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為何朱元璋鐵腕反腐,官員貪汙仍然屢禁不絕?

2020-12-25 靜夜史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明朝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從始至終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如此。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一直在兢兢業業,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廉政建設。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出身貧寒,極度痛恨貪墨的皇帝,儘管朱元璋鐵腕反腐,對貪腐者嚴懲不貸,甚至以剝皮萱草作為威懾貪官的手段。但實踐證明並沒有什麼卵用,洪武一朝的貪官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即使定下了貪汙60兩以上一律處斬的嚴酷條令,明朝官員依然前赴後繼,慷慨赴死。

那麼朱元璋就奇了怪了,為了錢,真的可以不要命嗎?

很多人說洪武年間的官員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和朱元璋制定的低俸祿有直接關係,試想如果沒有灰色收入,單靠皇帝發的可憐的薪水,一家老小勢必要餓死,海瑞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

但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並且奉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理論。也就是說雖然窮點,但是也能生活的下去,這很難構成他們鋌而走險的理由。

而且一般而言,越是身居高位,家財萬貫的,就越是惜命。簡單說來就是膽小怕死。

再說了,即使口中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些人也是在期盼著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畢竟來日方長,誰會冒著被殺的危險鋌而走險呢?

所以,靜夜史認為:俸祿低絕對不是官員「慷慨赴死」的根本原因。那麼導致官員鋌而走險的原因有哪些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捨本逐末的反貪措施

作為出身平民的皇帝,朱元璋對貪汙深惡痛絕,這是他鐵腕肅貪的出發點。

不過,仇恨貪官不代表能徹底消滅貪官。

事實上,從決定「天下無貪」的那一刻開始,朱元璋就已經錯了。在方向發生偏差的情況下,想要達到目標簡直是痴人說夢。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唯有因勢利導才能治本,而朱元璋很明顯搞錯了方向。

作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得國最正,但不代表朱元璋能夠制定更加有效和完善的肅貪措施。

朱元璋片面地認為,只要殺殺殺,就能震懾貪官汙吏,而從來沒有想過貪官為何屢禁不絕。

官員之所以貪,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即使打定了「窮則獨善其身」的打算,還是不得不面對「達則兼濟天下」的重任。

因為明朝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俸祿除了供養自己,還要養活自己手下的一大幫辦事人員。

想要維持行政機關運轉,不至於在官員考核中被咔嚓,就要有錢,而官員的俸祿遠遠不夠,所以除了灰色收入,他們沒有辦法。

除非像海瑞一樣,自己身兼數職,像朱元璋這樣起早貪黑去工作。不過這貌似正是朱元璋需要的,在「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信條下,我朱元璋起早貪黑,你們也一定要起早貪黑,而且還不能多要錢。

累死是死,貪墨也是死,反正都是死,為何不活得輕鬆一點呢?

2、無孔不入的利益關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的地方,就有官場。

而官場,是一個無法讓人獨善其身的地方。

即使是海瑞,也要面對上級的檢查、下級的請求以及同級官僚的彈劾,所以海瑞只有一個。

作為典型,朱元璋想要所有的官員都像海瑞這樣不食人間煙火,但是這可能嗎?

畢竟大多數的官員,也是出身平民,通過千軍萬馬的搏殺,最後才考取了功名,有了一官半職,做到了光宗耀祖。

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但是這註定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我們說過,在官場中,總有利益糾葛,稍有不慎就掉進了別人的坑,而自己也有可能抓著別人的小辮子,這就使得他們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官官相護,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過官官相護的另一面,就是同在大染缸,誰也跑不掉。

在面對朱元璋的殘酷屠殺時,很多官員一是存在僥倖心理,感覺酷刑不會輕易降臨到自己頭上;二是法不責眾,如果所有官員都貪汙,做到天下皆貪,朱元璋總不能把官員全部殺掉吧?

所以,為了降低自己挨刀的頻率,更為了做到法不責眾,貪墨的官員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其他官員拉下水。

而作為官場中人,即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要面對上下級無孔不入的侵蝕,而絕大多數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會淪陷。

而官員如此無恥的根源,還是前文提到的低俸祿綁定的坑爹制度。

所以,不是朱元璋的酷刑不夠殘酷,而是這逼死人的制度,讓即使是不想貪汙的人也被逼上了絕路,所以洪武朝的貪官殺不絕!

不過我們應該承認的是,相比於朱元璋之後的官場現狀,戰戰兢兢的洪武一朝,官場環境確實清明!官員戰戰兢兢,收益的除了皇帝,也有老百姓!

因此,朱元璋得到底層民眾的擁護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的「四菜一湯」與鐵腕反腐
    從放牛娃出身到皇帝,這一奇蹟為朱元璋所創。他採取「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深得民心,從而取得了成功。朱元璋一生勤政治國,尤其是鐵腕反腐更是深入人心,但大明後來成了最腐敗的王朝,這也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原因很多,但他的鐵腕反腐依然閃閃發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和發揚光大。
  • 朱元璋規定:官員貪汙60兩銀子以上處死,60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而拋開現在,歷史上對於貪腐最為憎恨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算是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父母就是因為有官員貪汙而被害死的。所以他在位時規定貪汙60兩以上的銀子就會被斬首。手段及其殘忍,試圖為自己 親手打造一個最為清廉的政府。那麼,明朝時的60兩又等於現在多少錢呢?是不是不夠官員生活,才會貪汙呢?
  •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從東漢順帝反腐說起
    在歷史長河中,相對而言,宋真宗反腐倡廉工作做得是較好的,用力最猛的是朱元璋,其效果並不如人意。這一點,朱元璋自己也清楚,並感慨而長嘆。 漢武帝首創刺史制,即在每州設立刺史,刺史的主要工作就是檢察各地官員。同時推行連坐制,即相關官員貪汙,刺史、郡守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漢武帝的大力反腐,為大漢的國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這句俗語出自於《東觀漢記》卷二十:「侍御史張綱獨埋輪於雒陽都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遂奏冀。」
  • 朱元璋開倉賑災,自己偷偷打扮成災民,回來後直接斬下五位高官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位平民皇帝,他非常懂得底層百姓的疾苦。當年朱元璋開倉賑災,自己偷偷打扮成災民,回來後直接斬下五位高官。朱元璋從小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在他小時候,父母就死了,他在地主家幫地主放牛,因此朱元璋非常了解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十分痛恨貪汙腐敗的官員。他的家人就是在他小時候經歷的一場旱災中死去的,這讓他對自然災害非常敏感。
  • 朱元璋時期懲治貪汙的三大案件,老朱整頓的決心,歷朝歷代之最
    朱元璋時期的以猛治國讓許多貪官汙吏無處遁形,即便在這樣恐怖的政治氛圍之下,還有人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做不法之事於是處罰所有帶有空印的人,凡是掌管印信的人一律處死,凡是牽連到空印案當中的官員也要杖責一百,發配邊遠地區。如此一來,有不法之徒,自然也就有被冤殺的。
  • 古代各朝反腐奇招:南漢皇帝選官「閹然後用」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3年3月28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古代反腐的非常之舉》。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備受關注的話題。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強調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大貪小貪均不放過。
  • 亞洲最廉潔:新加坡的反腐為何卓有成效?
    「新加坡經驗」成為了東南亞乃至全亞洲學習的典範作為一個城市國家,為何新加坡如此重視貪汙腐敗的治理?而治理成功的背後,又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透過「新加坡經驗」,我們又能有什麼樣的啟發呢?作為新加坡反腐的急先鋒,貪汙調查局早在1952年便成立了。但實際上,在新加坡獨立之前,這個部門幾乎就是個擺設,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這與英國人的暗中遏制不無關係。這樣的「病態」當然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 朱元璋懲治貪汙擴大化造成了冤假錯案:以明朝空印案和郭桓案為例
    他制定了嚴刑峻法,對於官吏貪汙進行嚴苛的處置,什麼剝皮實草,抽腸等刑罰在朱元璋時期十分正常,這些大部分是針對貪官的,對於貪汙現象,朱元璋從來都不會姑息,甚至還會加大處罰力度,明初的著名的貪汙案空印案和郭桓案,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對貪汙的重視和對貪腐官員的痛恨。到底什麼是空印案和郭桓案,它們又怎麼和貪汙案扯上關係了呢,小楓就帶著大家一起看看。
  • 「打虎拍蠅獵狐」:鐵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
    【圖解】"打虎拍蠅獵狐":鐵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 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歷史擔當,加大反腐敗鬥爭力度、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的反腐成績明顯。日本《外交學者》雜誌文章稱,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領導人對於反腐持嚴肅認真的態度,反腐事業必將取得成功。 密集「打虎」全覆蓋 中國反腐無禁區
  • 明朝官員郭桓貪1200萬兩,等於一年稅收,朱元璋懲治方式太解恨
    到底為什麼,朱元璋會如此動怒呢?換句話說,這也不算朱元璋動怒,如果換成我們的話,也一樣會動怒!因為,這次案件的主犯戶部尚書郭桓,夥同其他五部,及下屬官員,合起來貪汙,公報私囊,貪汙的糧食加上銀兩,換算出來,等於明朝一年的朝政收入!
  • 朱元璋的反腐,聊聊《大誥》之一
    他告誡官員說,做清官,好比守著一口井,井雖不滿,但可每天汲取,足夠養活一家老小。但如果貪心不足,就會雞飛蛋打,家破人亡,輸個乾淨。有聽話的,嚴格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做。譬如部級官員曾秉正,退休的時候,竟然窮到沒有回家的路費,被迫賣女兒籌措。
  • 小吏欺壓百姓,被官員鞭笞致死,朱元璋得知稱讚打得好
    明朝時期朱元璋來自社會底層,對於百姓的生活非常的熟悉,他在登基之後,推出了很多的政策,嚴懲貪官汙吏,對於百姓非常的寬厚,在當時,一位小吏欺壓百姓,被官員鞭笞至死。消息傳到宮中,朱元璋得知後,卻稱讚打得好。
  • 御製大誥: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很少有人知道,被批判成暴君的形象
    朱元璋是個非常有作為強勢的皇帝,打下天下後為了限制功臣跟官員進行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說開國功臣大部分都是武將出身,經常專權跋扈無法收斂自己。特地頒布公侯戒約榜,目的在於讓這些功臣聽從自己安排。老朱的出發點是不錯,晚年對武將的大開殺戒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該做的都做了,這些功臣能夠低調收斂一點,朱元璋斷然不會殺那麼多人。
  • 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的動機是什麼?並非完全是為了鳥盡弓藏
    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諸多帝王中有個著名的標籤,即殘酷殺戮開國功臣,歷史愛好者凡是談到這一類帝王,總會把劉邦和朱元璋拿出來並列舉例,不過,相比起劉邦只誅殺幾個異姓王,朱元璋是葷素不忌,殺掉的功臣及其附屬者數以十萬計。
  • 朱元璋曾規定,貪汙60兩銀子就判死刑,60兩值多少錢?算多麼?
    幾百年來,朱元璋一直是位飽受爭議的皇帝,一方面,他統一了天下,開創了大明王朝;另一方面,他又以相當殘酷的手段整治朝綱,不少官員都死在了他的手下。朱元璋之所以這麼痛恨貪官汙吏,與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如果不是元朝官員太過橫徵暴斂,再加上那幾年的大饑荒,想必他的家庭也不會支離破碎,父母也不會淪落到連個下葬的地方都沒有。
  • 當上皇帝後的朱元璋,為何殺盡昔日部下?連教書先生也不放過
    可在那個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回去蓋個印再回來,過年就要在京師過了,於是便攜帶蓋好印的空白書冊,就因為這件小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大為震怒,嚴懲所有空印官員,屠殺數百名官員,其中不乏好多陪他打下江山的功臣。然後是胡惟庸案,李善長和宰相胡惟庸聯手,一起排除異己,安插羽翼。
  • 明朝曾經鐵腕肅貪,但為何貪賄之風似比其他朝代更為兇猛
    吳晗說過:「一部二十四史充滿了貪汙的故事。」《明史》作為二十四史殿尾,晚明的故事讓人想起杜牧的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大明開國之初,明太祖也下決心懲治過貪腐,官吏貪贓六十兩以上,不僅一律梟首示眾,並處以剝皮楦草之刑。
  • 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了十五萬貪官,連女婿也不放過
    所以在王朝建立以後,治理貪汙成為統治者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如果問那個皇帝對貪官最痛恨,殺的貪官最多,恐怕非朱元璋莫屬了。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他從小看到貪官壓榨,欺壓老百姓,所以建立明朝以後,是十分厭惡貪官的,據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了貪官有十五萬之多。朱元璋不是說說而已的,那是真的做的,頒布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刑法,只要有貪官貪汙六十兩以上,不管是誰,就是殺。
  • 蘇聯第一貪腐大案「棉花案」歷經四屆反腐,為何最終會不了了之?
    蘇聯時期貪腐第一大案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曾搞過一次大規模反腐運動,查處了一批腐敗官員,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棉花案」或「烏茲別克案」,被稱為蘇聯時期的貪腐第一大案。激動之下,拉希多夫在蘇共25大全體會議上慷慨激昂地宣布,烏茲別克的棉花產量將達到500萬噸!勃列日涅夫興奮地追問:600萬噸怎樣?拉希多夫拍著胸脯回答:沒問題!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