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壓力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的理由,如果說房價讓人望塵莫及,那麼學區房就是買房族眼中的「頂級產品」。高昂的價格,房子的環境可能無法住人,也就是「老破小」,上洗手間都需要去十幾米外的公廁。
價格就阻擋了一批人,環境又勸退了一批人,可是學區房的市場依舊火爆,有些父母甚至拿著錢都買不到一平米的學區房。
一、一家六口擠在40平的學區房,夾縫中為孩子開拓光明
在一線城市能有一套學區房,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是對於張老先生一家來說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
他的房子是長輩留下來的,面積不大,經過這麼多年的整改修繕,房子成了奇怪的「L」型,雖然說浴室廚房通通都有,可是面積只有40平。
這麼小的地方住著一家六個,張老先生和自己的妻子,還有女兒和兒媳婦,還有孫子孫女。四十平的地方被分割成了兩間房,一個客廳,一個廚房,一個浴室。
女兒和女婿的房間太小了,只能放下一張1.2米的床,勉強睡下女兒和外孫、外孫女,女婿就只能在摺疊床上湊合。
張老先生和妻子住在不見光的臥室,因為沒有儲物空間,衣服和雜物只能掛起來,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一家人擠在這套小房子了,只因為這裡是學區房,要不然張老先生準備買了這「老破小」,帶著家人可以去遠點的地方,買大一點的房子。
可是孫子和孫女要讀書,想要好的教育,就必須在最好的地方讀書。家裡的大人為了孩子,願意接受這樣「擁擠」的生活。
可是真的值得嗎?
二、中式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多少?
大火的《三十而已》中,女主顧佳為了兒子讀書的問題,買了奢華的小區房,一次次的上頂樓找富太太混臉熟,甚至自己親手做了蛋糕送過去。
顧佳這樣的小富家庭都會為孩子的教育著急,很多普通家庭,為了孩子能成龍成鳳,付出的只會更多。
有人帶著七歲的孩子,每周從省外出發,坐十幾個小時的地鐵到首都,只為了學一節古箏課。當天下午又要坐幾個小時的動車趕回來,因為本地還有一節英文課要上。
每周都是如此,有網友為這位寶媽算了一筆帳,光是孩子和家長來回的路費,一個月就要兩千多,還要住一晚上,古箏名師的學費肯定更貴。只是孩子一周的培訓班,可能就要花掉普通白領一個月的工資。
為了培養孩子,很多父母幾乎是省吃儉用,衣服不敢買,護膚品只能是凡士林,下館子已經是好久不見的事情。生活的重心全是孩子,這樣的父母,真的能給孩子託起一片天嗎?
三、適度的教育,可能對雙方都好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做父母都想完成的任務,但有時候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定奪。超出能力以外的事情,有可能會得不償失。
你投入得越多,想收回成本的心態就越重,這樣的壓力不止是讓孩子崩潰,到時候結果不滿意,可能父母也會崩潰。孩子的未來不應該綁定在父母手裡,付出無數的精力和財力,不留一點餘地,家庭對抗風險的能力都會所剩無幾。
一個家庭的結構,愛一定是相互的,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應該愛父母。你只有一萬的工資,想完成兩萬一個月的教育經費,只會苦了自己,還給孩子一種超出家庭財力以外的期待。
有了孩子以後,也記得對自己好一點,毫無保留地為孩子奉獻,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你會因為孩子的教育,極限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