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父母曾許諾王小冬,如果他考試考得好,就帶他去夫子廟買只鳥,自此之後這個男孩就喜歡上了小動物。他曾經養過花慄鼠、金錢龜、倉鼠、蜥蜴,品種繁多,簡直能湊個花鳥市場。他從14、5歲又開始養鳥,家裡最多的時候曾經養了10多隻不同種類的鳥,有5、6隻虎皮鸚鵡,2、3隻紅牡丹鸚鵡,1隻八哥還有1隻鷯哥。王小冬說他最喜歡鷯哥,因為鷯哥會說話。簡單的「你好」、「歡迎光臨」不在話下,甚至還會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王小冬都是在普通學校學習,之後因為智力缺陷便沒有再讀普通高中。他自己心裡也很清楚這一點,談起來完全不避諱,比普通人更樂觀。令人訝異的是,王小冬還是這個群體中難得工作過的一員。2007年通過他爸爸的介紹,王小冬開始在賓館當洗衣工。就這樣工作了7年,每天從早上8點半工作到下午3、4點,直到賓館倒閉。他甚至還會自己操作電子產品,在電腦上下載喜歡的日本動漫來看。
他們並非一無是處
只是需要悉心教導的「大孩子」
王小冬來慈佑院並不久,從今年8月起開始去麵包坊學做蛋糕。他說他喜歡麵包坊,老師也說他是這批學生裡做得最好的學生之一。我們問:「你會做什麼?」王小冬說:「原味曲奇、稱重。我還會做紙杯蛋糕,撒些核桃仁、葡萄乾、枸杞什麼的。」「那我們去看你們做蛋糕行麼?」他痛快地回答 :「好啊,我給你們做一個。」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來到操作間時,慈佑院的「大孩子」們已經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和手套開始練習做曲奇。每個人性格不已,熟練程度不一。有人速度飛快,王小東則慢慢悠悠。麵包坊的師傅說他心細活細,手指也纖細得像女孩,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愛開小差。一個高個子的叫朱芷萱的女孩,和王小冬一樣心智相對成熟,學習能力也更強一些。她讓我們嘗試著擠曲奇,需要控制好力度擠出適量的麵團,也需要一些小技巧來使花壓得更好看。喜憨兒雖然存在生理缺陷,但他們每天重複同樣的動作並沒有厭倦,而是慢慢彌補著自己的不足。
喜憨兒需要的不是憐憫
而是發自心底的尊重
比起普通的殘疾人,智障者更難適應社會,無法正常地工作、生活。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最邊緣的群體,且往往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其人生不被寄予任何希望。
愛德麵包坊是全國首家為智障人士服務的社會企業,為智障人士進行職業訓練和庇護性就業。我們在這裡看到,喜憨兒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自己為家庭做出小小的貢獻。我們沒有理由看輕他們,他們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憐憫,而是發自心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