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前頓悟寫下一首詞,僅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林語堂稱讚

2020-12-11 戲秦皇漢武

大家好,今天來跟大家聊一下蘇軾!!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當年,已經有64歲的蘇軾不再意氣風發,不僅風燭殘年,還經過了多次的

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全詩的大意是: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去之景,要是此生不去,定是會遺憾終身的。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這是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編寫的一本禪集。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詩人將如此高深的禪語,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述出來。「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水不過就是水,這是第一境。

久而久之,這份一定要前往的心願就成了一份執念,等到了山水前,這山和水早就不是自然的山水,不過是一份執念的達成。

這時候人或許會有得到後的滿足,或許會有現象和想像不一的失望,種種思緒讓人們失去了欣賞山水的初心,這就是第二種境界。對於多數人來說,只能達到這種境界。

最後一境,是返璞歸真。在經歷了人生種種,看淡執念後,再以純淨的初心去看待這山山水水,心中再無雜念時,這山水又回到了它們本來的面目。

蘇軾這種臨終絕筆,沒有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卻寫盡了人生真諦。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瞭然人生的意義。

當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頓悟,也不在話下。

蘇東坡的詞說透生死哲學!

誠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開篇序言裡寫道: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這樣的評語,每一句每一詞,都精準到位。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華、能力、態度,都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蘇軾詩詞讀本,也有不少是名家編寫的,但主要都是詩詞加譯文的形式,很多人讀完依舊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難得的是,這本書不僅是用了蘇軾的詞為主題,還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大家」,而真正流傳下來的這些古詩詞才是我們要細心珍藏的。

古詩詞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我們成年人,更需要學習!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國家瑰寶。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25元,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詩詞歌賦,畫畫書法沒有他不會的,他寫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蘇軾說,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淡,是人生最真的滋味。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此後風風雨雨他都無所畏懼浮沉宦海,歷盡風波,任誰都會有驚恐而孤的心理。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蘇軾,多麼希冀能擺脫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呵!
  • 蘇軾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生死哲學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這是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編寫的一本禪集。
  • 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首詩,短短2句話,卻道盡生死哲學
    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首詩,短短2句話,卻道盡生死哲學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仕途衰落,此後顛沛流離,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這種苦悶,普通人即使寄情山水也無法完全驅除,但蘇軾做到了。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想必,關於人生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透徹。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中國現代作家林語堂先生是這樣形容蘇軾的: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
  • 蘇軾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流傳了多年!
    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蘇軾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林語堂先生曾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確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 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成了千古名作
    對於生命的意義,沒有人比蘇軾更清楚。蘇軾死前頓悟,給他兒子留下詩篇在描述蘇軾時,林語堂有一句名言:無望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專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門唱反調的人、詩人。蘇軾是宋人中最有聲望的文人,精通儒、釋、道,創作了許多哲理深刻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正是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蘇過的。這段時間,蘇過受詔前往中山府任通判官,此時,蘇軾也恰巧結束了在海南的貶官生活,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 蘇軾為風塵女子寫下一首詞,前兩句有失水準,後兩句令人稱讚
    當時的蘇軾可以說是人人都追的星,連當朝太后和皇上都是他的粉絲,而且,蘇軾可以說是初出茅廬,什麼都不怕,有事說事,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他這樣的剛正不阿,動了其他人的奶酪。在當時,遭遇了「烏臺詩案」,可以說震驚全國的事情,那場事情差點兒讓蘇軾送了命,這場大案前前後後牽扯了幾十個人,蘇軾也慘遭貶謫,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顧名思義,這是一首送別老友的詩詞,公元1091年,蘇軾的好友錢勰要赴瀛洲上任,臨別前,蘇軾通過這首詞贈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開篇序言裡寫道: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千古流傳,林語堂稱讚不已
    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顧名思義,這是一首送別老友的詩詞,公元1091年,蘇軾的好友錢勰要赴瀛洲上任,臨別前,蘇軾通過這首詞贈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開篇序言裡寫道: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後來還是王安石向宋神宗求情才赦免了蘇軾,但是我們都知道「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於是蘇軾就被貶到了黃州。蘇軾夜半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弟弟,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雖然仕途坎坷,但好在蘇軾生性樂觀豁達,善於苦中作樂。
  • 蘇軾刁難友人小妾,小妾的回答,讓蘇軾感動,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我們不去分析這句話的意思,單單讀起來就感覺身心舒暢,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句子很美,卻不知道這句話其實出自蘇軾的一首詞。這首詞中還有另外一句「網紅金句」,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比上面這句更有水平,意境更高了一個層次。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大文豪歐陽修曾經對他驚讚不已:「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僅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林語堂讚不絕口
    他就是蘇軾,蘇東坡,這是林語堂先生對東坡先生的評價。每每想到蘇軾,可能人們心頭會湧起一股暖意,嘴角會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這就是蘇軾,那個永遠打不倒的快樂的知識分子。那個青衫儒巾的身影,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吟詠中,歷經千年萬載,挺立在世人心裡,成為永遠的蘇軾,唯一的東坡。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 蘇軾在雨中所寫的的詞,短短4句話,是什麼讓林語堂看後讚不絕口
    隨後先生編寫了一首詞,小前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大概意思就是: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有什麼可怕!我披著一身蓑衣,只管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說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
  • 蘇軾攜妓進寺惹僧人慍怒,幸好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這才沒被群毆
    蘇軾一看,這玩笑果然開大了,於是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作,然後交給隨同而來的歌妓吟唱,頓時禪院裡飄起了悠揚的墨香。這首詞作就是《南歌子》: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園1082年)九月,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年,一天夜裡,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那麼,這究竟是一首什麼詞呢?大通禪師聽後,又有什麼反應呢?根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蘇軾的另一好友仲殊和尚聽聞了這首詞後,也寫下一首《西江月》和之,「不向春風一笑,待何時」。根據仲殊的和詞來看,大通早年也是個混跡風月之人。想必蘇軾也是知道他的底細,所以才會如此嘲諷。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蘇軾的詞就是這樣,每一首詞的背後都有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也是蘇軾經歷了風雨,看到一些場景後,即興寫下的,但是每一首,都能讓後人加以讚嘆!人的一生,輾轉各處,像什麼呢?正像到處飛的鳥類。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