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來了解下:
西洋棋弊端一:觀賞性差
西洋棋首先的「弊端」就是「觀賞性太差」,讓外行看不出熱鬧。
所以,不能象繪畫、桌球、籃球、足球、樂器一樣讓外行也看喜歡;也不能象英語、數學一樣能「立竿見影」——說幾句、做出題來。
西洋棋弊端二:家長幫不了
二大弊端就是「家長幫不上忙,因為不懂」。
這是指孩子在掌握基本規則,掌握基本戰術之後(按時間節點來算,大概是5歲左右的孩子學習一年之後)。
家長有心幫孩子,可發現那開局譜著太難理解了,不知道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走這一步」;發現殘局太燒腦了,不知道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保證兵升變,就要先迂迴一步」。
日常練習題家長根本幫不忙,不能指導孩子了。
如果這兩大弊端成為「家長不讓孩子學棋的理由」或「孩子對學棋沒有了興趣」最大的原因。
那麼……想請問:孩子上了五六年級或初高中,家長還能輔導孩子的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嗎?
如果家長是學霸,肯定能輔導。
那麼大部分對初高中數、理、化都不懂(或忘記)了的家庭怎麼辦?
乾脆就都不學了嘛——因為家長不能輔導了嘛。
換言之,家長都能輔導了,要老師幹嘛呢?
有人說:那不一樣呀!數理化英是剛需,因為高考要考,高考又不考西洋棋。
喔……,原來高考的數理化英是只考知識點呀:
不考分析力、
不考計算力、
不考靜心能力、
不考抗壓力、
不考抗挫折力、
不考全局觀、
不考自我研究能力……
相比起這兩大弊端,不知道以下10大好處能不能「將功抵過」:
1、促進大腦發育,增加腦樹突出(即提高智商IQ)
2、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分析力、計算力;增強全局觀和抗挫折力。
3、促進閱讀與自我學習。
4、懂得團隊合作,知曉「得失」之理。
5、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6、教會計劃與前瞻。
7、懂得變通,有計劃,也有變化。
8、擁有一份通行全球的體育運動。
9、學會自我節制、自我調節、自我教育。
10、鍛鍊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