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每年打這兒過3次,神路街修建「洋門臉兒」,女牆砌成長方形。(王建安 攝影)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老城內的城隍廟——高閣寺歷史文化街區,神路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北頭直通彰德府城隍廟,南頭連著東大街。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神仙走的路」, 1928年以前,彰德府城隍出巡的時候就沿著這條路,然後再走東大街,所以叫神路街。
神路街標示牌。古老的街道附著著古老的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傳奇。相傳,彰德府城隍威靈公(明代官職二品)每年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要出巡3次,上午起駕,由縣城隍神感應侯(明代官職四品)在轎前開道先行。
一位騎電動車的居民經過神路街。安陽市彰德府城隍廟,又名威靈公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位於老城鼓樓東街。城隍廟內,還有安陽縣、臨漳縣、內黃縣、湯陰縣、林縣、涉縣、武安縣等7縣城隍。彰德府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現在的安陽。清朝乾隆時期,臨漳、涉縣、武安(現武安市)、安陽、內黃、湯陰、林縣(現林州市)等7縣屬彰德府管轄。
神路街的一間臨街門臉兒,門頭兒標註,民間藝人老李,看香、問事、手相、風水。商業門面,從建築上說,安陽人又稱「門臉兒」,從門面的裝飾、字號就可看出經營的品種、規模。
神路街上的一家五開間的二層樓商業門面房。20世紀初,隨著京漢鐵路的開通,外國殖民勢力的侵入,西方的建築形式和理念逐漸由教堂向商業建築滲透。安陽老城的繁華商業街道相繼建成了一批綢緞布匹店、百貨店、茶葉店等。這些建築具有部分國外特色,與傳統的商業門市形成鮮明對照,當地居民稱為「洋門臉兒」。
五開間的「洋門臉兒」商業建築。「洋門臉兒」一般3至5間寬,有二三層樓高,女兒牆砌成半圓形、長方形,頂部做成砂鍋套瓦花式、花瓶式等。
神路街與西華門街交叉口處,一間老式建築門臉兒夾在水泥建築之間。在破四舊的時候,因為神路街這個路名帶有迷信色彩,當時改稱「新華街」,後來恢復老街道名稱,又改稱「神路街」。
彰德府城隍戾牌樓。民國十七年(1928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推行「廢廟興學」、「廢廟興市」,將府城隍廟一帶改建為中山市場,城隍出巡的信活動也隨之停止。1982年,市政府對府城隍廟進行重修,現闢為安陽市民間藝術博物館。2013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