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芳 39健康網
90後靈靈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在婦科檢查時突然發現宮頸有個息肉;80後唐甜,近大半年月經量多,拖拖拉拉總是不乾淨,陰道超聲發現是子宮內膜息肉作怪!
息肉,是體檢報告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
在很多姐妹看來,查出婦科炎症不打緊,就怕長腫瘤!
不乏有人被宮頸息肉、子宮內膜息肉嚇得半死,以為癌症不久於人世,腹中胎兒是留是流,糾結不已。
今天,小九邀請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的專家詳解宮頸息肉和子宮內膜息肉。
宮頸息肉: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表現。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婦科主治醫師洪小山介紹,宮頸受到慢性炎症長期刺激,促使子宮黏膜發生增生,並且增生的子宮黏膜從宮頸管內向宮頸口外突出,最終形成了息肉。
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陰道環境變化、病毒感染、性生活、流產及分娩時引起的宮頸損傷等原因,也會促使宮頸息肉的發生。
·宮頸息肉的兩大症狀:
陰道流血、白帶帶血
宮頸息肉可以是單發,也可以為多發,大小也不一樣。如果宮頸只是長了顆小息肉,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你不做婦科檢查的話,壓根就不知道。當息肉長到比較大的時候,就會有症狀了:
症狀一、陰道流血。
這是最常見的宮頸息肉症狀,如果息肉出血的時間,剛好臨近月經期,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月經提前。
對於妊娠期合併宮頸息肉的患者,則常常分不清到底是息肉出血還是流產跡象,為了穩妥只能跑醫院,搞得神經緊張。
症狀二、白帶帶血、白帶增多。
這提醒女性,要留意自己的內褲,如果總是白帶量多、甚至帶血絲,最好找婦科醫生看看。
·一般不會癌變,但要積極治療
主要的處理方式有兩種!
「宮頸息肉要不要緊,會癌變嗎?」這是患者最為擔心的,一些不負責任的莆田系醫院往往恐嚇說是宮頸癌前病變。
洪小山澄清,大多數宮頸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1%的息肉會產生惡變。但是,由於宮頸息肉一直存在體內,隨著逐漸變大,可能會影響正常懷孕,也可以造成性交出血,影響性生活。因此,一旦發現宮頸息肉,應該積極治療。
主要處理方式有兩種:
▼
一是做個小手術把息肉摘除,另一種通過宮腔鏡把息肉切除。
儘管宮頸息肉很少癌變,但為了避免漏診,也為了更安心,切除下來的息肉還是要送去做病理診斷。
對於計劃備孕的女性,建議先做宮頸篩查,若發現息肉,先摘除息肉再受孕。假如在孕期才發現宮頸息肉,又有症狀,尤其是息肉反覆少量出血的,建議孕4-5個月胎兒比較穩定時摘除息肉。
而妊娠合併宮頸息肉無症狀者,可以選擇隨訪觀察或保守治療,或等生下孩子後再治療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正常的子宮內膜在月經結束後,就像一塊平整的土地。
當受到激素水平、炎症等刺激,子宮內膜局部會出現過度生長,表現為突起的單個或多個光滑的腫物。跟宮頸息肉一樣,子宮內膜息肉也是女性子宮中發病率較高的良性病變。
不同的是,宮頸息肉以已婚女性和有過性生活的女性多見,但子宮內膜息肉,從育齡期到絕經後的女性,都是高發人群,35歲以上、肥胖、高血壓、不孕的女性往往備受子宮內膜息肉青睞。
·會引起出血、不孕,也可能癌變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婦科副主任醫師譚曉嫦表示,小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一般沒有感覺,容易被忽視,常常在檢查中被發現。當息肉長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出現明顯的症狀。
首當其衝的是月經,導致月經量增多,還可以引起經期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等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給女性帶來的困擾不止於此。
譚曉嫦指出,子宮內膜對孕育非常重要,它為受精卵及胚胎的著床、生長發育提供條件,內膜上凸起的息肉會造成兩個麻煩:
一是阻礙精子的運輸和胚胎的著床。
李晴跟老公結婚兩年多,在生育路上努力了很久,肚子遲遲沒動靜。夫妻一起上醫院做檢查,老公的身體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李晴身上——子宮內膜長了一個息肉。不孕容易長息肉,長息肉又會導致不孕,陷入惡性循環。
二是幹擾、改變胚胎植入的所需要的內膜環境,也就是說改變原本適合胚胎發育的土地,進而影響正常的妊娠。
非惡性的子宮內膜息肉,就是上面所說的引起出血、不孕而已,但有小部分可能癌變。統計數據顯示,子宮內膜息肉的惡變率為0-12.9%,所以女性朋友應該重視。
·有症狀應該儘早手術,術後要預防復發
懷疑子宮內膜息肉,通過陰道超聲、宮腔鏡檢查來診斷。
本次月經乾淨到下個月經周期的第14天以前,最好是在月經結束3-5天內檢查。
與陰道超聲相比,宮腔鏡檢查更為準確,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
譚曉嫦稱,確診子宮內膜息肉,對於息肉較小、沒有症狀的,可以隨訪觀察。已經產生症狀的,尤其是遲遲懷不上孩子,應該儘早處理息肉。目前通過宮腔鏡下摘除息肉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但做完手術不代表就萬事大吉,子宮內膜息肉容易復發。
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醫生會給予補充孕激素,同時建議儘快懷孕。對於沒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以選擇含孕激素的避孕環、口服避孕藥或孕激素等方法,來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
原標題:《住在子宮裡面的2種息肉「小妖精」,啪時會出血,一言不合還癌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