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家名為愛德麵包坊的麵包店近日突然在網絡微博上走紅,這家深居南京一個社區地下室的麵包坊有將近1/3員工是智障人士,網友們被愛德麵包坊智障師傅們的勵志故事所感動,紛紛前往網店購買餅乾支持。
麵包坊朱經理告訴記者:「我們平常一天七八個訂單,微博轉發那天,就有500多個訂單。平時只有一個人維護淘寶和發貨,一下子忙不過來,現在辦公室的人都去包裝了。」
今年37歲的小周是麵包坊最早的學員,患先天性唐氏症候群,他的智力相當於5歲孩童。在愛德慈佑院的幫助下,經過麵包坊老師耐心的指導,小周已經能夠製作月餅、麵包等各種點心,已然成了一位「大師傅」。
記者了解到,愛德麵包坊是由愛德基金會旗下的南京首家為智障人士服務的專業化非營利機構愛德慈佑院創立的,原本是希望為小周這樣的智障學員提供一個「非常真實的工作場景」,藉助一段時間的「實習」,讓智障學員得以順利進入用人單位。然而,即使是培訓出來的明星學員,用人單位也由於擔心風險而不願意僱傭智障者。
於是,2009年,麵包坊進行工商註冊,產品正式走向市場。2009年5月,香港烘焙協會副會長鄺振中來到麵包坊,義務擔任技術總監,負責產品開發和質量把關,一家企業提供免費場地,麵包坊的工作間搬到大鐧銀巷,基金會墊付40萬元購置高檔打面機、攪拌機、醒發機、烘烤箱、冰櫃等。為保障愛德麵包坊合法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愛德基金會對愛德麵包坊進行工商註冊,麵包坊轉身變成了社會企業。當年61歲的鄺振中天天帶著麵包坊的工作人員和義工製作愛德「八福」牌月餅,趕在中秋節前,推出「眾心捧月——喜憨兒關懷行動」,眾多訂單隨之而至,多數是愛心企業或個人認購,營業額達50多萬元。
愛德麵包坊名氣大振。公司團購和慈善義賣成為他們的主要銷售方式,這種銷售方式,也是國內多個小型社會企業的贏利模式。2009年,愛德麵包坊實現帳面資金收支平衡。即便如此,收入僅夠支持運營成本,外在募款仍然是麵包坊的重要支持因素。
2010年7月8日,愛德麵包坊開通淘寶店。30位大學生成立了淘寶店運營團隊,義務幫助網店營銷、宣傳和客服,如今愛德麵包坊淘寶官方網店已經成為月入1.2萬元的五鑽網店。隨著媒體傳播,開始有人前往麵包坊工作間上門購買。至此,麵包坊的銷售渠道囊括了工廠銷售、公司團購、慈善義賣、機構內部需求和淘寶網店。
2012年5月,第一家愛德麵包坊的實體門店在南京華僑路開業,直接面對大眾消費者。愛德基金會報告顯示,愛德麵包坊於2011年完成銷售額100萬元,其中月餅收入60餘萬元,現場銷售達28萬元,網店銷售8萬餘元,捐贈收入近2萬元。同時,3名智障學員得到庇護性就業;設立職業培訓室,接受12名智障學員進行職業培訓。在麵包坊朱經理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的麵包坊,叫做天鵝麵包坊。上世紀90年代,日本大和運輸公司創始人小倉昌男利用個人財產創辦了為智障人士提供工作機會的天鵝有限公司。他發現殘障人可以製作出美味的麵包,麵包是每天都需消費的食品,認為經營麵包坊有利於推動殘障人士被社會接納。1998年6月,天鵝麵包坊第一家店開張,截至2011年,有殘障職員280名,其中70%是智障人士。目前有3家直營店,23家加盟店,經營很成功。它的成功不是來自社會的同情,而是好吃的麵包,靠質量贏得市場。
「我們倡導的理念是平等工作,成就尊嚴。喜憨兒需要的不是同情,因為那是居高臨下的賞賜,而且同情會用完,人家憑什麼一直買垃圾產品?買了也會瞧不起我們。」麵包坊執行董事禇朝禹說:「本來人家就懷疑,喜憨兒做出來的食品,究竟能不能吃,我們要在市場立足,就得超出大眾的期望值,做出讓人心服口服的產品來。不謙虛地說,我們的產品,質量比市面上大多數產品要好。理想的狀態是,我們不需要特別的支持,大家只要選擇優質的產品就OK了。」
目前,除了愛德麵包坊外,淘寶上的社會企業型網商還有深圳的「殘友數碼」,新疆的「喀什善城」等,這些社會企業型網商成為殘障人士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