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在翻譯時,不僅要明確茶文化的意義,還要進行意境的再創造
「美學」這一概念在18世紀50年代被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正式提出。在中國屬於一門外來學科,大約是晚清時期的舶來品。而翻譯和美學在中國的正式結合最早出現於佛經典籍的翻譯當中,中國傳統的翻譯論調,如「不加文飾」、「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等,大多與中國的傳統詩書創作要求有關,且與文辭達意美、語調嚴謹美、內容含蓄美等有著重要聯繫。
從理論角度解釋來說,翻譯美學明示了美學的來源,是對翻譯過程中的美學價值體現的探討,並利用美學欣賞的原理進行翻譯標準的制定和翻譯策略的闡釋。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轉換作為內容轉換的基本形式不可避免,但是譯者更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內容進行分析,並在充分理解所使用的翻譯語言特性、語言體系等內容的基礎上,對翻譯內容進行審美再現,或者進行藝術審美創造,儘可能保證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美學觀念一致,並傳達出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
在這裡,進行審美的主體是翻譯人員,客體則是其要翻譯的內容。審美再現或者再創造的過程首先需要審美參與主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觀念,同時審美客體的美學價值能夠滿足基本的人類審美需要。而在美學價值研究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對審美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美學價值研究,以便於更加快速的分析出其中所蘊含的美學體系,進而利用文字轉換或者相對的美學欣賞系統轉換實現美學要素的翻譯。
也就是說,在傳統的美學翻譯過程中,審美客體既可以被通過語言、文字、句式等的變換實現語言形式上的翻譯轉換,也可以通過語言和內在語體形式、語言表達意象的變換實現美學意境的翻譯轉換。兩種翻譯方式作為不同的美學翻譯顯現,並無優劣之分。形式與非形式化的美學翻譯在日常翻譯過程中也常常需要共同運用保證整體美學翻譯效果的實現。
同時,在翻譯美學的觀點當中,以藝術傳達為目的和以信息表述為要求的美學都是審美的體現。審美主體可以通過思維方式的轉換進行不同的美學理解表達,而其表達最終也需要以美學價值的能動表現為基礎。總之,在翻譯過程中,為實現美學價值的轉換,翻譯人員會利用自身的美學理解對原有的文章內容進行美學價值解析,並通過語言、文字等的轉換或者美學意境的轉換實現形式或者非形式化的原著美學意蘊傳達,保證譯文美學價值的完整呈現。
中國翻譯學家劉宓慶在翻譯研究中表示,針對某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翻譯過程中應該利用文字等重點表達其基本含義;而針對那些非理論性文字,則需要在解析其基本的美學意蘊基礎上,藉助非文字性情感的傳達實現原著中作者情感的轉化。前者更加注重概念性內容的意義傳達,後者則比較重視情感性內容的藝術表現。
《茶經》作為我國茶文化經典,不僅利用語言性描述內容對茶文化相關的茶具、茶葉、茶器等進行了詳細解析,而且表現出作者陸羽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茶文化的深情。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利用傳詞達意的方式將原文中基本的概念性表述清楚,明確書中內容對於茶文化的重要意義,而且需要在解析其美學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意境的再創造,實現譯文美學價值的不斷深化。
作為中國茶道的根本,《茶經》中有大量的茶道信息描述,尤其對於茶具的區分、茶葉產地和具體形狀的介紹、茶葉炒制方法的說明、不同茶葉功效的解釋等等客觀內容的描述十分詳盡。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內容,西方文化很難找到相關的共同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在充分考慮譯入語環境和基本的譯入語氛圍情況下,儘可能保證傳詞達意的準確性。尤其在關於茶具、茶器、茶道方式等內容的介紹方面,譯者首先需要藉助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將文章意化為當代的語言,同時,參考英語本身的特性和對具體內容的理解要求以及英語中茶文化的解釋,儘量保證譯文的言之有物。
事實上,針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譯者翻譯時更多的需要考慮譯文的傳詞達意效果而非其文辭藻飾表現。而實話實說的方式,也更能夠讓讀者理解譯文所傳達的基本內容,符合忠實原文、陳詞嚴謹的審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