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談翻譯: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2020-12-14 澎湃新聞

陸谷孫談翻譯: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陸谷孫

2016-07-28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陸谷孫教授。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說到翻譯,我心目中常出現「抵達」兩字。從一種文字出發,「抵達」另一種文字的彼岸。

為了「抵達」,當然最理想的莫過於搭橋跨越:book=書, ebook=電子書,一橋飛架,溝通即成。編寫雙語詞典的人巴不得兩種語言裡全是這樣的字和詞,原因大概就在於此。但是,更多的時候,兩種文字因其附著於上的文化大異其趣,各自的奧秘遠離橋的兩邊,深埋在內陸腹地,單靠跨越,根本找不到對應點,「抵達」便無從說起。這時,我異想天開的頭腦裡會出現「飛越」二字,就好比我在水的這邊鑽進一架直升機,把起飛地點的物理條件周詳勘察,知之稔熟,譬如說海拔多少,地貌特點是什麼,土質如何,然後駕機騰空而起,越水飛到對岸,目測著搜索比較,直至找到一個大致與出發點相似的著陸點,降下去,才算完成一次「飛越」。有時,從空中俯瞰,發現出發點和著陸點的海拔差不多,周圍植被看上去也像,可撬扳著地,方知兩處土地的鬆軟程度不一,那就得再次起飛,因為「飛越」雖然完成,尚待「抵達」。可以這麼說,能夠「飛越」的直升機不少,真正找到理想著陸點,可以宣稱「抵達」的不會很多,有時甚至一架也沒有。

這番「飛越和抵達」論是最近從事翻譯實踐時感悟到的。譬如說,遊子在海外望明月「感慨良多」,遊子問老爸「感慨」二字用英文怎麼說。我以為撇開前面的明月,光問「感慨」怎麼譯(這樣提問的學子不少),就是沒把直升機出發點研究透徹,「飛越」的先決條件還不具備,不該急求「抵達」。待到語境交代明白,「飛越」完成,竟然有幾處著陸點可供遊子選擇:

The moonlight started a long train of melancholy thoughts.

The moonlight stirred up many a sad memory.

The moonlight plunged me into a deeppensive mood.

欲知選擇哪個著陸場最好,最符合「抵達」的標準,您可以慢慢想一下。順便說一句,那遊子是傅聰,老爸當然是傅雷先生了。

記得當年翻譯在美遇刺的臺灣報人江南著《蔣經國傳》時,有句「經國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老蔣的衣缽」,我是毅然拋開了「衣缽」=「mantle」這座橋的,而是「飛越」之後自問找到了一個很理想的著陸點:「Chin-kuo is his father's son in many ways」。曾因此受到與翻譯「不共戴天」的葛老夫子傳槼先生的褒獎(葛認為所有的翻譯都難免導致誤解),並由此從葛那裡得了個「戴天先生」的綽號。葛還表示遺憾,因為上述「飛越」和「抵達」無法見容於雙語詞典中任何一個詞目之下。

又譬如英譯漢中碰到某某人在賽跑開始前felt his adrenalin surging and knew he was in the zone, 在「adrenalin」和「腎上腺素」之間搭座橋可能也無不可,於是出以如下譯文,似乎也算「抵達」了:「感到腎上腺素(在體內)奔騰,知道自己處於最佳競技狀態」。就怕讀者生理知識不足,不解腎上腺素分泌的作用;更何況人的軀體容積有限,分泌物如何「奔騰」得起來?筆者在大學時代好歹也曾是個運動員,每逢參加比賽前集合點名時就心跳加速,激靈連連,手心出汗,有時非上廁所不可。現在知道這就是腎上腺素分泌的結果了。所以能不能以另一種譯法「抵達」:「渾身一激靈,知道進入競技狀態了」?至於感到「熱血沸騰」,「渾身來勁」等等譯法,竊以為完全沒有「抵達」。

在一些新出現的詞語之間直接搭橋,好像困難更大一些。例如,在一次「Hemingway Look-Alike Contest」(看看誰長得更像海明威的競賽)中,一位參賽者來自弗羅裡達,也捕魚,「his face full of leathery character lines」。何謂「character lines」?搭橋式翻譯:「臉上布滿粗大的性格紋」。「性格紋」不但聞所未聞而且艱澀費解吧?如改作「臉上布滿又粗又深的滄桑紋」如何?不說「抵達」,是否多少「抵近」了一些?「滄桑紋」,我承認,同樣不是耳熟能詳的歸化語,但歷經滄桑,性格鑄成,刻下皺紋,是否把因果關係表述得更清楚了一些,用在海明威那張臉上,能否頓生聯想?至於英語原詞是否會存活下來,針對不同的語境,「滄桑紋」能不能為漢語讀者接受,且等時間考驗吧。同理,仿照「cutting-edge technology」(「利刃式」先進技術)構成的「bleeding-edge technology」(一般比「利刃」更先進,但弄得不好會出現始料不及的問題而割傷自己),譯作「『血刃式』先進技術」,恐怕暫時還難以令人接受。但是,假以時日,「利刃」和「血刃」也很有可能完成「飛越」,就像音譯詞「克隆」、「愛滋」,半音半義詞「網際網路」和全義移植的「外科手術式打擊」、「以腳投票」等語言現象一樣。

一位小字輩作家近作一部長篇小說,編輯要我把書名《租界》譯成英語。參照小說內容,我建議譯作In the French Concession,加了個介詞「in」意在涵蓋小說裡發生的故事和出現的各色人等,而不加的話,書題完全可能被誤讀作定義性文字的題目。由於出版社不但要「擁抱文學」,還得「依附市場」,要求英文書名譯得「出彩」一些,因問譯作「Shanghai Lovers」如何?既要「出彩」,不如濃墨重彩,因而建議他們用Amorous Shanghai(倒頭譯回去,簡直成了《情色上海》!)。俄頃,對方意思又變,擬以男主人公在作品中的諢名「中國排骨」做書題。他們也知道,直接架橋,譯作「Chinese ribs」不行,既可能被誤作菜名,洋人看了又難免聯想到上帝造人。據介紹,男主人公是個中法混血兒,「『中國肋骨』是言其性感,一種東方異域的、瘦弱情色的、秀氣的……」(摘自編輯來信)。我的第一反應是metrosexual,可惜時代語境完全不對,這個詞可是專為當代英國小貝式人物準備的;由於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可能用dandy或pussy這類詞比較貼合一些,可又必須切斷同性戀聯想,因為作品寫的是「中國肋骨」與兩個女人的故事。就這樣,我駕著直升機「飛越」了多次:Bony Green Knight太中世紀了?Bony She-Man脂粉氣過濃?再說,那是我根據he-man臨場撰造的一次性的詞,讀者能接受嗎?直升機盤旋了半天,直到此刻尚未「抵達」。

跨越也好,「飛越」也罷,其實仍脫不了直譯/實譯vs意譯/虛譯這樣一個老問題。我只是想把文字和文化的異域比擬作地平天闊的彼岸,有些地點固然可以「抵達」,惟就總體而論,我們也許永遠只能「抵近」。葛傳槼先生當年「翻譯必生誤解」 的觀點不是一點沒有道理的。

(本文於2015年10月21日發表於「復旦外語」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陸谷孫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陸谷孫: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說到翻譯,我心目中常出現「抵達」兩字。從一種文字出發,「抵達」另一種文字的彼岸。 為了「抵達」,當然最理想的莫過於搭橋跨越:book=書, ebook=電子書,一橋飛架,溝通即成。編寫雙語詞典的人巴不得兩種語言裡全是這樣的字和詞,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 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來源:新京報)    單調煩瑣、繁重艱辛,還容不得一絲差錯,這就是詞典編纂。但詞典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石與抵達其它文化的橋梁。正是在這個少人喝彩的領域中,陸谷孫先生投入40餘年,渾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與時間賽跑編詞典,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學術界的「匠人精神」。   「什麼大師,偽劣,山寨的。」一次,在接受電視臺拍攝之後,陸谷孫先生淡然拒絕了「泰鬥」和「大師」的美譽。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精神病院的秩序崩塌,故事抵達高潮。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文學翻譯:一場無止境的抵達
    致力於法語文學研究和翻譯的學者黃葒,則一直甘願在文學翻譯這項充滿悖論的技藝上做一個「苦譯犯」。在她看來,翻譯中的「不可能」往往承載了更多的挑戰和詩意,「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他鄉來確認故鄉的模樣,需要別處的生活來印證此處的生活,印證我們自己做出的一種選擇」。
  • 沈語冰:翻譯也是一種研究——「重識」學術翻譯
    至於從翻譯到研究是如何轉化的,我想我的近著《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算是一種例證。成功與否,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高明與否,則只有讀者才能鑑別。我自己反而說不清楚。吳晶瑩:進一步說,我們學術界,尤其是國內的西方藝術史研究領域,存在一種不可迴避的現象,就是「編譯式」研究,即以對西方史論文本的翻譯為基礎進行西方美術研究。
  • 【百廿簡中】簡陽中學74初校友劉榮躍:翻譯之路抵達夢想
    置身於文學翻譯的大河,劉榮躍終身信服大師傅雷的翻譯之道,長期浸淫揣摩,努力去接近,去抵達原作者的神韻。嘉賓劉榮躍,1960年生於簡陽。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四川省翻譯文學學會理事。現已翻譯出版個人譯著33部約700萬字,主編近40部(套)約800萬字。對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的譯介取得較多成果。
  • 300越華商自發待命當翻譯 失聯客機家屬尚未抵達
    原標題:300越華商自發待命當翻譯 失聯客機家屬尚未抵達  中新網3月1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0日報導,馬來西亞駐胡志明市領事館自馬航MH370班機失蹤至今,還未接到失蹤者家屬聯絡領事館尋求協助。此外,越南當地一班華商對事件極為關注,自發安排了300人及車輛隨時候命,於有需要時充當翻譯以及接送工作。
  • 小夥飛越駝峰航線參遠徵軍 為史迪威將軍做翻譯(圖)
    抗日遠徵軍時期  史迪威將軍招英語翻譯,他被錄用了  1943年春,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一張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外事局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在大學校園中為史迪威將軍招聘英語翻譯的布告出現在武大校園內。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對於我來說,翻譯是一種遊戲,也是一個實驗,一種尋求,或者說豐富人生的方法之一。當然,我翻譯的生涯,也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的。高立志:我參加過一次你和讀者的交流座談會,當時你把自己的翻譯生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遵命翻譯、經典文學作品翻譯、趣味性的文學作品翻譯。我覺得這思路很清晰。傅惟慈:遵命翻譯,我編的一個詞,是襲用魯迅所謂的「遵命文學」。
  • 在這裡,翻譯美學就是美學與翻譯的結合
    20 世紀,翻譯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同時,西方翻譯界湧現了大量理論研究流派,主要有文藝學派、描寫學派、語言學派等,呈現出一種「百家爭鳴」的發展態勢。隨著翻譯範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體現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我們應該探索出一條翻譯道路,融貫東西方文化並能體現東西方的翻譯美學理論。
  • 李修建|翻譯中的常見問題,或,翻譯是一種修行
    張穎精通英語和法語,翻譯過好幾本書,如梅洛-龐蒂的《意義與無意義》,朱立安的《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以及幾位荷蘭學者合著的《思想的想像——圖說世界哲學通史》。她深知翻譯之苦,她也深知校譯更苦,勸我為身體考慮,少幹這個。前幾年,校譯的事情,我委實做了好多,可謂身陷苦海。最近兩年,我身體狀態欠佳,很少做了。但有時又不得不做,尤其是自己學生的譯文,本為訓練他們,再加上要出版,便要慎重其事。
  • 翻譯專家吐槽引進片譯名
    由此,引發了網友關於外國電影名稱如何翻譯成中文的話題。電影名稱翻譯趣聞      對於一部引進的外國電影來說,國內觀眾首先接觸的就是其翻譯成中文的名稱。電影的譯名是電影的標籤,它應該具有對於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對故事情節的高度濃縮和對電影主題的高度提煉。好的譯名,能夠吸引觀眾,具有強烈的廣告效果。
  • 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他引用波德萊爾「詩人作為譯者」的定義,認為到了波德萊爾,存在的問題就變成了一個「翻譯」的問題,人類的語言文化包括詩人的寫作本身就帶有一種翻譯的性質。我們至今仍在背負著如雪萊所說的「巴別塔的詛咒」。自巴別塔之後,翻譯就成為了人類的宿命,恰如喬治•斯坦納所說,「我們的文學是巴別塔的兒女」。在他看來,東方和西方都有著自己的詩人譯詩傳統,中國現代新詩的歷史,也一直伴隨著翻譯。
  • 【語齋.翻譯】「倒數第二」英語怎麼說?千萬不要翻譯成「last second」!
    點擊上方「語齋翻譯」↑↑↑關注我們語齋翻譯,竭誠為每一位客戶提供滿意的翻譯服務!
  • 鄭克魯:翻譯的過程是一種享受
    在波伏瓦之後,婦女運動的範圍擴大了,什麼是女人,女人的一生怎樣經歷各個階段,她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女人的懷孕和生育、妓女問題等等,不一而足。過去很多人在翻譯婦女運動時把女權與女性主義混為一談。我則把《第二性》之前的婦女運動稱為女權運動,《第二性》之後稱為女性主義運動。這樣區分也可以看出波伏瓦《第二性》的巨大貢獻。
  • 【偏見】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他引用波德萊爾「詩人作為譯者」的定義,認為到了波德萊爾,存在的問題就變成了一個「翻譯」的問題,人類的語言文化包括詩人的寫作本身就帶有一種翻譯的性質。我們至今仍在背負著如雪萊所說的「巴別塔的詛咒」。自巴別塔之後,翻譯就成為了人類的宿命,恰如喬治•斯坦納所說,「我們的文學是巴別塔的兒女」。在他看來,東方和西方都有著自己的詩人譯詩傳統,中國現代新詩的歷史,也一直伴隨著翻譯。
  • 齊齊哈爾印刷包裝翻譯報價
    詳情智慧宮集團旗下的智慧宮翻譯軟體,帶我們見識了專業的中阿互譯軟體,原來專業和詞庫的豐富才是翻譯軟體的必殺技。長期以來,智慧宮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定為自己的使命,為了使中阿合作交流上更加順暢、便捷,智慧宮集團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一面向全球的免費的中阿雙語翻譯軟體—智慧宮翻譯。翻譯機構。  去年5月開放上線的起點國際,則探索著一條不同於民間翻譯組的譯者培養路線。
  • 翻譯護佑華工負責與英國官員溝通
    由於各軍隊中無中國籍官員,因此譯員的地位等同於中國官員,擔任指導與保護之職,並常為華工辯護,因為往往華工被審時,持有充分理由但苦於不能申訴,故需有翻譯在旁為其辯護解釋,以使得公平裁判,以免冤屈。  「僑工受譯員之護佑,實非淺鮮」,顧杏卿寫道。  除了起到保護作用,譯員們主要的工作是扮演華工與軍官之間溝通的橋梁。
  • 翻譯專家談如何提高翻譯實踐能力
    專家結合不同語種的特點和自己多年從事翻譯實踐的經驗,講解了一些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提出了一些解決翻譯難題的原則和方法。本文圍繞活動主題,就專家講述的主要觀點進行概述,同時列舉一些訪談時專家提到的翻譯實例,以期儘可能形象生動地呈現本期講壇活動的成果。
  • 翻譯活動和翻譯理論之起源(上)
    難道真是像《聖經》所說,是通天塔導致的?小編有顆好學的心,這不,找來了翻譯家曹明倫老師的專著《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讀了讀,似乎有所領悟,書裡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要明確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係,首先應明確翻譯活動和翻譯理論之起源。人類的任何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都必將隨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理論,而理論又反過來作用於實踐。翻譯理論自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