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美學概念自覺成群

2021-02-08 商務印書館

「中國近代美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比如,中國近代「美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哪裡?「美學」的周邊概念是怎樣從西方傳入東方的?這些概念是如何被翻譯過來的?翻譯的過程中呈現出怎樣的態勢?這些概念被譯介到中國之後是怎樣完成本體建構的?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回答了上述問題。


這部著作以「美學」的概念為邏輯原點和理論支點,以美學理論中具有支撐性意義的基本範疇,如崇高、優美、悲劇性、喜劇性、醜等作為切入點,運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釐清了關於中國近代美學概念、範疇和術語的來龍去脈,並對這些概念和術語的生成語境、傳播途徑、譯介過程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和概括,並最終完成對中國近代美學源流的梳理和體系的建構。這部著作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釐清了近代美學發生的源流問題,對近代美學中的相關概念進行了考證,為中國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


首先,《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深入分析了「美學」概念的漢譯問題,涉及相關概念在漢語世界翻譯的動態過程。眾所周知,自從 1750 年鮑姆加登提出「美學」概念之後,關於美學及概念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因此這樣一個概念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就更顯複雜。該書作者坦然面對這種複雜,從譯介、傳播、接受、流變等多個方面以實證主義的方法還原了這一歷史進程。作者認為,留學和譯介是中國近代美學發生的歷史起點,作為概念的「美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臨界點傳到中國的。在前輩時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深入分析了「美學」概念、美學學科、學科體系之間的關聯性,並呈現出了「美學」的「跨語際」傳播和受容過程。作者發現,正是越來越深入的接受過程使「美學」概念有源可溯、有據可依,並成為美學學科的提綱挈領。


其次,《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對崇高、優美、悲劇、喜劇、醜等美學範疇同樣做了細緻的梳理分析,從各個角度闡釋了這些概念如何進行跨界旅行為當時的中國學者所接受並最終完成譯名的。事實上,「美學」與上述周邊的美學概念具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起,「悲劇」「崇高」和「優美」等概念就已經形成並開始被詮釋,這說明,如果中國近代美學只討論「美學」而不討論其他概念,顯然是不完整的。所以,該書作者也對崇高、優美、悲劇、喜劇等概念給予關注。一是關注這些概念生成的共通性,著眼點在於概念本身在西方美學語境中的意義、概念的譯介和傳播過程、當時學界對概念的確認以及概念被納入到美學範疇的歷程,像「美學」一樣,這些概念大部分是「開眼看世界者」有意識地引進中國並在引進的過程對這些概念進行理論化的。二是關注這些概念源流的特殊性,同中之異在於,這些概念的譯介、傳播和接受也具有其自身邏輯,比如,作者認為,「崇高」和「優美」的確立是建立在近代中國審美意識凸顯的語境之中的,而「悲劇」和「喜劇」則即源於文藝創作的現實需求。這樣一來,就將美學範疇及其源流的豐富性呈現出來。


更重要的是,這些美學概念自覺地形成了一個概念群體,概念本身各有所指,但是概念群卻建構了一個比較完備的美學體系,也形成了中國近代美學的體系性。所謂「體系性」,指的是一系列明晰的概念以一種嚴密的推理形成一個邏輯整嚴的體系,按照這種理路,中國近代美學雖然繁複駁雜,但實際上也存在體系性。《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的作者看到了這種體系性並對體系性的生成進行了深切的關注。一方面,作者注意了新學術範式和新美學體系生成過程中相關美學概念的生成方式,如創譯、借用和轉化等,並指出這種方式不僅是美學話語生成的方式而是近代各個學科建構過程中的核心術語的生成方式,雖然相關術語在中國古已有之,但是新的美學話語模式所涵蓋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西方式的,或直接傳入中國,或假道日本傳入中國,總之相關概念在「跨語際」之前的語義學含義已經被中國學者悉數吸收,這無形中為近代美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該書的作者也發現,相關美學概念在完成「跨語際」之後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場域也發生著非常隱秘而複雜的聯繫。比如,在新舊語言交匯的歷史節點,美學範疇話語模式的轉型實際上既是中國傳統美學向近現代美學轉型的標誌之一,也代表著美學學科新範式的確立 ;再如,當時社會的啟蒙思想也無形中將這些美學概念賦予了時代精神,使概念和體系本身具有某種現實張力和啟蒙思想,這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美學體系性的獨特性之所在。由此可見,中國近代美學體系性的形成既離不開美學及周邊概念的西方語境,也離不開中國當時複雜的社會歷史環境與學術環境。


實際上,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西方,也就離不開「跨語際」這個概念。中國近代美學所謂「跨語際」,不是僅指技術上的概念翻譯和意義跨界,而指的是這些美學概念與多重語際之間的關係及其穿越語際而衍生出的新話語和新意義,在此基礎上,確立這些美學概念在中國近代美學生成中的合法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做到了體系的兼收並蓄,也看到了源流的古今中西,並有理有據有節,是了解研究中國近代美學史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 作者系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講師。)

原文刊載於《博覽群書》2019年第7期

ISBN:9787100166768

作者: 鄂霞

定價: 98.00元

開本: 16開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作為美學概念的「地球村」
    ■金惠敏 生活在全球化時代,普通人也許不大清楚麥克盧漢究竟乃何方神聖,但對於「地球村」的概念,卻似乎無人不知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這裡所謂自覺,主要是說文藝美學思想開始脫離對「他者」亦即哲學、宗教、倫理、政治等等非審美意識形態的依附性狀態,而有意識地尋找、建構自身獨立的、特殊的理論定位和文化品格。應當說,魏晉以降整個中國文學藝術、審美文化都在逐步走向自覺,這已是一個幾成學界共識的結論。但也仍有對此持有不同意見的情況。
  • 程勇 葉偉斐|制度美學概念芻議
    現代社會凸顯了制度與審美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出制度美學的概念,以之統攝已有論說,進而在制度與審美一體互動視野中思考制度與審美的問題,就是既合乎學術史脈絡也具有現實應對性的思路。 一 「制度美學」系「制度」與「美學」的組合,則要討論制度美學的概念,需先釐定「制度」與「美學」這兩個基礎性概念,進而分析二者組合形成的新義。但這並非易事,因為這兩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共時性地存在著多種理解與界說。
  • 西方美學史概念鉤沉
    最後,kaloskagathos不自覺地在造型藝術中呈現出來,首先是公共建築,要求功能性與形式美的結合,而後是雕塑,在人物塑造上,外在的健美與勻稱與內在的靜穆與高貴融合在一起,可謂「盡善盡美」。這種理想在羅馬時代得以延續,並且成為教條。
  • 淺談現代西方美學中「醜」的概念,關於醜美的界限,你如何看待?
    羅森克蘭茲是黑格爾派美學家,他受到了德國古典美學的辯證法的影響,在醜與美的辯證對照中對醜展開論述。一方面,他提出「醜的美學」的概念同「美的美學」的概念相對應,明確地將醜和美對立且並列起來。他認為,醜是一個和美地位平等的美學概念,醜與美一樣同「屬於美學理論的範圍」,醜是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分支。
  • 道家美學的現代境遇與意義生發
    「中國藝術精神」話題對道家美學意義的彰顯如果以道家思想影響、參與中國美學現代進程這一視角來看,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有兩個時段(或區塊)特別富有建設意義:一是20世紀前半期,一些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們不自覺地以道家的思想、語言來翻譯、理解他們所接受的西方美學概念,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中富有藝術精神的道家思想實現了和西方現代美學觀念
  • 美學散步 |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雖然他自己的美學著作還是很粗淺的,規模初具,內容貧乏,他自己對於造型藝術及音樂藝術並無所知,只根據演說學和詩學來談美。他在這裡是從唯理主義的哲學走到美學,因而建立了美學的科學。美即是真,儘管只是一種模糊的真,因而美學被收入科學系統的大門,並且填補了唯理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漏洞,一個缺陷,那就是感性世界裡的邏輯。
  • 枯藝美學的概念及特徵
    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科學。
  • 數位化審美與數字美學|數位化潮流與文藝美學的範式變更
    新型的文藝美學需要自覺強調「數字性」和「審美性」的化合;需要格外關注新興的數字媒介,以新媒介為中心重新審查和審視文藝、審美實踐;需要關注虛擬審美,拓展文藝美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更需要關注全覺審美,立足全覺審美培植文藝美學研究的新生長點。
  • 增強概念創新的自覺與自信(大家手筆)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概念是對某一類事物本質的概括。概念可以指代與其定義相符的一類事物。概念本身是認識的成果,一旦形成又會成為獲得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工具。政治學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需要通過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實現。其中,判斷和推理又以概念為前提,概念發揮著基礎和樞紐作用。
  • 美學體系中的美學與概念,你有沒有研究過呢?可以了解一下!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學體系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由這個基本觀點得出了如下的定義:美是在有限的顯現形式中的觀念;美是被視為觀念之純粹表現的個別的感性對象,因此在觀念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感性地顯現在這個別的對象上,而在個別的感性對象中,又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觀念的純粹的表現。
  • 在這裡,翻譯美學就是美學與翻譯的結合
    隨著翻譯範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體現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我們應該探索出一條翻譯道路,融貫東西方文化並能體現東西方的翻譯美學理論。毛榮貴(2005 :345)教授認為,符號學、符號美學、接受美學或格式心理學都是語言學和文藝學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們之間存在互補的關係。
  • 美約風家居之家居設計美學探微(之四)——錯彩鏤金&初發芙蓉
    中國古典美學博大精深,內涵極其豐富。宗白華發現,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雖然氣象萬千紛然雜陳,但有兩種美異常突出,那就是「初發芙蓉」和「錯彩鏤金」之美,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面貌。「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摘自謝靈運《登池上樓》,這兩句歷來都被視作「初發芙蓉」的美學典範。初發芙蓉是「南道」精神的結晶,道家美學追求「妙」,崇尚「寫意」、「神似」、「自然平淡」;初發芙蓉講求形象大於思想;想像重於概念;大巧若拙,言不盡意;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是謂「天地大美而不言」。
  • 數學概念蘊藏豐富的美學!別再習慣九宮格了!
    數學概念蘊藏豐富的美學!別再習慣九宮格了!黃金分割是一個數學上的比例關係,一個數學概念。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黃金分割的比例是1:1.618。黃金分割這個非常具有美感的比例,被廣泛地應用到繪畫、報刊、攝影等方面。今天咱就看看攝影方面的表現出來的黃金分割。主體處於左側黃金分割線上。
  • 「中國醫美美學論」,又是什麼概念?從我本人植髮說起
    12月19日,在2020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新氧科技提出的「中國醫美美學論」,更是引發了行業的共鳴。那麼,什麼是「醫美美學論」?對新興的中國醫美行業有何實際參考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呢?這就把醫美這個概念延申到了審美高度。醫學美容並不是孤立的醫學或者美容,其背後是不可或缺的美學品位。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指出,「中國醫美用戶的平均年齡比美國年輕10歲,審美觀和消費觀不很成熟,應當理性整形、安全變美、內外兼修,不宜過度沉迷於其中。」出自《莊子·天運》「東施效顰」,往往用於人們諷刺盲目模仿對象。
  • 日本美學的四項基本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氣
    編者按:本文介紹日本文學中時常出現的四個概念:物哀、幽玄、侘寂和意氣。「物哀」為與物共鳴的真情流露。幽玄是隱晦。侘寂是禪意。而意氣則是美之本身。   1   物哀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學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這個概念簡單地說,是"真情流露"。
  • 「2020廣州車展」福特中國展出了「勢能美學」概念藝術裝置
    在本次的廣州車展,福特中國展出了「勢能美學」概念藝術裝置。先看圖,這套概念藝術裝置只有概念車的一半,並且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油泥模型。官方解釋,概念藝術裝置的目的其實和概念車有點不同,它們希望的是通過這一裝置讓群眾對福特未來的設計語言有所了解。也希望能推動福特內部在設計和美學方面的突破。除了線條和後面不太確定的造型外,從車頭部分,我們能看出福特車型未來的中網造型。
  • 美學原理馬工程課本課後練習題
    【重要概念】Aesthetica;審美;美學思維;美學;人文學科;哲學思維;人文體驗【回答示例】Aesthetica:這是美學的拉丁文名稱,該詞源於希臘文,詞根含義為「感覺」「感興趣」「感性的」。感性認識的完善就是美,這也是「Aesthetica」被譯為「美學」的一個原因。美學:美學學科是人類知識近代分化所產生的理論自覺形態,是一門人文學科,也是理論學科。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學科。
  • 形式的直覺與美感的自覺
    形式的直覺與美感的自覺 —— 風景畫的美學意蘊 2020年06月30日 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寧 字號 內容摘要:
  • 康德美學思想梳理(精選)
    萊氏的繼承者鮑姆加登不但是把當時一切關於這方面的探究聚攏起來,第一次系統化成為一門新科學,並且給它命名為esthetik,後來人們就沿用這個名字發展了這門新科學——美學。這是鮑姆加登在美學史上的重要貢獻。雖然他自己的美學著作還是很粗淺的,規模初具,內容貧乏,他自己對於造型藝術及音樂藝術並無所知,只根據演說學和詩學來談美。他在這裡是從唯理主義的哲學走到美學,因而建立了美學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