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的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的遠近是一個最大的學問

2020-12-15 小哥哥的情感漫話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還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空曠的閱覽室內,如果只有一位讀者,心理學家便會坐在他(她)的身旁,來測試這位讀者的反應。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進行了整整80個,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簡單的一個小故事如果不能說明問題的話,那就再講一個例子,來自一個網友的情感困惑投稿:

我和丈夫已婚三年,幾乎是天天在一起,因為我們工作也是在同一單位。過去他無論去哪兒,都要帶我去或都要告訴我,現 在完全變了,基本上都不願我去也不告訴我。生活顯得異常的平淡,真可謂索然寡味。有個鄰居,丈夫是常年在外的軍人。她非常羨慕我們,常說他們的婚姻因雙方難得一見而只有形式。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婚姻的內涵就是親密無間,朝夕相處。我們的婚姻其實也只是一種形式。她在他們那種「形式」中還存在著一種相互牽掛,可我在我們這種「形式」中除了平淡外,似乎什麼都沒有。這種可怕的平淡簡直讓人窒息,因此常想去找個「情人」。也許不成天在一起還要好些?

我的分析師:本來就不應成天在一起。成天在一起,就很容易讓婚姻走向平淡的深淵。婚姻在最初一二年內大多都充滿愛情,此後便進入漫長的平淡期、厭倦期,甚至厭惡期、對立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婚姻是要考慮雙方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距離太近,原來的吸引力會變成排斥力;距離太遠,原來的吸引力就會失去「吸引」作用。所以,婚姻關係從某種意義上看,也可以說是一種距離關係。當然,這種距離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就某兩個人的具體婚姻來看,這種距離也應是動態的,即應時而大時而小。一定的距離和動態的距離才能使婚姻產生最大的吸引力。問題在於距離太近,而鄰居的問題在於距離太遠。因此,解決的辦法是分別適當拉大距離和縮小距離,其中包括心理距離。找「情人」固然能減弱你個人的平淡感,但很容易加速和惡化婚姻危機。兩個人的關係太好或太糟,為什麼也會使婚姻出問題?其實是上述的道理:心理距離太近或太遠。

很多人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兩個人關係本來特別好,無話不談。但是相處得久了,彼此了解的越來越多,也知道了很多彼此的秘密,關係就變得疏遠,不再像以前那麼親密了。這就說明你的刺已經扎到了對方,讓對方不得不產生疏遠你的心理,以保證安全。也許彼此都不明白是怎麼疏遠的,這就是由潛意識幫你作出的「決定」。所以不管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彼此感覺「安全」才是維持關係長久的方法。

在《FBI教你讀心術》裡面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案例:

如果你是第一次遇到某些人,那麼,對腿部和腳部行為的觀察就變得尤其重要。這些動作能告訴你對方對你的感覺。當我第一次見到什麼人時,我一般會真心誠意地上前與對方握手,並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然後後退一步,等待對方的反應。通常會有以下三種結果:(a)這個人待在原地不動,這時我就會知道對方對這樣的距離感到滿意;(b)這個人會後退一步或稍稍移開一些,於是我便知道,對方需要更大的空間,或不想再待在這兒;(c)這個人會上前一步,離我更近一些,這說明對方喜歡與我相處或喜歡與我交談。我不會幹涉對方的行為,因為我正好可以趁機觀察一下他(她)對我的感覺。【譯者註: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和決定進行交流的方式,以期達到較好的效果。】

記住,雙腳是我們身體中最誠實的部分。如果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我們應該滿足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感到很舒適,我們可以不必考慮距離問題。但是,如果對方上前一步,我便知道他們願意離我再近一些。在社交場合中,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記住,你應該根據自己對空間的舒適感設定一個距離底線。

距離的遠近確實很難把握。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劃分了人際交往的四種距離:

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

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6英寸(約15釐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釐米~44釐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一般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只限於在情感上聯繫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前,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只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會自討沒趣。當無權進入親密距離的人闖入這個範圍時,會令人不安。在擁擠的公共汽車、地鐵和電梯上,由於人員的擁擠,親密距離常常遭到侵犯。於是,人們儘可能地在心理上保護自己的空間距離。在西方,當你在電梯或者公共運輸工具裡碰到擁擠的局面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你不能同任何人說話,即使是你認識的人;你的眼神必須始終避免同他人眼神的接觸;面部不能有任何表情;人越擁擠,你的身體越不能隨意動彈;在電梯裡,你必須看著頭上的樓層號碼等。

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

大概從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別的關係。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和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為宜。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釐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釐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

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採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一次,一個外交會談座位的安排出現了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增加距離的茶几。結果,客人自始至終都儘量靠到沙發外側扶手上,且身體也不得不常常後仰。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需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距離與情境和關係不相對應,會明顯導致人出現心理不適感。 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在社交距離範圍內,已經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說話時,也要適當提高聲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觸。如果談話者得不到對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會有強烈的被忽視、被拒絕的感受。這時,相互間的目光接觸已是交談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

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約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之外,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在商務活動中,根據其活動的對象和目的,選擇和保持合適的距離是極為重要的。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繫。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臺,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小結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徵、心境等。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有差異。一般說來,有權力有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此外,人們對自我空間需要也會隨具體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無法考慮自我空間。若在較為空曠的公共場合,人們的空間距離就會擴大,如公園休息亭和較空的餐館,別人毫無理由挨著自己坐下,就會引起懷疑和不自然的感覺。我們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相關焦點

  • 墨菲定律——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產生美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把十幾隻刺蝟放在戶外,為了相互取暖,這些刺蝟開始聚集到一起,但是彼此身上的刺又會刺的對方疼痛難忍,就這樣他們不斷的相聚又分開,直到它們找到了一個角度——保持一個忍受疼痛最輕而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刺蝟法則。人與人的生活實際交際中,我們都需要一定的距離才能產生美。
  • 不為人知的墨菲定律之刺蝟法則,不來看看嗎
    刺蝟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產生美我們都需要一定的「距離」刺蝟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冬季的一天,把十幾隻刺猜放到戶外空地上。如此反覆多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較佳的位置——保持一個忍受最輕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其實,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良好交際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就是刺蝟法則的由來。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 管理定律之「刺蝟法則」:與下屬保持適當距離,切不可無原則親近
    做生意當老闆,悟透這一管理定律,與下屬保持適當距離,切不可無原則親近,賺錢不難,這一定律就是管理學中的「刺蝟法則」。「刺蝟法則」源於一個和刺蝟有關的試驗。為了研究刺蝟在天氣寒冷的冬季的生活習性,一位生物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兩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兩隻刺蝟因為寒冷而擠在一起,卻互相刺得對方不舒服;離得太遠,又因為太冷而受不了。就這樣,翻來覆去地嘗試了很多次後,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取暖,又不會被刺。做生意當老闆,和下屬打交道的道理也是如此,與下屬要保持適當距離,切不可無原則親近。
  • 情侶間如何相處?掌握「刺蝟法則」,學會親密關係中的相處之道
    一、 什麼是「刺蝟法則」1、 是一種對親密關係的距離掌控刺蝟法則,只有在人與人關係中才可以得到體現,而且是一種普適性的法則,適用於各式各樣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尤其受用。沒有親密關係的存在,便沒有刺蝟法則的誕生。刺蝟法則的誕生正是為了解決親密關係中的距離問題,很多親密關係中的人都無法把握關係中的距離到底是多少,從而引發了很多問題。
  • 親密關係:心理學「刺蝟法則」,讓距離產生美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刺蝟法則。某個冬季,把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空地上。這些刺蝟由於寒冷而擁抱在一起,相互靠攏後,它們身上的長刺又把同伴刺疼,很快就分開了,但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圍攏。幾經折騰,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保持一個忍受最輕微疼痛又能最大程度取暖禦寒的距離。這就是刺蝟法則的來源。刺蝟法則就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經典的人生定律、法則、效應
    《墨菲定律:世界上最有趣最有用的定律》,作者李原,2013年7月1日出版,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全書424頁。書中共介紹了破窗理論、彼得原理、手錶定律、羊群效應、二八法則、木桶定律、凡勃倫效應、蝴蝶效應等200多個最經典的人生定律、法則、效應。
  • 《墨菲定律》:看了這麼多書,人生過好了嗎?
    關於墨菲定律,之前在看《愛情公寓》的時候偶然了解過,但在這本《墨菲定律》裡,作者對這個定律做了更精準的描述:越怕出問題,問題就越可能發生。我們很多人想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上學的時候沒完成作業,希望老師別檢查自己,可最後偏偏被抽中了。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和他的上司,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實驗當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愛德華墨菲發現一個技術人員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 看看《墨菲定律》黃金法則怎麼說!
    「墨菲定律」被稱為人類社會千百年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不可不知的黃金法則、不可不用的生存利器和成功智慧。無論你是否了解這些定律或法則,它們都在起著重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一一隻是我們很少去關注它們。縱觀中外,那些偉大的成功者們,都深諳這些法則與定律的奧妙所在,也都在悄然遵循著它們行事。
  • 墨菲定律
    什麼是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
  • 《墨菲定律》:這年頭不懂點心理學,都無法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了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們雖然對很多事情都習以為常,但卻並不了解真相,不懂得那些人生定律和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墨菲定律》都是人們從千變萬化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精華。可以幫助我們通過一些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墨菲定律》:10個愛情法則,讓你學會不在愛情裡受傷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在面對愛情的時候總是遊刃有餘,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他都能夠掌握對方最真實的心理,所以,他們的感情總是非常的甜蜜和恩愛呢,而且他也不會在一段感情當中受傷害,如果他發現這一段感情出現了某一些異樣,他也會全身而退,其實他只不過是掌握了在愛情當中的一些墨菲定律罷了
  • 墨菲定律之-生存競爭法則-總結
    墨菲定律第一章:生存競爭法則(共總結七點)第一理論:以變應變,才能贏得精彩在商業競爭中,要有善變的思想。第二定律: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我們只懂得沿著既有的路循規蹈矩地走,即使能取得一點進步,也不容易超越他人;只有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才有可能把別人甩在身後。
  • 《墨菲定律》之愛情法則,10句話,讓你掌握愛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墨菲定律,在愛德華墨菲的定義當中,他就表示的是事情總是會朝著你想的那一個不好的方向去發展,即便是發生的機率剛好大於零,那麼它一定會發生,其實在愛情中墨菲定律同樣適用。今天就和大家介紹10句,在戀愛當中的那一些《墨菲定律》。第一、如果你在追求別人的時候,害怕因為自己的告白而被拒絕,那麼,只要你去告白,就很有可能會被拒絕。
  • 真愛墨菲定律,當代普通人需要直視的生存法則
    很多人說墨菲定律是事後諸葛亮,在我看來,墨菲定律最適合當代中國的廣大普通人。定律或者說規則,往往約束的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它約束不到大惡或者大善之人,大惡之人不按套路出牌,大善之人一定不會越軌。總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活在定律裡,既然如此,靜下心細細聽我說。
  • 《與愛同居》又名《真愛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到底是什麼?
    這部劇能大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劇情精彩,人物性格鮮明,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情節環環相扣,節奏緊湊;另一方面是劇中主角顏值創新高,演員本身的魅力加分;同時,該劇以一段愛情中的人物之間的糾葛,闡釋了一個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定律,就是「墨菲定律」,使得全劇能引人思考,有了深層次的哲學探討,不至於淪為口水劇。
  • 墨菲定律選擇
    墨菲定律不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一種數學推理,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一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帶給人的無奈。
  • 好書推薦 | 《墨菲定律》
    其實就是墨菲定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本書分十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介紹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的神奇之處。在簡單地介紹了每個定律或法則的來源和基本理論後,就如何運用其解釋人生中的現象並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進行了重點闡述,是一部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人生枕邊書。墨菲定律還可以引申為,任何你覺得有可能失敗的事,它就會失敗。
  • 讀書會推薦《墨菲定律》之兩性關係篇,帶你走進本書
    《墨菲定律》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最有代表的即「墨菲定律」,該書從萬千變化的生活中提煉總結了200多個經典定律,包括了管理、經濟、心理、人生、教育、事業、家庭等多個領域的經典定律、法則和效應,全方位地掃描人生全過程。
  • 墨菲定律中這些必知的生存競爭法則,引人深思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是由美國一個叫「愛德華·墨菲」的工程師提出的,它也可以解釋為一種心理學效應。另一方面墨菲定律也反映了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