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烹飪」媒體內容盛宴—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沈春蕾

近日,第三屆「創青春」中國青年網際網路創業大賽決賽在杭州夢想小鎮舉行。中科院自動化所創業公司——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聞歌)的「聞歌新媒體大數據」參賽項目,獲得本屆網際網路創業大賽創業組金獎。

中科聞歌董事長、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的創業團隊來自中科院自動化所網際網路大數據研究中心,定位於智媒體大數據創新與應用,簡單地說,就是幫助媒體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為廣大讀者烹飪新媒體和融媒體時代的內容盛宴。」

科研人員變身創業者

2005年以來,中科院自動化所網際網路大數據研究中心經過十餘年發展,形成一支以研究員曾大軍為領頭人的科研團隊,擁有「全球媒體雲」和「智慧雲計算」兩大基礎數據與計算平臺,已為我國中央級和省部級200餘家用戶單位提供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系統服務。中科聞歌創業團隊正是在此過程中孕育成長。

「我們在多個大數據應用領域具有深厚的行業積累,在大數據創業方向上可以有多種選擇。」在談到為何選擇新媒體大數據作為創業方向時,王磊介紹道,近年來,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傳統媒體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和挑戰,迫切需要新興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來加快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媒體還肩負著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任務,急需新技術和新方法。

中科聞歌創業團隊的五個核心成員都來自於中科院自動化所,在國家創新創業大潮中轉變為創業者。王磊介紹創業團隊時說:「我們的團隊有兩個特點,一是非常年輕,平均年齡不到30歲;二是歷經實戰錘鍊,核心骨幹為國家部門提供多年技術服務,具備快速響應能力和持續服務能力,在大型項目研發中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

2016年10月在創業計劃啟動後,中科聞歌創業團隊在兩個月時間內獲得了投資機構的高估值,順利地完成了天使輪融資,並依託自動化所的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政策開啟了此次創業之旅。

王磊認為:「創業人才和成果應用前景是資本市場最看重的,中科院不缺人才,投資人真正看重的是落實創業的人,因此,搭建一個全身心投入、富有戰鬥力的創業隊伍至關重要。同時成果應用定位和市場前景也非常重要。」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到從科研人員變身為創業者之後所遇到的挑戰時,王磊認為創業之路非常艱苦,必須要跨越產品打磨和市場開拓兩道坎,尤其是在公司產品營銷和推廣方面很費心思。

提供智能化「中央廚房」

中科聞歌執行長羅引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經過科研團隊的潛心打磨,公司的核心技術可以歸納為「一個平臺、四大引擎」。一個平臺是全媒體大數據平臺,四大引擎分別為媒體用戶分析引擎、媒體內容推薦引擎、多語言文本語義處理引擎和傳播影響力評估引擎,其中包括大數據分析算法3000多個。

基於這些核心技術團隊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技術優勢,中科聞歌的相關產品已在新華社和中國日報社等50餘家單位得到廣泛應用和檢驗,也奠定了中科聞歌創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而中科聞歌名字中的「聞」字,則表明公司將以新聞媒體大數據為主業方向。

目前,中科聞歌面向媒體行業推出了聞海新媒體大數據平臺、聞歌中央廚房組件、聞思決策服務平臺三大產品體系。

王磊對聞歌中央廚房的解釋比較有意思:「我們推出的中央廚房是一個智能化數據分析中心,廚房中集成了技術先進和種類豐富的大數據智能分析組件,利用我們稱為『廚具』的這些組件,加上網際網路數據作為食材,媒體可以為廣大讀者用戶烹飪更為鮮活的特色新聞菜餚,比如數據新聞、媒體可視化內容和深度熱點專題等。」

從技術到市場的展望

王磊說,我們是在國家創新創業政策號召下成立的中科院科研成果轉化公司,旨在為我國媒體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引擎,服務媒體傳播能力建設。公司的股權結構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參股、核心科研人員合夥控股,離崗創業的方式也將最大程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業熱情。

談及市場推廣情況,王磊表示:「中科聞歌的市場定位為泛媒體行業,公司起步階段主要面向中央和地方媒體推廣成熟的媒體大數據產品,同時輻射對媒體內容、傳播影響有需求的政府和企業市場。總之,我們將基於已有標杆成果進行市場推廣。」

關於未來發展,王磊認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企業海外投資為中科聞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公司將進一步突破跨語言內容語義分析和非結構化數據智能分析兩項核心技術,用心打磨國際領先的跨語種媒體大數據平臺。他還向《中國科學報》記者透露,中科聞歌跨語言大數據平臺已實現144個國家主流媒體、19個語種的覆蓋,可對文字報導、圖片和短視頻進行內容分析和挖掘,將面向跨境投資企業提供媒體數據分析服務,並已獲得大數據市場的首例國際訂單,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中國科學報》 (2017-09-18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陶瓷鍋裡「盛煮」烹飪史—新聞—科學網
    研究用的陶瓷鍋,可見鍋內壁上的烹飪殘留。圖片來源:Jillian Swift 不要小瞧陶瓷鍋,可能數百年後,人們仍可在上面窺見你的生活。 由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Melanie Miller、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Helen Whelton和美國歐胡島畢夏普博物館的Jillian Swift領銜,一支7名考古學家組成的團隊在1年的時間裡,每周一次在未上釉的陶瓷鍋中反覆烹飪同一批食材,然後改變食譜進行最後一次烹飪,並研究了鍋內剩下的殘留究竟是代表了最後一頓夥食,還是代表了容器在整個使用時間裡全部烹飪事件的總和。
  • 中國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實踐研究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新聞成為學界和業界研究的熱門領域,本文釐清數據新聞的來源和概念,對學界的數據新聞研究成果做了文獻綜述,然後通過內容分析的量化分析方法,觀察中國新聞媒體對數據新聞的實際運用情況,主要是分析數據新聞在平面媒體中的運用情況,並對現狀進行思考和總結
  • 1400餘篇論文引用數據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
    所以,「開放引文計劃」(I4OC)應運而生,這一計劃旨在讓引文數據對所有人免費獲取,包括維基媒體基金會、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商以及開放獲取期刊eLife在內的6家組織4月6日正式宣布啟動該計劃。到目前為止,該計劃已經與29家期刊出版商合作,讓任何人可獲取Crossref檢索庫中約1400萬篇論文的引文數據,Crossref是促進學術信息共享的一家非盈利合作機構。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X射線斷層成像掃描技術(X-CT)能無損獲取樣本的內部結構形態,在包括古生物學在內的廣泛領域已得到大量應用,但這同時也對CT數據的處理,特別是其三維重建和可視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若干商業軟體支持對CT數據的三維重建,但價格極為昂貴,且通常並沒有針對古生物學、形態學和比較解剖學教學研究要求的特別優化。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核心。《百科知識》雜誌社社長趙新宇介紹說,近年來雜誌對一些科普內容重新做了規劃,以《百科知識》為依託進行改寫,做了「迷你百科」科普秀節目,在喜馬拉雅等平臺播放,兩年多推出了400多期內容,效果不錯。 據悉,《百科知識》重點做科普視頻內容,把雜誌原來的科普內容做腳本重新改寫。
  •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問道中外新聞學院院長系列節目。本期我們邀請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請韋院長分享對數據內容發展的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優質數據內容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主持人:請您用兩三句話來概括什麼是數據內容?
  •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 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數據日益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數據,讓數據賦能內容,更準確高效地傳遞信息、發現趨勢,愈發成為各行業人才的必備技能。優質數據內容應具備哪些要素?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影響數據內容生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有哪些數據人才培養秘籍?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問道中外新聞學院院長系列節目。
  • 大數據時代人民網可視化數據新聞研究
    但同時,與此相伴的是大數據價值密度較低的特性。「海量信息變得越來越冗雜和泛濫,能夠從瑣碎冗雜的非結構化數據中發現、整合和分析有價值的信息,挖掘和傳遞其中的深度價值,變成了媒體提供信息服務的首要任務。」[[1] 周冉冉. 大數據時代門戶網站數據新聞可視化探究[D]. 山東師範大學, 2015.][[1]這為數據新聞的誕生提供了契機。
  • 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用事實與數據講述故事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會長韋路認為,數據新聞、內容及其可視化是技術導向的全新敘事模式,是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他期待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賽·大會的舉辦為有志於數據內容創作的先鋒人才提供切磋砥礪的機會,為數據內容跨學科、跨領域的融通發展樹立典範和標杆。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
  •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新聞—科學網
    「論文的所有內容都會影響結論。」他對《中國科學報》說,「當數據被有意操縱時,整篇論文及其結論就會變得可疑。操縱越嚴重和廣泛,論文就變得越不可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欺詐,無論作者本人如何看待它。」 「為欺詐辯護的科學家是不誠實的,也不值得信任。」施耐德補充說。 「即便是所謂『無心之失』,也至少反映出該實驗室的數據管理是馬虎的。」
  • 東華大學呈現時尚設計視覺盛宴—新聞—科學網
    走上T臺的傳統服飾、穿在腳上的城市街景、戴上VR眼鏡的觀眾藝術家、印著藝術插畫的「大枕頭」……11月18日至24日,作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的支線活動之一
  •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為主動適應建設「交通強國」國家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長安大學在「發揮學科特色、整合優勢資源」總體戰略下,將原分屬於公路學院、汽車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工程學科及交通運輸、交通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進行資源優化整合,成立運輸工程學院。
  • 「西安新紀元烹飪學校」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西安新紀元烹飪學校」自媒體收益排行榜,自媒體有哪些平臺必須做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研究報告》發布—新聞—科學網
  • 【綜述文章】大數據點亮生命「美好時代」—新聞—科學網
    對此,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主任譚光明在接受《科學新聞》採訪時表示,當前,生物醫學大數據的規模和產生速度遠遠超出了普通規模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亟需超算助力科學家從多維、立體、融合的數據中摸索出規律,從而更精確地輔助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用數據講好新聞:基於財新網「數字說」數據新聞特點分析
    摘要: 大數據時代推動了新聞業的變革,數據新聞是在此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新聞報導樣式。本文以財新網「數字說」頻道為研究對象,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探究其數據新聞的特點,找尋可供其他媒體學習借鑑之處。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新聞—科學網
    在這項研究中,石正麗研究員僅提供了SHC014這個冠狀病毒的刺突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沒有參與用它構建嵌合病毒的具體實驗操作,所構建的病毒材料也未引進國內。這項工作的動物實驗都是在美國完成的,而且美國團隊只開展過小鼠感染實驗,未開展非人靈長類感染實驗。
  • 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從最初英美主流媒體率先實踐,到如今全球各國媒體重視發展讓其擁有廣闊應用前景,本文總結歸納了可視化新聞一路走來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利於探索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報導的影響,以及未來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合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