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老師走進博物館、美術館,「館校共建」(又稱「館校合作」)成為當下頗受好評、極具潛力的美術教學新模式。在東莞,館校共建工作從2009年起步,至今11年了。這11年的探索中,東莞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與學校、教育機關緊密合作,探索建立在本館優勢資源和特色基礎的獨特模式,並逐漸成熟成型,廣受各界肯定和市民歡迎。
從這些年東莞開展的館校共建工作,無論是對各大場館還是對學校都有著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對場館而言,是其推進青少年教育服務項目能更好地擔當起自身肩負的神聖使命,也能極大地促進場館教育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歷練專業水平和教育水平。對學校來說,不僅能讓這些資源寶庫成了學校教育的極好補充,拓展學生第二課堂,提升素質教育,也能讓學校很有效地規避市場上良莠不齊的培訓機構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結合自身特色 探索館校共建模式
據莞城美術館公教部主任李丹介紹,東莞的館校共建最早是從2009年開始的,當時莞城步步高小學的美術老師到北京培訓,了解到北京的一些中小學與中國美術館合作,利用中國美術館的資源與學校互動,開展特色課程教育。步步高小學也有這方面意願,與剛成立的莞城美術館溝通,二者一拍即合,開始借鑑北京的模式,探索開展本地特色的館校共建。
於是,從2009年開始,莞城美術館開始與周邊各學校結成對子,打造館校共建服務模式。從首創「在美術館上美術課」的美育教學方式,到不斷「請進來、送出去」,把各種精品展覽、藝術講座送進校園;從2016年提煉出「行進中的美術館」這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並獲評「第二批廣東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到堅持十年如一地履行公共文化藝術教育職能,莞城美術館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滿足群眾需求、結出累累碩果的公共文化服務之路,與其自身「小而美」「小而精」,發揮小而恢宏力量的辦館理念相得益彰,被美術館界譽為「莞城美術館模式」。
其間,莞城美術館與34所學校籤訂了「館校共建美術教育基地」服務協議,打造各中小學校美術教育的課外欣賞和實踐平臺。截至2020年1月6日,該館通過「展板進校園」把自主策劃的24個精品展覽製作成圖文並茂的流動展板送進了東莞、廣州、深圳、韶關等地共40所大、中、小學累計135次,讓39萬多名師生享受這些「藝術課間餐」;通過「藝術講座進校園」活動邀請與展覽相關的30餘名藝術家、研究專家、美術館策展人員等走進學校,為師生們開展專場導覽及藝術講座等活動60場,由此讓4.5萬在校學生了解到鄧白、盧柏森、黎冰鴻、張穆、關山月、鄭月波等一批本土藝術大家,以此為後輩傳承和發揚本土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東莞許多中小學借鑑了莞城美術館的莞校共建模式,積極與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也結合自身特色和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館校共建模式。比如,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力打造「東縱聯大」「東縱第二課堂」等教育活動品牌,鴉片戰爭博物館探索研學項目與共建基地,利用本館的紅色教育資源,打造愛國主義特色的館校共建模式。
請名家指導老師 為素質教育「種草」
「每次展覽籤約時,我們都會要求這些名家配合我們的館校共建活動,尤其是在美術館和到有需要的學校開展教學,並寫入協議中,以此提高師生的作品審美鑑賞能力,為美術教師提升了專業素養,為本地創作者增強了專業水平。」李丹表示,美術教師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力量,也是館校共建的另一個重點對象。「他們藝術修養的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的不斷進步,則是實施美育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保證。」
以莞城美術館為例,該館針對中小學老師需要,結合本館藝術資源和本地美術教育特點,自主創立的由藝術家和觀眾面對面學習交流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品牌「名家課堂」,以展覽為基礎,邀請全國各美術院校、藝術高校等教授級知名畫家,採取「現場示範教學+現場交流+作品點評(含展覽導覽)+共同寫生、創作」的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尤其教師群體的需求。自2012年起,先後邀請了陳堅、劉壽祥、周剛、陳湘波等50餘名國內知名藝術家,開展了「名家課堂」近100場,其中,以水彩畫、藏書票、工筆畫、油畫等為主要內容的「名家課堂」近60場,為在校師生開展素描、雕塑、民間工藝等藝術課堂和普及講座近40場,「名家課堂」的觀眾參與總人數高達10萬人。
其中,周剛、劉壽祥、陳流、沈延祥、陳湘波等近10位國內知名畫家為學校美術老師舉辦了水彩畫、工筆畫、版畫等專場課堂達20餘場,參與老師約50名,學習課時達100多個課時。通過名家們面對面的指點,使東莞美術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美術教育理念得到了加強,創作與教學思維得到了更新,事業得到了推動與發展。
參加名師課堂的教師中,有11位教師作品入選在第一、第二屆廣東省教師作品展,有1位東莞教師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曾入選2019年中國美協水彩藝委會年度提名展的東莞常平鎮中心小學美術教師姚崇,便是「名家講堂」的「鐵粉」,「幾乎一次不落地過來觀摩、旁聽、學習」。「幾年下來,我不但學習到水彩畫的各種技法和材料的應用,也了解到畫家創作思路和對水彩的理解,聆聽到名家對參展作品的點評、水彩的發展歷程、方向以及水彩現狀和存在問題所進行的思考。」 姚崇說,這對他個人創作有很大啟發,也讓他在創作和教學過程中有更多嘗試探索的可能。
/案例/
東莞市博物館:
知行有教,全市聯動共建
東莞市博物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2013年,東莞市博物館館校共建平臺——「知行有教」正式啟動,次年推出「全市聯動共建」模式,與東莞市教育局歷史教研室攜手,由其召集市內所有公辦中學歷史科組積極參與到與該館的共建工作中來。此種模式下,該館作為發力中心點,成功搭建起一個多向、多維、互聯互動的立體共建網絡,配合相應的工作制度,有效整合了博物館和各學校的教育資源,為深入開展各類共建活動提供了堅實保證。其間,館校共同開發課件、與學校教師緊密合作,開展公開課研討,在教育合作的深度上明顯得到提升。
此外,該館近年來更大膽嘗引入有資質的社會第三方來助力館校共建,例如2019年,莞博與東莞市青年旅行社達成一致,共同開發針對中小學的莞城文化研學活動。此種方式,將共建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諸多如組織、管理、出行、餐飲等服務型環節委託給第三方負責,讓館校共建中的研學項目的執行更加順暢。
該館在館校共建中,史無前例地注重「雙師共建」,即博物館教師與學校教師之間的深度合作(該館社教人員要求全員參加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例如,2015-2016年,該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聯合開發出「古代東莞」題材系列課件與數十堂微課以及校輔教材讀本;2019年,雙方人員密切合作,推出首場以「古代東莞的教育」為主題、針對初、高中學段的公開「共建歷史課堂」,在松山湖實驗學校成功舉辦,得到了教育部門領導及東莞市教育名家的高度讚譽。
截至目前,該館先後與全市的60所學校籤訂了「共建協議」,結成友好單位。這些學校涵蓋了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大專院校全部學段。在眾多共建單位中,該館與莞城區教育中心的「集約型」共建,即以莞城區為單位,統籌協調其下轄9所公辦學校與東莞市博物館進行集體深度共建,具有獨特性。
東縱紀念館、鴉博館:
活化紅色資源,打造愛國教育品牌
鴉片戰爭博物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在東莞的眾多博物館中,鴉片戰爭博物館和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無疑是紅色資源最豐富的場館,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館校共建方面,他們積極整合、利用本館資源,推出系列獨具特色的館校共建品牌活動。
東江縱隊紀念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其中東縱紀念館,重點打造「東縱聯大」「東縱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品牌。尤其後者中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館校合作教育實踐活動,基於初中學科在博物館裡的情境課程教育,即學校八年級歷史課教材中關於抗日戰爭的單元內容,結合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抗戰史實圖片和文物等媒介,充分考慮青少年心智發育特點,將歷史學科知識點融入展廳教學、互動遊戲、沙畫演繹、教師點評等環節。館校「雙師」以情境教學的方式打造東縱紀念館成為面向省內外中學生抗戰史的「第二課堂」。該項目還曾入選《2015-2017年度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秀案例》。
鴉片戰爭博物館則探索研學項目與共建基地。據該館副研究員、宣教部主任張翠霞介紹,該館利用館內歷史文化資源,重點圍繞「沙角海戰」「虎門海戰」等重大歷史紀念日及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精心組織策劃舉辦了一系列主題紀念活動,充分利用林則徐與鴉片戰爭文物資源,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免費開展愛國主義、禁毒、歷史等主題教育活動等。
此外,還通過「探索工坊」 「博物館裡過寒暑假」「館校互動」「親子教育」等系列活動,搭建青少年課外教育平臺。為了更好地接待研學團體,鴉片戰爭博物館配置了一支由碩士、本科組成的高學歷的專業講解隊伍25人及200餘人的志願者團隊,免費提供英語、粵語、普通話等多語種講解服務。
「真正的研學旅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於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單純地來博物館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一起動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 張翠霞說,在未來的館校共建教育活動策劃中將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根據興趣自己選題、自己找資料、自己研究、自己得出結論、自己把成果展現給大家,館方給予的是方法和過程的必要支撐。
莞城圖書館:
推出館校聯盟,補給校園閱讀
據莞城圖書館「館校聯盟」負責人黎麗梅介紹, 2012年,該館利用圖書資源和活動策劃執行優勢,推出的館校聯盟項目,其目的是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教研資源,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與圖書館的聯繫,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該模式的內容有四方面:1、 公共服務進校園,通過與學校籤訂《館校聯盟之免費辦證協議》,我館為聯盟院校師生免費辦理讀者證、與教學需求相結合為學校批量提供相關圖書,閱讀活動推廣進校園等。2、共建校外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圖書館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校外課堂,為學校第一課堂進行補充。3、搭建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平臺,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4、各種展覽體驗活動、巡展進校園等。
近年來,該館藉助「館校聯盟」項目平臺,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學校教學理念、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等特色課程, 如「匠心書坊」「小小圖書館員」「e悅讀」等品牌活動先後走進校園,與本轄區內小、中、高校共建校外第二課堂,加大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深化館校聯盟的品牌影響力。
2020年,該館還首次嘗試引入優質社會資源走進學校,與「春田文學社」聯手開啟全新品牌課程—— 「自然有詩」,即將走進校園。務求為莞城區學校、學生提供多樣性、多元化的書香體驗和社會實踐。目前與該館籤訂館校共建關係的院校有莞城中心小學,莞城中心小學分校、莞城實驗小學、莞城步步高小學、莞城英文實驗學校等等,深受這些學校師生歡迎。
莞城圖書館館校共建現場
全媒體記者 沈漢炎 見習記者 陳美任/文
受訪單位供圖
全媒體編輯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