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學會普通人3天能學會的工作 南京愛德麵包坊讓喜憨兒活出尊嚴

2020-12-22 荔枝新聞

我蘇特稿記者 / 汪璐 朱佳旻

在南京大鐧銀巷,有這樣一家麵包坊,這裡近一半員工都是「喜憨兒」,也就是患有唐氏綜合症、孤獨症等疾病的智力殘障人士。這群特殊員工的生理年齡都已達到成年,但心理年齡只相當於10歲以下的兒童,生活上不具備完全自理能力。

疫情過後,生活按下「重啟鍵」,我們在這裡看見了他們用勞動創造出的自我價值。

經過職業培訓,他們在這裡從最開始的車間清洗工作到逐步掌握製作曲奇、麵包、蛋糕等職業技能。隨著能力逐步增長,也開始參與到庫房管理、配貨包裝、快遞打包、配送運輸、電子商務、淘寶客服、茶歇、甜品臺、水吧吧員、門店收銀及銷售推廣等工作。

符符給記者介紹曲奇產品

店裡整理羅列的各種曲奇都是由喜憨兒們製作完成的,符符也是其中一員。

聽到有記者到訪,平日裡外向開朗的符符顯得有些害羞緊張,仔細整理好衣服的領子才從麵包車間裡走出來。「這是甜的,這邊的幾個是鹹口味。」符符臉上掛著富有感染力的笑容,熟練地為記者介紹起了貨架上的曲奇。

來到麵包坊後,符符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之前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現在是能夠準點打卡上班的模範員工了。在招呼顧客方面也很有心得,能夠準確記住老顧客的喜好,是老顧客心中的暖心銷售。

雖然我成長得很慢 但我從未停下腳步

貨架上的曲奇和普通麵包店裡販賣的商品別無二致,但背後喜憨兒們的努力是超越想像的。正常人三天便可學會的曲奇製作,學員周周花了整整三年。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周周難以控制手指的肌肉,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靈活地運用雙手操作。三年間,嘗試,失敗,再次嘗試,如此反覆,日復一日,終於完成一份合格的曲奇。

周周教小朋友製作曲奇

「我用三年時間學會別人只需要3天就可以學會的事情,但我用12年的時間堅持大多數人未必能夠堅持下來的事情。」 喜憨兒有很多普通人沒有的品質,比如他們一旦掌握一個職業技能,便會絲毫不打折扣地執行。周周擠出的曲奇大小一致,薄厚均勻,絲毫不輸專業的糕點師傅。

除了堅持,改變是另一個關鍵詞。13年前剛到店裡的時候,周周的情況並不樂觀,連工作服都常常穿反。從培智學校畢業後,周周便一直待在家裡,長期不與外界接觸,精神也因此變得消沉。

現如今,周周是愛德麵包坊的代言人,榮獲「蛋爺」稱號,甚至還可以教愛心人士學習製作手工曲奇。周周收穫的不僅是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改變。收穫了自信的他會驕傲地對別人說自己是家裡的頂梁柱,還常常以此鼓勵其它學員。

是工作崗位 更是喜憨兒的第二個家

無法參與工作,失去與外界接觸機會的喜憨兒們會越來越與社會脫節。像周周和符符這樣面臨這一問題的喜憨兒並非個例。愛德基金會注意到,讓喜憨兒有機會走出家門,學習專業技能,和正常人一樣參與工作是當務之急。很多企業願意獻愛心,為喜憨兒們提供經濟方面的補貼,但卻無法提供給他們一個工作崗位。

愛德麵包坊喜憨兒小助手王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7年愛德麵包坊應運而生,不同於普通公益項目的捐款,在如何幫助喜憨兒這個問題上,愛德麵包坊想地更長遠也更深刻。「最終他們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他們應有的勞動價值,讓他們享受有尊嚴的人生,不僅僅是施捨和給予,而是他們自己要創造價值。麵包坊對於喜憨兒們而言是歸屬地,是樂園,更是第二個家。」 愛德麵包坊喜憨兒小助手王娜和記者分享道。

除了日常工作,員工們平時還會製作的很多小裝飾,點綴在麵包坊的各處。剪貼畫、小泥人……讓整個麵包坊都變得可愛又有趣。特教老師還會幫助特殊員工制訂工作計劃,讓他們更合理地調節生活和工作。

應對疫情大考 培訓成效經受考驗

疫情期間的短暫分離,讓喜憨兒和員工們更加意識到彼此是家人一般的存在。符符沒能返崗的那段時間,每個人都覺得店裡好像少了點什麼,變得很安靜。疫情結束後,符符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崗位,尤其是第一周,每天都在比平時更認真地擦櫃檯、掃地,工作服也整理的更好,歡聲笑語也跟著符符一起回到了店裡。

面對疫情大考,愛德麵包坊也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他們原本有不少擔心。疫情期間,麵包坊歇業三個月,對於喜憨兒們來說,原本熟悉的技能可能會遺忘。但是曾經用三年時間學會製作原味曲奇的周周卻給了大家驚喜,前期的培訓竟然潛移默化到他的心裡,形成了肌肉記憶。特教老師只是稍作糾正,周周就能很順利地進入到正常的工作中。

學員們製作月餅的過程

面對疫情帶來的損失,麵包坊也希望通過月餅季能刺激一系列的消費,目前正在給員工們進行製作手工月餅的培訓。剛開始的時候,學員們經常出錯,忘記在模具上撒粉、包地時候漏餡、蛋液刷地不均勻……慢慢地,他們越來越熟悉,成品也愈發精緻。在這過程中,學員們還會做遊戲,變魔術,工作間裡原本枯燥的流程操作也變得開始有意思了。

疫情期間,為了保持學員們的工作能力,小助手叮囑學員的家人安排學員做適量的家務活。家長們紛紛在群裡分享學員在家洗菜、拖地的視頻,話語裡滿是喜悅和驕傲。喜憨兒的成長也為家庭帶來了希望,從原來的只要能夠吃好穿好到如今家人已經開始對他們未來充滿了更多期待。加油,你們努力的樣子很美!

相關焦點

  • 麵包坊的喜憨兒:十多年,他們活出尊嚴
    > 麵包坊的喜憨兒
  • 麵包坊助「喜憨兒」 融入社會
    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愛德基金會旗下企業愛德麵包坊在無錫正式開業,與一般麵包坊不同的是,這家麵包坊店員半數是「喜憨兒」(指「心智障礙者」),他們能夠在這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記者走進麵包坊看到,店面雖然不大,但各類設備齊全,右側貨架上麵包種類較為豐富,店員著裝統一,胸口皆貼著以「喜憨兒」為原型的麵包坊Logo標誌。「我們主要通過市場運營的方式來為心智障礙者提供就業訓練和機會。」
  • 愛德麵包坊「喜憨兒」符曄:實習從穿衣學起
    夾麵包、打包,符曄現在得心應手。丁亮/圖 下午3點20分,遊府西街愛德麵包坊,街對面小學第一撥放學的孩子跑了進來,對著香甜四溢的麵包櫃擠腦袋。「叔叔我要這個甜甜圈。」符曄是叔叔,今年33歲的叔叔;他也是哥哥,心智停在10歲的哥哥,還有個特殊稱呼屬於他們——喜憨兒。從進入愛德慈佑院學習最簡單的穿衣服,再到麵包坊的夥計,「喜憨兒」也在經歷融入社會的「實習」。實習前先從穿衣學起符曄是一名心智停留在10歲的智障患者。
  • 喜憨兒帶夢想起航 南京「很多人麵包坊」即將開店
    這是南京為數不多的以眾籌方式籌款的店鋪,一臺咖啡機、一個消毒櫃、一張桌椅甚至是1元錢的捐款都不會被看作吝嗇,它有一個溫暖的名字:「很多人的麵包坊」。和南京知名的愛德麵包坊一樣,這裡也將作為喜憨兒的職業培訓場所,讓他們用親手製作的麵包、餅乾傳達心意,成為人們了解特殊人群的起點。
  • 【我奮鬥 我幸福】麵包坊裡的「喜憨兒」
    麵包坊裡的每個「喜憨兒」都有一手絕活,能做出讓人讚不絕口的美味。   鼓樓區大鐧銀巷,是喜憨兒們每天的必經小路,麵包坊裡一共有7位喜憨兒麵點師,他們是先天唐氏綜合症患者,智力水平只相當於5歲。   麵包坊把做麵包的環節逐一分解,喜憨兒只負責其中的某些部分。周鍵是2007年第一個來到麵包坊的「元老」,會搓小球、捏蛋撻、擠曲奇不少的技術活兒。
  • 南京眾籌「很多人的麵包坊」為智障者提供工作機會
    南京眾籌「很多人的麵包坊」為智障者提供工作機會 2015-01-13 09:34:27  據這家愛德麵包坊的副董事長、南京愛德基金會資源發展總監李洋介紹,該基金會先後在南京開設了兩家愛德麵包坊,最初的本意是用來培訓智障人士的一個模擬職場,開業5年來,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麵包坊現在有6名特殊學員。他們在這兒平等地參與工作,享受有尊嚴、有意義的人生。
  • 「喜憨兒」公益麵包溫暖孤獨心靈
    「喜憨兒」為雲南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公益麵包。愛德麵包坊供圖養老組織倡導殘疾人力所能及幫助社區老人「喜憨兒」公益麵包溫暖孤獨心靈本報訊(通訊員 李曉霞 記者 馬道軍) 9月21日是第25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當天,位於鼓樓區湖南路街道雲南路社區的好來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經過重新裝修改造後,開始為附近居民提供養老服務。
  • 殘障人網上開出別樣麵包坊
    記者了解到,愛德麵包坊是由愛德基金會旗下的南京首家為智障人士服務的專業化非營利機構愛德慈佑院創立的,原本是希望為小周這樣的智障學員提供一個「非常真實的工作場景」,藉助一段時間的「實習」,讓智障學員得以順利進入用人單位。然而,即使是培訓出來的明星學員,用人單位也由於擔心風險而不願意僱傭智障者。  於是,2009年,麵包坊進行工商註冊,產品正式走向市場。
  • 麵包坊裡的「喜憨兒」,十多年,刷黃油搓小球做麵包:活出了自信
    麵包坊裡的「喜憨兒」,十多年,刷黃油搓小球做麵包:活出了自信!人生而平等?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是不一樣的,幸福感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對於那些有唐氏症候群還有腦癱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能有一份工作而開心吧。南京鼓樓區的一個麵包坊裡,有八位喜憨兒麵點師,他們的智力只相當於兒童,十多年來,他們一遍遍刷黃油、搓小球,做麵包,就是這樣簡單的工作,卻讓他們活出了自信。
  • 愛德麵包坊的困惑:公益與商業如何結合
    多數人並沒有察覺到愛德麵包坊的特殊———這是一個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麵包店,通過市場實現自給自足,達到可持續發展,很多媒體用「社會企業」來稱呼它。3年前,這個麵包坊只是南京愛德基金會用來培訓智障人士的一個模擬職場,2009年,麵包坊進行工商註冊,產品正式走向市場。2012年5月,第一家愛德麵包坊的實體門店在南京華僑路開業,直接面對大眾消費者。
  • 【喜憨兒的心願】在麵包天堂中尋找自我
    他自己心裡也很清楚這一點,談起來完全不避諱,比普通人更樂觀。令人訝異的是,王小冬還是這個群體中難得工作過的一員。2007年通過他爸爸的介紹,王小冬開始在賓館當洗衣工。就這樣工作了7年,每天從早上8點半工作到下午3、4點,直到賓館倒閉。他甚至還會自己操作電子產品,在電腦上下載喜歡的日本動漫來看。
  • 江蘇優秀企業——南京愛德食品有限公司
    愛德麵包坊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首批為智障人士提供職業培訓和庇護性就業的社會企業,隸屬於愛德基金會,旨在促進智障人士就業,平等地參與工作,享受有尊嚴的人生。愛德麵包坊目前擁有3家門店,1間生產中心,1間職業康復培訓中心,3家在運營網店。
  • 繼主持人大賽後南京再現喜憨兒洗車中心,一年後的喜憨兒們怎樣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社會上擁有的「同樣的」生活條件之下,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正常人,但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有那麼一群人值得我們去走近,去關注,去記錄,他們就是喜憨兒。喜憨兒是心智障礙者的統稱,它包括自閉症患者,唐氏症候群,智力發育遲緩等的人群。喜代表珍惜,憨代表憨厚老實,兒代表孩子,這個解釋是來自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創始人曹軍的解釋。
  • 洗車行的「喜憨兒」
    喜憨兒3年,清洗了3萬多輛車這看似普普通通的數字可對他們來說
  • 我與喜憨兒有個「約會」,他們也有精彩人生
    3號下午,江蘇新聞廣播和愛德基金會聯合舉辦了「愛的好聲音——一面之緣,為愛助力」活動。在江蘇新聞廣播主持人董婕的指引下,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和家長三三兩兩分組,一部分小朋友跟著愛德的喜憨兒們學做曲奇,另一部分開始了巡街義賣活動,拿著宣傳單奔向各方。8歲的趙振浩小朋友一個人就賣出了11份,還巧遇了一個曾被幫扶過的貧困生,貧困生表示買下這份餅乾可以幫助更多人,讓愛一直一直傳送下去。本次巡街義賣共賣出104份312罐曲奇,籌集到的善款將全部捐獻於愛德麵包坊,讓喜憨兒群體更有尊嚴地生存。
  • 無錫:13名喜憨兒撐起洗車行,5天就有3萬人為其點讚!
    19日本報A10版《「喜憨兒們」開出了洗車中心》一文報導了近日在惠山區玉祁街道開業的無錫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引起了很多讀者和網友的關注。5天時間內,江南晚報發布的這條抖音已有50萬點擊量,3.3萬點讚!13名「喜憨兒」雖有心智障礙,但都有恆心,說好做某件事就一定不會偷懶。洗車雖然不輕鬆,但能用自己雙手賺錢,他們都格外開心。
  • 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運營一年,那裡的「喜憨兒」工作咋樣啦?
    去年5月22日,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運營。
  • 「喜憨兒」成社會組織扶貧榜樣
    深圳喜憨兒洗車行。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晚報訊(記者 方壯芳)近日,記者獲悉,深圳市智家喜憨兒成長關愛中心(簡稱喜憨兒)被列為深圳社會組織助力精準扶貧典範案例,收錄於《深圳社會組織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中。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喜憨兒創新幫扶模式,助力可持續扶貧助困是亮點。
  • 社創案例 | 育成番薯藤:為喜憨兒營造幸福職場
    喜,取自疼惜的「惜」的諧音,表示疼惜之意,同時也代表著孩子的喜悅和尊嚴;「憨」字則是用親暱的語氣取代責備;兒,永遠的孩子。你可知道,這樣的喜憨兒有多少? 賴光蘭是一位喜憨兒的母親,和其他家長一樣,她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隱憂。 孩子什麼時候能走路?別人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怎麼辦?如果孩子能順利入學,畢業之後又能去哪裡?怎樣才能找到願意接納他的工作?層出不窮的問題,讓賴光蘭和其他喜憨兒家長聚在一起,想著要為孩子們做些什麼。
  • 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實現自負盈虧 創辦人:自食其力讓他們感到自豪
    創立一年後,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為顧客洗車超5000輛,首次實現自負盈虧。創辦人朱軍林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喜憨兒工作認真,車也洗得更乾淨,有顧客寧願不辦卡多花錢來洗車。如今中心共有16名喜憨兒,他們中最多的月收入可達到一兩千元,這些曾被認為是家庭「負擔」的喜憨兒如今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非常自豪靠勞動創造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