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校共建的東莞樣本:各館各有特色,有效補充中小學素質教育

2020-08-27 東莞時間網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老師走進博物館、美術館,「館校共建」(又稱「館校合作」)成為當下頗受好評、極具潛力的美術教學新模式。在東莞,館校共建工作從2009年起步,至今11年了。這11年的探索中,東莞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與學校、教育機關緊密合作,探索建立在本館優勢資源和特色基礎的獨特模式,並逐漸成熟成型,廣受各界肯定和市民歡迎。

從這些年東莞開展的館校共建工作,無論是對各大場館還是對學校都有著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對場館而言,是其推進青少年教育服務項目能更好地擔當起自身肩負的神聖使命,也能極大地促進場館教育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歷練專業水平和教育水平。對學校來說,不僅能讓這些資源寶庫成了學校教育的極好補充,拓展學生第二課堂,提升素質教育,也能讓學校很有效地規避市場上良莠不齊的培訓機構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結合自身特色 探索館校共建模式

據莞城美術館公教部主任李丹介紹,東莞的館校共建最早是從2009年開始的,當時莞城步步高小學的美術老師到北京培訓,了解到北京的一些中小學與中國美術館合作,利用中國美術館的資源與學校互動,開展特色課程教育。步步高小學也有這方面意願,與剛成立的莞城美術館溝通,二者一拍即合,開始借鑑北京的模式,探索開展本地特色的館校共建。

於是,從2009年開始,莞城美術館開始與周邊各學校結成對子,打造館校共建服務模式。從首創「在美術館上美術課」的美育教學方式,到不斷「請進來、送出去」,把各種精品展覽、藝術講座送進校園;從2016年提煉出「行進中的美術館」這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並獲評「第二批廣東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到堅持十年如一地履行公共文化藝術教育職能,莞城美術館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滿足群眾需求、結出累累碩果的公共文化服務之路,與其自身「小而美」「小而精」,發揮小而恢宏力量的辦館理念相得益彰,被美術館界譽為「莞城美術館模式」。

其間,莞城美術館與34所學校籤訂了「館校共建美術教育基地」服務協議,打造各中小學校美術教育的課外欣賞和實踐平臺。截至2020年1月6日,該館通過「展板進校園」把自主策劃的24個精品展覽製作成圖文並茂的流動展板送進了東莞、廣州、深圳、韶關等地共40所大、中、小學累計135次,讓39萬多名師生享受這些「藝術課間餐」;通過「藝術講座進校園」活動邀請與展覽相關的30餘名藝術家、研究專家、美術館策展人員等走進學校,為師生們開展專場導覽及藝術講座等活動60場,由此讓4.5萬在校學生了解到鄧白、盧柏森、黎冰鴻、張穆、關山月、鄭月波等一批本土藝術大家,以此為後輩傳承和發揚本土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東莞許多中小學借鑑了莞城美術館的莞校共建模式,積極與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也結合自身特色和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館校共建模式。比如,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力打造「東縱聯大」「東縱第二課堂」等教育活動品牌,鴉片戰爭博物館探索研學項目與共建基地,利用本館的紅色教育資源,打造愛國主義特色的館校共建模式。

請名家指導老師 為素質教育「種草」

「每次展覽籤約時,我們都會要求這些名家配合我們的館校共建活動,尤其是在美術館和到有需要的學校開展教學,並寫入協議中,以此提高師生的作品審美鑑賞能力,為美術教師提升了專業素養,為本地創作者增強了專業水平。」李丹表示,美術教師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力量,也是館校共建的另一個重點對象。「他們藝術修養的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的不斷進步,則是實施美育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保證。」

以莞城美術館為例,該館針對中小學老師需要,結合本館藝術資源和本地美術教育特點,自主創立的由藝術家和觀眾面對面學習交流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品牌「名家課堂」,以展覽為基礎,邀請全國各美術院校、藝術高校等教授級知名畫家,採取「現場示範教學+現場交流+作品點評(含展覽導覽)+共同寫生、創作」的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尤其教師群體的需求。自2012年起,先後邀請了陳堅、劉壽祥、周剛、陳湘波等50餘名國內知名藝術家,開展了「名家課堂」近100場,其中,以水彩畫、藏書票、工筆畫、油畫等為主要內容的「名家課堂」近60場,為在校師生開展素描、雕塑、民間工藝等藝術課堂和普及講座近40場,「名家課堂」的觀眾參與總人數高達10萬人。

其中,周剛、劉壽祥、陳流、沈延祥、陳湘波等近10位國內知名畫家為學校美術老師舉辦了水彩畫、工筆畫、版畫等專場課堂達20餘場,參與老師約50名,學習課時達100多個課時。通過名家們面對面的指點,使東莞美術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美術教育理念得到了加強,創作與教學思維得到了更新,事業得到了推動與發展。

參加名師課堂的教師中,有11位教師作品入選在第一、第二屆廣東省教師作品展,有1位東莞教師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曾入選2019年中國美協水彩藝委會年度提名展的東莞常平鎮中心小學美術教師姚崇,便是「名家講堂」的「鐵粉」,「幾乎一次不落地過來觀摩、旁聽、學習」。「幾年下來,我不但學習到水彩畫的各種技法和材料的應用,也了解到畫家創作思路和對水彩的理解,聆聽到名家對參展作品的點評、水彩的發展歷程、方向以及水彩現狀和存在問題所進行的思考。」 姚崇說,這對他個人創作有很大啟發,也讓他在創作和教學過程中有更多嘗試探索的可能。

/案例/

東莞市博物館

知行有教,全市聯動共建

東莞市博物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2013年,東莞市博物館館校共建平臺——「知行有教」正式啟動,次年推出「全市聯動共建」模式,與東莞市教育局歷史教研室攜手,由其召集市內所有公辦中學歷史科組積極參與到與該館的共建工作中來。此種模式下,該館作為發力中心點,成功搭建起一個多向、多維、互聯互動的立體共建網絡,配合相應的工作制度,有效整合了博物館和各學校的教育資源,為深入開展各類共建活動提供了堅實保證。其間,館校共同開發課件、與學校教師緊密合作,開展公開課研討,在教育合作的深度上明顯得到提升。

此外,該館近年來更大膽嘗引入有資質的社會第三方來助力館校共建,例如2019年,莞博與東莞市青年旅行社達成一致,共同開發針對中小學的莞城文化研學活動。此種方式,將共建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諸多如組織、管理、出行、餐飲等服務型環節委託給第三方負責,讓館校共建中的研學項目的執行更加順暢。

該館在館校共建中,史無前例地注重「雙師共建」,即博物館教師與學校教師之間的深度合作(該館社教人員要求全員參加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例如,2015-2016年,該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聯合開發出「古代東莞」題材系列課件與數十堂微課以及校輔教材讀本;2019年,雙方人員密切合作,推出首場以「古代東莞的教育」為主題、針對初、高中學段的公開「共建歷史課堂」,在松山湖實驗學校成功舉辦,得到了教育部門領導及東莞市教育名家的高度讚譽。

截至目前,該館先後與全市的60所學校籤訂了「共建協議」,結成友好單位。這些學校涵蓋了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大專院校全部學段。在眾多共建單位中,該館與莞城區教育中心的「集約型」共建,即以莞城區為單位,統籌協調其下轄9所公辦學校與東莞市博物館進行集體深度共建,具有獨特性。

東縱紀念館、鴉博館:

活化紅色資源,打造愛國教育品牌

鴉片戰爭博物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在東莞的眾多博物館中,鴉片戰爭博物館和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無疑是紅色資源最豐富的場館,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館校共建方面,他們積極整合、利用本館資源,推出系列獨具特色的館校共建品牌活動。

東江縱隊紀念館館校共建活動現場

其中東縱紀念館,重點打造「東縱聯大」「東縱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品牌。尤其後者中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館校合作教育實踐活動,基於初中學科在博物館裡的情境課程教育,即學校八年級歷史課教材中關於抗日戰爭的單元內容,結合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抗戰史實圖片和文物等媒介,充分考慮青少年心智發育特點,將歷史學科知識點融入展廳教學、互動遊戲、沙畫演繹、教師點評等環節。館校「雙師」以情境教學的方式打造東縱紀念館成為面向省內外中學生抗戰史的「第二課堂」。該項目還曾入選《2015-2017年度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秀案例》。

鴉片戰爭博物館則探索研學項目與共建基地。據該館副研究員、宣教部主任張翠霞介紹,該館利用館內歷史文化資源,重點圍繞「沙角海戰」「虎門海戰」等重大歷史紀念日及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精心組織策劃舉辦了一系列主題紀念活動,充分利用林則徐與鴉片戰爭文物資源,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免費開展愛國主義、禁毒、歷史等主題教育活動等。

此外,還通過「探索工坊」 「博物館裡過寒暑假」「館校互動」「親子教育」等系列活動,搭建青少年課外教育平臺。為了更好地接待研學團體,鴉片戰爭博物館配置了一支由碩士、本科組成的高學歷的專業講解隊伍25人及200餘人的志願者團隊,免費提供英語、粵語、普通話等多語種講解服務。

「真正的研學旅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於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單純地來博物館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一起動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 張翠霞說,在未來的館校共建教育活動策劃中將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根據興趣自己選題、自己找資料、自己研究、自己得出結論、自己把成果展現給大家,館方給予的是方法和過程的必要支撐。

莞城圖書館:

推出館校聯盟,補給校園閱讀

據莞城圖書館「館校聯盟」負責人黎麗梅介紹, 2012年,該館利用圖書資源和活動策劃執行優勢,推出的館校聯盟項目,其目的是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教研資源,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與圖書館的聯繫,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該模式的內容有四方面:1、 公共服務進校園,通過與學校籤訂《館校聯盟之免費辦證協議》,我館為聯盟院校師生免費辦理讀者證、與教學需求相結合為學校批量提供相關圖書,閱讀活動推廣進校園等。2、共建校外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圖書館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校外課堂,為學校第一課堂進行補充。3、搭建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平臺,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4、各種展覽體驗活動、巡展進校園等。

近年來,該館藉助「館校聯盟」項目平臺,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學校教學理念、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等特色課程, 如「匠心書坊」「小小圖書館員」「e悅讀」等品牌活動先後走進校園,與本轄區內小、中、高校共建校外第二課堂,加大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深化館校聯盟的品牌影響力。

2020年,該館還首次嘗試引入優質社會資源走進學校,與「春田文學社」聯手開啟全新品牌課程—— 「自然有詩」,即將走進校園。務求為莞城區學校、學生提供多樣性、多元化的書香體驗和社會實踐。目前與該館籤訂館校共建關係的院校有莞城中心小學,莞城中心小學分校、莞城實驗小學、莞城步步高小學、莞城英文實驗學校等等,深受這些學校師生歡迎。

莞城圖書館館校共建現場

全媒體記者 沈漢炎 見習記者 陳美任/文

受訪單位供圖

全媒體編輯 符德明

相關焦點

  • 鴉博館與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基地共建,開啟館校共建新模式
    1月8日下午鴉片戰爭博物館(下稱:鴉博館)與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基地共建籤約儀式在林則徐紀念館舉行 ,開啟館校共建新模式,譜寫「出彩教育」新篇章。該校學校也多次組織師生參與鴉博館的愛國主義主題活動。此次館校雙方共建在原有的合作基礎上新增加了三個項目,分別是:校館黨建共建:雙方將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員思想交流,通過不定期開展主題黨日互動、學習分享活動、參觀交流學習等方式,強化黨員思想教育,促進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更好發揮。
  • 東莞106項成果獲獎!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揭曉
    12月21日,由廣東省教育促進會、南方日報社、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教育學會、廣東教育雜誌社聯合主辦的2020年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獲獎項目正式公布。在獲獎的200個項目中,東莞狂攬106項,佔比過半,位居全省第一。
  • 館校共建 社教拓展 攜手並進 大有可為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舉行館校共建籤約儀式7月21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地震紀念館)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川藝學院)舉行館校合作共建籤約儀式在北川任家坪成功舉行。
  • 校地共建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院
    校地共建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院 2021-01-0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圖書通借通還!溫州市中小學圖書館將和公共圖書館「一卡通」
    ,實現圖書資料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閱讀推廣活動優勢互補,是大幅度提升公共館文獻資源利用效益、提高校園館文獻服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文化系統「打破圍牆、資源共享」制度創新的生動實踐。○實現全市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一卡通」借閱服務,圖書資源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閱讀推廣活動優勢互補,高質量構建「館校通」圖書館服務體系,實現閱讀資源利用最大化、校園閱讀服務專業化和未成年人閱讀推廣精準化。
  •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學生們在博物館合影。歐雲霄 攝近日,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聯合渝北區南方玫瑰城實驗小學開展了為期5天的館校共建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探索青少年教育新途徑、新方法。學生們耐心聽講解員講解。歐雲霄 攝活動中,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攜《巴渝七十二行圖片展》走進玫瑰城實驗小學,帶領同學們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渝地區傳統民間行當。
  • 全力擴容提質,東莞教育加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圍繞教育提質,近年來,東莞大力推進品牌學校培育,激勵中小學名校開展集團化辦學,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結對幫扶,與中國教科院合作高標準籌設未來學校,深化推動「莞式慕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全市教育內涵品質的全方位提升。「自南城中學被東莞中學託管後,學校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今年中考700分以上學生達58人。」歷時四年的全面託管,原南城中學校名改了、學校變美了、學生成績提高了。
  • 浙江工商職院與寧波幫博物館合作共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姚敏明12月11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幫博物館合作共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籤約暨揭牌儀式在寧波幫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行。該教育基地的設立旨在促進高校師生深度了解寧波城市文化、傳播寧波幫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促進寧波城市文明的對外宣傳。校館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一致,今後將採用「走出去、請進來」方式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互動交流,包括館方人員進校講座、學校師生赴館實踐等。
  • 助力校園數位化轉型 騰訊微校與光華教育集團共建中小學數字校園標杆
    1月23日消息,近日,騰訊微校與光華教育集團籤署數字校園共建的戰略合作協議,宣布集團各教育內容版塊將全面引進騰訊微校數字校園解決方案,同時以上海民辦光華中學和鹽城外國語學院作為試點學校推行。此外,微校還與上海有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騰訊微校數字校園項目"合作備忘錄,以上兩所示範學校正是由該家公司負責實施落地,未來,將充分整合各自優勢,共創共研,共同建設中小學校園數位化標杆學校。近日,騰訊微校與光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騰訊微校專注於為高校提供校園數位化的助力,目前已有300多所高校建卡,通過微信校園卡和「一碼通」的全新校園生活方式連接場景服務和生態。
  • 別樣總分館 共享圖書館——南京市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服務體系經驗分享
    為了有效破除這種各自為戰的局面,金陵圖書館作為南京市級公共圖書館,自2018年起,逐步在全市範圍內構建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服務體系。如何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走出了「別樣總分館 共享圖書館」的共建共享新路子,實現了市域內不同層級、不同體量、不同類型公共圖書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共生共美」的生動局面。
  • 麥積區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麥積區博物館聯合龍園小學開展「承十載流金、圓百年夢想」師生書畫邀請展暨館校共建活動。通過此次館校共建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讓學生在點、線、面的節奏中舞動丹青,聚焦精彩,用畫筆塗鴉想像浪漫的童趣世界。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 發揮品牌學校作用 提升東莞教育品質
    「如何實現校際間的共建共用共享?」「集團化辦學如何實現特色發展,且防止優質教育資源不被稀釋?」圍繞教育集團化辦學,7月14日在東莞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一場高規格的匯報與研討上演,每一個問題的拋出都引發與會者的思考。2018年,東莞市開始小學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推進,至今全市共組建26個教育集團,其中22個教育集團獲得市財政支持。
  • 重磅籤約,校地共建11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
    重磅籤約,校地共建11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三所高校人才薈萃、名師雲集會為溫江教育優質發展帶來哪些助力?本次籤約合作共建高校附屬學校包含溫江區11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
  • 教育動態|深化科技教育 豐富創新素質內涵——我市科技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科技教育的深入推廣離不開課程的實施,課程的開設和規範,可以有效地保證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2014年,我市教育行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協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導各地各校按照課程計劃開齊上足各類科學課程,其中小學3-6年級開設科學課程,中學開設生物、物理、化學、地理、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課程。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澳門城市大學籤署館校共建計劃框架協議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澳門城市大學籤署館校共建計劃框架協議 2021-01-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強化素質教育 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十三五」期間,香河縣教體局堅持把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牢固樹立質量觀,強化素質教育,逐步構建起德智體美勞教育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教育質量。走進香河縣中小學校園,隨處可見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節日、傳統美德的宣傳圖文、板報。
  • 「共建、共享」——江門棠下鎮與民俗館共建「黨建和文化傳承基地」
    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三和村與位於該村的江門市蓬江區民俗文化博覽館以「共建、共享」的形式,成立了三和嶺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實踐基地,走出了一條村鎮與私人博物館合辦黨建和文化傳承基地的路子,在當地成為美談。
  • 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 中小學教育聯盟網提供免費教育資源 推動網絡扶智
    其中,依託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和「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等創建的中小學教育聯盟網,為貧困縣免費提供了中小學各學科課程資源,助力貧困地區教育數位化,推動網絡扶智。中小學教育聯盟網由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和正保遠程教育合作建立,是一個公益性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旨在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學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