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展校園暴力整治、心理團隊進駐,「中關村二小」學生遭疑似欺凌事件暫告一段落。但是,「校園欺凌」這種現象卻引發人們的關注,而媒體也對此現象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報導。
央視新聞12月19日報導,北京市平谷區一所中學有學生被涉黑社會組織欺凌控制,實施勒索行為,並要挾學生成為「小弟」,據學生表示,該校已有100多名學生加入這個組織。其中,一些曾遭到欺凌的高年級學生已經轉化成欺凌者,仗著有校外青年撐腰,開始欺負起低年級或者弱小的同學。因青春期孩子易衝動,「校園欺凌」甚至會演變成聚眾鬥毆或者是故意傷害等犯罪行為。
據正義君所知,在檢察機關所辦理的刑事案件中,就有由「校園欺凌」而引發的刑事犯罪案件。而其中有一些涉罪的未成年人竟然是從被欺凌者變成了欺凌者,從而去實施犯罪行為。那麼,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隱情呢?今天,正義君專門採訪了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檢察院專門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助理檢察員李美霖,與大家探討此話題,從而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校園欺凌」現象。
正義君:美霖,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那麼近期因為「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備受關注,據我了解,檢察機關所辦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就有一些是由「校園欺凌」而引發的刑事犯罪案件,這樣的案件多嗎?
李美霖:在我們的辦案實踐中,此類直接由校園欺凌引發的案件有發生,但還比較少。不過,根據我們此前辦理的案件看,多數此類案件中的涉罪未成年人此前都有過在校被欺凌的經歷,而後輟學進入社會仿效欺凌者傷害在校生,或為尋求保護而與社會不良青年結夥實施傷害在校生的活動。
正義君:那麼在你們所辦理的案件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此類案例?
李美霖:印象較深的案例,倒是有兩個。有一個男生A,在學校也是屬於比較乖比較老實那種孩子,學校有些學生愛欺負他,他就找校外的男生B來「罩」他。他說,自從跟B在一起後,就再也沒有挨過打。後來在B因糾紛與他人約架時,A出於「哥們兒義氣」也去,以致因行為構成聚眾鬥毆罪而被起訴。
而另一個男生X,在學校裡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就選擇打回去,因此在校內衝突不斷。後來轉到工讀學校,跟這個學校裡的不良少年一起,持刀搶劫他人財物,以致因行為構成搶劫罪而被起訴。
正義君:據您了解,在學校裡,這種欺凌事件一般會發生在哪些地方?
李美霖:一般就是監控較弱的地方,比如廁所、操場,有時也會在放學後留被害人在教室裡。
正義君:您認為,現在「校園欺凌」現象是否嚴重?原因是什麼?
李美霖:沒有進行實際的調查了解,尚不能得出是否嚴重的結論。但從媒體及網絡上的相關報導及信息看,該現象在各地甚至部分其他國家及地區均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原因包括:(1)未成年人成長身心發育不完善的特點,對相關行為的後果認知不成熟,不能對自我情緒合理調整。(2)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導致同理心不足。(3)家庭教育缺失或不當。部分家長對孩子過於寵溺,部分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部分家長對孩子粗暴打罵,部分家長對孩子打鬧行為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未予以及時正確引導,都導致未成年行為發生偏差,甚至形成施暴行為模式。
正義君:「校園欺凌」中的那些孩子對於法律又持什麼樣的態度?
李美霖: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對於法律基本都不夠了解,認為與自己很遙遠,自己的行為都不屬於犯法或受法律保護的範圍。
正義君:據您了解,家長和學校是否重視「校園欺凌」事件?家長的解決方法是?學校的解決方法是?
李美霖:家長的重視程度仍有待加強,部分欺凌者的家長不予重視,甚至認為孩子「欺凌」他人的表現是「不吃虧」,以後進社會也「混得開」,部分家長認為只要自己說孩子幾句即可。部分被欺凌者的家長對子女關注度不夠,對孩子的異常反應不敏感,未能及時察覺孩子受欺凌的情況。
學校還是比較重視對「欺凌事件」的處理,通過德育老師、綜治副校長、家長等進行教育,必要時給予學校內部處分等。但是應避免簡單以勸退方式處理那些行為有偏差的孩子。如果學校將責任推到社會,使得這些孩子處於失管狀態,受到社會不良人員誘導從而強化偏差行為,就會導致社會危險性和矯治難度的增加。
正義君:您認為,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防治「校園欺凌」?
李美霖:首先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加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對於問題衝突要教會他們正確的糾紛解決模式。
校方和社會應該做到這五點,加強對弱勢未成年人、行為偏差未成年人的關注和幫助;設立多種渠道使得受欺凌未成年人可及時需求支持幫助;擴大心理疏導,不僅對當事人雙方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應將監護人納入心理疏導範圍;對涉事未成年人予以跟蹤幫扶與教育;消除校內已經或可能產生的對涉事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使雙方順利回歸健康良性的群體關係。
正義君:好的,非常感謝美霖。「校園欺凌」之所以成為頻發的「世界性」的社會問題,成因複雜,幹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家長跟學校要互相信任,而社會各界也要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