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親食品上市後利潤下滑近半 已成母公司包袱)
8月8日,親親食品發布盈利預警,親親食品上半年利潤1900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600萬元,即同比減少約45.7%,對此,親親食品給出的解釋是,上市產生的一次性費用約為2100萬元,從而拉低了利潤。
「經濟形勢放緩、資本市場的認可度不高等,這幾大原因疊加是親親食品上市後上半年業績慘澹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導致了恆安國際將親親食品分拆上市,規避下滑的零食業務也將對恆安造成不利的影響。」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零食業務已成母公司「包袱」
7月8日,恆安國際集團通過實物分派、以介紹形式將旗下的親親食品分拆上市。
實際上,在2008年,親親食品被恆安國際收購51%的權益。親親食品由於被已經上市的恆安國際收購,自身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在收購親親食品的當年,恆安國際已在香港上市達10年,且上市10年間,維持每年30%的增長速度。而當年收購親親食品,表明恆安旨在拓展其零食業務。
通過親親食品公布的數據來看,自2013年開始,親親食品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不斷下滑,2015年經營利潤更是大幅下滑35%。根據恆安國際的年報數據:2015年零食業盈利6977.8萬元,按年跌39.37%,銷售收入跌17.4%至12.67億元 。數據表明自2013年,恆安的零食業收入也連續下滑。
而恆安國際2015年總體淨利潤同比增長3.45%,衛生巾、紙巾、紙尿褲三大傳統業務佔據恆安國際整體業績超過九成。從數據上來看,零食業務已經成為恆安增長的「包袱」。
營銷專家朱丹蓬告訴記者,恆安國際零食的市場下跌,一方面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困擾,而其中親親食品主要產品果凍業市場的不景氣,是恆安零食業下滑的重要原因。
宋清輝認為: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使得恆安的「老本行」即紙尿片以及紙巾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潛力,在未來恆安必定將聚焦於三大支柱領域,對於不斷下滑的零食業務,恆安將其捨棄,是出於對其可能存在風險的主動規避。
在2016年3月發布2015年年報中,恆安國際首次披露計劃將其零食業分拆上市,在4月,恆安發布親親食品分拆上市的公告,並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請,到7月,親親食品成功上市,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
朱丹蓬對記者直言:恆安 「捨棄」親親,已經宣告它在多元化業務上拓展的失敗,零食業務已成為恆安利潤增長的包袱,恆安方面也是急於為了甩掉這一 「包袱」,才讓其分拆上市。但從另一方面看,親親獨立上市對擴大其品牌影響力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對於分拆上市,恆安方面在年報中表示:「拆分後有利於恆安及親親各自處於更有利位置,以發展各自業務。」
低迷的果凍市場
對於親親食品在財報中利潤下滑歸結為上市費用的說法,朱丹蓬分析,上市費用可能一定程度影響其上半年的利潤,但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其市場下滑的問題。
對此宋清輝認為,利潤下滑歸結為上市費用,是片面的說法,經濟形勢放緩、勞動力成本升高、競爭激烈、資本市場的認可度不高等,這幾大原因疊加才是親親食品上市後,上半年業績慘澹的根本原因。
親親食品自上市後,股價也一直走低,開報9.19元為上市高位,隨後大幅滑落,一度跌至2.75元。宋清輝認為:親親食品上市後股份的連續走低,與其連續三年的市場下滑有直接關係,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果凍業務的不看好。
據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統計,親親果凍產品的中國市場份額(2014年)位列第三,達9.2%,親親食品發布的資料顯示,其業務板塊分為果凍、膨化、調味、烘焙、糖果五大部分。最大板塊為果凍業務約佔企業收入的六成,是公司的支柱產業。
朱丹蓬告訴記者,果凍只在中國、日本以及韓國具有這一品類,在世界範圍並沒有形成較大的規模和氣候,這也導致世界500強等大型企業不會過於關注這一業務,使得整個果凍市場沒有大的資本流入,也沒有任何的炒作等等,從而導致競爭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最終導致整個果凍市場常年沒有創新性產品的推出,整個市場對比其他休閒食品,出現了產品單一、老化的趨勢,從整個休閒食品行業的宏觀形勢來看,必然遭遇邊緣化的問題。親親食品在併入恆安的八年中,在多元化的拓展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主要業務依賴於品牌已經較為老化的果凍和薯片業務。
「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抓不住迅速變化的消費者的口味,就等於市場的喪失。產品過於單一,營銷模式和人員素質等問題都將大大限制親親在果凍市場的發展。」宋清輝說。
同樣作為果凍市場的巨頭蠟筆小新也遭遇同樣的處境,根據其8月發布的盈利預警顯示,預計上半年將實現營收4.1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7.3%。上半年預計虧損8400萬元,相比上年同期淨利潤1390萬元。
近年來,果凍行業的安全問題也使得這一產業蒙上一層陰影。2012年,央視《晚間新聞》主持人趙普發出微博稱「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簡訊: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雖然該條微博隨後被刪除,但立刻引起了國內的廣泛關注。2014年「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蠟筆小新等果凍的上遊供應商使用有毒明膠原料,引發果凍、軟糖產業集體恐慌,使得整個果凍產業集體下滑。
朱丹蓬分析,由於公眾對食品安全極為敏感,使得果凍已經被貼上「不信任」的標籤,行業持續的低迷與安全問題有極大的關係,雖然後來經相關監管部門檢驗,蠟筆小新等產品符合相關食品質量標準,但「毒明膠」事件的負面影響仍然延續至今,如何擺脫「不健康」的標籤,以及產品的更新是未來果凍市場擺脫低迷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