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翻譯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同時,西方翻譯界湧現了大量理論研究流派,主要有文藝學派、描寫學派、語言學派等,呈現出一種「百家爭鳴」的發展態勢。隨著翻譯範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體現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我們應該探索出一條翻譯道路,融貫東西方文化並能體現東西方的翻譯美學理論。毛榮貴(2005 :345)教授認為,符號學、符號美學、接受美學或格式心理學都是語言學和文藝學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們之間存在互補的關係。我們應該多借鑑西方的跨學科理論,如美學理論、翻譯理論、語言學理論等,同時要進行批判性地接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其中有價值的思想內容,摒除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思想詬病。
在此過程中,不光要接受西方的審美價值,還要著重探究原語與譯入語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原作與譯作之間的文化背景、原作者與譯作讀者之間的文化認同,以及讀者對譯入語的接受能力。從語言、社會、文化多個角度去探討翻譯美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中西方差異與共同點,使譯文既能再現原文的人文精神和美學價值,又能被譯入語讀者所接受。要使讀者對文章有美好的享受,譯者需要通過精心構造的語言來傳遞語言的美感功能。按接收美學理論的觀點來看,文學作品是註定為讀者而創作的。所以,譯文的再創作也應該是為讀者服務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如何選擇翻譯的依據和標準呢?眾所周知,譯文是為譯入語讀者服務的,那麼理所當然讀者的欣賞、接受和評判能力就是翻譯的依據和標準。所以,散文的特殊之處決定了譯者的翻譯應該是目標取向策略。換句話說,譯者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作的意圖,還應側重譯文的讀者效應,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審美觀念和接受能力。如屈原《九章 橘頌》中,以下句子的翻譯,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描繪了橘樹俊逸動人的外在美,給讀者以美的想像空間。原文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青果與黃果交錯陳列,紋理色澤十分燦爛。你外在鮮明,內在潔白,類似仁人志士。長得繁茂修飾得體,美好的形象無與倫比啊。)
譯文 :Globes of green and gold, what a glittery scene! Brilliant without, pure within, like a man genial and righteous. You are lush and well trimmed; A thousand charms you have, which nothing can mar.翻譯學家普遍認為文學作品翻譯的最高美學境界是使讀者身臨其境,仿佛可以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就如金隄先生(1987 :106)講過 :「翻譯中的藝術性,要求譯者對原文從形式到內容的統一體有全面而又細微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做到和原作者心靈相通,然後調動譯入語中最適宜的手段,用恰如其分的譯文,使讀者也獲得同樣全面而細緻的理解和感受。」譯者如果能像金先生所講那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原作者的語氣語態、思想感情甚至說話節奏的話,那麼一定能完美地體現原文美感。
注重選詞美感。不同於力求嚴謹的科普文章,文學作品的選詞講究詩情畫意,也就是一個「美」字,或整齊之美,或形象之美,或色彩之美等。除了體現美感之外,這些選詞還與作者的思想觀點有密切關係。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選詞不能平淡無奇、過分隨意,否則即使作品有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內容,也會在讀者面前黯然失色,毫無美感價值可言。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文學作品的魅力在於它的選詞。例如 :《路畔的薔薇》是郭沫若(1892—1978)的早期著名小品,玲瓏小巧,頗有詩意,是一首人們公認的優美散文詩。其中有一句的翻譯也充分體現了英譯文章的選詞之美。「昨晚上甜蜜的私語,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譯為 Last night’s whispers of love; this morning’s drop’s of cold dew……兩個並列的英文詞組,在用詞結構上前後對仗工整,與原文形似,並與原文有同樣的意境之美。另外,「昨晚」在這裡雖然指的是過去的過去,但仍譯為 last night,不譯為 the previous night,以求語言生動。所以,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靈活變通,實現選詞之美。2. 注重音韻美感。散文是詩歌的衍生物,詩歌具有音韻美,同樣,使用大量成語的散文也具有音韻美。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要「形散而神不散」,而且還應具有和諧悅耳的音韻美。為達到譯文中音律對等的目的,在翻譯過程我們可以藉助英語中的頭韻、半韻與尾韻來模仿原文中的雙聲、疊韻與四字成語,同時避免使用含有不悅耳音素的英文詞語,如爆破音、破擦音等。例如 :1930 年秋,柯靈(1909—2000)創作的一篇著名小品散文——《巷》。作者通過細膩地筆調描寫了江南小城中的小巷,流露出對雅致清幽生活情調的嚮往。
其中,「隔絕了市廛的紅塵」中的「紅塵」翻譯為「hustle and bustle」;「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淨化一切,籠罩一切,使人忘憂」中的「淨化一切,籠罩一切」譯為「all-pervading and all-purifying」,這些詞語和短語的翻譯都體現了譯文翻譯時追求音韻美,並且達到了很好的效果。3. 注重意境美感。散文作品中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過對事、物、景的描寫敘述來暗自表達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
在文學翻譯中,我們要注重翻譯意境的再表達。不同於博大精深的漢語,英語語言比較單一,英漢之間的這種語言差異,就加重了翻譯過程中傳達意境之美的困難。但我們可以通過特定手法表現文章的優美詩意。例如 :《夕暮》是郭沫若的早期小品,充滿詩情畫意,堪稱一篇玲瓏剔透的美文。文章記述的是真情真事,字裡行間流露出熱愛生活的感情。原文中「今年的成績真好呢,竟養大了十隻」譯為「We』ve done quite well this year, with ten chicks growing fast,」 beamed my wife,其中 beamed my wife(妻微笑地或欣慰地說)是添加成分,原文雖無其詞而有其意,這樣的譯文巧妙的再現了原文的情境。作為一名譯者,傳遞散文翻譯中的美感是一項值得努力探究的任務。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要想把原作所表現的意境和暗含的情感全部完整地傳遞給讀者,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還原原作的面貌,使讀者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原文的文化內涵、語言特徵和美感價值。在此過程中,譯者應該學會取捨。同時,最重要的是要運用恰當的方式去彌補那些不能完整地被翻譯出來的缺失意義。總之,在散文翻譯過程中,努力傳達原作的意境,使讀者得到美感的享受和啟發,是我們譯者需要奮鬥終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