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批《紅樓》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無名氏
《紅樓夢》最初就叫《石頭記》!後來有了很多的名字,諸如《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紅樓夢》……還有很多。每一種稱謂之後,都有一段經歷或是故事。而在這諸多名字當中,我唯獨青睞《石頭記》,總感覺即使是用《紅樓夢》來做書名,都差些意思 ,不是那個味道……
關於《紅樓夢》的作者也多有爭議,但通行本均是以曹雪芹為作者。其實,我更傾向於《紅樓夢》是無名氏所作。
一部《石頭記》,由一個叫做無名氏的人所寫著。多好!少了多少紛爭呢?少了多少原本就不該屬於《紅樓夢》中的「故事」呢?
《紅樓夢》的第一段文字應該是成書後,由作者無名氏自己寫的一個類似於「編者按」的一段文字。但這段文字著實非常重要。
文中說到:作者自雲,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固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諧音「真事隱」)。
作者先說經歷了一番夢幻。既然是夢幻又何來「真事」一說呢?說明這場「夢幻」就是真實。通靈之說亦是夢幻一般的事情,也只是為了遮遮掩掩地將「真事」隱住,而不是隱去。
甄士隱即真事隱。但只是為了「隱住往事」而非「隱去往事」。用夢幻通靈一說來迷惑某些知情的人,但實際都是真實。把曾經的真事當作故事講,不只是無奈,更是一種難度!
文中說到: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又雲,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之,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作者憶及當年少時所見所有之女子,並且一一細細加以考較,頓覺無顏而慚愧。堂堂鬚眉不若裙釵?但當下之時,慚愧和懊悔又能怎樣呢?這樣的「無可無不可」的日子讓我怎麼度過呢?
作者以前的日子是什麼樣的呢?文中說到:當此時,自欲將以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絝之時,飫甘饜肥之日。其實就是家裡祖上有財有德,自己從小過的錦衣玉食的生活,紈絝子弟一個。而在這種天恩祖德的庇佑之下,終日裡生活在「錦衣紈絝」和「飫甘饜肥」日子裡的作者又是什麼樣的表現呢?他自稱是「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導致他現在的生活結果是什麼樣的狀況呢?「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
人不怕受罪,但老年之時受罪為人生之最苦;人不怕享福,但少年之時享福為人生之禍根。但作者自知己罪「故不能免」,但不願使閨閣中的舊友,因自己的「不肖」和「罪業」而一併泯滅。所以即使現在自己過著「茅椽蓬牗」,「瓦灶繩床」的生活,也要用筆墨記述下她們的「行止見識」之德行。
作者自謙自己因「未學」而「下筆無文」,於是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耳目。故曰:賈雨村云云。
這個假語村言不是假借村人的言語的意思。假語就是假話,荒誕不經之語;村言就是俗語,市井土語之言。
如何能夠將作者所說的真事「隱」去呢?當然是用「假語村言」最為合適了。其實這裡也就說明了,甄士隱和賈雨村其實是一個人!
甄士隱,名費,字士隱。姑蘇人氏。
賈雨村,名化,字時飛。別號雨村,湖州人氏。
真事隱去,已然為廢。假語村言,只因時非。
姑蘇即是蘇州,而湖州則近似胡謅了。然而看似胡謅假話,但假語村言的背後卻又都是真實之事。所以此處已然表明賈雨村就是甄士隱。不然如何將這「身前身後事」,「倩誰作傳奇呢」?
《紅樓夢》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說明甄士隱是知道通靈寶玉的傳奇故事的,而後文中,一向追名逐利,且心懷詭詐的賈雨村居然也「風塵懷閨秀」,顯然這是作者的障眼法。
很多學者都以為曹雪芹是賈寶玉的原型。竊不以為然。殊不知一個賈寶玉怎麼會只是以一個人為原型呢?而如果曹雪芹果真是《紅樓夢》的作者,又怎麼會把自己附著在一個人物的身上呢?那樣豈不很輕易地就被當時的人識破了嗎?所以,將甄士隱和賈雨村分列二人,正是作者的障眼法罷了。
《紅樓夢》的作者就不可能是一個人,或許稱作無名氏更好一些。所謂: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宴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夢盡荒唐。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痴情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石頭無情,卻由石頭記述下昔日兒女之情,這正是恰似無情也有情。縱是冰冷生硬的石頭經歷一番也會生情!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段人生情感的過往呢?
咱們下回接著聊!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