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園欺凌話題再度引發熱議。由於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所以相關話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思考。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香港,看看當香港學校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時候,是如何處理的,或許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嚴重校園欺凌可能會被警察帶走
校園欺凌在全球都是非常普遍的,而被學校知道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小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常常明知道一些事情不對,卻總能繞過權威去做。近年各種青少年欺凌視頻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因為孩子的世界最重要的幾個系統就是家庭、學校和同學,而在學校裡被同齡人欺凌與在家庭被家長虐待對一個人身心的傷害都可能是巨大的。
香港校園也會偶有霸凌事件發生。香港法例規定,10歲以上便可承擔刑事責任。當身體傷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能被法院認定為刑事案件。
據香港媒體報導,一名十五歲的中學生由於被同學取外號而心懷不滿,在課間休息時用菜刀砍傷同學手臂,後被警察帶走。另據報導,一群男生在學校玩「疊疊樂」,一名體重高的學生把最下面的學生的肋骨壓斷,而被警司處以「警誡」。
在香港的法制下,任何年齡的犯罪都是一視同仁,有法可依。當身體傷害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的犯罪,視其犯罪程度的輕重會受到不同的懲罰,最輕的比如普通傷人、小額偷竊等,警司可以處以「警司警誡」。這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若18歲前沒有再犯法,就不會留案底,但要接受社工輔導至少一年。如果「警司警誡」再犯,情節嚴重者可能會被告上法庭,留案底甚至坐牢。
在香港,學校若發生了惡性欺凌事件,有可能會進入司法程序,那麼,學校要負責處理的範圍就沒有那麼大了,因為稍一嚴重就會交給警方;同時因欺凌「成本」太高,欺凌者也會三思而行。另外,香港民眾的投訴意識也比較高。
社工可為當事人提供心理輔導
司法體系主要是為了懲戒,而社會服務體系則主要用於當事人即受害者及欺凌者的社會心理康復。
在香港,每個學校都會配備至少一名學校社工,每個社區都設有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對於邊緣青少年也配備區域性的青少年外展服務隊;另外針對不同需要的群體,會有違法者服務、夜場少女服務、吸毒者服務、性侵害受害者服務等等恆常設置或者項目性的服務。
在香港,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時,學校社工會首先評估介入,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若情況較嚴重,可轉介給專門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或臨床心理學家等;對欺凌者進行心理輔導及行為矯正,若其行為問題較嚴重或有街頭童黨情況,會轉介給專門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地區青少年外展隊等;對社工還參與對學校一般同學的教育及預防性介入;對家長管教的輔導,若情況嚴重,可轉介給地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總之,在香港遇到任何問題,總有一個社工專項服務是可供尋求幫助的。
曾經有一個男孩,在學校被一幫以「混混」為首的男生虐打。學校知道以後,老師和社工聯合,一方面對被虐孩子給予相應的庇護和心理輔導,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同時,社工和學校老師協商對欺凌者的態度和做法。「混混」作為學校主流的邊緣人,如果得到一些老師的關注和鼓勵,在他們擅長或喜歡的體育或任何活動上給予肯定和接納,對這些孩子整體的行為問題改善會有所幫助。
專家:家庭、學校和社區聯繫起來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建議,面對欺凌,家庭、學校及社區機構應該聯繫起來,結為一體來營造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尤為重要。
他指出,預防欺凌教育不止單靠學校來推動,家庭、社區若不能聯繫,發揮出功能,是不可能培育出健全成長的孩子。因此,家長、社區及學校明白欺凌問題的普及性和嚴重性是處理欺凌問題的第一步。有關的教育部門應儘快舉辦處理學生欺凌行為的培訓課程,老師宜學習校園危機的鑑定及處理手法。
他建議,應該儘早讓各方面的人士,包括教師、社工、警方及家長了解欺凌的成因及預防方法及阻止欺凌行為的蔓延。 (嘯天)
相關連結
研究顯示
臺灣學生遭霸凌情況較歐美嚴重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公布的有關霸凌的研究顯示,高達45.7%的受訪臺灣學生表示,過去曾被霸凌,高於歐美學生僅約9%到13%曾遭霸凌的比率。
研究顯示,45.7%的受訪臺灣學生表示,這輩子曾遭受4種形態中任一形態的霸凌,以非傳統形態的網絡霸凌比率最低(7.2%),其次低至高為肢體霸凌(11.7%)、關係霸凌(23.4%)、言語霸凌(33.9%)。
分析肢體、言語、關係、網絡4種霸凌形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姚開屏表示,從這項研究中看到不同求學時期、不同形態的霸凌,影響不同層面的生活質量,例如從中小學到大學都受到語言、關係的霸凌,會產生二度傷害的加乘作用,比較容易傾向憂鬱。
有關專家表示,霸凌其實可以分為六大類,其中小學生最常使用的是「關係霸凌」,而初中生的「肢體霸凌」通常最殘暴。
所謂霸凌,指的就是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騷擾,或被鎖定成為出氣筒。
如果依照欺凌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則可區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絡霸凌等六大類。其中「關係霸凌」最常出現在小學生身上,例如小孩愛說「我不跟你好了!」「我叫大家不要理你!」這類的霸凌非常常見,但也因為沒有立即可見傷害,因此最容易被忽視,但卻會讓受害者覺得非常沮喪與無助。(鍾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