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鹽原來是這樣「曬」成的,海鹽曬制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非遺文化說

錢塘江出海口一帶,曬鹽的歷史十分悠遠,當地有俗語說人生三大苦:打鐵、曬鹽、磨豆腐。

可見舊時曬鹽工人的生活十分辛苦。錢塘江邊的民工大多是失地農民,為了生計,拖男帶女來到江邊創土曬鹽,把鹽交給鹽場換取糧食,維持生活,他們父子相傳、世代沿襲,祖祖輩輩曬鹽度日。

錢塘江邊有兩種沙灘,一種是被潮水帶來的泥土衝積得有一定高度的老沙灘,另一種是剛漲起來的新沙灘。

鹽場就在老沙灘上,離江面大約二三裡地,小潮汛不會受淹,但逢月半大潮汛,這些沙灘仍然會被潮水淹沒。由於每月潮水的浸泡,帶來了大量的鹽分,表面的沙土形成了一層鹽屑,這些曬鹽的沙灘寸草不長,十分平整。

大伏六月是曬鹽的最好季節,天越熱,表土就越成,曬鹽的人要在大潮汛來臨之前,刨下表面的成土,堆成土堆,這些有著鹽分的沙土就是曬鹽的原料。

每天太陽剛露面,鹽工們就背著拖刀去創土,拖刀鐵製,約50釐米長、10釐米寬,安裝在兩條木棍組成的木架下方,木架的上方用一條繩子連接。

刨土人將繩子綁在後腰部,面向拍刀,兩隻手握著這兩根木棍,依靠著腰間繩索的拉力倒著行走,一邊走一邊觀察拖刀入土的深淺度。

拖刀入土最好在2釐米左右。太深,沙土鹽分不夠;太淺,不能取到一定數量的土。

從早到晚他們汗流浹背地能刨出5畝地的沙土。當時的鹽民都不穿什麼衣服,大多只穿個褲權,整個人被哂的油黑髮亮。

土拖松後,經過一天的暴曬,鹽民就用板耙將這些土收集成壠,攏成一條條土丘,每條土丘間隔2米左右。曬鹽全靠天吃飯,在收土的時候要是來一場雷雨,所有的汗水就白流了,所以土丘就要趕緊挑成土堆。

一般的一戶鹽民大約曬20多畝的沙土,然後在中央地勢較高的地方堆起一個1米多高10多米直徑的圓形土堆。

打土堆十分講究,打土堆前,除選好堆基外,還要祭祀太陽菩薩、潮神菩薩,求太陽菩薩多開太陽少下雨,求潮神菩薩多關照,別讓潮水衝走這千辛萬苦堆起來的土垛,多出鹽滷多曬鹽。

打土堆必須夯實,在泥堆的四角挖上1米見方的4個小坑,在小坑的四周用粘土拍結糊住沙土。

4個小坑叫做漏圈,是用來儲水的,讓水滲透鹽土,瀝出鹽來。在土堆中還要插上10釐米長打通了竹節的空心竹用來接滲出來的鹽滷。打好土堆,糊好漏圈,插好竹管,接下來就要往這些漏圈裡注水。

土堆堆成後,就在它的下方埋一個有幾十擔容積的鹽滷桶,經水滲透的鹽滷經過竹管流到滷桶中,成了曬鹽的鹽滷。

接下來就是曬鹽板,將鹽滷鋪在鹽板上暴曬。鹽板一般用杉木製成,3米長、1.5米寬,四周有寸把高,板縫用石灰堵死,兩方有四個把手,兩人可以扛。舊時,鹽板可以向鹽場租,每塊鹽板必須上交一定數量的鹽。

曬鹽板很講究,擱鹽板的4個木樁,要一樣的高低,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不然的話,鹽滷在鹽板上不均勻,鹽板上有的結晶,有的還是鹽滷。

一塊鹽板只能曬20斤鹽滷,如果太陽厲害,到晚上就可以收5斤晶鹽,50塊鹽板就有200多斤收成。要是遇到下雨,就得趕緊把這些鹽板疊起來,每疊11塊,在最上方有一個專門的蓋板。太陽越猛,鹽產量就越高,曬鹽的人也可以一次成功。

土堆就是鹽滷的原料堆,從第一次出滷後,就要不斷地給它補充成土。曬鹽的人每天就是創土、打堆、挑水、接滷、曬鹽。土堆也就越來越大,一年以後,就有3米多高、幾十米的直徑了。

曬鹽人用所得曬鹽換取糧食,但一年所得,遠遠不夠家人一年的口糧需求。另外,錢塘江經常坍塌,坍而復漲,漲而復坍,曬鹽人就常常要搬家。

有時從江南搬到江北,有時又從江北搬回江南。鹽民自稱是「潮皮鳥」。潮皮鳥是錢塘江潮頭一種灰色的小鳥,潮水來了飛走,潮水走了,就停在裸出的江灘上,覓食生活,鹽民們的生活,也大抵如此。

老人回憶說,當鹽民很苦,但當了鹽民就不會被抓壯丁,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流傳下來的規矩,所以鹽民苦是苦,但全家總能苦在一起,也就是這樣的原因,一代一代的鹽工在錢塘江邊掙扎著討生活。

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市場競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鹽場的鹽田被改作他用,鹽田面積漸漸縮小,鹽民紛紛轉業,以前那熱鬧、火熱的勞動場景也慢慢地沉寂下來,懂得傳統曬鹽技術的鹽工也逐漸減少。

2008年6月,象山「海鹽曬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老鹽工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喜訊。

雖然曬鹽是一個夕陽產業,但「海鹽曬制」技藝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去保護和傳承。

相關焦點

  • 海南儋州洋浦鹽田,中國最古老的曬鹽方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曬鹽在我國有幾千年歷史啦,最早的食用鹽不是今天經過鹽廠加工出來的,而是通過用原始古老的傳統方法曬出來的。位於海南儋州楊浦鹽田,這裡海邊是一片火山巖,面靠大海邊,這裡從古到今人們曬鹽,今天一直用最傳統方法、沒有改變。一直用人工挖鹽田、用海水進化然後通過火山巖曬鹽。
  • 曬海為鹽 非遺傳承丨跟著老鹽工探訪威海南海新區曬鹽工藝
    高島鹽場的生產副總經理於培森是一位有著30多年製鹽經驗的「老鹽工」,對於曬鹽這件事,每一步他都瞭然於胸。於培森解釋說,古法曬鹽也就是日曬法製鹽,是一種主要依靠日照和風力自然蒸發、結晶的製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鹽田由於蒸發不同造成濃度不一,才形成一塊塊豐富的色彩。於培森介紹,日曬法共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
  • 海南洋浦古鹽田傳承千年 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走進隱藏在鹽田村深處的古鹽田,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硯式鹽槽沿著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不規則分布著,小路兩邊野生植物繁茂,黑灰色的火山巖仿佛在傳唱著古老的「鹽歌」,向人們述說著這裡遙遠的歷史,展示著千年來淳樸的民風,也向人們再現著鹽工們曬鹽的一派繁忙。同行的媒體記者編輯們對曬鹽的過程十分好奇,相機的咔嚓聲此起彼伏,大家圍著解說員,詳細了解著曬鹽的工序。
  • 玩轉地理 | 從我國三大著名鹽場說說「曬鹽」
    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布袋一帶河流注入淡水量少,海水含鹽量高達35‰,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因為臺灣受季風影響,西部降水少,布袋鹽場之所以分布在西南,就是因為季風影響,易於曬鹽。這裡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乾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臺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
  • 直擊曬鹽現場,一噸鹽只賣五十元!網友:先來兩噸嘗嘗鹹淡!
    鹽為百味之首,沒有了鹽任何美味佳餚都難說好吃。鹽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產鹽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鹽場,探究鹽是怎樣煉成的?!圖為曬鹽的鹽池,這個鹽場從地下滷鹽礦中抽出鹽水曬製成鹽,年產鹽110餘萬噸。每噸鹽售價僅50元,合1元錢買40斤。圖為收鹽現場,一個個的鹽池十分規整的排在一起,每個鹽池都有各自的功能。
  • 海南島的千年古鹽田,仍保留古法製鹽,了不起的洋浦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位品,分為海鹽、巖鹽、礦鹽等等,除了海鹽,其他品種的鹽都會加碘,防止大脖子病。現在的鹽基本都是工業製造,而在古代,鹽,卻是用海水曬出來的。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持續的高溫特點,改變過去「煮海為鹽」的方法,用經過太陽曬過的海泥,澆上海水過濾,形成高濃度的滷水,然後在經過一系列的過濾和沉澱,放置在一個一個淺水槽內,經過太陽的暴曬,就形成了白花花的鹽巴了。洋浦是海南儋州的經濟特區,以前是洋浦縣後來改為特區,古代保留下來的非遺文化,如今我們仍能看到。
  • 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這一個個平整的石槽,被海水灌入之後又經過陽光暴曬,就是可以提取的海鹽結晶,久而久之便有了規模,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日曬鹽田,迄今已有超過1200年歷史。這片鹽田名為「洋浦千年古鹽田」,雖然大部分遊客不曾聽聞,在海南島上卻可謂家喻戶曉。在這裡,形狀各異的石槽共有7300多個,由於看似磨墨的硯臺,已被稱作「硯氏鹽槽」。
  • 古人怎麼製鹽-南通地區及其他地區古人的的智慧
    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海鹽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
  • 淺談洋浦鹽田村的製鹽工藝
    加上儋州太陽輻射強,全年高溫,這樣的氣候條件極適宜露天鹽業生產。據《海南島志》記載:「本島北部濱海之地,東由文昌之清瀾諸港起,西抵儋縣之新英諸港止,南北寬約三四十至百數十裡不等,為一東西走向之火山帶……以上之低崗矮丘,高出海面五十至百餘公尺,輾轉起伏,不成行列,均屬環形、重環形及連環形,直徑百餘公尺至數華裡。間有扁圓形,缺口一方成一長溝。種種形狀,地面凸凹不平,此乃火山口及火山裂縫之殘形。」
  • 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泥塑的材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製作出精美、樸實、直觀、形象、誇張、逼真的作品。但在珍藏時間上極具挑戰性,且具有收藏價值。
  • 探訪青島最後一塊鹽田,揭開古法曬鹽的奧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以海水為原料得到的鹽就是海鹽。全球範圍內的海鹽曬場,基本上都是沿著海岸線分布。在地勢平坦的沿海灘涂,將海水引入鹽池,經過日曬蒸發,就可以得到白色的結晶顆粒,那就是海鹽。中國的先民們幾千年前就已經在海邊曬制、煎熬海鹽,從北到南綿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諸多鹽場。
  • 大自然的「調色盤」 威海南海古法曬鹽 成非遺保護單位
    5萬公畝的鹽場上,不僅曬出了收成,也「曬」出了一個非遺傳承保護單位的「金字招牌」。「光照足、氣溫高、鹽的品質也比較好。」52歲的老鹽工董崇會說,對於鹽工來說,最怕的就是下雨天,晴天的烈日再強,卻是他們的希望寄託。但為了能減少太陽的灼曬,他們通常都會用各種「武器」將自己的面部和身體層層圍住。往往一會的功夫,早已經是汗流浹背。時下,鹽場正是原鹽結晶的時節,連成片的鹽田在日光下猶如一塊調色盤,五彩斑斕。
  • 那些被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
    ——彼得布魯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少的人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大量技藝無人學習最終失傳。不禁發問,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中國文化的流傳一直是我們自豪的一個點,和別的早已沒有證據考察過去的國家不一樣,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典籍、漢字、文化大部分都流傳了下來,古代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我們見字如面,古代皇帝的恢弘大氣,我們深度考察,但是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否有些不在乎了呢?
  • 井鹽和海鹽哪個更好?
    有朋友問:井鹽和海鹽哪個更好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井鹽,什麼是海鹽吧。目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鹽的原料來源有四類,分別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海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平均每1000公斤的海水可生產27公斤鹽。湖鹽:又稱「池鹽」,由內陸的鹹水湖或鹽湖湖水蒸發而成。井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
  • 實拍廣東陽江鹽場曬鹽工,凌晨3點摸黑工作,有人堅持了49年
    我們小心翼翼地與它接近,觸摸這片海岸古老曬鹽技藝的溫潤與傳奇。工人們的任務,是用鹽耙把鹽田裡的鹽顆粒像推稻穀般堆攏,再拿鹽撬鏟裝上車,收進倉庫。剩餘的鹽顆粒要「躲」在海水下面,繼續均勻受熱,不能「露頭」,這時候,整灘就尤為重要。「乾旱天,曬鹽天。」「天熱朝外跑,雨天往外衝」是千百年來近海鹽民的寫照。鹽工在烈日下翻曬鹽田,陽光越猛,越是忙碌。
  • 原來,淳北農民以前最喜歡穿這種衣服!現在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麻布,以績麻皮為原料,績麻是民間方言的植物名稱,書上叫苘麻。採割後,要去掉葉和麻籽,曬乾後的績麻杆,要浸泡在溪水中的活水潭裡,浸泡時,每天要從水中撈起,在沙灘攤曬一兩個小時,這就叫漂白。在績麻皮與麻杆自己脫離後,用手工剝下麻皮。麻皮曬乾後,就成了用來織布的原料。八都有一個村,因為盛產麻皮,人們便叫它麻皮村。解放後,被改名叫華坪村。但是,這裡的人們還是習慣叫麻皮村,叫起來親切,有鄉土味。
  • 傳承與保護: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涇陽茯磚茶簡說
    這就要從磚茶的重要性開始說起了——古代的絲綢之路上三大主要商品:絲綢、瓷器和茶葉。其中茶葉一直是遊牧民族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因為遊牧民族的日常飲食以肉、奶為主,茶葉可以幫助解膩。而磚茶使茶葉便於攜帶和儲存,更加受到邊境遊牧民族的歡迎。
  •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有你喜歡的!
    宣粉們,你們知道嗎,就在11月份,咱們貴港市的桂平市石龍壯族春牛舞、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截止目前,我市已經有20項入選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巧奪天工,有的精緻美麗,有的趣味橫生。快跟小軒一起來看看咱貴港這些「寶貝」吧!