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志願填報已經結束,我們注意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深圳校區錄取分數線超過了校本部,這種情況在哈工大歷史上開始成為常態,而且校本部的招生錄取分數線不如分校區的錄取分數線,這種情況在國內高校圈內也是不多見的。
根據相關信息顯示,2017年哈工大(深圳)理科最低分超過校本部1分,2018年深圳校區成功超越校本部,分數差距為17分,2019年兩校區之間的分數差距拉開到24分。
回顧哈工大的發展史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哈工大已經開啟了「三校鼎立」的局面,走出了哈爾濱,南下到山東威海、廣東深圳分別建立了分校區,兩個分校區已經開始對外招生,而且這兩個分校區的招生錄取分數線正在逐步超越校本部,也就是說下一步可能哈工大的校本部有可能成為三個校區招生錄取分數線最低的。
看到這樣尷尬的錄取情況,我們能看出這其中必定有城市因素在其中影響。不可否認,哈爾濱這座城市的魅力已經遠不及深圳,而且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緩慢,相對於廣東省而言,哈爾濱和深圳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有人說:哈工大深圳校區分數線超過校本部,這是校本部的沒落。對於這個觀點,筆者是不認同的。
哈工大校本部的實力絕對是值得認可的。哈工大深圳校的軟硬體都無法和校本部相比。
在校園面積上,深圳校區的發展受限,就連圖書館、食堂都是和清華、北大等高校共用;而校本部屬於黑龍江省的龍頭學校,在校園面積及各方面都軟硬體配備上都會給予無條件支持。
在科研教學方面,哈工大目前擁有哈工大擁有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防科技研究中心等50餘個研究機構,幾乎全部在校本部,而深圳校區不過是在研究生院的基礎上建立的,在科研教學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教學軟體方面,筆者注意到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仍然以哈工大校本部享有為主,適當地向威海校區、深圳校區進行分配;校本部的學科分布齊全,而目前深圳校區的專業設置相對較少,學科分布還不是很健全,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綜合來講,哈工大校本部的實力並不弱,而且在師資力量、科研機構等教學資源的分配上,校本部肯定是要強於深圳校區的。
也有人說:哈工大深圳校區分數線超校本部,這凸顯了城市與高校共生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這是非常準確的。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可以說學校所在的城市經濟發達了,那麼學校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學校進步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近年來,哈工大備受學校實力下滑的批評,而這其中首當其衝的還是哈工大校本部。
從2000年之後,我們注意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就開始從國家C9聯盟中「掉隊」,一度曾經與蘭州大學、吉林大學等共同提名「低分撿漏且性價比超高的國家985大學」。
縱觀最近幾年的高校排行榜上,我們注意到每年的高校排名,除了哈工大之外,似乎其他8所高校基本都能穩定在前十名,而哈工大一直徘徊在15-20名,甚至有很多時候排名還不如吉林大學,這對於老牌名校而言,真的不是很正常。
但是我們再看看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情況,哈工大如今的處境也完全能理解。要知道,發展高等教育,這是需要很多錢的,有人講高等教育稱之為砸錢的事業,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非常合適。
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東移、南移,高等教育也在發生這種位移。當年哈工大在風靡全國的時候,東北是我國工業基地,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那時候哈工大也是我國高校圈內的「翹楚」,動輒要和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大等高校平起平坐的。
但是隨著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遲緩,該地區的高校也開始走下坡路。
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廣東GDP107671.07億,位居全國第一,廣東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第一人口流入省。然而東北三省2019年GDP的總和,也只是剛剛超過廣東省的一半而已,而且東北地區一直處於人口流出的狀態,這也就是說人口在不斷流失,沒有了足夠的人才,經濟社會又如何大闊步前進呢?
經濟社會水平發展緩慢,也就導致了城市的進步乏力,城市發展乏力,也就會使得城市的魅力與吸引力下降。這種「負循環」開啟後,就會導致的結果越來越壞。
將深圳和哈爾濱兩座城市放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城市發展水平差距不言而喻。這兩座城市在對待人才的政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深圳每年都會給高層次人才提供很大的住房補貼,只要你將戶口遷到深圳市,就可以獲得1.5萬元的補貼,而且區級政府還會提供1.5萬元。這樣的補貼標準相對於高層次人才的補貼是沒有可比性的。
另外,筆者注意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畢業生中,僅有不到12%的大學畢業生願意留在黑龍江就業,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離開了這座城市。但是如果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深圳相差無幾的話,他們還會選擇離開嗎?我想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有人說:高考考生在填報志願,選擇自己心儀大學和專業的時候,已經開始越來越重視大學的區位優勢了,而這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大學所在城市的價值和意義,最終定格在大學生的發展機會上。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肯定就會意味著擁有更多待遇優越的發展機會,同時還會在能更加公平地獲得發展機會。相對於落後的地區,發展機會公平性肯定是要更高的。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高校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要想高校有所發展,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經濟發展實力。沒有城市基礎的發展,想要推動高校的發展,這種可能性很低的。
也可以看出城市和高校之間的發展關係屬於共生關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了,就會為高校的發展提供資金、政策、技術、人才等支持;而高校發展了,也就會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提供產學研相結合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