品公司,可能是讀書時的衝勁還在,所以異常的勤快。與上司的溝通機會也比較多,漸漸的上司與我就熟絡了起來,上下班接送一起吃飯一起談天說地,成為了朋友。
後來我發現上司的為人並非表面那麼光鮮,暗地裡會說其他同事的是非,或是跟老闆打小報告,然後把這個當成笑話來跟我講。而且嗜賭如命,常常向朋友或同事借錢,當然我也不例外。這讓我想跟他保持一定距離,但他身為我的上司遠離不開,身為朋友我的勸阻他也不聽,最後一拍兩散,我只好辭去工作另尋出路。
工作中如果「過度親密」容易導致「刺蝟效應」的出現。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效應的理論可應用於多種領域。在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係,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在教育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1、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通過對刺蝟法則的研究,管理心理學專家認為:領導者應該與下屬保持密切的關係,但這是指"親密有間"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領導者與下屬親密無間地相處,容易導致彼此不分、稱兄道弟,在工作中喪失原則。因此,領導者應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既要表現出親和力,也要給人敬畏感。
2、巧用"空間侵犯"。美學上有句名言:距離產生美。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如果想保持和諧相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一般來說,陌生人之間會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間距離,這樣才會讓彼此感覺好一點。靠得太近,容易給彼此造成威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空間侵犯"。
3、把握恰當的時間距離。刺蝟效應告訴我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既互相取暖,又不至於刺傷對方。這裡的距離當然也包括時間距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你無端佔用別人的時間,影響別人正常生活,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還會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比如,在對下屬運用空間侵犯的時候,如果侵犯的時間太長,會使下屬產生厭煩心理。因為總有一個人在身邊會影響下屬正常工作,這顯然對提高工作效率不利。
人總是複雜的
故事只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