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大學生的人生信念處於搖擺不定狀態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圖1:大學生心理期許道德狀況於自認現實道德狀況對比

圖2:大學生喜歡的十類文化百分比排序圖

  透視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

  考察公民的人文素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建立公民人文素質的測評體系同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本文依據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2003—2006)「中國公民人文素質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中的大學生部分數據,從

  全國31個省份共抽取78所高等院校2162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基礎性、發展性和競爭性人文素質狀況,解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潛在優勢和阻礙因素,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大學生基礎性人文素質狀況

  心理期許道德和現實道德存在反差

  問卷設計了兩個「相同選項、不同提問」的題目考察大學生的道德意識狀況,在10類道德品質或者關係中,當提問為:「你最看重人的哪3種品質或關係」,選擇比例前五名的選項依次是「誠信」、「關愛」、「寬容」、「負責任」和「溝通」,選擇比例依次為74.70%、65.40%、65.17%、49.49%、35.89%,前五名的選項均為積極道德意識;而當提問改為:「你覺得現在的人實際上哪3種品質或相互關係居多」,選擇比例前五名的選項則依次為「相互利用」、「冷漠」、「不負責任」、「欺詐」、「關愛」,選擇比例依次為62.49%、54.86%、43.52%、34.64%、29.19%,前五名的選項有4項是消極道德意識,見圖1。通過對心理期許道德狀況和自認現實道德狀況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比較極端的道德關係,如「敵對」之外,大學生心理期許的道德品質或關係與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品質或關係有極大的反差,大學生對優良的道德品質還是非常看重的,但是對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道德品質卻作出了消極的評價。

  雖然,大學生的道德期許與現實道德有很大的落差,這並不影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道德習慣,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愛護公共衛生上,選擇「隨手扔掉」的僅佔3.5%;乘車時對老弱病殘人士讓座的態度上,自認會「主動讓座」的達79.0%。

  具有強烈愛國與民族意識、豐富的文史哲知識、健康的文化情趣,但人生的理想信念仍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

  調查主要從愛國與民族意識、文史哲常識和文化與生活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查顯示,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當問到「被誤認是日本或者韓國人時」,高達92.0%的大學生認為會「聲明是中國人」,只有2.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會「乾脆回答是」,也只有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會保持「沉默」。在愛國觀念上,大學生對於我國在某些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表示「立志為國爭光」的佔55.7%,表示「對執政者或者民風不滿」的佔33.3%,而表示「無所謂」的佔11.0%,可見,還是有大部分大學生能保持積極的愛國觀念,但仍有不少大學生對我國某些方面落後的現狀持消極的態度。

  在大學生文化和生活價值觀上,問卷通過多選題型考察大學生的文化生活趨向,大學生喜歡的十類文化排序分別是:傳統經典文化、現代文化、古代文化、中國民間民族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異國文化、全球共同文化、宗教文化、前衛(超前)文化和後現代文化。大學生作為一個高知群體,在文化價值取向上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態勢,大學生既熱衷於現代文化,也保持對傳統經典文化最濃厚的興趣,只有小部分的大學生自認比較喜歡前衛文化和後現代文化。

  理想信念觀是文化和生活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國家多年培養教育的棟梁之才,理想是引領人生前進的重要航標,在樹立人生理想問題上,選擇「有理想,並為實現理想而努力」的大學生佔65.8%,選擇「有理想,但覺得要實現很困難」的佔30.6%,而選擇「無所謂理想,每天能過得去就行」的佔3.7%,可見,大部分大學生還是有明確的理想抱負,但能有不少數的大學生對於如何實現理想抱有消極的態度。問卷還進而考察大學生的信念觀,信念是激發一個人奮發進取、實現理想的重要支撐力量,自認「總是有信念支持」的大學生佔40.4%,而自認「有時有信念支持」的大學生多達52.8%,大部分大學生在人生信念這個問題上還處於搖擺狀態,既想努力向前,同時又有畏難情緒。

  大學生發展性人文素質狀況

  法律意識強、法律知識豐富,並且是遵守和維護法律的先鋒

  在考察法律意識方面,問卷主要通過考察公民解決糾紛的途徑來反映公民的法律意識,問卷設定了三種糾紛解決途徑,即法律途徑(「遵循法律和政策規定解決」)、行政途徑(「找單位和領導幫助解決」)和武力途徑(「通過恐嚇、武力或其他施壓方式解決」)三種,大學生在糾紛解決方面的選擇情況分別為67.6%,28.9%,3.5%。應該說,只有極少部分大學生採取武力途徑解決糾紛。在法律常識方面,大學生對法律性質的正確認識高達91.2%,在對我國已經頒布的部門法的了解上,選擇「憲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繼承法」、「婚姻法」的分別為:96.7%、94.7%、93.7%、89.8%、95.1%,幾乎都在90%以上。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大學生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和維護法律。

  尚缺乏系統明確的科學觀念,特別是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容樂觀

  在科學意識方面,大學生自認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選擇「按他人意志辦事」的僅佔6.3%,選擇「據自己興趣辦事」和「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佔45.6%、48.1%。而對「科學發展觀」,表示「明確知道」的佔35.7%,表示「知道一些,不太明確」的佔58.6%,而表示「不知道」的佔5.6%。

  在科學行為方面,大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考察的重點,大學生自認「很少遇到問題」的僅佔22.7%,而認為「經常遇到問題」、「善於發現問題的原因」、「善於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善於解決問題」四項的選擇比例分別為:57.1%、43.4%、39.5%和37.2%。可以看出,大學生從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到解決問題呈遞減的過程。

  大學生競爭性人文素質狀況

  重「內在之美」和「自然之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把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對於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的標誌,為了考察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列舉了十個考察對象,由大學生選擇自認為是「很美」的三項,調查結果顯示,各個選項選擇百分比的高低排序為:「善良」(75.07%)、「智慧」(63.37%)、「真誠」(54.63%)、「和諧」(38.85%)、「漂亮」(22.99%)、「真理」(20.12%)、「財富」(10.73%)、「時尚」(8.51%)、「權力」(4.58%)、「怪誕」(1.16%),見圖4。在大學生選擇的三項自認為是很美的事物或者品質中,選擇比例最高的就是善良、智慧和真誠,大學生經常被視為一種社會時尚潮流的「代言人」,而實際上,大學生在追求社會時尚潮流的同時,並沒有因為時尚潮流衝淡其對內在品質的重視,大學生認為「內在之美」強於「外在之美」。

  具有很強的環保意識,是環保行動的重要推動者

  近些年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逐漸加強,大學生既是環境保護的積極響應者,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的熱情倡導者,很多大學的大學生都自發成立了環境保護學生社團。

  大學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推動者,問卷專門調查了大學生的環保自願行為,大學生自認自願主動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的比例為51.9%,自認如果有組織安排就參加的大學生比例為43.5%,而乾脆認為「不願參加」的比例僅為4.5%。

  大學生人文素質潛力發展及其對策

  通過上述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進行考察,大學生表現出了較強的人文素質發展潛力:

  精神和觀念潛力:對優秀道德品質有極其強烈的認同感,對惡劣的品行有明顯的排斥;有很強的愛國觀念和民族意識,以熱愛自己的國家為榮,以國家的發展為己任;具有很強民主法制觀念,大部分認同遵循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雖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科學意識,但在社會科技發展大背景下,良好的科學意識業已形成並逐步完善;雖處時尚潮流前沿,但審美情趣並不庸俗化;積極關注環保問題。在這樣的精神、觀念指導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進一步發展有很大潛力。

  知識潛力:在人文素質統計中,大學生是人文常識的「高知群體」。今天,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有很多的途徑參與各種增長素質、增加知識的活動,在信息化的社會,大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也非常多樣。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對於其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知識儲備可以幫助大學生明辨真假、善惡、醜美。豐富的人文知識對於培養良好的人文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豐富、加強意識的內容。

  針對當代大學生一些人文素質薄弱環節,還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基礎性人文素質教育與發展性、競爭性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發展 要注重「生活人文教育」,避免把人文素質教育擺到一個高高的「神壇」上。現在存在一個誤區,學校往往通過設置文化修養課程,舉辦高層次文化活動等單一途徑,以此激發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識,相反地,對於「生活人文行為」卻視而不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大學生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日常生活等。

  人文意識、人文知識和人文行為的和諧發展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行為在一些方面存在脫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促進人文意識和人文知識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並通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展現出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大學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理想教育與國情教育的和諧統一 追求理想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應當引導學生樹立一種源自社會同時又超越社會的理想追求。高校除了對學生進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之外,要積極進行國情教育,引導學生客觀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進而把個人理想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把個人理想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把個人理想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使理想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有牢固的根基。只有這樣,在就業競爭和壓力下,大學生才能面對現實中的種種難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最終成長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

  (馬抗美: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鄭真江:中國政法大學團委副書記)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心理不適應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圖)
    調查顯示:心理不適應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7日 12:48 來源:     心理不適應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 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等公益活動
    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等公益活動 2016-01-21 18:14:27  中國扶貧基金副秘書長陳紅濤在當日召開的第四屆全國高校公益論壇上發布《2015年度大學生公益現狀調查報告》時說,此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涉及中國大陸所有省份的大學在讀學生,範圍涵蓋大學一年級至研究生,主要調查高校大學生2015年年度的公益現狀。
  • 調查顯示超五成大學生從未記過帳
    那麼,有多少大學生聽說過投資者教育?調查顯示:63.67%的大學生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32.74%的大學生稍微了解,比較了解的大學生僅佔3.58%。在接觸「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前,桂林理工大學學生潘菲菲(化名)從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這個概念。
  • 調查顯示:大學生壓力主要來源四方面
    新華網廣州1月24日電廣東省青少年工作領導小組24日發布的《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壓力在廣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79.5%的大學生感覺有壓力,而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家庭期望、就業、考試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
  • 教育部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申請入黨人數逐年增多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黨在青年知識分子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大學生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提出入黨要求的人數不斷增多。2005年在學生中發展黨員73.4萬名,佔2005年全國發展黨員總數的29.7%,比上年增加13.7萬名,增長5個百分點。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調查表明,積極正向、多樣活躍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總體態勢,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狀況及其成效得到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成效不斷彰顯。
  • 調查顯示:大學生性觀念觸目驚心 10%認可同性戀
    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愛滋病防治實驗室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過半數的調查對象同意婚前性行為;約10%受訪者認可同性愛和同性性行為。據湖南《家庭導報》報導:這份調查是在中南大學教授鄭煜煌的主持下進行的,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KABP的調查設計問卷,對湖南省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四所高校理、工、醫、文各專業1999級和2000級大學本、專科學生以匿名問卷方式進行的。其結果顯示:825名調查對象中,超過50%的調查對象同意婚前性行為,超過30%的調查對象同意可以有多個性伴侶和婚外情。
  • 調查顯示近九成臺灣大學生新學期計劃打工
    中新社臺北9月7日電 臺灣人力資源機構最新調查顯示,今年有約88%臺灣大學生計劃新學期打工,創近七年來新高。
  • 當代大學生特點與理想信念教育創新
    推動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首先要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存在以下問題。  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應有的深度與溫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
  • 調查顯示超五成大學生從未記過帳 清華教授支招理財
    那麼,有多少大學生聽說過投資者教育?調查顯示:63.67%的大學生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32.74%的大學生稍微了解,比較了解的大學生僅佔3.58%。在接觸「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前,桂林理工大學學生潘菲菲(化名)從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這個概念。
  • 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就業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就業  本報記者 謝洋 實習生 杜曉  核心數字  近日,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於自己畢業後的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充滿信心。  「找份工作簡直比失戀還痛苦!」大四女生錢薇又一次在面試中落選了。即將畢業的她最近疲於奔命地發簡歷、準備各種筆試、面試,但一次次希望落空,讓她有些垂頭喪氣,以前活潑開朗的她,現在也經常失眠了。
  • 大學生戀愛觀調查:超7成認為戀愛使學習和生活更有動力
    根據調查顯示,在1498名受訪學生中,61.35%認為大學期間談戀愛應該「順其自然,不能強求」,36.58%渴望談戀愛,認為「一段真摯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寶貴經歷」。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製圖  近7成大學生談過戀愛 超4成戀愛對象為同校  根據中國青年網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
  • 調查顯示:臺灣大學生自認競爭力不如大陸學生
    新華網臺北8月14日電(記者衛鐵民陳鍵興)臺灣高校錄取率近九成,大學生素質不但引發教育專家感慨,大學生自己都覺得很遜,並自認競爭力不如大陸大學生。  臺灣1111人力銀行14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臺灣的在校生(包括高中職、大學、研究所),有91%覺得島內大學生素質低;且七成九的在校生認為,臺灣的大學生比不上大陸的大學生。
  • 調查顯示73.4%的大學生每天上網在3小時以下
    本報訊(記者馬北北)100%的大學生都觸及網絡。73.4%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3小時以下,但仍有3.4%的大學生上網時間過長,每天上網時間在5-6小時及6小時以上,有沉溺網絡的「宅男」、「宅女」之嫌……這是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員會進行的北京高校大學生網絡交往調查的一些數據發現。調查顯示,網絡文化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互動關係。
  • 現在的大學生,在物質的現實前,逐漸喪失了至純至真的理想和信念
    現在的大學生,在物質的現實前,逐漸喪失了至純至真的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有無理想信念,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能決定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境界。追求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的動力。
  • 調查顯示大學生最困擾宿舍人際交往問題
    「據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最困擾大學生的是宿舍人際交往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劉希慶說。  一項調查顯示,人際交往、情緒壓力、學習三方面的問題在心理諮詢中居前三位  人際關係成為大學生首要壓力  「身為一名理科大三學生,最令我困擾的不是學業,不是考研,而是和自己宿舍同學的關係。
  • 媒體調查顯示超五成大學生從未記過帳,高校教授支招投資理財
    那麼,有多少大學生聽說過投資者教育?調查顯示:63.67%的大學生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32.74%的大學生稍微了解,比較了解的大學生僅佔3.58%。在接觸「金葵花在行動」大學生創意短視頻徵集活動前,桂林理工大學學生潘菲菲(化名)從沒聽說過「投資者教育」這個概念。
  • 《浙江省90後大學生創業狀況調查報告》出爐
    4月19日,《浙江省90後大學生創業狀況調查報告》在中國首屆新媒體創業大賽校園選拔賽浙江工商大學賽點首度對外發布。報告顯示,已在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佔受訪者的26.67%,超過90%的受訪大學生有創業衝動,這一數據遠高於去年調查機構提供的70%多的數字。
  • 調查指近年來地下基督教在大學生群體中發展迅猛
    根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大學生中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為1.85%。有些高校略高,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民族院校。在一項調查中,問到「現在不信教的同學今後選擇宗教信仰的可能性」時,回答「以後會信仰宗教」的人佔被調查人數的12.6%,回答最多的是「說不清」佔52.1%,這說明部分大學生的人生信仰還未完全確立,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出現宗教曖昧現象。
  • 調查顯示:超9成大學生有選擇困難症,主要是在買買買和吃喝的時候
    在生活中,每天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大到人生機遇,小到吃飯購物。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會出現選擇困難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生活。那麼,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是否有選擇困難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對這種現象持什麼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