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在翻譯時,不僅要明確茶文化的意義,還要進行意境的再創造

2020-12-13 哎喲畫室

茶經在翻譯時,不僅要明確茶文化的意義,還要進行意境的再創造

「美學」這一概念在18世紀50年代被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正式提出。在中國屬於一門外來學科,大約是晚清時期的舶來品。而翻譯和美學在中國的正式結合最早出現於佛經典籍的翻譯當中,中國傳統的翻譯論調,如「不加文飾」、「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等,大多與中國的傳統詩書創作要求有關,且與文辭達意美、語調嚴謹美、內容含蓄美等有著重要聯繫。

從理論角度解釋來說,翻譯美學明示了美學的來源,是對翻譯過程中的美學價值體現的探討,並利用美學欣賞的原理進行翻譯標準的制定和翻譯策略的闡釋。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轉換作為內容轉換的基本形式不可避免,但是譯者更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內容進行分析,並在充分理解所使用的翻譯語言特性、語言體系等內容的基礎上,對翻譯內容進行審美再現,或者進行藝術審美創造,儘可能保證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美學觀念一致,並傳達出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

在這裡,進行審美的主體是翻譯人員,客體則是其要翻譯的內容。審美再現或者再創造的過程首先需要審美參與主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觀念,同時審美客體的美學價值能夠滿足基本的人類審美需要。而在美學價值研究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對審美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美學價值研究,以便於更加快速的分析出其中所蘊含的美學體系,進而利用文字轉換或者相對的美學欣賞系統轉換實現美學要素的翻譯。

也就是說,在傳統的美學翻譯過程中,審美客體既可以被通過語言、文字、句式等的變換實現語言形式上的翻譯轉換,也可以通過語言和內在語體形式、語言表達意象的變換實現美學意境的翻譯轉換。兩種翻譯方式作為不同的美學翻譯顯現,並無優劣之分。形式與非形式化的美學翻譯在日常翻譯過程中也常常需要共同運用保證整體美學翻譯效果的實現。

同時,在翻譯美學的觀點當中,以藝術傳達為目的和以信息表述為要求的美學都是審美的體現。審美主體可以通過思維方式的轉換進行不同的美學理解表達,而其表達最終也需要以美學價值的能動表現為基礎。總之,在翻譯過程中,為實現美學價值的轉換,翻譯人員會利用自身的美學理解對原有的文章內容進行美學價值解析,並通過語言、文字等的轉換或者美學意境的轉換實現形式或者非形式化的原著美學意蘊傳達,保證譯文美學價值的完整呈現。

中國翻譯學家劉宓慶在翻譯研究中表示,針對某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翻譯過程中應該利用文字等重點表達其基本含義;而針對那些非理論性文字,則需要在解析其基本的美學意蘊基礎上,藉助非文字性情感的傳達實現原著中作者情感的轉化。前者更加注重概念性內容的意義傳達,後者則比較重視情感性內容的藝術表現。

《茶經》作為我國茶文化經典,不僅利用語言性描述內容對茶文化相關的茶具、茶葉、茶器等進行了詳細解析,而且表現出作者陸羽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茶文化的深情。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利用傳詞達意的方式將原文中基本的概念性表述清楚,明確書中內容對於茶文化的重要意義,而且需要在解析其美學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意境的再創造,實現譯文美學價值的不斷深化。

作為中國茶道的根本,《茶經》中有大量的茶道信息描述,尤其對於茶具的區分、茶葉產地和具體形狀的介紹、茶葉炒制方法的說明、不同茶葉功效的解釋等等客觀內容的描述十分詳盡。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內容,西方文化很難找到相關的共同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在充分考慮譯入語環境和基本的譯入語氛圍情況下,儘可能保證傳詞達意的準確性。尤其在關於茶具、茶器、茶道方式等內容的介紹方面,譯者首先需要藉助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將文章意化為當代的語言,同時,參考英語本身的特性和對具體內容的理解要求以及英語中茶文化的解釋,儘量保證譯文的言之有物。

事實上,針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譯者翻譯時更多的需要考慮譯文的傳詞達意效果而非其文辭藻飾表現。而實話實說的方式,也更能夠讓讀者理解譯文所傳達的基本內容,符合忠實原文、陳詞嚴謹的審美要求。

相關焦點

  • 無論是茶經,還是陸羽,都是我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
    其中談到,種茶時,要掌握栽培技術,同時也要選擇良好土質。而茶經中也提到關於茶樹的人工種植的理念。在茶葉採摘上,其中提到要精緻茶葉,以及茶葉加工製作的相關方法,儘管現階段我們在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更多使用的是全新技術,但以往茶葉製作的精神和內涵,仍然值得我們有效借鑑。在茶具選擇上,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選擇實用美觀的茶具,其對茶具的質量和實用性有著極高要求。
  • 湘西文史 | 陸羽《茶經》裡「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或在湘西...
    湘西文史 | 陸羽《茶經》裡「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或在湘西保靖呂洞山 2020-12-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茶文化:清雅茶文化,砥礪前行中
    中國是茶的故鄉,國人飲茶的歷史要追溯到4700多年的神農時代,直到新時代下的今天,以茶代禮的風俗依舊在我們之間流傳。茶與茶文化的起源發展茶樹的原產地位於中國,所以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民間飲茶的興起最早始於西漢時期,到了唐代,茶葉便成了市場上的暢銷商品之一,它的興起,對唐朝的經濟發展可謂是起到了極其明顯的作用。
  • 好茶流程:「焙,碾,篩,點」,聊一聊《茶經》下茶文化的走向
    唐玄宗元年,泰山靈巖禪寺的著名僧侶喝茶以提神沉思,隨後進行民間競爭,成為一種習俗。結果,茶道盛行,整個王朝的皇親國戚都愛上了茶。茶館遍布全國,行人投資金錢和飲料,茶得到了崇高的評價,把喝茶的好處說得妙趣橫生。唐代茶神陸羽曾撰寫一本《茶經》,其有一言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至今為好古者奉為茶史之圭臬。"
  • 茶博士章傳政講述茶聖陸羽與《茶經》的故事可回看直播
    (引自《茶經述評》) 而當我們論及記錄中國茶的源起,促進中國茶的傳播,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時,想必最先應該提到的,無疑是古代茶聖陸羽了。 (下圖為茶聖陸羽像,來自網絡)
  • 茶經: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只要有客來,必先奉上一杯清茶,簡簡單單的一杯茶確是衡量一家人是否懂禮的先決條件,可見茶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意義多麼大。《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陸羽天性桀驁不馴,又不願聽從積公之言,削髮為僧,於是在12歲時,逃離了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做起了優伶。直到後來安史之亂,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唐代高僧皎然,皎然不僅是謝靈運的十世孫,同時也是杼山妙喜寺主持,陸羽才有辛結束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在皎然禪師的支持下,得以潛心研究茶道。陸羽和皎然一起遊歷名山古剎,在寺內,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
  • 中國茶葉博物館,展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在遊覽過新西湖十景中的「龍井間茶」、「虎跑夢泉」後,人們常會有探索「茶文化」的欲望。茶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化,它滲透到每家每戶,以至在我國的成語中,將最低的生活標準說成「粗茶淡飯」。位於西湖鄉龍井路雙峰茶園中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就是將悠久的茶歷史和茶故事融為一體,既有知識性、藝術性,又可遊覽和參與的綜合性國家級茶專題博物館。
  •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孕育茶文化的搖籃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最開始飲用茶湯的國家,是孕育茶文化的搖籃。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物質生活資料,隨著這項活動的普及化,人們在嘗茶過程中領悟到茶超出物質意義之外的精神品性,茶文化由此發端;盛唐時期陸羽《茶經》一書的出現,是茶文化的誕生的標誌;宋代茶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此期對於茶的精神層面研究較之前代更為深入,不僅在茶書方面出現了如宋徽宗《大觀茶論》、蔡襄《茶錄》等二十餘部茶學專著,文人詩詞創作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一方面蘇軾、蔡襄、歐陽修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中國早在神農氏時期就有關於茶的記錄,唐朝的唐羽在其《茶經》裡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由此可見,中國的飲茶文化的發源極早。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出現 了野生的大茶樹I現今也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發現了直徑長達一米的大茶樹,樹齡普遍在1700年以上,足以說明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陸羽對茶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早年行走各地,花費十多年時間遍尋各茶,又花費十多年時間編撰《茶經》。《茶經》中非常系統的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的所有有關茶葉的科學實踐經驗,可以說此書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 作家、譯者貝小金談其翻譯作品中的意境與技巧翻譯要實現語言對等
    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就是將英文的單詞翻譯成相對應的中文詞組,同時要保持整體含義一致,保證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差異,保證英語文學的翻譯質量。要分析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圍,將其與中文語境進行對比,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與對比,保證譯文既忠於原文,又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
  • 2020雲南三支一扶考試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茶文化相關知識點
    今天玉溪中公教育老師為大家介紹的是2020雲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試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茶文化相關知識點。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吧!【例題】單選:2020年________,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xxx向「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表示熱烈祝賀並指出,茶起源於________,盛行於世界,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
  • 明園禪意生活館的茶經課第二季
    這次茶經課的安排如下:2014年12月8號起每周兩節課,每周一、三下午(時間:14:30-17:00)上課,逢節假日上課時間另行安排。上課的學員可以免費品嘗明園提供的茶水及茶點另外我們增設了補課環節:如學員因事不能按時上課,可順延在下一個班裡補課。
  • 唐朝時期茶文化達到了頂峰,茶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茶經》,最早的茶文化專著《茶經》為茶聖陸羽所作,全書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節,卷上:一之源,談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制茶葉的用具;的器具。七之事,卷下:三之造,談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卷中:四之器,五之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質;六之飲,二之具,講採介紹烹飲茶葉談飲茶的風俗;匯錄有關茶的記載、故事和效用:八之出,列舉全國重要茶葉產地;九之略,即講述哪些茶具可以省略;十之圖,即教人用絹帛抄《茶經》張掛。確立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茶文化體系。
  • 茶功效:藥用、食用、衝泡,為何說中國茶文化乃禮儀文化?
    由此可見,茶葉在最早被發現時,是擔任著解毒功能的藥材,奠定了茶葉養生功能的地位。而茶葉的發源地,就是現在的四川一帶,巴蜀之地,這裡是茶文化啟蒙的搖籃。張仲景的《傷寒論》、陸羽的《茶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提到了茶葉的解毒和養生功能,而飲茶這一習慣真正興起來,只是唐以後的事,從宋元到明清達到極點,隨後就是一路走低,一代比一代衰落。
  • 精讀堂|甘霞:《茶之書》是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啟示之書
    活動邀請到持續從事茶文化行業16年的高級經濟師甘霞,解讀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美術家岡倉天心的《茶之書》。甘霞「我第一次接觸茶,是我爸爸那斑駁的搪瓷大茶缸,抿一小口,滿嘴苦澀。後來,隨著我對這個行業不斷學習和了解,才慢慢了解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講座開始,甘霞首先分享了自己與茶文化的淵源。
  • 一帶一路中國傳統文化及茶文化講座在中國海洋大學浮山校區舉行
    2018年11月13日,青島市茶文化研究會在中國海洋大學(浮山校區)舉行了一帶一路中國傳統文化及茶文化講座。數名海外學子認真聆聽學習中國茶文化的哲學思想和深厚內涵。(浮山校區)舉行了一帶一路中國傳統文化及茶文化講座。
  • 中國茶文化-茶的起源
    我每次上茶藝的課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話「如果你上學的時候,沒有學好,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你步入社會,想提升自己,可以選擇學茶,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還可以重新學習你上學時沒有學好的東西。」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記有「以茶納貢」、「園有香茗」兩處茶事,《茶經述評》等當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認為,這兩處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紂」的周代.
  • 好的翻譯還需要「創造」(五洲茶亭)
    茅盾曾說,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蘇聯翻譯理論家加切奇拉澤認為,文藝翻譯是把用一種語言寫成的作品用另一種語言再創造出來。  在我看來,文學翻譯與電影相似,翻譯家既是文學作品的導演,又是文學作品中所有的演員。
  • 學習茶文化中的禮友愛美德,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但是茶道精神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一些學者驚奇歸納為:和、敬、清、寂。不同的學者對茶道精神的理解也有不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結論就是:廉、美、和、敬。這些茶道精神包含了精神品質以及由茶所引申出來的社會思想道德,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對茶道精神解釋為儉德,從這句話中可以發現,茶道精神能夠提高人們的品德,幫助人們內心清寂,從茶室中人們會領會到怡然自得,並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