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直覺與美感的自覺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形式的直覺與美感的自覺 —— 風景畫的美學意蘊

2020年06月30日 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寧

字號

內容摘要:風景畫作為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與人類文明的演變軌跡相同步,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美學敘事。縱觀風景畫在整個藝術體系中的位置在中西古典哲學中,對語言的思考,共通的地方是把語言視為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賦予萬物以秩序的工具和載體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風景畫作為一門獨特的視覺藝術,與人類文明的演變軌跡相同步,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美學敘事。縱觀風景畫在整個藝術體系中的位置,風景畫的獨立性與獨特性不在於主題的鮮明和思想的深刻,而在於形式的直覺與美感的自覺。肯尼斯·克拉克對風景畫的獨特美學魅力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認同性概括:「除了愛以外,能夠得到全人類認同的感情也許就只有從美好景色中感受到的快樂了。」

  美學加工與詩意的賦予

  在中西古典哲學中,對語言的思考,共通的地方是把語言視為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賦予萬物以秩序的工具和載體,是思想言說和情感外顯的必由途徑。在古希臘,語言被稱為「邏各斯」。「邏各斯」原意即指言說,後來慢慢成為理性、邏輯的表徵和終極真理的代稱,形成了以尋找世界本體、把萬物規律確定化和明晰化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哲學傳統。發生在藝術領域,就是藝術脫離了具有象徵實用功能的圖像,成為模仿自然真實、再現世界本質的視覺表意系統。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景畫,還未能脫離肖像畫的背景陪襯而獨立存在,風景畫的藝術表達也帶有強烈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色彩。喬凡尼·貝裡尼的《聖哲羅姆》、洛倫佐·洛託的《關於美德與醜惡的寓言》、約阿希姆·帕蒂尼爾的《風景,前往埃及的途中休息》,都是以風景畫作為繪畫主題,表現古典的、靜穆的、理想的歷史題材和宗教題材。由此,風景畫藝術當中的自然也被認為是「第二自然」。

  人們總是在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當中認識自己。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反理性、反意識的哲學思潮興起,成為解構理性精神原則的重要力量。風景畫遂由表徵人的理性創造轉為表徵人的感性體悟。無論是康斯特布爾對英格蘭鄉村風景的隱喻表現,還是弗萊德裡奇·沃茨曼藉助取景框對窗外風景的機智捕捉,都表徵著藝術家對自然的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發生在風景畫創作中,就是對自然神性的皈依和自我心性的信誠。

  風景畫創作,讓本我勝於超我的個體,通過盡情的心性揮灑與物象刻畫,創作了令人驚嘆又讓人迷戀的藝術。風景畫藝術,也讓眾多在欲望鬥爭中的個體,通過感官審美的滿足,撫平了內心的狂躁,在安靜中捕獲了通往超我境界的靈感。風景畫經歷了由理性表達自然到感性體悟自然的轉變,強化了風景畫藝術魅力的獨特性。在人類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歷史當中,風景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象徵功能和哲學審美意義。

  形式意味的直覺呈現

  在理性求「真」的哲學思想傳統下,藝術對世界的「再現」,正如語言對世界本質的確認,都依從著「詞物對應論」的語言觀。進行藝術創造的藝術家,則具有「真理發現者」的高貴地位,他們的藝術創造被認為是「天才的」和「獨一無二的」。在這裡,可以發現詞物對應論對藝術史研究模式的塑造。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德拉克洛瓦,以充滿激情的自然場景,否定了古典主義繪畫崇尚典雅、優美的審美規則。他強調的是「天才」和「想像」,「想像,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這是他所應具備的最崇高的品質;對於一個藝術愛好者來說,這一點也同樣不可缺少」。這種以「客體」顯「主體」、根據被模仿之物來判斷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家創造力的途徑,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藝術家情感表達的獨特性和藝術家個體的「藝術個性」,同時也遮蔽了藝術作品本身的獨立審美價值。這種遮蔽,使得重感性而反對理性、重情感而反對邏輯、重主觀而反對客觀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自律追求,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代氛圍。在「創造即直覺,即形式,即表現」的美學視域當中,風景畫的形式意味得以直覺呈現,成為藝術家詩性情懷和情感境界的物質載體。風景畫的形式意味的直覺呈現,成為風景畫藝術不同於主題性繪畫、不同於觀念性藝術的重要維度,並一直延續至今。

  克萊夫·貝爾和弗萊提出了「形式主義」的美學理論,「有意味的形式」,強調了形式的本體地位。在貝爾看來,當「形式」成為中心地位的時候,形式也自然就有了「意味」,儘管他並沒有進一步闡釋這種「意味」到底是什麼。以塞尚的作品為例,塞尚對聖維克多山的風景描繪,描繪的是形式,而不是內容。聖維克多山的風景,是塞尚一生所鍾情的地方,他日復一日,流連忘返地捕捉山嶺、石頭的形式意味和內在意蘊。塞尚所面對的聖維克多山,與其他人所面對的聖維克多山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塞尚比常人更會看,更會關注,所以他看出了常人看不出來的東西,他畫出了常人無法畫出的聖維克多山的風景。當我們欣賞塞尚的風景畫時,塞尚的眼光似乎成為了我們的眼光,我們通過塞尚的眼光看到了不一樣的聖維克多山的風景。正如弗萊認為的,藝術家的情感與觀者感知的意圖無需依賴外物進行評判,而需依靠線條、體積、背景平面、空間、光等因素去尋找,需要回到「形式本身」,如此,我們在塞尚的風景畫中所注意到的,是他的個性化線條;在莫奈的風景畫中注意到的,是他所描繪的魯昂大教堂和聖拉扎爾車站的神秘化光影;在蒙德裡安的風景畫中注意到的,是他所提煉的自然物象的韻律化空間……

  美感意蘊的自覺表達

  傳統的認識論認為,藝術作品是藝術家主體審美理想的物化載體,因為作品的成敗與否,取決於觀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觀者對作品真實意圖和本真含義的理解程度。亦即是說,在以「藝術作品中心論」的藝術史研究中,若想正確和全面地理解作品真正要表達的含義,除了要對創作主體,即藝術家進行心理把握外,還需要對作品中呈現的意圖、風格、內容、形式等進行全面認真的把握,這些藝術形式之外的東西,就是美學精神。在18世紀之後,「崇高」的美取代「和諧美」而佔主要地位的過程,也是風景畫得以真正獨立並成為藝術史上重要創作門類的過程。

  有藝術史家就深刻地論述了獨立的風景畫藝術所蘊含的「崇高」內涵:「在自然界中那些我們習慣稱之為崇高的東西中,不存在任何因素導向特定的客觀原則以及與之對應的自然形式,相反地,它處於它的混沌狀態,或者最率性、最無規則的雜亂和荒蕪中,假如它表現出了廣博和力量的跡象,自然就首先激發出崇高的感覺來。」「崇高」作為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與繼「和諧美」之後另一大美學要素,成為獨立之後的風景畫藝術最先發揚的美學範疇。在工業革命之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使得人的主體性面臨著機器的異化。風景畫作為一種世俗救贖路徑,深刻地反映著時代中人的際遇轉變。及至20世紀乃至今天,仍有一批風景畫以崇高的美學追求進行著藝術創作。這無疑深刻體現了藝術家在風景畫創作中對美感意蘊的自覺表達。

  二戰結束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當代視覺文化中藝術創作的新動態是裝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諸多反繪畫和反雕塑的後現代藝術。風景畫在後現代語境中的意義,就是為人們提供了逃避「視覺奇觀」的棲息地,為人們已被異化的美感體驗重新修復人們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欲望。這時,後現代藝術之前的印象派,成為人們感受美感意蘊的最直接的藝術形象。20世紀至今,以印象派為代表的風景畫藝術表達方式,以物理光影「溶化」了固定造型,以生活之美解構了宏大敘事,以萬變筆觸超越了神性追求,為我們留下了靜觀體悟的無限美感,為我們打開了走進畫面的詩意空間,為我們賦予了現世生活的日常審美。正如知名的風景畫藝術研究學者安德魯斯對莫奈《草垛》系列的評價:「莫奈轉移著他的視點,在空地上來回移動,漸漸地更加了解它們。於是,有時候它們清楚地立在那裡,得意地伴隨著空地遠處邊緣的成列的樹木和散布的房屋:它們在那裡是有著體積和重量的實體物質,儲存著屬於鄉村經濟的快樂。有時候它們被轉化成大量緊密的某種怪異的非實體:平整的多邊形補綴著短小彎曲的塗抹筆觸,呈現出的紋路仿佛帶著神秘的力量。」從安德魯斯文學性極強的藝術評論中,我們可以生動地體會到莫奈的風景畫給人的心靈帶來的力量與享受。在其他諸多風景畫作品面前,我們情感的多樣,恰好逢合著多樣的詩意空間。

  由此,在萬象叢生的當代藝術世界裡,風景畫藝術對美感意蘊的自覺表達,成為免於「沉淪」的藝術甘露,更成為凝練自然之美而實現靈魂洗禮的詩意賦予。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相關焦點

  • 敘事學:讓記敘文寫作教學從「直覺」走向「自覺」
    李乾明說,「作文以及作文教學研究離不開直覺,但如果不與邏輯思維、分解思維相溝通,就會走向直覺主義的泥潭。我們的策略是用科學主義之長救其短。」[1]皮連生認為:「中小學生分別需要掌握哪些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是需要詳細研究的課題」[2]相對於傳統小說理論,西方敘事學將注意力從文本的外部(探討作者的生平、挖掘作者的意圖等)轉向內部,著力探討敘事作品內部的結構規律和各要素之間的關聯。
  • 什麼是直覺式感悟思維,應用到書法藝術中具有怎樣的形式?
    唐 李白 上陽臺帖卷直覺感悟式思維是指面對自然萬物時,內心進行的深層次的直覺體驗和感悟,而非進行邏輯嚴謹的理性分析和表達。直覺不是玄虛的淺層感覺,而是藉助於過去經驗、知識的積累以及思維訓練作為產生直覺感悟的必要前提,猶如神助的靈感。藝術作品的審美意境不是用邏輯分析和理性推理所能夠表達和言說清楚的,而是通過直覺感悟式的思維和言說來傳遞的。這是一種提示誘導式的美感傳達,而非教條講述式的生硬表達。
  • 無美感不設計!廣告圖形的形式美法則
    文/楊雲 當廣告畫面中有兩個及以上圖形的時候,就會遇到以何種美的形式法則組合廣告圖形的問題。廣告設計中如果只注重精妙的廣告創意而忽略卓越的形式美感,廣告主題的體現就會黯然失色,缺乏吸引力。廣告視覺圖形中,應用形式美法則的目的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具有反映和表現廣告主題內容的目的和作用;其次是能夠增強廣告作品的形式美感。通過應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手法來表現廣告圖形,廣告圖形可以是具體可感的具象形式,也可以是概念推理般的抽象形式。
  • 基於審美直覺的數學解題,開拓新穎巧妙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深孚眾望大數學家龐加萊說過「邏輯是證明的工具,直覺是發現的工具」,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對數學產生一種直覺和審美。具體來講,美的觀點一旦與題目的條件與結論的特徵相結合,就能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審美直覺,從而確定解題的總體思路和入手方向。
  • 古代神話:直覺之象、模糊集合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神話:直覺之象、模糊集合,由於神話的思維主要藉助於類化意象的形式因素或形象直觀的語言符號來進行思維,依靠具象性、幻想性很強的象徵來進行表述和暗示,所以往往得藉助於直覺來傳感和領悟,進行認識和思維活動:通過直覺來把握物象
  • 美感是什麼,你知道嗎?
    來自朱光潛先生《美學》關於美學的看法:從積極方面說,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而這種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實際人生有一種距離; 我們已經見出美感經驗中我和物的關係,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態交感共鳴,才見出美的形象。
  • 冉啟斌:文言文在意境、形式、音韻等方面有特殊美感
    文言文作為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形式,雖然在當今社會的溝通交流中不再佔據主導地位,但其作用和意義仍然值得重視。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冉啟斌說:「文言文在意境、形式、音韻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江淹《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錢起《湘靈鼓瑟》中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等。
  • 初中語文閱讀專項訓練——第562篇《扇面書畫的形式美感》
    初中語文閱讀專項訓練——第562篇 扇面書畫的形式美感 自從扇子成為書畫藝術的一個特殊載體以後,它的本體屬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藝術語彙情景中得到闡述的過程,進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 如何理解數學思維的三種形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
    這種藉助圖形觀察得到相應關係的思維就是數學形象思維,是以數學表象、直感和想像為基本形式,以觀察、比較、類比、聯想(不完全)歸納、猜想為主要方式,並主要的通過對形象材料的意識加工而得到的領會的思維方式。上述兩種思維都是應用數學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往往做題中我們出現看到題就知道用什麼方法解決的情況,這種不用想直接就理解的思維是數學直覺思維,是一種非羅輯思維,他是人腦對於突然出現的新問題、新事物和新現象能迅速理解。特性是突發性跳躍性簡縮性不確定性。
  • 信任你的直覺力 | 如何培養直覺力呢?
    如果你希望你的直覺可以指引你,那對它的開放性有多大取決於你。
  • 「直覺」英文怎麼說
    一說到「直覺」,許多人可能馬上會想到instinct,比如 act on instinct 就是「憑直覺行動」。除了instinct,英語中還有別的常用詞來表達直覺。  直覺很難解釋清楚,似乎是天生的一種本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慣性。因此英文中還常用gut一詞來表示直覺。
  • 高中數學的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的特點簡約性:直覺思維是對思維對象從整體上考察,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經驗,通過豐富的想像作出的敏銳而迅速的假設,猜想或判斷,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間環節,而採取了「跳躍式」的形式。創造性:伊恩·斯圖加特說:「直覺是真正的數學家賴以生存的東西」,許多重大的發現都是基於直覺。歐幾裡得幾何學的五個公設都是基於直覺,從而建立起歐幾裡得幾何學這棟輝煌的大廈;哈密頓在散步的路上進發了構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裡找到了辨別王冠真假的方法;凱庫勒發現苯分子環狀結構更是一個直覺思維的成功典範。
  • 什麼是「直覺決策」?
    有人說直覺不靠譜,你們說得沒錯,之前死理性派的文章中有大把的依據;也有人說直覺是人性(Human Nature)的一部分,相較推理更擅長處理複雜問題,心事鑑定組的文章不就早已為直覺翻案了嗎?其實這並不是自相矛盾,直覺本身也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 機器直覺
    在此基礎上, 提出了機器直覺這一新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 並給 出了實現機器直覺的基本準則, 以及通過讓機器實現類似甚至超過人類的直覺能力、賦予機器洞察力 與創造性的研究目標. 本文嘗試設計了機器直覺的通用整體架構, 確定了全息感知、直覺認知、直覺決 策和博弈行動幾個主要功能模塊的基本原理和內涵.
  • 「直覺」的英文表達是什麼
    一說到「直覺」,許多人可能馬上會想到instinct,比如 act on instinct 就是「憑直覺行動」。除了instinct,英語中還有別的常用詞來表達直覺。   直覺很難解釋清楚,似乎是天生的一種本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慣性。因此英文中還常用gut一詞來表示直覺。Gut 這個詞本身表示「內臟」,在俚語中引申為「內心的感覺」,比如:She felt in her gut that he was guilty. 她從心底知道他是有罪的。
  • 《談美》: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但是今天再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才發現那個時候的我,其實根本不知道美是什麼,只是憑著直覺,覺得這個景色給我帶來了愉悅感,讓我身心舒暢。這大概有一點朱光潛在《談美》這本書裡所說的,對於美的理解了。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 【英語知識】「直覺」英文怎麼說 ?
    一說到「直覺」,許多人可能馬上會想到instinct,比如 act on instinct 就是「憑直覺行動」。Gut 這個詞本身表示「內臟」,在俚語中引申為「內心的感覺」,比如:She felt in her gut that he was guilty. 她從心底知道他是有罪的。
  • 認知突圍 II 兩個點構成直線,好像我們人類的直覺
    直線像是直覺直覺即直觀感覺,沒有經過分析推理的觀點。直覺是一種不以個人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是一種基於成長過程、所具有的知識和本能反應,對外界事物判斷、決策的能力。是基於自我和事實之間的兩個點形成的直線,沒有方向的簡單和直接,會隨時隨地快速反應。
  • 什麼時候直覺比理性還靠譜?
    不過,有時候直覺還真比理性靠譜。 咱們先說說直覺是什麼,直覺源自我們大腦中的潛意識,就是負責瞬間決斷的那部分。我們大腦裡的意識和潛意識是交替發揮作用的,為了節省資源,我們會習慣性地把高端複雜的工作交給潛意識。就像一架先進的無人駕駛飛機一樣,沒有意識的指令,也能自動飛行。但是,理性分析有時也會妨礙到人們的洞察力,想的過多反而變得不準確了。
  • 墨菲定律:不要被不良習慣拖垮自己,不要過度依賴自己的直覺
    自覺是治療的開始,自省是成功的的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則就是你走上坡路的開始!別迷信直覺人的直覺經常會很準,前邊人們提過,越擔心發生的事兒越會發生。有一些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就來自於直覺。例如,牛頓發展微積分,便是是因為他的幾何與運動的直覺想像;夢捷列夫憑藉大夢一場,把元素周期表呈現在夢裡。可是,我們可以相信直覺,卻肯定不可以迷信直覺,是因為有的人會把錯覺當成直覺。錯覺是知覺的1種特殊形式,它是人們在特定的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上存有的事物扭曲地認為與實際上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