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靈麥子烘焙坊的智障學徒正在製作麵包。廣州慧靈供圖
南粵新公益
一個個金黃滿溢的法式麵包,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甜味道,一個個跑上跑下的忙碌身影……2013年1月8日早上,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叢雲路1號的「麥子烘焙坊」門庭若市,剛正式開業,50多平方米的店面就擠滿顧客,剛剛出爐的麵包被搶購一空,櫃檯前的人群排起了等待付帳的長龍。
這不是一家普通的麵包店。「麥子烘焙坊」是廣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為給智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而成立的一家「社會企業」。店裡的每一個麵包都由這群特殊的員工完成,所得盈利也將回饋於智障人士服務事業。
2名社工帶6名智障學徒
麥子烘焙坊裡共有6名智障人士學徒和2名擁有麵點師證的社工,所有的學徒都經過了至少半年的專門培訓。
每天早上9時,麥子烘焙坊忙碌的一天開始了。從製作麵包的配料、攪拌、烘烤、包裝,到麵包進爐之後的清洗烤盤、擦桌子,每個步驟都井井有條地進行。學徒們製作歐式麵包技能都是通過專業人士手把手教會的,麵包從製作到出爐,也都有社工在一旁進行質量把關。
儘管製作麵包在他人看來可能是個非常簡單的工作,但對這6名學徒來說卻並非易事。據介紹,所有的工序步驟都是按照每個學徒的能力與興趣進行分配的,在操作過程中,他們的忘性很大,需要社工在旁邊不斷提醒才能順利進行。有時候工作安排不合意,這些學徒還有可能鬧脾氣,甚至乾脆放棄工作。為保證麥子烘焙坊每天正常營業,兩位社工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來督導6名學徒。
對於由智障人士製作的麵包質量,有些顧客還是持懷疑態度,但廣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則解釋說大可不必,因為這6名學徒已經在慧靈接受過長期的康復訓練,也接受了專門的麵包製作培訓,對這類簡單的體力工作已經能夠完全勝任。此前,廣州慧靈就已經向一些愛心企業輸出過一些學員去從事廚房、保潔等工作,這些學員都得到了僱主的一致好評。
實際上,慧靈的麥子烘焙坊並非國內第一家由智障人士主理的麵包坊,早在2007年,南京的愛德基金會就在香港烘焙協會的支持下開辦了愛德麵包坊,其優質健康、美味可口的麵包就贏得了顧客的讚賞和信賴,現在愛德麵包坊已經開了兩家門店。
而慧靈麥子烘焙通過在正式開業前的3個月試營業也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更有外國駐廣州領事在品嘗之後給予高度讚美。據正佳集團副董事長謝萌透露,慧靈麥子烘焙坊還將進駐正佳廣場,屆時廣州市民將更方便地品嘗到這些「飽含愛心的麵包」。
將盈利用於服務智障人士
從2011年開始,廣州慧靈就有開辦一個麵包坊的計劃,希望以「社會企業」的形式,通過培訓智障人士製作麵包技能,讓智障人士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該項目先是得到芬蘭Keymedia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他們全額資助了麵包坊的裝修、設備以及人員培訓。2012年麥子烘焙坊正式進入籌建階段,還先後得到日內瓦環球基金、廣州從興電子開發公司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資助。
在香港,「社會企業」被定義為非純粹的營利性企業,也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機構,而是通過商業手法進行運作,賺取利潤用以扶助相應的弱勢群體。在發達國家,即使有政府的大額度地購買社會服務,但在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及慈善團體開始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業務來拓展收入來源,不少社會企業應運而生。在中國,由殘疾人士鄭衛寧所創辦的深圳殘友集團是最為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目前已經享譽海內外。
社會企業的主要特點是,其大部分收益來自於經營運作,而非依靠捐款和補助;此外,社會企業將經營所得利潤繼續投入到以社會收益為目標的活動當中,例如僱傭弱勢人群、公平貿易、康復訓練等。
慧靈麥子烘焙坊作為一家在工商局正式登記註冊的社會企業,也必須兼顧經營目標和社會目標。一方面,它必須通過商業經營讓自己存活並盈利,另一方面,這些盈利不能用於分紅,而須繼續投入智障人士就業支持、康復訓練等。目前,由於有資助經費支持,麥子烘焙坊做好了「一年內賺不到錢」的準備,但長遠來看還須自力更生,任重道遠。
事實上,在此之前慧靈已經通過「庇護工場」和「慧靈農場」兩個項目開始了社會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庇護工場為智障人士提供庇護性的就業安置,以生產手工藝品為主,大部分產品銷往香港等地的教堂和國外的公平貿易商店。慧靈農場則以有機種養業和生態農業體驗服務為主,所生產的農產品主要銷往廣州的西餐廳、酒店和外國人士家庭。這些項目為智障人士提供了其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讓他們有機會像普通人一樣通過工作贏得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