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長,但真的很走心,關注一起學心理,你慢慢會發現這裡有關於人生的一切!
近段時間,「凡爾賽文學」突然風靡,接連上了好幾條熱搜。
還沒來得及衝浪的吃瓜群眾可能要疑惑了——難道我的5G是假的嗎?凡爾賽是個什麼梗?
凡爾賽文學,一種新時代的「文學體裁」,簡稱凡學,指的是通過委婉表達抱怨或不滿的方式,來向外界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的絕命不凡。
舉個例子——
直接說「老公給我新買了一個香奈兒包包,真開心」,就顯得好像沒見過什麼世面。
如果用凡爾賽文學的話,就會說「老公給我新買了一個香奈兒包包,真的很醜,直男的審美醜哭我了」。
吐槽中帶著高傲,顯得本人對奢侈品已經見怪不怪,又順勢秀了一把恩愛,同時又讓人覺得自己的家庭地位比老公高。可謂是「一舉多得」。
劃重點:凡爾賽文學不是單純地裝X、炫耀。
精髓在於,看似隨意實則刻意,看似低調實則高調。
豆瓣的「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甚至總結了凡爾賽文學的三大要素——
①明貶暗褒、先抑後揚:在字裡行間表現一種淡淡的嫌棄和無奈,表面上貶低,實際是在誇獎和炫耀。
②假借他人之口: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要假借第三人稱來評(贊)價(美)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對別人的稱讚予以一定的反駁,只有這樣才不會違背「明貶暗褒」原則。
③自問自答:用統一回復的方式解釋說明,看似是在回復某一個問題,實際要表現出朋友圈內容的高大上。
那麼,在熱鬧的凡爾賽文學風潮的背後,有哪些耐人尋味的心理機制呢?
01
失策的自我呈現方式:假裝謙虛
在外文中,有一個詞的意思類似於「凡爾賽」,那就是Humblebrag。這個詞由humble(謙虛)和brag(吹噓)組成,顧名思義,指的是虛偽的謙虛。
我們每個人在上學時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學霸,他們總說自己沒怎麼複習,但是最後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學霸們或許是無意的,但是「假裝謙虛」的方式卻往往會讓人感到反感。
學者們在研究Humblebrag時,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來探究抱怨式的謙虛、自我貶低式的謙虛和直接炫耀這三種自我呈現策略哪種更令人反感。
經過多次實驗,研究人員發現抱怨式的謙虛是最令他人厭惡的,其次是自我貶低式的謙虛。顯然,當謙虛變成「虛偽」的呈現時,會比直接炫耀更令人反感。
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總是「假裝謙虛」呢?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幾個學者曾在2018年就Humblebrag做了一次深入研究,他們在研究中將這種「虛偽的謙虛」稱為一種自我呈現策略(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自我呈現,一方面是因為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有多種社會角色,每種社會角色對個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個人的呈現也需要不同。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通過自我呈現獲得一些物質或社會獎賞,比如,孩子可能會為了得到父母的誇讚而表現得乖巧聽話。
更為重要的是,自我呈現的過程其實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我們通過自我呈現,來為自己建構一個特定的身份,讓別人相信自己擁有某些品質或特性,而他人的相信反過來也會滿足個人自我增強的需求。
回到凡爾賽文學。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凡爾賽人」們不過是希望別人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可愛的/有錢的,但又不想表現出太強的攻擊性。於是,他們選擇用假裝謙虛的方式表達自我,希望以此贏得更多的鼓勵與讚美而非嫉妒或嘲諷。
02
吐槽凡爾賽:一場隱形的對抗
凡爾賽文學所塑造的「精緻的表象」,如同粉色泡泡,看似美麗,卻一戳就破。而拆「凡」達人不僅是在戳破凡爾賽人們想要炫耀的心態,也是一種不同階層間「流動性」減弱後的「對抗」。
當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時,人們更傾向於相信不平等現狀是出身階層、社會限制等外在因素的結果。這種外歸因傾向會損害社會公平感,進而降低人們的階層流動感知。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越來越不相信鹹魚是可以翻身的,所以就乾脆「心安理得」地做一條鹹魚。
但同時呢,大家又不那麼甘心做鹹魚,於是忍不住暗暗地吐槽。
也就是說,凡爾賽文學的興起一方面是大家對「假裝謙虛」的嘲諷,另一方面,也暗含著大家對「精英文化」、「富裕階層」的隱形吐槽和抵抗。
豆瓣上的「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已經有四萬多人加入,組長在介紹中這樣寫道:
「如果能讓凡po們意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的問題,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好生活的實質上,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虛偽的、代理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發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吃完手裡的瓜,走好自己的路。畢竟,故事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