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把痛苦一代代傳遞,
如大陸架一步一步下陷至海底。
勸你趁早與這一切脫離,
別再生一堆孩子將這罪惡延續。」
——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似乎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所有女孩子都被灌輸的觀念就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長大要嫁個好人家。好像結婚生子是女性必經的一個選擇,只有成為了「好妻子」「好母親」,才可以被稱為一個完整的女人。但可怕的是,為人母這件事並沒有一個準入門檻,而當下的社會分工又決定了大多數家庭還是主要由母親來承擔孩子的養育責任。那麼,如果有人註定不適合走入婚姻,不該成為母親,又該怎麼辦呢?
(圖源:Twitter)
「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最能影響人類幸福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係……」
我沒救了。
「我沒救了。」一位網友看似自嘲的四個字,背後卻隱藏了巨大的痛苦與悲傷。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渴望母親的愛,這種感情就像渴望食物一樣強烈。但對於很多人而言,童年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帶來的傷害,仿佛噩夢般如影隨形,最終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人因為經常被打罵,逐漸壓抑自己形成了反社會人格;有人因為常年受到母親的冷暴力對待,不懂得如何關愛伴侶,最終成為了新家庭中的施暴者;有人從生理上本能的對朋友和愛人的親密行為產生抗拒,只因兒時沒有得到母親足夠的關愛……
誰不是用盡一生來治癒童年。
(圖源:電影《坡道上的家》)
阿什莉·奧德蘭 (Ashley Audrain) 在她關於母性陰暗面的處女作《我本不該成為母親》中寫道:「我們都想要一位好母親,需要一位好母親,期望擁有、娶到或成為一位好母親。」
世人總愛歌頌母愛的偉大,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一位好母親。所謂「母愛無私」和「母性本能」是否真的與生俱來?
《我本不該成為母親》
作者: [加拿大]阿什莉·奧德蘭
譯者: 李雅欣
出版年: 2021-1-7
在《我本不該成為母親》最開始的一幕中,女主人公布萊絲(Blythe)就已經置身於她女兒的生活之外——她的前夫已經帶著女兒另組家庭。她站在前夫新家外面的人行道上,凝視著她的女兒維奧萊特(Violet)和這個本屬於她的幸福一家。
然後作者阿什莉·奧德蘭筆鋒一轉,帶我們回到了布萊絲成為母親之前的時間——她在年幼時被冷酷無情的母親塞西莉亞暴力相向,最終拋棄。而塞西莉亞也曾經歷過同樣的虐待,她的母親埃塔在懷孕時由於巨大的打擊成為了一位精神病患者。這份傷痛就這樣代代相傳,埃塔和塞西莉亞遺留下來的複雜而破碎的情感就這樣與布萊絲的一生纏繞交織。
「布萊絲,我們家族的女人,註定與常人不同。終有一日你會明白。」
布萊絲有個浪漫而保守的建築師丈夫,他來自一個正常的、充滿愛的家庭。結婚後,布萊絲感受到了從未體會過的踏實幸福。然而,布萊絲隱隱感到她那黑暗的家族歷史一直在威脅著她想要極力保全的這份穩定。她的丈夫從一開始就默認她一定會生孩子,並認定甜美可親的她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但布萊絲的童年經歷讓她從未想過做一個母親,似乎從一開始,她的身體就拒絕了女兒的出生。
「我不想要這事情發生。」我低語道。這句話不是說給任何人聽的。我沒力氣了。你就站在兩步之外,喝著護士為我拿過來的水。我沒法再壓抑自己了。
「你不想要什麼?」
「孩子。」
「你是說生孩子嗎?」
「不,我說的就是孩子。」
當女兒維奧萊特出生時,布萊絲發現她無法和女兒產生母愛的情感連結。照顧孩子讓她身心疲憊且焦慮,身體上的變化也讓她無法接受。成為母親的體驗和預想的完全不同,布萊絲對人們口中「再苦再累看到孩子的笑臉都值得」這句話無法感同身受。相反地,她發現偶爾忽視女兒能為她帶來壓倒性的滿足感。雖然大部分時間,她都在努力做一個丈夫眼裡的「好母親」,卻似乎永遠達不到丈夫的標準。
隨著時間的流逝,女兒維奧萊特也漸漸變得與其他孩子不同,她冷漠疏離,拒絕關愛,對布萊絲和幼兒園的同伴都滿懷惡意。而女兒的這些陰暗面似乎只有布萊絲能看到,回想起自己幼年時的經歷,布萊絲開始感到焦慮不安,她不確定這些感受來自童年母親對自己的虐待而造成的陰影,還是女兒天生就是個惡童?
之後布萊絲再一次懷孕,生下了兒子薩姆。薩姆出生後,布萊絲才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傳說中的母性連結,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母愛。然而,女兒的行為變的越來越出格,布萊絲一開始的焦慮變成了恐懼,最終演變成一場巨大的悲劇,而這個家庭也從此支離破碎。
「我不想你重走我的路,但我不知道怎麼把你教育成一個和我不同的人。」
是一個邪惡的孩子?還是一個崩潰的女人?丈夫在家庭生活中是一個更理性的觀察者,還是盲目指責的旁觀者?雖然這些問題構成了《我本不該成為母親》的主線,但小說並沒有以讀者預期的方式展開。在丈夫離開布萊絲帶著女兒另組家庭後,一切本該歸於平靜,而暗流湧動的故事還在繼續……
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本不該成為母親》透過環環相扣的故事將這個問題發揮到了極致。我們人生劇本的走向早在童年就已寫好,如果沒有努力跳脫,便會無意識地將痛苦一直重複下去。
阿什莉·奧德蘭 (Ashley Audrain)
Credit: Alex Moskalyk
早在2019年夏天,阿什莉·奧德蘭就憑藉這本處女作《我本不該成為母親》上了新聞頭條,在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阿什莉結合自己關於母親身份的思考,決定開始創作。然而令她也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在交稿不到兩周的時間裡就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售出版權,影視改編權也在多輪競價後最終被《哈利波特》電影製片人收入囊中,這對於一個新人作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成功。有媒體評論這本書「像驚悚小說一樣充滿懸疑,也像紀實文學一樣發人深省」 。每一個情節轉折都帶來新的啟示與思考:社會給女性的枷鎖,被強加的母職,永遠缺席的丈夫……這些殘酷的元素都被作者巧妙的融入小說的字裡行間,留待讀者探索體會。
原標題:《我最恐懼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母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