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熊暉,女,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兒科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診斷專家組成員,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委會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支社主委。
2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年齡最小的僅1個月大,這一消息讓不少家長對疫情之下孩子的安全捏了一把汗。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門委員會委員熊暉表示,兒科醫生常說,孩子擔心「小白臉」,不擔心「小紅臉」。只要孩子精神狀態好,能吃能睡,一般來說就不用太擔心。
疫情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兒童感染率如何?應該如何防護?當孩子出現發熱狀況時,如何判斷是否就醫?就醫時又該如何迅速確診?
「總的來說,病毒雖然傳播力較強,但是嚴重病例較少。目前就我們醫院門診情況來說,沒有發現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全國兒童感染病例也相對較少,症狀較輕。但是因為兒童本身抵抗力低,容易感染並導致疾病傳播,所以也不能掉以輕心。」據熊暉介紹,做好兒童防護最重要是做好隔離,儘量少出門,做到勤洗手,室內適當通風、消毒,出門一定戴好口罩(1歲以下嬰兒不宜佩戴口罩),照護者主動戴好口罩,不要親吻孩子,注意咳嗽禮儀、進餐衛生等。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發燒狀況,家長也不要慌。「需要觀察伴隨症狀來進行判定。」熊暉舉例,孩子出現普通感冒,伴隨症狀一般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患甲流、乙流的孩子則一般出現高熱狀況,常伴隨流鼻涕、咳嗽、咽痛、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而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孩子,往往有疑似或確診的患者密切接觸的流行病學史,比如父母、家人等照護者疑似或者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大多數孩子症狀輕,常表現為輕度到中度發熱,少數高熱,可以有乾咳等呼吸道症狀,或者乏力、噁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多數在1周內消失。少數重症肺炎常在1周後病情進展,出現精神狀態差、咳嗽加重、呼吸急促、低氧等症狀,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從血常規檢查來說,新冠病毒感染患兒白細胞計數正常,淋巴細胞絕對數大多正常或偏低。另外,C反應蛋白正常或偏高。而對於甲流乙流和普通感冒來說,以上指標相對正常。
「如果孩子出現發燒狀況,在家可以做一些緊急的處理,包括吃退燒藥、多喝水、多休息。但是如果體溫持續不退、精神狀態不佳、有流行病學史就一定得去醫院就診。」 熊暉強調。
那麼,去往醫院後如何讓孩子快速確診?熊暉建議,如果沒有流行病學史,可以先做甲流乙流的篩查,這樣比較迅速,檢測結果一兩分鐘就出來了。如果結果呈現陰性,再做進一步篩查。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如果家長提供了流行病學資料,孩子會進入新冠病毒感染相關門診,先由大夫做進一步的問詢、查體,必要的時候查血常規、拍胸片或胸部CT,才能診斷是否為疑似病例。
「若為疑似病例,就要進行核酸檢測了。在我們醫院,先由醫護人員進行取樣、抽血,再把取樣由專人送到成人發熱門診進行核酸檢測。對於這類病人,要引起高度警惕,在結果出來之前,需要就地隔離。目前,我們檢驗的幾例兒童病例都為陰性。」熊暉介紹。
記者:李木元楊嵐
編輯:劉聰、劉暢
審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