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校園欺凌研討會:一半被欺凌者不敢說,三類人易成霸凌者

2020-12-25 澎湃新聞

伢兒在校園裡被欺負了,家長應該怎麼辦?反之,如果你家孩子成為了欺負別人的那一個,你又該怎麼辦?

校園霸凌,一個持續了數月的全國性熱點話題,日曆翻篇到了2017年,依然有無數家長關注。

1月10日,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家長學校總校開了一個研討會,講的就是我們杭州的校園霸凌現象。與會的,除了各學校家委會代表、老師,還請來了著名心理專家趙國秋、婦聯副主席丁立燕,以及處理過校園霸凌案的派出所民警。

「我處理過一些案子,那些喜歡欺負同學的孩子,即便面對警察,也裝出一副盛氣凌人、滿不在乎的模樣。而且這些孩子,基本是單親家庭、家裡溺愛,或由祖輩帶大的。」來自濱江區的朱警官說。

杭州也有校園霸凌現象

50%被欺凌者不敢說出來

10日的現場,家長代表發言最積極。有個小學生家長說,兒子班上有個女生,家裡條件不好,不太注意衛生,班裡學生大部分人都歧視她,不願跟她玩。

另一個家長說,女兒在杭城某民辦學校讀初中,班上有個女孩子長得不好看,同學們老欺負她。那個女孩晚上睡覺會打呼,班上沒有一個女生願意跟她睡一個屋,弄得那個女生很自卑。

朱警官所在派出所邊上就是一所中學,幾乎每年都會接到有關校園欺凌的報警。

「主要發生在放學後,幾個學生會欺負一個學生。我曾接到過一個爸爸的電話,他發現孩子臉上有傷,就報了警。我調查後發現,原來他被8個同學拳打腳踢,雖然損傷不大,但性質很惡劣。」

更讓朱警官感到驚訝的是,當他把那些欺負人的學生帶到派出所了解情況,這些孩子仍然裝出一副盛氣凌人、滿不在乎的姿態。「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孩子大多是單親家庭、家裡溺愛,或者由祖輩帶大。」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原第七人民醫院院長趙國秋說,調查顯示,被欺凌者中50%是不願意告訴父母的,怕父母看不起自己,也不願意告訴老師,怕被報復。

三類人容易成為霸凌者

有些行為是病,需藥物治療

趙國秋梳理了一下正式發表的論文,以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5年的一份調查,得出中國的校園霸凌的發生率為6.1%。

他說,霸凌者主要是三類人,行為兒童(也稱品行障礙)、學困生(個子高大、成績差的男生居多)和適應障礙者(對環境、人際關係的適應有障礙)。

趙國秋說,有品行障礙的學生,好的時候很好,但發作時會失去控制,如果馬路上有小蟲子,會發洩似地碾得粉碎。「這類學生普遍念不好書,跟同學也無法融洽相處,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還有一類學生智商沒問題,理解能力也可以,就是不能集中聽老師講課。這是一種注意缺陷症候群,過去叫多動症。10年前,這類學生的佔比在3%以下,目前在中小學生中佔比超過5%。「他們可能只有20分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超過了就坐不住,喜歡影響別人。這也是一種病,單純靠心理輔導無法完全治癒。」

還有一種邊緣性人格,孩子的很多不好行為來自於性格本身,有可能是遺傳性的。「比如有些父母是神經質的,總喜歡做一些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事情,遺傳給了孩子,就要儘早矯正,越小矯正越好,超過四年級了再去矯正,治療效果會成倍下降。」

至於被欺凌者,性格特徵是:內向、膽怯,傾向於忍耐。對他們來說,如果超過半年時間被欺凌而沒有得到有效幹預,其人格發展將遭到破壞性的影響。「他們突出表現為自卑、自我否定,即使博士畢業,還是沒自信。」

糾正減少校園霸凌現象

家庭教育很關鍵

會場有位家長說,去年兒子參加一個走戈壁的活動,隊裡有個高個子男生,對走得慢的同學動不動就踢一腳。晚上睡覺,他也愛拿電筒去照同學的眼睛。「我兒子看不過去,就去制止,這個同學說,你能拿我怎麼樣?我兒子氣不過,就一拳打了過去。」這位家長問,兒子的這種行為有錯嗎?

杭州家長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家庭教育專家韓似萍說,以暴制暴肯定是不對的,「有道理就可以隨意而為嗎?我們需要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即使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錯誤的行為就該不被允許。」

韓似萍說,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什麼是好的行為,杜絕不好的。一旦孩子做錯了,一定要通過懲戒的方式讓他們不敢再做同樣的事。

朱警官講了一個例子,再次證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到一所學校出警,看到很多家長在與一名家長交涉,原來他們的孩子都被同一個孩子欺負了。那個熊孩子來了後,這位家長當著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兩巴掌,緊接著又踹了一腳。」朱警官說,大家當時都傻了,也知道了這個熊孩子的暴力傾向是哪來的了。

(原題為:《校園遭欺凌 一半的伢兒不會說出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每個霸凌者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還會威脅受害者讓她們保持沉默,這些聽起來惡毒可怖的事,發生在中小學的比例最高,無論受害者施暴者,她們都未成年。受害者被威脅,往往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更可悲的是,心理上的煎熬並非全然來自霸凌者,家長們學校的不作為也有一份。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什麼是校園霸凌?國際性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 提出的: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一般定義為:霸凌者(一個或一群人)對被霸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霸凌者擁有高於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的管教權。
  • 起侮辱性綽號也算欺凌,可開除學籍!這個省對校園欺凌出手了!
    餐桌上所有人都感嘆,我們居然曾經做過那麼過分的事情。我這時才知道,不止我一人覺得愧疚。 我提議一起去給那個女孩道歉,但是所有人都不敢,怕不會被那女孩和女孩的家人原諒……直到現在,我依然感到很抱歉。我覺得唯一能讓我走出這段過去的方式,就是去道歉。如果有天我和她恢復聯繫,我一定會這麼做的。
  • 面對校園欺凌,你該如何做?
    當一個學生受到了欺凌,父母會說:「你不會還手嗎?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或者「你不要和人家發生衝突,躲遠點不就好了嗎?」告訴老師後,有的老師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被霸凌者往往內心很痛苦,在外界尋找不到支持,自身的力量又不足以和霸凌者抗衡,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些校園欺凌事件。當然不止我們國家,在每個國家都會遇到校園欺凌事件。2015年6月 日本政府公布了《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在為期6年 的追蹤調查中,發現近九成學生曾遭遇過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中,為什麼學霸很少遭殃?真相讓人不忍揭穿
    最近看了電影版,任敏演的易遙真的相當符合女主,把女主遭遇校園欺凌的事情演的相當逼真,看得很多網友都義憤填膺,尤其是最後易遙跳海,很多原著粉都表示:時隔十幾年,還是忍不住淚崩。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已經成為困擾孩子和家長的噩夢。其實,說起校園霸凌,很多人都不陌生。
  • 被霸凌者:自殺!or 殺人!容易被霸凌的孩子,都出自這樣的家庭
    騰訊曾做過一次校園霸凌的樣貌調查,3萬6千名網友參與調查,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欺負過。很少人會認為霸凌行為不可避免,一半的受訪者都將「法規制度的不完善」視作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而比起指責學校做得不夠好,更多的人認為還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 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 校園欺凌何時休?每次欺凌事件都令人觸目驚心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欺凌者不僅對被欺凌者動粗、辱罵,甚至在這過程中還用手機記錄下,上傳到社交平臺,以進行炫耀。不僅不以之為恥,反而以之為榮,對被欺凌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侵害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成長。
  • 這個國家對校園欺凌說不
    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校園霸凌立法,對校園霸凌採取零容忍態度,霸凌所有參與者包括圍觀者都要承擔最嚴重的罪行,即便未滿18歲的青少年也可按成人犯罪定案。  相比而言,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反校園欺凌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理明顯過輕,在媒體報導的近百起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處罰的寥寥無幾。
  • 重慶一初中女生被扇耳光,打人者拍視頻狂笑:我好久沒欺凌了
    女孩噼裡啪啦一頓狂抽耳光,被打的女生捂著臉不敢出聲,而一旁的人一邊拍著視頻一邊發出嘲諷的大笑,這一幕發生在重慶萬州。毫無懸念,又是校園霸凌,目前有關部門回應,已關注到此事,正在調查處理。說起校園霸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萬州的這次欺凌,有些特殊,也更讓人害怕。為什麼這麼說呢?梳理一下事件,答案不難得出。
  • 「反殺霸凌者」陳泗瀚被判八年出獄仍遭威脅,怎樣看待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不是一件稀罕事,或多或少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不同性質的校園欺凌的經歷。而2014年發生的校園欺凌「反殺」事件,由於當時的法律法規尚未規定該類事件,也沒有關於「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相關解釋。所以,陳泗翰作為校園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因為「防衛過當」導致施暴者死亡,反而被判八年有期徒刑。
  • 香港如何處理校園欺凌?嚴重欺凌或被警察帶走
    近日,校園欺凌話題再度引發熱議。由於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所以相關話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思考。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香港,看看當香港學校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時候,是如何處理的,或許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2003年上映的瑞典影片《校園規則》(《Ondskan》)講述的就是由學生制定規則的校園生活。當曾經的施暴者被欺凌,他將如何反抗?艾裡克和他的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並不代表他就生活的幸福。在男權社會下,家裡由繼父說了算,而這個繼父又總是會對艾裡克皮鞭伺候,母親對此也無可奈何。
  • 心理報告—校園欺凌
    據騰訊發起的一次校園欺凌樣貌調查數據顯示: 3萬6千名網友參與調查,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親身經歷過校園欺凌。多麼令人震撼的數據,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發達,校園欺凌現象愈來愈嚴重,其手段也愈來愈可怕。圍毆、扒衣、扇耳光、拍裸照……那麼為什麼花季少年會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其對受害者的心理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 檢察官告訴你:「被欺凌的孩子」是怎樣變成了「欺凌者」?
    隨著開展校園暴力整治、心理團隊進駐,「中關村二小」學生遭疑似欺凌事件暫告一段落。但是,「校園欺凌」這種現象卻引發人們的關注,而媒體也對此現象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報導。央視新聞12月19日報導,北京市平谷區一所中學有學生被涉黑社會組織欺凌控制,實施勒索行為,並要挾學生成為「小弟」,據學生表示,該校已有100多名學生加入這個組織。其中,一些曾遭到欺凌的高年級學生已經轉化成欺凌者,仗著有校外青年撐腰,開始欺負起低年級或者弱小的同學。因青春期孩子易衝動,「校園欺凌」甚至會演變成聚眾鬥毆或者是故意傷害等犯罪行為。
  • 北京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一周年
    12月13日凌晨,中關村二小再發聲明,披露校方調查結果,將欺負事件定性為「偶發事件」,稱尚不足以認定肇事孩子的行為已經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  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12月13日凌晨在《中國教育報》的採訪中表示:「對方一直要求定性為霸凌,我們無法滿足家長的這個訴求。」楊剛稱,因為這件事情不構成霸凌,所以學校無法認同「霸凌」一文提出的訴求。
  • 預防校園欺凌|向校園欺凌說不!
    ·家庭多為單親家庭或是家庭教育不重視者。 被動欺凌者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有些則是見欺凌過自己的被欺凌者的反擊。 ·看見欺凌者欺凌同學後,則嘲笑受害者無用。
  • 對校園欺凌勇敢說「不」
    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胆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校園欺凌的一般表現形式1.語言欺凌當眾嘲笑、辱罵以及給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這類為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2.肢體欺凌推撞、拳打腳踢以及搶奪財物等。
  • 繪本推薦 | 對校園霸凌大聲說「不」,學會正確保護自己
    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學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不是同一概念
    在這些事件中,加害人往往嚴重傷害了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後果,對其社會危害性以及應處罰性,公眾有共識。然而,這也會對公眾形成誤導,以為校園暴力是校園欺凌的代名詞。因此,這裡應當釐清校園欺凌的確切含義。所謂校園欺凌,是指中小學內欺凌者欺負弱小者的行為,據調研,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內,但不一定僅僅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也會發生。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非單一偶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