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確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學,語文成績像坐過山車一樣,一會兒衝上高峰,一會兒又跌入深谷。語文有時不像其他科目那樣,成績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所以就產生了這樣的錯覺:語文大部分不是靠學的,更多的是靠運氣吧?
學生一旦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比較危險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勁頭就會懈怠。如果家長也認同,那語文真的要自生自滅了,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但現實又讓學生和家長不能不管語文,因為現在語文一科在中考和高考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重。而且中高考成績揭曉,拉開距離最大的就是語文。那語文考試真的靠運氣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想用三個比喻來分析一下學生語文知識的結構狀態。
一、語文知識屬於疏鬆的點狀結構。
這一類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太過於佛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樣的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平時要被家長老師督促。他們一般平時不喜歡學語文,僅僅限於課堂上老師講的那點知識,或者僅通過完成作業所獲得的一點知識。即使這點知識也不一定學紮實,所把握的知識,就像散亂的點,而且很稀疏。
我先把學生掌握的每一個知識點比作一個小火點。每一張語文試卷,包含了一個個知識點。如果我把語文考試比作一個投射的遊戲,語文卷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就像投向你知識小火點的煙花。當卷子上的知識煙花,投出去碰上你的知識火點,才能幻化出燦爛的煙花。如果你的知識火點太少太稀疏,那麼卷子上投出的知識煙花根本碰不到你的火點,那就沒可能有煙花燦爛,那麼考試成績就一片黯淡。
明白了這個比喻,你也明白了為什麼自己語文比較差的原因。
二、語文知識屬於密集的點狀結構。
這類學生比第一類學生努力多了。基本上不太用老師和家長督促,課堂上能跟住老師的思路學習,作業也能認真完成。平時在完成作業,有時間還可以讀一些有益的書。他們的知識相對第一種豐富多了。一個一個知識點明顯地密集了很多。這類學生可能就是成績忽高忽低的那一類。
為什麼呢?他的知識的火點儘管密集,但畢竟還有不小的空隙。當試卷上知識的火花射過來時,如果正好射在他的知識火點上,那就會開出燦爛的火花,成績就會光彩奪目。如果試卷上知識點的煙火射過來,沒有碰上他的知識火點,而是從知識空隙穿過,那就無法擦出火花,那成績就會一片暗然。
如果你看明白了這個比喻,你就明白了語文成績何以忽高忽低了。
三、語文知識屬於均勻的面狀結構。
這類學生一般是成績比較穩定的優秀者。他們不但能跟上老師的上課節奏,努力思考,而且喜歡閱讀,善於觀察。他們不但知識豐富,知識點密集,而且他們會主動學習,善於思考。他們用思考作為經線和緯線,把一個個知識點連成線,結成面。
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試卷上知識點的煙火,如果投到他的面狀的知識火點上,那麼一投一中,自然會擦出火花,爆出漫天煙火。成績也常常燦爛耀眼。
上面三個比喻,是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學生的現狀而產生的幾點思考。在這裡寫下來,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同仁一起探討。也希望給遇到同樣困惑的學生和家長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