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恐懼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母親

2021-01-11 澎湃新聞

"人類把痛苦一代代傳遞,

如大陸架一步一步下陷至海底。

勸你趁早與這一切脫離,

別再生一堆孩子將這罪惡延續。」

——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似乎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所有女孩子都被灌輸的觀念就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長大要嫁個好人家。好像結婚生子是女性必經的一個選擇,只有成為了「好妻子」「好母親」,才可以被稱為一個完整的女人。但可怕的是,為人母這件事並沒有一個準入門檻,而當下的社會分工又決定了大多數家庭還是主要由母親來承擔孩子的養育責任。那麼,如果有人註定不適合走入婚姻,不該成為母親,又該怎麼辦呢?

(圖源:Twitter)

「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最能影響人類幸福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係……」

我沒救了。

「我沒救了。」一位網友看似自嘲的四個字,背後卻隱藏了巨大的痛苦與悲傷。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渴望母親的愛,這種感情就像渴望食物一樣強烈。但對於很多人而言,童年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帶來的傷害,仿佛噩夢般如影隨形,最終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人因為經常被打罵,逐漸壓抑自己形成了反社會人格;有人因為常年受到母親的冷暴力對待,不懂得如何關愛伴侶,最終成為了新家庭中的施暴者;有人從生理上本能的對朋友和愛人的親密行為產生抗拒,只因兒時沒有得到母親足夠的關愛……

誰不是用盡一生來治癒童年。

(圖源:電影《坡道上的家》)

阿什莉·奧德蘭 (Ashley Audrain) 在她關於母性陰暗面的處女作《我本不該成為母親》中寫道:「我們都想要一位好母親,需要一位好母親,期望擁有、娶到或成為一位好母親。」

世人總愛歌頌母愛的偉大,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一位好母親。所謂「母愛無私」和「母性本能」是否真的與生俱來?

《我本不該成為母親》

作者: [加拿大]阿什莉·奧德蘭

譯者: 李雅欣

出版年: 2021-1-7

在《我本不該成為母親》最開始的一幕中,女主人公布萊絲(Blythe)就已經置身於她女兒的生活之外——她的前夫已經帶著女兒另組家庭。她站在前夫新家外面的人行道上,凝視著她的女兒維奧萊特(Violet)和這個本屬於她的幸福一家。

然後作者阿什莉·奧德蘭筆鋒一轉,帶我們回到了布萊絲成為母親之前的時間——她在年幼時被冷酷無情的母親塞西莉亞暴力相向,最終拋棄。而塞西莉亞也曾經歷過同樣的虐待,她的母親埃塔在懷孕時由於巨大的打擊成為了一位精神病患者。這份傷痛就這樣代代相傳,埃塔和塞西莉亞遺留下來的複雜而破碎的情感就這樣與布萊絲的一生纏繞交織。

「布萊絲,我們家族的女人,註定與常人不同。終有一日你會明白。」

布萊絲有個浪漫而保守的建築師丈夫,他來自一個正常的、充滿愛的家庭。結婚後,布萊絲感受到了從未體會過的踏實幸福。然而,布萊絲隱隱感到她那黑暗的家族歷史一直在威脅著她想要極力保全的這份穩定。她的丈夫從一開始就默認她一定會生孩子,並認定甜美可親的她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但布萊絲的童年經歷讓她從未想過做一個母親,似乎從一開始,她的身體就拒絕了女兒的出生。

「我不想要這事情發生。」我低語道。這句話不是說給任何人聽的。我沒力氣了。你就站在兩步之外,喝著護士為我拿過來的水。我沒法再壓抑自己了。

「你不想要什麼?」

「孩子。」

「你是說生孩子嗎?」

「不,我說的就是孩子。」

當女兒維奧萊特出生時,布萊絲發現她無法和女兒產生母愛的情感連結。照顧孩子讓她身心疲憊且焦慮,身體上的變化也讓她無法接受。成為母親的體驗和預想的完全不同,布萊絲對人們口中「再苦再累看到孩子的笑臉都值得」這句話無法感同身受。相反地,她發現偶爾忽視女兒能為她帶來壓倒性的滿足感。雖然大部分時間,她都在努力做一個丈夫眼裡的「好母親」,卻似乎永遠達不到丈夫的標準。

隨著時間的流逝,女兒維奧萊特也漸漸變得與其他孩子不同,她冷漠疏離,拒絕關愛,對布萊絲和幼兒園的同伴都滿懷惡意。而女兒的這些陰暗面似乎只有布萊絲能看到,回想起自己幼年時的經歷,布萊絲開始感到焦慮不安,她不確定這些感受來自童年母親對自己的虐待而造成的陰影,還是女兒天生就是個惡童?

之後布萊絲再一次懷孕,生下了兒子薩姆。薩姆出生後,布萊絲才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傳說中的母性連結,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母愛。然而,女兒的行為變的越來越出格,布萊絲一開始的焦慮變成了恐懼,最終演變成一場巨大的悲劇,而這個家庭也從此支離破碎。

「我不想你重走我的路,但我不知道怎麼把你教育成一個和我不同的人。」

是一個邪惡的孩子?還是一個崩潰的女人?丈夫在家庭生活中是一個更理性的觀察者,還是盲目指責的旁觀者?雖然這些問題構成了《我本不該成為母親》的主線,但小說並沒有以讀者預期的方式展開。在丈夫離開布萊絲帶著女兒另組家庭後,一切本該歸於平靜,而暗流湧動的故事還在繼續……

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本不該成為母親》透過環環相扣的故事將這個問題發揮到了極致。我們人生劇本的走向早在童年就已寫好,如果沒有努力跳脫,便會無意識地將痛苦一直重複下去。

阿什莉·奧德蘭 (Ashley Audrain)

Credit: Alex Moskalyk

早在2019年夏天,阿什莉·奧德蘭就憑藉這本處女作《我本不該成為母親》上了新聞頭條,在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阿什莉結合自己關於母親身份的思考,決定開始創作。然而令她也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在交稿不到兩周的時間裡就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售出版權,影視改編權也在多輪競價後最終被《哈利波特》電影製片人收入囊中,這對於一個新人作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成功。有媒體評論這本書「像驚悚小說一樣充滿懸疑,也像紀實文學一樣發人深省」 。每一個情節轉折都帶來新的啟示與思考:社會給女性的枷鎖,被強加的母職,永遠缺席的丈夫……這些殘酷的元素都被作者巧妙的融入小說的字裡行間,留待讀者探索體會。

原標題:《我最恐懼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母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趙麗穎:成為母親之後,我變成了那個最完整的自己
    如果從前的她,只是一個天真又浪漫的小女生的話,那麼在生下寶寶之後的她,更多添了幾分成熟的韻味和更加穩重的魅力。對於趙麗穎來說,成為母親之後,才變成了那個最完整的自己。我們反駁她說,有一個自己的小孩子也很可愛很幸福啊。她說我天生就不喜歡小孩,看到別人家不聽話的小孩,只覺得頭疼,這樣的我還是適合不生孩子比較好。沒有想到的是,畢業之後第一個結婚的就是那個女生,第一個懷孕的也是她。在我們紛紛向她送上祝福的時候,也有人好奇地問她,你當初不是說好不生孩子的嗎?
  • 生二胎:在最恐懼的事情來臨時,人的反應恰好相反
    文/南國思紅豆聽朋友說他老婆懷孕了,現在是弱陽,還沒有到上醫院去確認的時間,這個時間段是最熬人的。我第一時間恭喜他,但是由此扯開的生二胎話題,在我心中的恐懼卻不斷蔓延。我對生二胎這件事情有著非常複雜的情感。
  • 成為母親後,我看見了最好和最壞的自己
    全職媽媽意味著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照料中,但職場媽媽卻並不代表自己就完全脫離了對孩子的照顧。董卿說自己很認同這一理念: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你有愛也有尊敬。我能理解一個熱愛工作的媽媽,面對職場和做媽媽不能兩全其美的選擇。
  • 女博士決定丁克,57歲母親怒生二胎:恐懼讓生育成為現代焦慮
    前幾天,光明網發布的一個視頻火了。57歲母親本來有一個夢想:當姥姥。給我感覺最深刻的,是她的情緒:一種強烈的害怕,或者說,是恐懼。那無疑會成為人生失敗的一個重要腳註。這些害怕和擔憂,似乎一直存在,和時代無關。
  • 【書單】成為母親,是一個近乎哲學的問題
    無論你滿心期待還是心懷恐懼,你都無法否認,成為母親這件事對於女性而言是多麼獨特的生命體驗。難怪有這樣的說法:「懷孕區分男人和女人,也區分女人和女人。」在下面這份書單中,你會發現:成為母親,不僅意味著女性身心狀態的巨變,以及從生到養的過程中無數具體瑣碎的挑戰,這更是一個近乎哲學的問題——女性會因為這一獨特的生命體驗,重新審視存在的意義。
  • 讀懂去甲腎上腺素,讀懂你的恐懼,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相信家有小孩的家長一定非常了解,小朋友對待這類事情,總是會跟父母打遊擊戰,這是最考驗人的時刻,我們往往會利用家長的權威,直接命令或者恐嚇,使得孩子更不願意做這些事情,同時這個事情,也會在孩子內心深處把它跟恐懼情緒聯繫起來。因此,這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在這一點上,如何使孩子相對更自願的去做,便是最考驗家長的。
  • 愛貝舒母親節寄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成為寶寶最愛的媽媽
    2020年的母親節就要到了,對任何一位母親來說,今年都是最令人難忘的一年。作為一個媽媽,把寶寶帶到世界上,最大的心願大概就是:孩子快樂成長,幸福永遠吧!而親子教育專家告訴你,只要你成為孩子最愛的媽媽,你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哦!快來看看吧! 想成為被寶寶喜愛的媽媽並不困難,母親形象的塑造往往建立在和寶寶日常的接觸中。作為孩子心中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寶寶對你的看法。
  • 一個人成為了母親,那她就是無堅不摧的巨人,但是也有絕對的軟肋
    幾天的微博熱搜榜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年輕人晚婚或不婚成為潮流」。小編好奇的點進去發現這個話題一出,就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究竟為什麼,年輕人現在願意晚婚或者不婚了呢?這或許與社會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央視主持人董卿談教育:在成為母親前,別忘了先成為自己
    而或許這也就是越來越多的女性不願意成為母親的原因之一,她們恐懼自己不能承擔起過重的責任,同時也並沒有做好面對孩子的準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會刻板的認為家務就是需要母親來負責,而父親就需要在外賺錢,但隨著時代的更新,這個觀念也需要被逐漸摒棄,母親也可以撐起一片天。
  • 查普曼大學:2017年美國民眾最恐懼的事情TOP 10
    你最害怕什麼呢?蜘蛛?小丑?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周三發布了2017年「美國人最恐懼的事」的調查結果。事實證明,美國民眾擔心的事情包括貨幣問題及氣候變化等各個方面。 周三發布的調查結果來自對1207位美國成年人的隨機抽樣調查。
  • 母職綁架下的今天,我本不該成為母親
    母親仿佛是第三種性別,是一種抽象的名目,是一個拋去欲望與想法的新物種,是發動機。她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育兒並維護家庭,她不再是女性,也不再是妻子和情人。義大利著名女作家莫蘭黛曾經寫道,「沒有任何人,包括母親的裁縫會想到母親會有一具女性的身體。」母親常常關聯著偉大、奉獻、以及慈愛,但是卻不會是性感。母親的身體,是工具化的,是抽離了女性特質的。
  • 今天,成為母親應是一個女性的自我選擇,但為何說每個人都有兩個母親?
    每逢母親節,都會有很多美好的詞語獻給母親,但是,我不太喜歡有一個詞,那就是「偉大」。北大的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老師,有一篇文章中談到我們頌揚母親偉大,無意中會讓「偉大」這個詞變成母親身上沉重的枷鎖:每年到母親節的時候,我都不喜歡聽那些歌頌母親無私付出的禮讚聲,好像在說:「我們感謝你,過去一年你吃了很大的虧!
  • 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令我極度恐懼的考試,不過如此。工作後,這種恐懼同樣在延續。特別是接到承辦大型活動任務,焦慮得常常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直到完成活動的最後一項議程,才從極度恐懼擔憂中解脫出來。又會在心裡詰問自己:這次會議、活動,也不過如此。這種恐懼心理,如同股市利空消息。當消息開始發酵、擴散時,恐慌情緒蔓延,好似世界末日來臨。
  • 3本書感受成為母親的不易
    《成為母親》作者: [英]蕾切爾·卡斯克「原來女性的困境從來不分時代,也不分國籍。」2001年,34歲的小說家蕾切爾·卡斯克,和今天那些初為人母的女人一樣, 在懵懂中成為一個母親。她形容自己像是一個被抓回來的逃犯,滿心的不情願卻也只能接受現實。於是,她決定在懷著二女兒的孕期,以及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把這些奇怪而又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卡斯克自己提到過寫作本書的初衷:說出作為母親的至暗時刻,讓其他女性知道在成為母親的旅途中,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 一個讓人恐懼的人,卻讓我感受到了愛和希望!
    聰明人寧願看到人們需要他而不是感謝他————格拉西安在我14歲的時候,我被送往柴郡學院去讀書。那是一所設在康乃狄克州的寄宿學校,是專門為家庭有問題的男孩子設立的。我的問題是我酗酒的母親,她的狂縱拆散了我們的家庭。父母離異後,母親一直是由我來照管,直到我在八年級時幾乎所有的功課都不及格為止。
  • 桑達克:這個童書作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嚇唬小孩子
    我並沒有比別人畫得更好,或者寫作更優美,如果我曾經做過什麼,那就是讓孩子表達他們真實的自己。他們無禮、暴力,但也可愛。即使在最可怕的命運之前,也有歡笑的能力。他們同樣懂得死亡、悲傷。——莫裡斯·桑達克桑達克寶寶一生氣就要吃掉保姆,粗心大意的媽媽放任嬰兒被妖怪偷走,廚師把半夜跑出來的小孩當作麵粉烤成了蛋糕,女嬰被小鬼綁架而姐姐根本不想救她……這些奇怪甚至有些嚇人的劇情都來自莫裡斯·桑達克的兒童繪本,桑達克是一個怪胎,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嚇唬小孩子。
  • 吸引力法則:你所吸引的就是你所期望的,包括恐懼!
    焦慮將快樂、積極的「我能,我會」的和諧之聲驅逐後,焦慮開始發出各種嘈雜、刺耳的音調:「假如」「如果」「但是」「我不能」「我不走運」「我總是做錯事」「事情老是跟我作對」,等等... 它會讓一個人身體上生病,精神上產生惰性。它妨礙人的進步,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 《成為母親》:當媽不全都是幸福感
    除了這些私人疼痛之外,最明顯的就是身形的變化,甚至於身形的變化能誇張到讓你無法自在地生活,總有人在公眾場合朝你看,有時候甚至還會莫名地被認為自己很脆弱,就像卡斯克大著肚子在公交站看了一個沒雙臂的年輕男子一眼,就被心酸地告訴:「別擔心,寶寶不會像我這樣。」
  • 《成為母親》:當媽不全都是幸福感
    除了這些私人疼痛之外,最明顯的就是身形的變化,甚至於身形的變化能誇張到讓你無法自在地生活,總有人在公眾場合朝你看,有時候甚至還會莫名地被認為自己很脆弱,就像卡斯克大著肚子在公交站看了一個沒雙臂的年輕男子一眼,就被心酸地告訴:「別擔心,寶寶不會像我這樣。」很明顯,她被忽視了是個有靈魂的個體,對方滿眼看到的只是即將要生孩子的女人。
  • 一個人就是一個時代,那些年被微笑支配的恐懼,網友:大王要巡山
    一個人就是一個時代,那些年被微笑支配的恐懼,網友:大王要巡山 有一位AD選手曾經是世界公認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