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始終認為,家庭教育是教育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多數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孩子越長越大,小心思越來越多,父母知道的越來來越少,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說心裡話了?
文/百變爸媽
晴晴是當地重點高中的一名高二女生,父母都在事業單位工作,經濟條件算不上好可也是穩定。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媽媽經常偷偷幫晴晴收拾屋子,這天媽媽突然發現有男生寫給晴晴的小紙條,有一些曖昧的話,這讓媽媽很是擔心。
&34;
&34;晴晴三連問,心裡很是生氣。
&34;媽媽開啟了了&34;模式。
晴晴受不了媽媽的嘮叨,一氣之下,摔門而出,只留下一臉驚愕的媽媽。孩子不願意說,問又問不出來,媽媽只剩下擔心和著急: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說心裡話了?我把你養這麼大,你就這麼對我?
其實,晴晴媽媽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管道已經堵塞了。無法有效溝通,說再多的話也不過是&34;!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多數是單向溝通,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按照我說的做就行了。總之,我是為你好!這樣做,在孩子小的時候,問題不大,因為孩子從心理上和身體上以及認知上,都不具備反抗你的力量。這並不代表沒問題,當下孩子會屈服你,但不一定心服、口服。所有的這些問題累積下來,會在青春期某個時段,被引爆,加重叛逆。
親子溝通中,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沒有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
1、 控制欲過強
控制欲強,來自於自己的不安全感。怎麼理解呢?日常表現是這樣的: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做,不允許有其他想法,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不舒服了。
現在的父母出生年代集中在70-90年代,他們的父輩由於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家庭孩子多等原因,生長環境多數經歷了物質和精神雙匱乏的狀態。缺少愛與精神支持,以及物質的相對匱乏,造成的安全感不足,通過控制身邊的事或物,降低不安全感。父輩的教育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家庭溝通模式的代際傳遞。所以,現在的父母依然在採用父輩的教養模式來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控制欲強,另一方面是因為過分擔心事情會失控。例如上述案例中的晴晴媽媽,一定是預見了一個&34;:早戀-影響學習-成績下降-高考失利-人生灰暗。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也不一定就真的會出現,這只是晴晴媽媽對於女兒未來的焦慮而引發的一種災難性的預期。
2、 自說自話單向溝通
溝通,有兩個目的:第一,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不讓對方誤解,能夠讓對方清楚明白自己的表達,不產生誤解。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自說自話,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能聽懂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如,案例中晴晴媽媽,在質問自己女兒的時候,沒有顧及到女兒的感受,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擔心。而晴晴,是因為媽媽翻看了自己的東西,感覺被侵犯了隱私權和媽媽爭辯。可以說,兩個人的溝通,根本沒在一個頻道上,這種情況下,說得多,錯的多。
3、 先入為主的猜疑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大的麻煩就是來自於先入為主的猜疑。例如晴晴媽媽,看到小紙條的內容就開始猜疑,孩子是不是早戀了。其實還有其他可能性:也許晴晴根本沒當回事兒;也許只是同學間的小玩笑;也許是雙方的正常交流只是摻雜了一些少男少女的小曖昧並沒有那麼嚴重。這種猜疑,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大障礙。我想,這也是讓晴晴生氣,摔門而出的一個原因。
小結: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說心裡話,是因為他感覺:&34;,&34;。所以,建立有效溝通管道,是降低青春期叛逆的好方法。
如果系統來說,需要個人成長,消除父母自己身上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學習情緒管理等多項工作。這對於現在忙碌的父母來說,不太現實,怎麼辦呢?其實也很簡單:&34;。只要你有一位知心的朋友,你就可以和孩子做朋友。
回想下自己上學時期,遇到了一些事,例如:成績不好、喜歡某個同學、想買磁帶、想出去玩、作業沒寫完……你第一個想說的肯定是你的朋友。因為他會在這些事上支持你,不會否定你,是的,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我始終認為,朋友關係是所有親密關係中最舒服的,為什麼?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中,都會失去邊界感,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朋友關係卻不會這樣。夫妻間可以互相翻看手機,到點不回家要打電話,同住一間房子,同睡一張床;親子關係中,因為孩子需要依賴成人生活,更是沒有清晰的界限,有的父母甚至會檢查孩子的日記,以此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那麼,朋友之間你可以這樣做嗎?當然不行,因為你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對方,但我們在夫妻關係以及親子關係中,幾乎不會考慮是否會失去對方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朋友關係是最舒服的關係。
朋友關係,彼此獨立(專圖,盜必究)
夫妻、親子關係有交集(專圖,盜必究)
和孩子做朋友就是這樣簡單,你願意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保持你們之間的距離並且充分尊重孩子。簡單來說,你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一樣去相處,你不會對朋友做的事,說的話,也同樣不要對孩子做,對孩子說。
想想,如果是晴晴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會怎麼說?一定是興奮、好奇:&34;她們會因此而產生很多話題,這是一種接納和肯定的態度,而不是否定。
媽媽也可以這樣和女兒討論嗎?方向上當然可以,但尺度不能太大,如果媽媽發現後換一種態度和語氣來問可能效果會好很多:&34;和案例中,完全否定和擔心的態度比起來,這種態度更能讓孩子接受。
總結:親情,是每個人都非常珍視的情感,但也是一把&34;,愛可以塑造一個成功的孩子,也可以像&34;一樣困住一個孩子。你願意生活在愛的&34;之下嗎?當孩子具備了&34;的能力後,開始叛逆也就不奇怪了。
懂點心理學,生活更美好
延伸閱讀: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